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 MB
  • 2021-05-19 发布

【中考语文复习,人教版PPT课件】第三篇_现代文阅读新课标(RJ)全国

  • 19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 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 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 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使用过程中,点击右上角的 ,可直接回到目录; 点击下方的栏目名称,可直接回到该栏目第一页。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第23课时 把握说明对象,筛选提取信息 第26课时 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第27课时 归纳论点,分析论据,揣摩语言 第28课时 辨析论证,理清思路,阐发观点 第24课时 理清结构层次,指出说明顺序 第25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散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综观2013年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发现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角度 主要有:①理清散文的行文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或作用,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③分析语段(开头、中间和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④分 析把握人物或事物形象,体会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作 用。⑤紧扣文本,揣摩作者情感。⑥联系生活实际或链 接材料谈阅读文章后的感受,仿写文中优美的句子等。 散文阅读的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 一般为简答题和填空题,也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板块二 散文阅读 由于中考命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 不断深入和对命题意图的不断探索,预测在2014年的中 考命题中,整体上仍然会呈现出“大稳定,微调整”的 格局: ①理清脉络、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写作手法 等题型必不可少。 ②对散文主旨的考查会更加灵活,命题人会把这一 考点融合到材料探究、畅谈启示等题型中去。 ③选文会更倾向于写景状物类散文,题型仍以简答 题为主,开放性试题最多会出现一道题。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孝感]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 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 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 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 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 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 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 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 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 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 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 “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 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 中最难挨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 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 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 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 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 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 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 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 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 看到他流泪。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 么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心比喻成会开花的树,新颖别致,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意蕴,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以树为 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被雷击的槐树轰然倒下  受伤的弟弟一蹶不振 醒悟的弟弟开始新的生活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解 析 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散文脉络、感知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文共有两条线索:一是树的变化,二是弟弟的变化。解答此 题,我们可以先按时间和空间转换的顺序,把文章主体部分分 成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层(第①~②段),贫寒年代,槐花醉人, 弟弟采摘槐花;第二层(第③~⑥段),老槐树被雷劈倒下,我们 搬家异地,弟弟身受重伤;第三层(第⑦~⑩段),旧地重游,被 毁洋槐树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受槐树的启迪而幡然醒悟;第四 层(第⑪段),点明本文主旨——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值得注意 的是:本文的树和人这两条线索是并行的,写树其实就是为了 写人。经过这么一番梳理,我们发现第一空对应文章的第③段, 第二空对应第⑤段,第三空对应第⑩段。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盛开时的美 丽。“团团簇簇”写出了槐花开得繁茂,“像迎风舞动的风铃” 写出槐花的动态美,充满灵性,表达了对槐花的喜爱之情;“摇 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弟弟少年时候 的快乐生活。 “期待”是期望、等待的意思,这里体现了“我”盼望弟弟早日 从伤痛中走出来的心情;“忐忑”是心神不定的意思,体现了“ 我”不知道回故乡是否会给弟弟带来好影响不安心情。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4.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字“泪”蕴含了丰 富的情感,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又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5.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 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生 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槐树经受磨难重获生机的敬佩(感动)  对自己因为伤痛而一蹶不振的羞愧  受槐树的启迪而幡然醒悟(答出两点即可) 人应该像树一样,在遭受灾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默默承受,做 一个智者;同时,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乐观,做一个强者。 示例:围绕“‘花、人、树’都会遇到不幸,但只要保持平和 的心态,乐观坚强地面对,就一定会抵达幸福的彼岸”这一主 旨,结合生活事例言之有理即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方 法 总 结 一、梳理文章的线索 理清脉络题的一般思路是: (1)先理出文章的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散文线索,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线索类型。常见的线索有:①人物线 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 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 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⑥空间线索——游 记散文中的空间方位变化。其次要掌握几种方法,一要注 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 解答理清脉络题的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三要注意文中的 议论和抒情部分,因为“情”通常是记叙文组织材料的重 要线索。 (2)找出要概括的内容所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 括。在概括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力求准确。如朱自清 的散文《背影》以背影为线索,依次写了:难忘背影—— 买橘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再如宗璞的 《紫藤 萝瀑布》以“紫藤萝瀑布”为线索,依次写了:赏花—— 忆花——悟花三部分内容,心情变化为:焦虑悲痛——宁 静喜悦——振奋精神。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可以用要素归纳法进行概括。将记叙文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记叙要素进行 梳理、合理组织,从中概括出文章大意的方法,我们叫要素 归纳法。答题的基本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 地方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比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采用 这种方法,先梳理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等,然后将其串联和运用,简要概括为:“我” 小时候和五个小男孩在游戏中,不经意地一起爬上了一堵垂 直的峭壁,上不去,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 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答这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去答题:①根据题干某 些部分已给的内容,及其在文章中相应的位置,给文章划分 段落层次。②在每层中找出关键词或中心句。③整合关键词 句,概括层意(或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形式来 概括)。 三、根据文意,在空白处补充情节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题型链接 1.[2013·重庆A卷,第16题]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 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 2.[2013·安徽,第10题] 根据文中第④⑤⑥段的内容,请 仿照下面画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__________中,她在__________里, 她在__________中,她在__________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6课时┃ 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仙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目。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 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 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 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 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 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 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 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 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 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 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 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 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 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 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 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 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 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 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 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 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 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 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 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 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 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 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 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 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 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 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 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 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 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 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 2013年第4期,略有改动) 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层含义: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②指侧躺在棉花 上睡着的父亲。深层含义:①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 ②指父亲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各答 出一点即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2.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 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 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品味语言是散文阅读必不可少的一个考点。本题就 是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第(1)小题考查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该 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联系所给语句。该语句描写了父亲侍弄棉 花的动作,作者用“跪拜”一词来修饰“侍弄”,又用“虔诚” 修饰“跪拜”,突出了父亲侍弄棉花态度的一丝不苟,可见棉 花在父亲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突 出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核桃比喻父亲的脸,用 枯树枝比喻父亲的手,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示 例二: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对父亲的头发、脸、手进行细 致的刻画,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憔悴。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 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选 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第(2)小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首先要 选准角度。就该句而言,既可以从比喻修辞这一角度入手,也 可以从外貌描写的角度入手。抓住关键词“银白”“皱 缩”“青筋暴突”,可知该句意在表现父亲的苍老、瘦弱和憔 悴,突出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 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 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整日忙 碌,您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都大了 ,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希望您不要这样劳累了,好 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吧。 结构上:点题,收束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写出了父 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 激和由衷的热爱之情。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境,推测词语的语境义。