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50 KB
- 2021-05-27 发布
2020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解析:选C 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分布,所以参与DNA合成的酶也可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以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盐析法主要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而可用盐析法进行沉淀;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 ℃左右,而该酶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2.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选C 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需要保证pH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故缓冲液应在加入底物和酶之前加入,只有C项符合要求。
3.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解析:选D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需用肽聚糖酶降解。
4.某小组利用淀粉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步骤
加入试剂
①
淀粉酶溶液2 mL
②
0.1 g·mL-1的NaOH溶液1 mL
③
0.01 g·mL-1的CuSO4溶液2滴
实验现象:溶液呈紫色
A.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B.淀粉酶具有高效性
C.淀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D.淀粉酶的化学本质
解析:选D 步骤②和③是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因此该实验是鉴定淀粉酶的化学本质。
5.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具有辅助消化的作用。其片剂是糖衣片,这样制作的目的是( )
A.补充体内糖类物质的供给
B.防止胃液的消化作用
C.经唾液的消化作用后即可迅速起作用
D.使其中各种酶缓慢地释放
解析:选B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的分解,不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6.(2019·淮安、海门四校联考)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酶通过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酶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低温下酶的活性较低是因为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解析:选A 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在所有活细胞中都存在;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有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低温下酶的活性较低,是因为酶的活性受抑制,而酶的空间结构未被破坏。
7.下表是有关淀粉酶的探究实验(“+”表示加入,“-”表示不加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①
②
2 mL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
+
-
2 mL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
-
+
1 mL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
+
+
反应温度(℃)
60
60
结果检测
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
实验结果
砖红色
无砖红色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本实验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C.本实验不能确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 ℃
D.实验结果能说明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解析:选A 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确定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及蔗糖的水解产物,所以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本实验中只设置了一个温度,故不能确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8.下列有关酶的曲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酶不能代表唾液淀粉酶,温度过低和过高酶都会失活
B.探究pH对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可得到乙图曲线
C.在丙图中的P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D.丁图中若在P点增加酶的量,则最终产物的量也会随之增加
解析:选C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 ℃左右,甲图所示的酶的最适温度是50 ℃,故不能代表唾液淀粉酶,且温度过低,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不会失活;淀粉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都约为7.0,图乙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1.5;丁图中若在P点增加酶的量,但由于反应物没有增加,所以最终产物的量不会随之增加。
9.(2019·苏北四市一模)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打孔器获取新鲜的厚度为5 mm的三片土豆,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步骤
土豆片A
土豆片B
土豆片C
①处理
静置
煮熟后冷却
冰冻
②滴加质量分数为
3%的H2O2溶液
1滴
1滴
1滴
③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
气泡
几乎不产生
气泡
产生少量
气泡
A.新鲜土豆组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土豆片的厚度大小是该实验的因变量
C.温度不会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
D.该实验可以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解析:
选A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产生的气泡数目的多少,土豆片的厚度大小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由表中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该实验没有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不能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10.(2019·苏锡常镇模拟)下列关于淀粉酶参与催化的实验中,可采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淀粉水解情况的是( )
A.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探究酶是否具有专一性
D.探究Cu2+对酶活性的影响
解析:选C 斐林试剂的作用原理是新制的Cu(OH)2溶液能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酸性条件下的H+能够与Cu(OH)2反应,使斐林试剂失去检测作用,故不能用来检测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会改变实验温度,干扰实验结果;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时,选择淀粉和蔗糖作为反应物,淀粉、蔗糖均不具有还原性,但水解产物中存在还原糖,所以可用斐林试剂检验淀粉酶是否具有专一性;斐林试剂含Cu2+,故不能用来检验Cu2+对酶活性的影响。
11.下表为某同学探究酶性质的有关实验,该实验可以说明( )
组别
步骤
甲
乙
丙
1
2%淀粉液2 mL
2%淀粉液2 mL
2%淀粉液2 mL
2
蒸馏水1 mL
酵母提取液1 mL
稀释唾液1 mL
3
37 ℃水浴,保温10 min
4
斐林试剂1 mL
5
50~65 ℃温水中加热2 min
结果
蓝色
砖红色
砖红色
A.淀粉是还原性糖
B.高温使酶失活
C.酵母提取液中有淀粉酶
D.酵母提取液和唾液中酶的种类完全相同
解析:选C 淀粉是非还原性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50~65 ℃)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乙组的实验说明酵母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酵母提取液中的酶和唾液中的酶不完全相同。
