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9 KB
  • 2021-05-13 发布

10. 声音的传播 教学设计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10.声音的传播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课。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承接本单元前半部分所学内容。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对声音的研究也很有兴趣。学生通过前1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第二节课中,对于声音的传播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声音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因此学生对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 ‎1.对比观察,解释实验现象,并能总结概括结论。‎ ‎2. 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 ‎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 科学态度:‎ ‎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3.认识到耳朵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了解土电话为什么会传声,从而了解电话的原理。‎ 2. 体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教学难点】‎ 解释纸屏振动实验的现象,理解鼓膜的振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塑料泡沫小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这说明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铃声能穿过空气从四面八方传进我们的耳朵。‎ ‎3.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声音的传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据常见现象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 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 ‎(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1.师:如果没有了空气,铃声还能不能传播呢?‎ ‎2.学生思考并猜想。‎ ‎3.师:我们来通过这些实验材料验证一下。‎ ‎4.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在抽气盘上,然后用钟罩罩住音乐盒用真空机抽出钟罩内空气,使得手机处于真空状态。‎ ‎5.师:你们认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 ‎6.生:声音可能会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8. 生根据现象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1.过渡:那声音在水中能不能传播呢?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2. 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入水中。‎ ‎4. 师:大家预测一下,放进水中后还能听见音乐吗?‎ ‎5. 生预测:能/不能。‎ ‎6.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7.生据现象得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三)声音在桌面的传播 ‎1.过渡:那声音在固体中又能不能传播呢?我们借助教室里最常见的固体——桌子来探究一下。‎ ‎2.简要说明实验方法:让几个同学分别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位置(表面、侧面和桌脚)上,听一听桌面的敲击声。‎ ‎3.请三位学生上来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四)归纳概括 ‎1.师:在刚才的三个实验探究中,声音无论在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它都只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传播吗?‎ ‎2.生:不是,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归纳概括: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学生在交流时,会意识到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以及认识到物体都能传播声音。]‎ 三、分组实验,类比认识 ‎1.师:声音通过各种物体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师:这个奥秘肯定就在耳朵里,所以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耳朵的结构。‎ ‎3.出示耳朵结构图,依次介绍各个结构的名称及基本特点。‎ ‎4.师:你们认为声音可能是怎样在耳朵里传递的?‎ ‎5.生猜测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 ‎6.师:想要知道耳朵内究竟是怎传播声音,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看看你们能不能从中得到启发。‎ ‎7.教师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并强调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 ‎8.生交流汇报,师相继引导学生详细描述 “敲鼓——屏振动——小球振动” 的现象,在现象中建立起“因果关系”。‎ ‎9.师:其实这里的纸屏就相当于耳朵里的什么?‎ ‎10.生:鼓膜。‎ ‎11.师:那现在你们能不能说出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了?‎ ‎12.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回答:声源以声波方式传出,由耳廓收集进入到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振动,再传到听神经,听神经再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3.师总结:所以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是: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14.视频播放: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更形象直观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鼓膜的作用。]‎ 四、拓展运用,做“土电话”‎ ‎1.过渡:其实为了更好的研究声音的传播,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小发明,而“土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师想让大家都做一个会动手的小科学家,所以接下来我们每个人都来学一学:如何做一个“土电话”。‎ ‎2.课件展示“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并相应演示。‎ ‎3.师:今天回家后请大家制作一个“土电话”,并思考对比:‎ ‎(1)比较长的“电话线”和短的“电话线”“通话质量”的差别 ‎ ‎(2)比较松的“电话线”和紧的“电话线”“通话质量”的差别。‎ ‎ 下节课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利用掌握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继续进行“声音”的探索。]‎ ‎【板书设计】‎ ‎10.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 不同方向 声音在 耳朵里的传播: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