如胡适的《我的母 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 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野蛮” 本 是贬义词,但联系第二段第一句“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 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 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进行分析, “野蛮”应 是相对于文静而言,是指孩子的嬉戏与吵闹,说孩子们淘气、 顽皮、好动,在游戏中好冒险,并无贬义。 2.联系人物形象,分析词语含义。如《孔乙己》中“他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 九文大钱”,孔乙己自以为是读书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那 些短衣帮,所以对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相反,为了显示 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 “排”这一典型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 3.推敲词语含义,还要结合修辞方法。如《背影》中, 作者对自己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深感愧疚,后来他 这样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显然,这里 的“聪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类似于“愚蠢”的 意思。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修辞角度入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 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方法,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 叫声动听,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从词语运用角度入手。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 了”(鲁迅《孔乙己》)中的“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 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同时也讽刺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3.从表达方式入手。议论句,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 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句,可以使文 二、如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句,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 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 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宗璞《紫藤萝瀑布》结尾部分的 句子,该句通过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主题。 三、理解语句的内涵。 理解语句的内涵,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或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联系选文的内容与主旨,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或哲理。 四、分析语言特色。 分析语言特色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 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 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在解答时,要结合具 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1.[2013·黄冈,第33题] 作者在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 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 只死去的芦花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与作用的? 2.[2013·济宁,第17题] 请品味下面一段话的语言特色。 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生。它的一生都 是为他人而活,春天以嫩绿励人朝气,夏天以浓荫给人荫 凉,秋天或以颜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 潇洒来去,可谓活得自豪而有价值。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1.不注意审题,混淆词句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答非所问。应对策略:词句的内涵,侧重于理解词句的含义; 词句的表达效果,则侧重于理解其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解 答这两类题,一定要紧扣字眼,审清要求。 2.脱离语境,主观臆断答题。在解答语言品味类题目时, 不少考生只看到词语的浅层意义(本义),而忽略了其深层意义 (语境义),对句子的理解也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不注意联 系句子的上下文和全文等,解题时仅凭主观感觉来猜题。 应 对策略:考查解答时,在词句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来正确理 解。 误区警示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7课时┃ 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具体地说,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理解词句的本义。②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了解其表达作 用。③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理解其深层含义。④必须依据 全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领会词句的语境义。经过这 样的“左思右想”“上下求索”“前后勾连”,才能准确而全 面地答题。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苏州]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 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 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 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 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 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 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 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 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 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 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 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 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 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 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 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 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 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 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 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 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 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 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 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 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 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 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 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 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 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 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 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 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 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 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 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 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一般人看不懂春天从事 的工作;春天常在幕后做工作。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2.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 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品味语这是一道分析作者构思技巧的题目,根据题 目要求,首先扣住文章第③段,迅速锁定答案区间,然后联系 全文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即“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 天”。一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思考,可使答案更全面。 通过对比,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觉察的特点,为后文揭示其默 默 工作、功成即身退的可贵品质作铺垫。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3.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 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的形象有什 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解 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第一问, 主要在第⑥段中寻找答案。解答第二问,主要抓住第⑨段的议 论抒情句,如“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 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 变了江山就退隐”。 问题:改革本身带来的“泥泞和肮脏”问题;在改革中,出 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作用:写这两个问题说明春天能正视改 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畏阻力,表现了其坚持改革的决心。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 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 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厉行改革的精神。 5.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 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思想意识;②具有说干就干、雷厉风 行的工作作风;③具有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决心;④具有坚 信改革成功的乐观精神;⑤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工作的品格; ⑥具有不贪功劳、功成即身退的豁达胸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解 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概括“春天” 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 文中描写春天改革的句子进行分析,如“说干就干,绝不拖泥 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找作者对春天 的评价,如“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 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 了江山就退隐”。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一、分析事物特点或人物形象 由上例可知,把握事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描写事物形态、 声音、色彩、气味等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其次,要 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法,如拟人、象征、比喻、联想等, 把握事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描写海燕 的句子有“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只有那高傲 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等, 抓住前者就把握住了海燕的外形特点——动作矫健敏捷;抓住 后者,就把握住了海燕的精神特点——高傲、勇敢。分析人物 形象则抓住人物的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貌描写、心理描写或联系所写的事情来分析人物形象。如《孔 乙己》一文中,他的衣服“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运 用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懒惰而贫穷的性格特点。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着眼于上下文的联系。排比、对比、照应、悬念、 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内容的前后关联, 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构思之妙。如鲁迅 的《阿长与〈山海经〉》,就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首 先写的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这是 “抑”;而当她讲“长毛”的故事以及给“我”买来了带图的 《山海经》时,她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是 “扬”。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先抑后扬使文章波澜起伏。 其次,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分析。在写文章时, 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 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 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如高尔基的《海燕》 歌颂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就借助 了海燕形象的塑造,这属于象征手法。 再次,分析段落作用。分析段落作用,其实是对文章写作 技巧的考查。分析段落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首段常见的作用: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 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 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②结尾段常见 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③中间段常见 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照应前文;拓展思 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1.[2013·德州,第23题] 文章的题目不完整,你认为在 “紫罗兰”前面应该加个怎样的修饰语?说明理由。 2.[2013·襄阳,第19题]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 体说说第④段的作用。 3.[2013·鄂州,第24题] 将选文最后两段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1.概括形象,用词不准。应对策略:在一些散文中,牵 涉事物或人物的形象刻画时,往往有评价性的语句,在答题时 要尽量引用这些词句,可使答案更准确。 2.混淆写作技巧,如“伏笔”与“铺垫”,“托物言志” 与“借景抒情”等。应对策略:了解各种技巧的内涵,并进行 区分。如“铺垫”是“打基础”,伏笔是“作暗示”。铺垫时, 所用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是“显性”的; 伏笔时,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它往往是“隐性”的,甚至貌似 “闲笔”。使用时,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 预作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 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误区警示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临沂]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家乡的竹林 阎受鹏 ①故乡的竹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约有七八十种,毛竹是竹 类里的老大哥。春天,毛竹最早献给人们味感极美的毛笋,冬日, 朔风凛然,草木枯槁,山野萧索,而青枝翠叶的毛竹却在皑皑的 白雪覆盖下的泥土里,悄悄地孕育着羊角大小的笋芽,这便是誉 满江南的冬笋。 ②采掘冬笋,要丰富的经验,要讲究技术,冬笋深深地躲在 泥底,要找到它很不容易。记得小时候,一辈子伺候竹山的父亲 去掏竹笋时常会带我上竹山。他选择笋芽早发的朝南向阳的暖坡 题型链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去找,两眼就像扫雷的仪器,仔细地搜索着地面。