1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在a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
C.在c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D.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
解析:选B 题图反映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但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仅包括温度和pH,还有酶的浓度等。在底物充足的条件下,增大酶的浓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7,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
13.(多选)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分泌功能的活细胞才能产生酶
B.酶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定的反应物发生反应
D.酶通过为化学反应供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解析:选ABD 所有的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定的反应物发生反应;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本身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14.(多选)某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所用各种溶液的量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甲中H2O2分解所需要的活化能比装置乙的多
B.量筒Ⅰ、Ⅱ收集到水的体积代表了O2的产生量
C.可以用装置乙来做“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D.将装置甲中的FeCl3溶液换为酵母菌溶液可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解析:选AB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装置乙中H2O2分解所需要的活化能比装置甲的少;装置中水起到密闭系统的作用,量筒收集到的水的体积代表了O2的产生量;H2O2在高温下会分解,不能用过氧化氢做“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验证酶具有专一性,应该用同种底物不同酶或不同底物同种酶,所以可将装置甲中的FeCl3溶液换为等量的其他酶溶液。
15.(多选)图甲是在最适温度下,H2O2酶促反应速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相同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降低时,d点右移 B.H2O2量增加时,d点不移
C.pH=a时,e点不移 D.pH>c时,e点为0
解析:选AC 图乙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数据,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反应时间延长,d点右移;H2O2量增加时,反应时间延长,d点右移;不同pH下,酶活性不同,但相同H2O2分解产生的O2量相同,e点不移动;pH>c时,酶可能失活,但H2O2在自然条件下也可分解,e点不为0。
二、非选择题
16.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探究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还证实,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三个实验的结果图中可以看出,实验1、2、3的自变量分别是催化剂种类、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pH。(2)实验1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FeCl3的作用结果进行对照,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3)实验2的结果显示,在ab段,O2产生速率随着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当过氧化氢溶液达到b对应的浓度以后,O2产生速率不再增加,bc段O2
产生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过氧化氢酶的量有限。(4)实验3的结果显示,在pH为e时,溶液中剩下的过氧化氢的量最少,说明在该pH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永久失活。
答案:(1)催化剂种类、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pH
(2)酶的高效性
(3)在过氧化氢酶量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高,O2产生速率越快,而当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O2产生速率不再随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过氧化氢酶的量有限
(4)e 过酸、过碱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17.(2019·南通一模)为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以2%的酵母菌液作为酶源,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实验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 5 mL,注射器B内吸入2%的酵母菌液2 mL。对照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 5 mL,注射器B内吸入蒸馏水2 mL。用乳胶管连接注射器A和B,在乳胶管上夹上止水夹。
②设置温度梯度:0 ℃、10 ℃、20 ℃、30 ℃、40 ℃、50 ℃、60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保温10 min。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匀速推至注射器B中,立即关闭止水夹,记录注射器B中活塞的刻度。5 min后再次记录刻度,计算刻度变化量,重复3次。
④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各温度下获得的3次实验数据作相应处理,绘制曲线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先保温10 min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中的“相应处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实验不宜采用H2O2溶液作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材料。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反复尝试,步骤③中选择体积分数为1%的H2O2
溶液较合理。若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以酵母菌液作为过氧化氢酶源不是很严谨,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中的对照实验中没有酵母菌,目的是排除温度等对H2O2自身分解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在实验中,H2O2和酵母菌液混合之前要在实验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先保温10 min,可以保证酵母菌液和H2O2溶液都达到实验需要的温度,然后在实验设定的温度下进行反应。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每个温度条件下要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所以相应的数据处理就是指计算3次数据的平均值。(2)从实验结果曲线图看,0~60 ℃条件下,对照组的注射器刻度变化量为0,说明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对H2O2的分解没有影响,因此,本实验中选用H2O2作为实验材料是合适的。(3)由于酶具有高效性,如果H2O2的浓度过高,将会使反应速度很快,产生的氧气很多,可能来不及记录,或者超过了注射器的刻度,甚至造成活塞从注射器中冲出来,从而无法记录到准确的数据。(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但是实验材料选用的是酵母菌,酵母菌中的成分相当复杂,无法确定是过氧化氢酶还是其他物质催化了H2O2的分解,所以本实验以酵母菌液作为过氧化氢酶源是不严谨的。
答案:(1)排除温度等对H2O2自身分解的影响 保证酵母菌液和H2O2溶液在混合前达到需控制的温度 求3次数据的平均值 (2)不同意,实验结果表明H2O2溶液在0~60 ℃之间未发生明显的分解 (3)产生气体速度太快(或量太多),不利于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4)酵母菌体内的其他物质也可能催化H2O2溶液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