- 1.86 MB
- 2021-05-27 发布
识记名诗句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来见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
• 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
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 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
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
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游
他有一次重要的入蜀经历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
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
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
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
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
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
则日记。
• 矶 jī
• 燧 suì
• 窦 dòu
• 潦 lǎo
• 巉 chán
• 上干云霄 gān
• 榭 xiè
• 鹘 hú
• 抟 tuán
• 蠡 lǐ
• 葭 jiā
• 赪 chēng
• 湓 pén
• 汲 jí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
口,
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
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
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
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
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
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
设
置
烽火
台
应该 高耸
抛锚 洞
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
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
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
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
石镶嵌的屏风。
光亮 润泽
高峻雄伟
拔地而起 差别大
蒙络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
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
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
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
迟,得尽所历妙”。
慢 积水 收缩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
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
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
里外望之,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
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
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
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
名闻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
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
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
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
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
再增加些楼台亭榭,
chán高高的
样子 确实
特异之物
插
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
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
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
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
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
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
碑记载了这件事。
辉映
匾额 修缮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
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
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
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
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另外 胜景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
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
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
沙夹,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
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
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
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
贩货的行商 放荡
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
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
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
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
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
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
时间才回去。
又
时隐时现
徘徊不忍离去极尽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
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
水鸟,掠过江面往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健美 往东南
壮观
抓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
云腾涌,急系缆。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
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
第二天
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
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
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
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
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
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
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
天晴 泛舟 边际
水天一色,明亮如镜 形状 像
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
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
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
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
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
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
南江,
比得上 茫茫无际
奇观
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
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
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
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
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
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
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
上到达江州,
澄清
混淆用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
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
军。岸上赤而壁立,
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
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
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
直立着,
管辖
象墙一样红色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
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
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红色
chēng 停泊
混淆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
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
云。
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
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
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逆水而上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
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
州,泊湓浦
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作者是如何描写
烽火矶的?另一方面,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
探究其中的原因。
如
何
描
写
烽
火
矶
观看角度 观看对象 景物特点
舟中远望 轮廓 “突兀而已”
移远就近 近景 嵌岩窦穴,怪
奇万状,色泽
莹润,亦与它
石迥异。
大石特写 “杰然特起”
的巨石
丹藤翠蔓,罗
络其上,如宝
装屏风。
勾画二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
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
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
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
一特点;
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
孤起这一特点;
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
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
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
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第三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第三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那么大孤出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的?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
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
各自的特点。
•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是写
景。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
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游
记
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
烽火矶:
峭石:
小孤山:
彭泽都昌:
大孤山: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这些景物?
游
记
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
烽火矶:
峭石:
小孤山:
彭泽都昌:
大孤山:
点面结合
比喻
烘托
对比
想象
衬托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文章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游
记
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
C,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D,引用传说,前人诗句
烽火矶:
峭石:
小孤山:
彭泽都昌:
大孤山:
点面结合
比喻
烘托
比较
想象
A,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进行描绘
B,运用移步换景法层次分明地描写
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
内容,增强文化底蕴
衬托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主旨
•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
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
流露出作者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
原的爱国之情。
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
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
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
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
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
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
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
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
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
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
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
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
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
“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
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
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
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
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
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
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
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
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
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
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
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
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
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作者
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
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
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明: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
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
传说与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苏轼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译文: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
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
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释义】:山色苍翠,烟
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
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
鸟不度,乔木凌空。有客
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
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
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
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
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
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
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
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元丰元年(1078年)
冬,诗人在徐州看到
李思训画的《长江绝
岛图》这幅杰作,作
了这首诗。诗中附会
画意,融合世俗的传
说,运用拟人手法,
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
大孤山、澎浪矶以及
客舟往来等景象。
诗文有别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
比较大,上下句之间多有跳跃和省略。
散文交代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
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怎样写景?
一、立足于观察
•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
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
写不好的。
•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
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
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
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
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
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
生搬硬套,春天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
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
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
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
几种顺序。
• 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
前后、远近等等。
•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
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
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抒发感情
•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
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
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
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
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五、要文辞优美
•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
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
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
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
享受。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21-05-26 11:15:1121页
- 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2021-05-25 18:03:215页
- 第16-19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2021-05-21 02:16:4136页
-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2021-05-13 01:24:2013页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2021-04-28 20:44:369页
-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2021-04-17 10:29:5013页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2021-04-13 09:27:2113页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21-04-12 21:41:3353页
- 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实战同步练2021-04-12 11:32:5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