他顺着略微胖 起、周围有几条丝带状裂纹的泥土——故乡竹民叫“爆”,小心 翼翼地用锄头刨,一层层挖下去,便引来我的一阵惊呼:“哇, 笋!笋!”只见嫩黄的冬笋像娃娃似的睡在泥土里呢!待到笋全 裸,父亲便从背后的小竹筐里摸出钢凿子,按在笋芽根部,用锄 背轻轻敲几下,一枝黄黄的光滑的可爱的笋芽儿就毫发无损地掏 出来了。父亲说:“冬笋嫩,如果刨土时不小心,锄头碰到了会 皮破肉绽的,这样一棵好端端的嫩笋就弄坏了。”父亲找冬笋还 有望竹觅笋的能耐。一次,他带我走进竹山,瞧瞧一棵竹子的皮 色,再瞅瞅竹枝,竹叶长势,笑指前方一片土说,那里有笋了, 他估摸着找去,果真见到“爆”,挖到了笋。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③冬笋过后是春笋,童年时,那一夜春雷骤响后,清晨在竹 山里见到的轰轰烈烈的景象令人终生难忘。那块巨石从坎上掉下 来,一棵硕大的春笋,尖上扬着一簇金色的流苏(山民叫它苏头), 意气奋发地顶翻了它,那片被柴荆之根盘结硬得像锄头也难扎进 去的泥土,也冒出了几棵新笋,新翻的竹山沃土里,一棵棵春笋 犹如一座座宝塔,生机勃勃地矗立在地面上,还有数不清的刚露 “爆”的春笋,有的黄苏在春风里初展,有的角尖含着晶莹的露 珠,有的昂首沐浴暖暖的阳光…… ④近些年,故乡培育了一种新的竹子——雷竹,雷竹的优点 在于竹农精心培育后,农历十月便可长出与冬笋媲美的雷笋。 ⑤雷笋上市的价格比猪肉贵得多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③冬笋过后是春笋,童年时,那一夜春雷骤响后,清晨在竹 山里见到的轰轰烈烈的景象令人终生难忘。那块巨石从坎上掉下 来,一棵硕大的春笋,尖上扬着一簇金色的流苏(山民叫它苏头), 意气奋发地顶翻了它,那片被柴荆之根盘结硬得像锄头也难扎进 去的泥土,也冒出了几棵新笋,新翻的竹山沃土里,一棵棵春笋 犹如一座座宝塔,生机勃勃地矗立在地面上,还有数不清的刚露 “爆”的春笋,有的黄苏在春风里初展,有的角尖含着晶莹的露 珠,有的昂首沐浴暖暖的阳光…… ④近些年,故乡培育了一种新的竹子——雷竹,雷竹的优点 在于竹农精心培育后,农历十月便可长出与冬笋媲美的雷笋。 ⑤雷笋上市的价格比猪肉贵得多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⑥故乡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竹子,大到豆棚瓜架,小至 扫帚、光棍扁担,哪一样不是竹做的?一日三餐更是与竹子相连, 量玉米的“升子”,淘米的淘箩,盛饭的筲箕,擦盘刷锅的洗帚, 扒饭夹菜的筷子,乃至灶膛里熊熊的竹根、竹枝等燃料,件件样 样都有着竹子呢!因此故乡的人,即使再穷也要苦心经营一片小 小的竹林,自春至秋翻土除草,施肥浇水,营养竹子,冬日又盖 糠铺草,细心地为竹子保暖,终年辛勤劳作,把自己命运与竹子 连在一起。 ⑦一点也不夸张,故乡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与竹子打 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小毛头时“箩窠”——竹箩里塞满稻草 铺成的睡窝是竹做的,大到周岁“坐车”——方形的椅子,中间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铺一坐板,仿佛古代的战车,坐进去前后都有横的竹棒护住身子, 万无一失,不用说,它又是竹制成的。 ⑧当长到会奔跑了,就用竹子做竹蜻蜓,搓着它满晒场飞翔, 斩一节比笔杆管稍粗一点的碧绿的箭竹,做成“水枪”,水枪往 溪水里吸满水猛一推活塞,水柱子直蹿三四丈外;做一支“机关 枪”,摇来嘎嘎响,还有打苍蝇的拍子,粘知了的网兜,春天放 的纸鹤和元宵节提的小灯笼。再大一点编鱼笼、鳝笼、扎竹梢丝 诱捕虾獒…… ⑨长大成人了,更是竹不离肩释手,一年到头与扁担、垛柱、 箩筐、土箕、锄柄朝夕相伴。 ⑩故乡人就这般与竹子相连,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选自2013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1.文章第⑥段说“故乡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竹子”,结合 全文内容,说说“一刻也离不开”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第②段,回答问题。(6分) (1)文段中说:“冬笋深深地躲在泥底,要找到它很不容易。” 找出下文与“找到它很不容易”相照应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运用准确的动词,结合语境进行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①餐桌的美食(经济来源);②生活的用具;③当做燃料;④ 婴儿的护具;⑤孩子的玩具;⑥劳作的工具。(一个要点1分 ,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 他选择笋芽早发的朝南向阳的暖坡去找,两眼就像扫雷的仪 器,仔细地搜索着地面。 “摸”“按”“敲”“掏”等动词,具体细致地展现了父亲挖冬 笋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丰富的劳动经验、高超的挖笋技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3.简要概括第③段中“轰轰烈烈的景象”是什么,并说一说这 种“轰轰烈烈的景象”为什么令作者“终生难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轰轰烈烈的景象”是指一场春雨后,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春笋 尽情生长的状态, 春笋生长的轰轰烈烈的壮观景象,顽强、旺盛的生命力,给作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震撼了心灵,所以“终生难忘”。 对竹的赞美,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解 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情感的把握。在解答此题之前 我们不妨先关注一下本文的标题——家乡的竹林,据此可以推 断,本文表达的主题与乡情相关,主要的借助物是“竹林”。 为了证实这一推测,我们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第一层(①~③ 段),写故乡的毛竹笋;第二层(④~⑤段),写故乡的雷笋;第 三层(⑥~⑩段),故乡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竹子。全文以竹 为线索,既写到了小时候、童年挖竹笋的情景,又写到了竹子 对家乡人的贡献,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童年生活的眷念,对竹子 的赞美之情。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破译作者的情感密码 根据以上分析,把握散文的情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方法一:解读文题。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 载体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中隐含着作者的情 感。分析标题,是把握散文主旨的一种方法。例如,茨威格的 《伟大的悲剧》,标题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方法二:分析内容。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各处,需要理 清文章结构,归纳出各部分的意思,然后提炼整合。例如,鲁 迅的《风筝》,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两层内容:一是弟弟小时候 爱放风筝,“我”却厌恶风筝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二是到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 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小兄弟已忘却,“我” 心情更加沉重。两相对照,揭示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 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 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1.[2013·重庆A卷,第17题] 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 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2.[2012·日照,第21题] 结合文中“孤独的舞者”的特 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1.以偏概全,答案不完整。在中考考场上,由于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同学阅读文章时走马观花,导致对文章 感知出现了感而不知的现象,以至于答案不完整。应对策略: 在解答之前,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 速浏览,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第二遍精 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每段话,感悟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领悟文章主旨。 2.忽视内容,对作者的情感主观臆断或盲目“拔高”。应 对策略:在阅读时要找寻文章的关键句,即体现文章内容和作 者观点的句子,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比喻句、过渡句等。文 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在其中。 误区警示 第19课时┃ 紧扣文本,揣摩情感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雅安] 阅读下面的文段, 回答问题。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 在人家的院墙上, 爬着。 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 每每在阳台上站定, 目光稍 一落下, 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 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 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 欢喜地叫起来, 呀! 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 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 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 有些人走得从容, 有些人只是路过, 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题型链接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④看久了, 有一些人, 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 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 瘦小, 皮肤黑, 像从旧画里走出 来的人。他的糖担子, 也绝对像幅旧画: 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 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 边走边敲, 当当, 当 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 寻见了, 脸上立即浮上笑 容来。呀! 一声惊呼, 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 正是灶糖。奶黄的, 像一 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 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 挑糖 担的货郎, 走村串户, 诱惑着孩子们, 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 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 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 拿了早早备 下的破烂儿出来, 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 换得掌心一小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块的灶糖。伸出舌头, 小心舔, 那掌上的甜, 是一丝一缕把 心填满的。 ⑥现在, 每日午后, 老人的糖担儿, 都会准时从那丛蔷 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 男的女的, 老的少的, 有的 人买的是记忆, 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 少 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 午饭后, 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 一 半为的是看蔷薇, 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 当 当当——好, 来了! 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 我也会飞奔下 楼, 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 买上五块钱的灶糖, 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 ”我这样叫他, 他不生气, 呵呵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笑。“你不要跑那么快, 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 花, 立定在他的糖担前, 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 回我: “别处, 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 他从十四岁做起, 一 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 两只手加起来, 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 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 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 女儿不做灶糖, 女儿做裁缝, 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 就快没了。” 老人说, 语气里倒不见得 有多愁苦。 ⑪“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⑫“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⑬“哦,_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 老人呵呵 笑起来, 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 缺了口。他又敲 着铜锣往前去, 当当, 当当当。敲得人的心, 蔷薇花朵般地, 开了。 ⑭一日, 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 刚好晃 晃悠悠地过来了, 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 一愣, 笑看我, 说: “长这么大, 除了拍身份证, 还真没 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 站着, 他的身后, 满 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 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 薇花。他看一眼, 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 这样敲着, 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 目送着他。我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想起南朝柳恽的 《咏蔷薇》 来:“不摇香已乱, 无风花自 飞。”诗里的蔷薇花, 我自轻盈我自香, 随性自然,不奢望, 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 也当如此吧。 1.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1分) 2.第⑥段中 “记忆”和 “稀奇” 分别指什么?(2分) “记忆”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稀奇”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记忆: 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②贫穷年代的幸 福和快乐。 插叙 稀奇: 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 好东西。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3.结合上下文, 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 素素妆, 淡淡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哦, 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 “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蔷薇” 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 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6.作者认为,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 “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 强求”, 而有人认为 “努力, 拼搏, 追求” 才是人生的最 好状态,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示例:我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努力、拼搏、追求。我们现在 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各族人民都正在为明天的美好 生活打拼,我们只有融入这种奋进的生活,积极进取,才能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才 会早日实现,我们也才能早一天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解 析 本题考查考生联系选文内容,畅谈自己感悟的能力。 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我们既可以赞成第一种观点,也可以赞 成第二种观点,或者是两种观点都赞同。选择第一种观点,可 联系选文中做灶糖老人的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来谈;选择第二 种观点,则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努力拼搏学习的重 要性;如果同时选择两种观点,那就辩证地来理解,在生活中 保持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很重要,但这不等于不求上进,追 求才能创造美好人生。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准确说出自己的感悟 由上例可知,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首先,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 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其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 己的理解,可以讲道理也可以摆事实。表述要准确, 语言要流 畅。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字数等要 求。如“真题典例”中的第6题,答题时首先得对两种观点进行 选择,然后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1.[2013·山西,第17题] 王浩棋同学读到本文第④段中的 “绿茵场上的达·芬奇”时,既感新奇巧妙,又有些许困惑: 不同领域的两个人,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呢?于是查找了 达·芬奇的相关资料,请你帮他完成探究。 材料一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意大利 把他作为文化的象征。他的杰 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珍品中的珍品。 材料二 达·芬奇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 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灵魂。他多才多艺,在绘画、雕塑、发明、音乐和医学等诸多 领域都卓有建树。 材料三 达·芬奇说,兴趣——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 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2.[2013·黄冈,第34题]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一定会遇上 许多让人感动、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他们伴随着我们健康 成长。“感恩亲人,感恩社会”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请拟一条相关的公益广告。(字数在10字左右)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1.脱离文本,不着边际。应对策略:在答题之前,熟读选 文,把握选文的内容和主旨。在畅谈感受时,尽量和选文的主 旨保持一致,所列举的生活现象和选文内容有关联。 2.观点偏颇消极,不符合社会主旋律。应对策略:弘扬社 会正气,彰显正能量,永远是社会的主旋律。联系选文内容, 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摒弃消极阴暗的一面,多关注社会上涌现 的好人好事。 误区警示 第20课时┃ 结合主旨,畅谈感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中考 盛筵上不可或缺的主菜。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 的限制,近几年来,“小小说”阅读一直倍受中考语文 命题者的青睐。主要考点有:①梳理或概括故事情节。 ②分析评价人物形象。③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④挖掘 小说的主题。⑤品味小说的构思技巧等。 综合这几年的中考试题,2014年对小说的考查可能出现 以下趋势:①小小说阅读仍是考查的重点,题材涉及亲 情、成长等。②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也有可能附带 选择题。③考查点仍然以小说的三要素为主。 板块二 小说阅读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东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一只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 好久。盲眼老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鸟笼,笼里养着一只 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 眼珠,顾盼流兮;叫声清脆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 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 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 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 退休后,他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遛遛达达外,不会下棋,不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狗儿、养鸟儿也几乎没有什么兴 趣。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鸟儿之后,他就莫名其妙地从 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地去接近那个盲眼老 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没费多少力气,就和他成了很 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准时赶到公园去陪 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 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 鸟儿吃食物。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盲眼老 头无法看见。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对盲眼老头说:“你开个 价,把这只鸟卖给我吧。”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 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 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 少,我掏多少。”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 眼老头也极其诚恳地说。 “我只要你这只!” 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自然是不卖。此后又交谈了几次, 老头仍然是那句话:“不卖!”一次次的失望,使他感觉到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便病倒了。他心里明白是因 为什么。 几天以后,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是因为这只鸟 儿。他虽然对鸟儿是那样恋恋不舍,还是咬了咬牙提了鸟笼拄着 拐杖来到他家中。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听了这话,他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从床上忽地坐起来,一把握 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老弟,其实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的时候才花了 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 我现在不在岗位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 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 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泪水扑面而下。泪 眼蒙眬中他发现,听了这话盲眼老头竟变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 去擦拭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泪水,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亲手为其操办后事。就在为盲 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 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仿照示例填写情节内容,并据此说明情节的特点及其作用。 (4分)(★) 情节:(示例)不爱养鸟,却想得到这只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操办后事却有意外发现 买鸟遭拒绝而病倒,却意外获得赠送  得到了鸟却又将其放走 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解 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围绕 “鸟”这个点来说,“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 地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我就将它送给你吧。”可以概括出 “买鸟遭拒绝而病倒,却意外获得赠送”的情节;从“几天后, 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许久许久, 他才说:‘我把鸟放了’”概括出“得到鸟又放了鸟”的情节; 最后一个情节可以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来概括。小说的情节就要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才能吸引人。另外这篇小说层层铺垫, 推动情节不断发展。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2.“一只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对小说中的“退休法官”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现实意义 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线索作用,鸟多次出现,起到了贯穿情节、连接人物的作用; ②暗示作用,这只鸟名叫“阿捷”,暗示错判的年轻人可能是盲 眼老人的儿子; ③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形象特征:退休法官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勇于悔过,心 存良知;具有真诚、善良的人性。现实意义:他是一面镜子,让 人反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宝贵的社会良知,给那些麻木、冷漠 的人们以警醒;他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是对现实中假恶丑的有 力鞭挞。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解 析 ”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退休法官的形 象主要抓住他的话“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 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 人……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宁了。”从中可以概括出退休法官 的形象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勇于悔过,心存良知等。退休法 官的现实意义:他就像一面镜子,给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以 警醒;他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映照出社会上的假恶丑。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4.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并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伏笔:盲眼老人喊鸟名字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 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照应:退休老人说明放鸟的原因及 确认盲眼老头的儿子就是判错的阿捷。②作用:前后照应,使 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在设悬和解疑中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 和吸引力。 示例:如“从床上忽地坐起来,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 久久地不肯放下”。赏析:描写动作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 他”无比激动的心情。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由上例可知,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首先,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 一、梳理故事情节。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可采用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理清情 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部分,然后用简明的一句话合理 组织出答案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要素归纳法。要素归纳法一般 由人物和事件两部分组成。答题的基本格式一般为:“什么人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比如都德的 《最后一课》,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采用这种方法:阿 尔萨斯沦陷,学校被迫改学德文(起因),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 韩麦尔先生(人物)认真上好最后一节法文课,表达对祖国语言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的热爱之情(主要事件)。 除了上面所说的“要素归纳法”之外,常用的方法还有: 1.题目扩展法: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再把这些问题的 答案归纳起来,或对文章题目扩展充实就会得出文章的主要内 容。比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虽然篇幅较长,但只要紧 扣题目“智取生辰纲”,并进行适当的扩展即可——杨志押送 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去。 2.层意归纳法:对于情节比较复杂的小说,阅读时先理出一个 顺序划分层次,然后进行概括。比如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 西》,在概括小说一共叙述了哪几件往事时,可采用段意合并 法。文章以事件发展和空间转换为序,依次写了四部分内容: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潘家酒楼,鲁提辖听金氏父女哭诉,解囊资助;鲁家客店,鲁提 辖帮助金氏父女逃走;郑屠肉铺前,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鲁 提辖回到住处,收拾行装弃官逃走。 二、揣摩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找到描写人物言行、神态、心理等的句子,分 别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归纳,这种 方法可称之为“正面描写分析法”。如鲁迅的《社戏》,对阿发 这一人物的描写只有一处:“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 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虽然用语不多,但通过动 作、语言的刻画,阿发干练、质朴、憨厚的性格便跃然纸上。答 题格式: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2013·江西,第15题]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 主要内容。 2.[2013·广州,第18题] 全文围绕着“猫”展开故事, 请把表格中①②处的情节补充出来。 惊喜奇遇“猫人”船售船地点 验证支票欲买船我的家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上小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山湖边 情节地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3.[2013·聊城,第15题] 香伯有哪些“怪脾气”? 4.[2013·黄石,第19题]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人物个性鲜 明,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下人物的性格 特征。 胖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伙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1.归纳情节,顾此失彼。应对策略:先理清线索,给选文 划分层次,然后逐层概括。或者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同类合 并,综合归纳,也可以理清情节脉络。 2.分析人物,过分拔高,以偏概全。应对策略:首先总体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 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 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分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 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误区警示 第21课时┃ 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丹东]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①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 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 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 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 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②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 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 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③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 题型链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 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 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④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 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 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 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⑤他挑了一兜蜜橘,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 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 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 在对他诉说。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⑥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 “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 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 哭。 ⑦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 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 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 渡过难关。 ⑧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 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 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挂上针。” ⑨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 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 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 熊,咯咯地直笑。 ⑩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 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 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⑪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 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 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⑫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 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 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⑬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 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 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原文有改动) 1.请将选文题目正确、工整地抄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2.选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选文第①段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分析 它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有责任心、善良。 景物描写:“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 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 透、那么恬静。”作用:交代时令,写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 小女孩儿发高烧作铺垫;渲染恬静的气氛,烘托他愉快的心情, 用雪景的美丽衬托了主人公善良的品质。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解 析 本题是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第①段中描写景物 的句子是:“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 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 透、那么恬静。”这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极力渲染小小山村的雪景之美,不但交代了时令,也渲染了恬 静的气氛。联系下文来看,他外出打工两年,如今回家过年, 想到妻子、女儿,自然内心愉快。下文还写到了他赠钱给小女 孩看病的义举。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4.②③段是选文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代他离开家外出打工的原因,交代他挣钱的不易,为下文他 掏钱救助小女孩表现他的善良作铺垫,突出本文的主旨。   解 析 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手法——插叙。插叙是对人物和 事件的补充,对主要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②③段插叙了他离开家外出打工这一事件,并交代 他挣钱的不易,这是他与女儿素未谋面的原因,也正因如此他慷 慨解囊为小女孩(其实是他的女儿)治病的行为才显得可贵。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5.请赏析选文第⑪段 “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一 句中加点词语“凝固”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选文结尾画线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 “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 到温暖的家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是固定不变、停滞的意思。(1分)形象地表现出他在看 到自己救助的小女孩竟然是自己的女儿时内心的震惊。 总结全文,(1分)照应题目,(1分)再次强调善良的重要性,点 明文章的中心。(1分)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一、分析环境描写。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交代时令、季节、地点等。环境描写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或背景,能够增强事情的真实性,并且选取典型时间、 地点也有利于突出故事的典型性。例如鲁迅在小说《社戏》中是 这样写的:“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 临河的小村庄……”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地点,为表现文 中“我”那一段难忘的童年农村生活经历提供了典型环境。 2.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小说在写到比较紧张或轻松的气 氛时,作者往往不直接描写这种气氛,而是通过描写一些看起来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显得有些压抑或轻松的环境来间接表现这种气氛。如鲁迅的小说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 气又阴晦了……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 “我”在船上的所见,作者描绘出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为后 文表现闰土等人的人生悲剧作好了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情感、心理等。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小说中人 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就是通过描写与 小说中人物的某种心理色调一致的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如 《羚羊木雕》中的“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冷冷的”月光与 “我”的内心的色调是一致的。反衬则是通过描绘与人物心理的 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衬托人物的心情。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往往还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 展,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如孙犁的小说《荷 花淀》中写“水面没有一只船”,暗示之后将有紧急情况发生。 又如:“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一环境描写,也暗示了下文的情节——一场水上伏击战,将在 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5.深化作品主题。环境描写最终是为小说的主旨服务的,因此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当然,有时运用环境描写很难直接表达出小说的主旨,作者就通 过描写带有暗示性的景物,暗示文章的主旨。以孙犁的小说《芦 花荡》为例,作者描写道:“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 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句景物描写中的“正在迎风飘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题体验 撒”就带有暗示性,暗示了芦花荡的人们在与日本鬼子的斗争中 取得了胜利,谱写了一曲抗日赞歌。 二、体会写作技巧。 小说情节的铺设大都有所讲究,悬念、铺垫、伏笔、照应、倒叙、 插叙、抑扬、巧合、对比等都是小说最常用的手法。但不论哪一 种构思手法,都是为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塑造服务的。对于上 面第4题的解答,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 文,开篇两段交代“我”家拮据的生活状况,为下文写“ 盼于勒”作了必要的铺垫。此外,作者先描绘菲利普夫妇热切盼 望于勒归来的情形,而后再交代于勒去美洲的原因及捎回来发财 的讯息,使用插叙手法,不仅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唯利 是图的嘴脸,还使得情节波澜起伏。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1.[2013·泸州,第15题]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 任意找出三处。 2.[2013·东营,第24题] 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 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2013·山西,第16题]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一直到结尾才点明“他”就是“皮尔洛”,这样的写法有 什么好处?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4.[2013·眉山,第18题] 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回 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从叙述顺序来说,选文的第③④段属于什么顺序?主 要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文中有关 “我”和小华被叔叔送回家这一情 节只用了一句话来叙述? 第22课时┃ 赏析环境,体会技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 的文章,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综合分析最近两年各地中 考考试大纲和中考试卷,可以发现说明文的考查主要有 以下考点: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认知;对说明结构、 说明顺序的分析与梳理;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 理解;对重要词句含义的分析与理解;对说明文语言的 揣摩与品味;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推断和 想象;对文中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与 评价;根据文章内容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和创新等。 板块三 说明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说明文阅读会呈现如下趋势:(1)选文内 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2)选择题逐渐淡出, 填空题、简答题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 台并成为亮点。(3)试题注重阅读理解,强调语言品析。 考查方式有概括内容,找中心句,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 征,理解文章局部的段、句、词的表达作用等。(4)试题 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从命题上看, 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 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3课时 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泸州]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条纹蜘蛛的巢 ①蜘蛛在母性方面的表露甚至比猎取食物时所显示的天才更 令人叹服。它的巢是一个丝织的袋,它的卵就产在这个袋里。它 这个巢要比鸟类的巢神秘,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气球,大小和鸽蛋 差不多,底部宽大,顶部狭小,顶部是削平的,围着一圈扇蛤形 的边。整个看来,这是一个用几根丝支持着的蛋形的物体。 ②巢的顶部是凹形的,上面像盖着一个丝盖碗。巢的其他部 分都包着一层又厚又细嫩的白缎子,点缀着一些丝带和一些褐色 或黑色的花纹。我们立刻可以猜到这一层白缎子的作用,它是防 水的,雨水或露水都不能浸透它。 题型链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③为了防止里面的卵被冻坏,仅仅使巢远离地面或藏在枯草 丛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些专门的保暖设备。让我们用剪 刀把包在外面的这层防雨缎子剪开来看看。在这下面我们发现了 一层红色的丝。这层丝不像通常那样的纤维状,而是很蓬松的一 束。这种物质,比天鹅的绒毛还要软,比冬天的火炉还要暖和。 它是未来的小蜘蛛们的安乐床。小蜘蛛们在这张舒适的床上就不 会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了。 ④在巢的中央有一个锤子一样的袋子,袋子的底部是圆的, 顶部是方的,有一个柔嫩的盖子盖在上面。这个袋子是用非常细 软的缎子做成的,里面就藏着蜘蛛的卵。蜘蛛的卵是一种极小的 橘黄色的颗粒,聚集在一块儿,拼成一颗豌豆大小的圆球。这些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是蜘蛛的宝贝,母蜘蛛必须保护着它们不受冷空气的侵袭。 ⑤那么蜘蛛是怎样造就这样精致的袋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它做袋子时的情形吧!它做袋子的时候,慢慢地绕着圈子,同时 放出一根丝,它的后腿把丝拉出来叠在上一个圈的丝上面,就这 样一圈圈地加上去,就织成了一个小袋子。袋子与巢之间用丝线 连着,这样使袋口可以张开。袋的大小恰好能装下全部的卵而不 留一点空隙,也不知道蜘蛛妈妈如何能掌握得那么精确。 ⑥产完卵后,蜘蛛的丝囊又要开始运作了。但这次工作和以 前不同。只见它先把身体放下,接触到某一点,然后把身体抬起 来,再放下,接触到另一点,就这样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 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毫无规则,同时它的后脚拉扯着放出来的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丝。这种工作的结果,不是织出一块美丽的绸缎,而是造就一张 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网。接着它射出一种红棕色的丝,这种丝 非常细软。它用后腿把丝压严实,包在巢的外面。 ⑦然后它再一次变换材料,又放出白色的丝,包在巢的外侧, 使巢的外面又多了一层白色的外套。而且,这时候巢已经像个小 气球了,上端小,下端大,接着它再放出各种不同颜色的丝,赤 色、褐色、灰色、黑色……让你目不暇接,它就用这种华丽的丝 线来装饰它的巢。直到这一步结束,整个工作才算大功告成了。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1.条纹蜘蛛的巢在外观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全文简要作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阅读常考的题型。 本题就是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解答此题,我们首先去看文章的 标题——条纹蜘蛛的巢,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然后仔细阅读 全文,我们发现①—②段对巢的外观作了详细的介绍。我们从 中能找到这些与巢的特征有关的词句,如第①段:“它的巢是 一个丝织的袋”,“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气球,大小和鸽蛋差不 多,底部宽大,顶部狭小,顶部是削平的”;第②段:“巢的 顶部是 整体呈蛋形(或倒置的气球形);底部宽大,顶部狭小;顶部 是削平的凹形的;整体呈白色并点缀着其他颜色的花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解 析 凹形的”,“巢的其他部分都包着一层又厚又细嫩 的白缎子,点缀着一些丝带和一些褐色或黑色的花纹”。对以 上词句进行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2.文章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作比较,如“这种物质,比天鹅的绒毛还要软,比冬天 的火炉还要暖和”,说明了红色的丝具有松软、舒适性和保暖 性的特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条纹蜘蛛织一个巢,要放出各种颜色的丝,经过上百道工 序才能完成。 B.条纹蜘蛛巢中央的袋子很精致,恰好能装下全部的卵而不 留一点空隙。 C.条纹蜘蛛织巢的顺序是:产卵——加白色外套——织外 巢——华丽装饰。 D.条纹蜘蛛产卵后的工作杂乱无章、毫无规则,再也织不出 美丽的绸缎。 B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一、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1.抓标题法。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 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 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 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 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课文,不难 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 “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 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通 过打比方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2.抓关键语句法。许多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会明确交代对象 的特征,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关 键性语句,从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一文, 一开始就明确交代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抓住了这个关键句, 就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了。 3.材料分析法。即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组材和 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列举了中国石拱桥中两个有代表性的例 子——赵州桥和卢沟桥。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例子时,不难发现这 两座桥虽有不同之处,却都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 久”的特点,因此可以综合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二、筛选提取信息。 1.摘用原文法。在阅读过程中能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敏锐 地提取全文的中心段落或某个段落的中心句,这些往往就是问题 的答案,许多时候你只需要将原文抄录在答题处即可。 2.“点面结合”法。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 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 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这里的“点”是指各个段 落的说明对象,“面”则是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将两者的 特点结合在一起,借用原文重点词语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便是你 所得到的答案。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1.[2013·武汉,第5题] 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 项是(  ) A.介绍狮子雕塑的源起。 B.介绍狮子雕塑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 C.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特点及其变化。 D.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2.[2013·连云港,第12题] 云计算有哪些优点?请简要概括。 3.[2013·雅安,第18题] 本文介绍了 “雪”的哪些功能? 4.[2013·聊城,第14题] 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 5.[2013·仙桃,第17题] 请给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1.对事物特征把握不准。解决方法:先看文章标题,再在 文中找中心句,多方验证,力求准确。 2.提取信息,顾此失彼。解决方法:解题时,一定要先通 读全文,再细读相关段落特别是每段的关键句或中心句,善于 抓住文段中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除此之 外”“另一个”,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探究 答题要点。 误区警示 第23课时┃把握说明对象, 筛选提取信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4课时 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临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 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 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 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 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 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 题型链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 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 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 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 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 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 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 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 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 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 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 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 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 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 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导致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 进行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 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由因到果,由表 及里,条理清晰。   解 析 说明事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这就是说明顺序。本题 是对说明顺序的考查。在解答此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本 文的结构层次。选文第①段是第一层,介绍了红潮的危害;②~ ⑤段是第二层,介绍用超声波消除藻类的原理和方法;⑥~⑦段 是第三层,介绍用超声波消除藻类的局限性。由危害到方法再到 局限性,非常明显,这属于逻辑顺序。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3.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 会起作用。 B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 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方 法 总 结 多管齐下,理清顺序 一、判断说明顺序。 1.采用层次梳理法。说明文的内容层次被梳理清楚了,说 明顺序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我们学过竺可桢的《大自然的 语言》,主要写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引出什么叫物候 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 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说明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经过这么一梳理,就能判断出这篇文 章以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2.认清说明对象,根据对象作出判断。一般说来,对实体 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 以空间为序;事理性的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像介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 都以时间为序。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建筑类说明文, 以空间为序;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属于事理说明文,以 逻辑为序;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属于事物说明文,兼 用了时间和逻辑两种顺序。 3.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说明文语段中往往 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例 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 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 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 桥》的倒数第二段,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 因,用“首先”“其次”“再其次”领起了三方面内容,用 的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再如《故宫博物院》介绍太和殿 内部的布置时,“大殿正中”“上面”“背后”“方台两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旁”“中央”等词表明该段以空间为序进行说明。 二、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首先,逐段概括要点。概括要点时,要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 键性词句。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 分析过渡句,理清指代成分。接着,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 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 分。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 的结构层次了。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先是介绍“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的特点,接 着又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 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图案设计、 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属于总分式的结构。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1.[2013·安徽,第5题] 根据文章内容,用“∥”将③~⑨ 段分成四个部分。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2013·乐山,第12题] 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镉大米” 进行了介绍?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混淆说明顺序与结构层次的内涵。应对策略:说明文的结 构与说明顺序不是同一个概念。说明顺序解决的是先写什 么后写什么的问题;结构层次解决的是从哪些个方面解说 的问题。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具体可变化为“总— 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等几种)和 层进两大类。以时间为序、空间为序说明的文章多用总分 结构; 以逻辑为序说明的文章多是层进结构。 误区警示 第24课时┃理清结构层次, 指出说明顺序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5课时 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连云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云计算 钟 华 ①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 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云计算被视为未来新一代 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②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 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很多人觉得数据只有保存在 自己的电脑里才最安全,其实不然。你的电脑可能会因为自己不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小心而被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数据无法恢复,不法 之徒则可能利用接触你电脑的机会窃取你的数据。据报道日本 核能机构电脑因为感染病毒,导致大量数据外泄。反之,当你 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 Docs的网络服务上,你就再也不用 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 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 你管理信息。 ③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 你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你喜欢的浏览器,你要 做的就是在浏览器中键入URL,然后尽情享受云计算带给你的 无限乐趣。你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的另一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的文档,可以随时与朋友分享信息。因为在“云”的另一端, 有专业人员帮你维护硬件,帮你安装和升级软件,帮你防范 病毒和各类网络攻击,帮你做你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做的一 切。 ④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要在这许多 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最新的一份联系人信息,你必须 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这时,你使用云计算就会 让一切变得简单。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 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 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你可以在任何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地方用任何一台电脑找到某个朋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在 任何一部手机上直接拨通朋友的电话号码。 ⑤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种 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必将在不远的将来 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 活。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云计算有哪些优点?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数据可靠安全; (2)设备要求低、使用方便; (3)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2.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作比较。 将数据存储在自己的电脑里不安全与存 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安全作比较,举“日本核能机构电脑因 为感染病毒,导致大量数据外泄”的事例,充分说明云计算 数据存储中心最可靠、最安全。   解 析 本题是对说明方法的考查。答题时,首先明确说明方 法的有关概念,仔细甄别文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在这里,文 段主要是将个人电脑与云计算进行比较,得出优劣。同时,又以 日本核能机构电脑因为感染病毒,导致大量数据外泄为例进行说 明。在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指出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 即“充分说明”,另一方面要紧扣本段说明对象的特征,即中心 句“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3.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进行简 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根据题目的要求——“从说 明文语言的角度”,这一预设条件提示可抓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特点来着手。答题时,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句,解释“任何”的 意思。同时指出三处“任何”表明云计算在时间、空间等方面不 受限制的优越性。 “任何”是不论什么的意思,连续三次运用是为了表明云计算 的使用可以不受空间条件的限制、不受设备条件的限制,更好 地说明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方 法 总 结 一、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判断说明方法,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 法的主要特点。如“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 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列数字”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 征的;“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 来打比方;等等。(2)抓住语言标志,注意辨析。如出现 “例如”“比如”等词,一般是举例子;有“如”“像” 等比喻词,常常是打比方;看到数据就要想到列数字;发 现几种事物一起说明或存在数据的比较,就要想到作比较; 如从几个角度逐一解说,往往是分类别;下定义要揭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示本质属性,作诠释只是一般特征的阐述。分析说明方法 的作用,要联系该种说明方法说明的内容具体回答。 答题格式: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对象的特征;基本句式: 这句话使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使之形象具体(“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等) 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 部略窄,宽9米”一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赵 州桥雄伟的特点,具体、准确。“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 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 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一句将古代的宫殿、一般 住房和苏州园林来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二、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表现为准确选用表修饰限制的词、 表确数概数的词、表猜测估计的词、同义词等。解答“加点词 能不能删去”的题目,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答题:(1)表明态度 (删还是不删)。(2)解释词语的含义。(3)定性。如“比 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 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词表数量。(4)若删去,原 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 际。(5)××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至于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可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这 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 了……事物的……特征。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1.辨识方法,模糊不清。由于说明方法类别比较多,且有 些说明方法与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议论文的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等概念容易混淆,因而,不少考生往往容易把说 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作比较说成比喻和对比,不少考生将 作诠释和下定义混为一谈;更有不少考生把说明方法与记 叙、议论、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混为一谈,模糊不清。 应对策略:熟练掌握各类说明方法的基本特征,准确辨析 易混淆的概念。分析其作用时,一定要联系语言环境具体 分析,并要力求全面完整。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误区警示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分析说明,大而话之。如回答“加点词能否删除”类的 题目,笼统地去掉了“就使句子不准确”云云,缺少结合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更缺少结合具体句子或语境展开具体 的分析。 应对策略:揣摩语言,可通过增删替换词语、颠 倒词序的方法来比较意思异同的变化,并联系具体的语句 展开分析。 第25课时┃分析说明方法, 品味说明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6课时 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湖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 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 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 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 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 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 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题型链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③今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 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 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 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3 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 的高分辨率影像,能清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 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 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 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 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 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 震救灾。 ⑤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 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 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 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 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 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而灰霾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 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 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 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治 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 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客观地掌握大 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 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沉没海 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 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 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 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 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 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 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 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_________ 等方面广泛应用。 1.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分) 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 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 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 “千里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 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 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和识别目标的特点。 (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 ,从而说明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3.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 事例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材料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 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密布 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 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 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 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 用也不容小觑。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 进行复原。 (2)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 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解 析 本题考察对说明文本的外延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既要 重视材料,也要结合原文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谈,只有两者结合 起来,才不会被扣分。材料提出的问题是对龙门石窟如何进行保 护的问题,具体的办法就是文章中谈到的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 如航拍高分辨率影像、进行二维甚至三维扫描等。然后再仿照文 章,谈如何根据遥感技术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方 法 总 结 解答材料链接题的技巧 解答材料链接题的方法有:(1)献计献策,有的放矢。献策 类的题目,要求考生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关于环保、资源 开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问题,提出建议、 措施或对策。完成这类试题,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 准答题角度——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说明文中, 一般都会对所说明的对象或事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 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会更为准确、快捷。(2)运用 知识,依托原文。知识运用类题目要求考生运用选文中说 明的道理、原理或规律来解释类似现象。完成这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类试题,首先必须仔细阅读选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然 后找出选文说明对象或现象与所给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选择选文中相应的答题知识点;最后运用文中知识点,有 条理地表述出来。(3)设计语言,结合主题。语言设计类的 题目,常要求考生结合环境保护、能源应用、科技动态等 方面的主题,设计警示标语、广告语等,有时命题人也结 合相关主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不论哪种形式,都要求考生 结合说明的主题来答题。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题型链接 1.[2013·台州,第12题] 暑假里,一些同学可能会迷上电脑、 手机。应当如何预防电脑视疲劳呢?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 四点建议。 2.[2013·南京,第15题] 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 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开放答题,主观随意。开放性拓展延伸题丰富多彩,变化 多端,综合性、实践性强,是说明文阅读中最具创意的题 型。由于开放答题,牵涉知识点格外多,失误点也格外多, 最大最多的失误是,缺少对题干显性和隐性要求的遵循, 答题随意。 应对策略:这类题解答时既要从题目中推敲答题要求,又 要揣摩评分要点,还要遵循具体题型的答题规范,如补例 子或想象,既要紧扣原文,又要联系实际;仿句要注意句 式和手法一致;谈感想和启发,要联系实际谈具体,谈深 刻,注意阐发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看 法要言之有理;提建议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误区警示 第26课时┃紧扣所给材料, 表明自己见解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中提出:“阅读简单 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 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考语文试题中议 论文的命题受到重视。主要考点有:1.论点的辨析、判 断、提取、归纳;2.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3. 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4.论证结构的理解;5.议论文 语言风格的体会。 根据近两年议论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标、新教 材对议论文阅读与考查的要求,对2014年中考议论文阅 板块三 议论文阅读 读考查的走向作以下预测与分析: 1.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 查的主要内容,仍会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以及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 2.论证方法的考查将比以前更灵活,不会单独只问运 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会重点考查论证的特点及作用。 3.考查文中某一段落或词语在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认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4.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如: 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给选文补充道理或事实论 据,或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补写相关内容。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7课时 归纳论点,分析论 据,揣摩语言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资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也许长时间以来,你的生活并没有任何起色。你为改 变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似乎你已无法 跨越前方的障碍,但请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你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的人胸怀大志,并且很有天赋,却因为家庭环境不 好而没有一些条件来助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 努力拼搏,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在多次的打击 后,终于他们丧失了信心,意志也被磨灭,那改变命运的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梦想也随之破灭。 其实,他们应该去看看大海,看看海风刮起海浪澎湃 的景象,看看被礁石击成碎片的浪花不退缩的继续努力。 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地被礁石击碎,又无数次地扑向 礁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心灵受到一次次打击时,他 们应当如海浪一般继续去尝试,去拼搏。 愈挫愈勇和锲而不舍是翻越人生的“火焰山”必不可 少的精神。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你无法克 服所遇的障碍,那么在人生长途中你又怎能一展宏图? 林肯出生卑微,一身孤苦奋斗,厄运连连,屡战屡败,但 坚持不懈的他最终成就了辉煌。 林肯也曾为他所遇的困难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 有好多次,都绝望至极,担心自己会不再爬起来。林肯对 自己的评价就是:“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即便我 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条件来帮助我,但这并不代表我不能成 功。” 在林肯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很不 服气,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而当时的参议员大都出身 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人士,怎可容忍自己面对的总统是 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所以,当林肯首次站在参议院的演 讲台上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便羞辱他说: “林肯 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 儿子。”台下的参议员立刻哄笑起来。 但林肯并没有因此而恼怒,他平静地对大家说:“我非 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 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 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出色。”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接着,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 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 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我无法像我父亲 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可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 了眼泪,顿时,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了一阵阵的掌声。林肯并 没有因为步入权力的顶峰而以新贵自居,相反,卑微的出身 成了他体察民情、为民众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的基石,以自 己的身体力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失败了再爬起来,重振旗鼓。古今中 外,无数伟人都是这样成功的。他们都有着一颗自信、坚强 的心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 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 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 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 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保持一种 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因此,要相信自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要让自己的人 生字典里有放弃、不可能、没希望等字眼。要知道,小溪因 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因为永不放弃,才汇成大 海。人生的路还长,凡事需要靠自己。所以,不妨抓住梦想 与理想,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总有一天你将会从小溪变成 大海。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1.选文作者论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或“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解 析 本题考查辨析中心论点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议论 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 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而有的文章全篇 无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论点合并、提炼,还 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蕴含于论证当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 总结了。本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在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只要你坚持到 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一句能作为本文理论论据的名言警 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叙述林肯先生平静地面对别人的羞辱,其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 香自苦寒来。 示例:作者选用这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人生 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一中心论点。说明人生处处有坎坷,只 要你有勇气面对,再多的坎都能迈过。   解 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作用。答题格式:论据类型 (判断)+证明(说明)某种观点(论点)即可。文中所用的是“事实论 据”,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一中心论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4.体会下面这句话在选文论证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因为永不放弃, 才汇成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当今部分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 挫折的“蛋壳心理”。当然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但也应引起我 们的高度重视。请联系当前中学生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3分)   解 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这种题的回答格式: 论据类型(判断)+证明(说明)什么(观点、论点)即可。本题难 度不大,我们阅读该句,结合语段分析,该句运用了比喻论 证的方法,通俗地论证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俗地阐释了“只要你坚持到底 ,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道理。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方 法 总 结 一、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关注文章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主要有两种:①论 点式标题;②论题式标题。这两种标题与文章的论点都有 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议论文的标题上得到启示,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标题,就是论点;《中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标题,则是论题。(2)关注议论 文的开篇和结尾段。比较规范的议论文,结构往往是“总 分总”的,提出论点后就进行论证,因此,论点大多出现 在文章的首尾部分。“真题例析”中的阅读选文首尾部分 的句子,都可以作为选文的论点。(3)关注论点的标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志性词语。论点出现前,大多有诸如“启示我们”“告诉 我们”“我明白了”“我懂得了”“由此可见”“总 之”“综上所述”“所以”“因此”等词语,这些就是论 点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后面的句子,往往是文章的论 点。(4)关注论据。议论文中,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论 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从论据可以推 断文章的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应该重视对论据的阅读, 看论据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来证明的,如果两个论据 是对立的,那就找对立中的相同点,这样也能准确地把论 点找到。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二、分析论据。 议论文阅读对论据的考查,主要有选择论据、补充论 据、概括分析论据三种题型。 (1)选择论据。选择论据的主要依据是该论据能为证明选段 或全文的论点服务。 (2)补充论据。补充论据,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 型——名言还是事例。其次要紧扣中心论点,注意答题格 式。道理论据,一般直接引用即可,最好选择众所周知的 名人名言、格言、俗语等;事实论据的表述格式一般 为:……人+……事+……结果。最后要注意论据的准确 性。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3)概括分析论据。概括论据和记叙文中概括事例相近,一 般采用“……人+……事”的格式,形成主语、谓语同时 具备的完整句式,且指向论点。如解答第4题,就可采用此 种方法。分析论据作用,就是指出该论据直接证明哪个观 点,这个观点未必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它只是一个分论点。 三、品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议论文对语言的考查,主要是揣摩词句的含义。答这 类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1.错把论题当论点。要掌握论点和论题这两个不同概念, 要注意准确辨别。从内容上比较,所谓中心论点是作者的 见解和主张,而论题只是交代需要论述的问题。如《怀疑 与学问》只是明确了需要阐述的话题,并没有给出对所述 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没有对问题提出明确的判断。从形式 上比较,中心论点一定是表示明确判断的句子,而论题就 不一定是句子,不少时候是词或短语。“怀疑与学问”只 是一个短语,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理解什么是论 点,以及如何区分论点和论题,怎样根据文章把握论点, 对回答这类问题很有帮助。 误区警示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补充论据,表述不当。应对策略:首先,补写事实论据 要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词句应该重点提 到。例如,根据“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要有乐观的态度” 所补的论据是这样的:“张海迪尽管高位截瘫,仍能乐观 面对,创作了《轮椅上的梦》等多部作品,从而激励了一 代青年成长。”此论据也能抓住“乐观”这个与论点紧密 相关的词语来表达,使论据紧扣论点。其次,所补论据要 力求典型、真实、确凿,有代表性,说服力强(多列举名人 事例)。再次,语言要简洁概括,表述时可以采用“人物+ 事+结果”或者“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这样的格式。 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误区警示 第27课时┃归纳论点,分析 论据,揣摩语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真 题 体 验 真 题 体 验 方 法 总 结 方 法 总 结 第28课时 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题 型 链 接 题 型 链 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真 题 体 验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2013·襄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信仰的力量 李 斌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②翻开历史,不难见到这样耐人寻味的历程:1924年,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 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 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 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 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 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 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 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 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 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 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 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 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 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 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 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 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 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 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 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 洪发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 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 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 “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 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 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 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 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 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 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 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从南湖到塞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 新征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 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 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自2013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中“高尚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作者通过引用的方 式有过多种表述,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示例:(1)“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2)“活着就该 多做事。”(3)“为人民拒腐蚀。”(4)“为大多数人谋幸 福。”(任写两种即可)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3.本文第②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历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 历程进行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 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这一中心论点。   解 析 论证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辨析论证方法、分 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是议论文阅读常考的考点之一。本题考查论 证方法的辨析与作用,解答时我们先来认真研读①②段:文章第 一段直接亮明了论点:“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 无不胜的力量。”并由此引出第②段。第②段列举了国民党和共 产党的不同历程及结果:仅仅十几年,国民党要员的革命理想便 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而共产党人凭借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 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这属于对比论证 的方法。究其作用,为论证本文的论点服务。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4.请具体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在开头提出了“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 洁白朴素”的分论点(观点),接着用方志敏和杨善洲的事例 加以具体论证,最后用吴大观的话进行归结,深化了分论点 (观点)。这种论证思路作用是使论证更为严密。   解 析 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议论文的行文思路一般为: 提出问题(引出观点)→分析问题(运用论据证明论点)→解决问题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我们可以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入手,即先找到本段的 论点: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然后分 析论证的过程:举方志敏和杨善洲的事例加以具体论证,最后再 看作者在段末如何归结论点:用吴大观的话进行归结。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5.联系全文,说说第⑦段不能删去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文具体论述了树立高尚信仰的巨大作用,本段则联系 当前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丧失信仰的实际, 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使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方 法 总 结 一、辨析论证方法。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的特点,如举例论证,列举确 凿的事例来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 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 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 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其次,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需要 把握住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论证,使论证更为具体, 增强说服力;道理(引用)论证,使说理更深刻、透彻,增加 论据的权威性;比喻论证,则使论证生动形象,易被人接受; 对比论证,形成了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增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强了说理的透彻性。答题格式:这一段(句)运用了……论证 方法,论证了……(论点),使得说理……(好处) 。如丁肇中 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引用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 例,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一观点。 二、分析论证思路。 分析论证思路,就是把论证的思路展现出来,先写什么,再 写什么,论证什么观点。答题的一般表述方式如下:首先, 直接(通过……)提出(引出)……的论点;然后,运用……论 证方法(举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论证,最后 得出了……的结论。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的第六段在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论述“敬业”这一观点时,首先摆明观点:要敬业,然后引 用朱子的话揭示了敬业的内涵,继而列举当大总统、拉黄包 车的事例,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一观点,最 后用“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 地间第一等人”进行归结论点。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题型链接 1.[2013·江西,第24题]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 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 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 2.[2013·南充,第21题]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行乞者”, 谈谈你会怎样做。 3.[2013·湛江,第9题]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 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 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 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曹操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 第28课时┃辨析论证,理清 思路,阐发观点 1.思路不明,找不到准确词语描述层次。应对策略:识记 议论文的结构类型,并明确每一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懂得 依据具体段落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时,掌握答题格式: 首先,直接(通过……)提出(引出)……的论点;然后,运 用……论证方法(举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 论证,最后得出了……的结论。 2.解答拓展开放题,撇开选文,天马行空。应对策略:解 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弄清选文的观点是什么,然后联系 观点分析或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误区警示 真题体验 方法总结 题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