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7.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7年度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9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4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9‎ 时空坐标 知识纵横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  中西方 比较项  ‎ 中国 西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国内环境 政府 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 市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 技术 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 教育发达,技术先进 资金 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匮乏 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金融业发达 国际环境 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 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巨大,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的海外利益 审题技巧类——信息获取“四处”寻找,题干、设问、教材“三者”关照 ‎[增分策略指导]‎ 第一处: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特别关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它能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第二处:从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解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第三处: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材料时要想着设问,把设问与材料内容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第四处: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挖掘隐性信息 ‎“隐性信息”或“隐形知识”是指隐含在材料中,或材料之间不易为人注意,也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有时标点符号就是非常重要的提示,分号往往把材料分成几层内容,破折号往往表示解释与延伸,省略号往往代表段落的划分。设问中往往含有解答的方向性提示,更包括材料之外的隐性知识。‎ ‎[典型案例展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 时间  ‎ 英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3%‎ ‎23%‎ ‎1900年 ‎20%‎ ‎17%‎ ‎30%‎ ‎1913年 ‎14%‎ ‎19%‎ ‎36%‎ 材料三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8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从材料内容本身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从材料内容与设问的角度找取相关点,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隐性知识,是解答非选择题的有效途径,平时应注意领悟,提升规范答题能力。‎ 考生甲:‎ ‎(1)忽略了设问中“殖民政策”的核心信息。‎ ‎(2)知道从“对英国”、“对被殖民地”两方面思考影响,但忽略了从主、客观两方面认识对殖民地的影响。‎ ‎(3)已掌握了对图、表、材料等信息的利用方法。‎ ‎(4)答案规范,也比较到位。‎ 考生乙:‎ ‎(1)利用、提取材料信息不全面。‎ ‎(2)忽略了从主、客观两方面评价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影响。‎ ‎(3)没有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原因。‎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 ‎[针对训练提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在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64-1807年)的160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是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材料四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后期世界市场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中国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4分)‎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 ‎(4)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基于这一政策,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的?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变化”据材料一从地区间的联系、商品交换两方面概括;“原因”据所学知识回答影响世界市场的重大事件。第(2)问,“原因”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回答;“关系”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来回答。第(3)问,图1(蒸汽轮船)说的是交通运输工具,图2说的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由此不难作答。解答时注意先概括后说明。第(4)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四得出,结合材料三的图2和所学知识得出英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由材料四中的19世纪40年代可联想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据此不难得出答案;强迫中国减免关税的手段应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回答;“影响”要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 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品种增多。‎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6分)‎ ‎(2)原因:白银外流;列强加强对华侵略。‎ 关系: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3)因果关系。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重要条件。(4分)‎ ‎(4)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已经掌握了经济霸权,在世界市场上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强迫: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攫取协定关税权。‎ 影响:英国的商品倾销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客观上向中国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 长效热点类——新航路开辟影响深远,高考命题热衷此点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应始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科学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有利于全面评析新航路的开辟。有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拓展视野。‎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经济:‎ ‎①商业范围扩大。欧洲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商品种类增多。一些新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如美洲的烟草、玉米、非洲的象牙、中国的茶叶等。‎ ‎③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等;另一方面是商业投机现象日益盛行。‎ ‎④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极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成为水上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政治:‎ ‎①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②加快了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扩张,给这些地区带来了灾难。‎ ‎2.用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审视新航路的开辟 ‎(1)从文明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分为亚非欧美等区域文明,呈块状分布,基本处于隔绝状态,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欧、亚、美洲大陆文明实现了全球性会合。‎ ‎(2)从整体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典例]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进行联系。材料描述的现象出现的背景应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注意从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胡椒”“荷兰人的功劳”方面分析。‎ ‎[答案] 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命题者说] 解答本题容易陷入的误区是看到材料中的“16世纪”“美洲”“西班牙”等关键词,就马上联想到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航路的开辟”;接下来进一步审题时,看到“历史背景”就误认为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其实如果仔细审读材料,就会发现本题的时间信息还有“17世纪”,那么审题时就能注意到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了。材料中的“西班牙胡椒”和“海外的美味”,体现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是新航路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 ‎[针对训练]‎ ‎1.‎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国王与哥伦布的协议中写明:“一切商品,不论是珍珠或宝石,黄金或白银,香料或其他货物……凡是在司令(哥伦布)管辖范围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取的,他都有权把全部获物的1/10留给自己,以偿清耗去的费用,其余的9/10应呈献给陛下。”材料反映哥伦布探险航行的原因之一是(  )‎ A.传播文明         B.传播宗教 C.殖民掠夺 D.海洋探险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内在动因,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历史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地理大发现。由哥伦布“有权把全部获物的1/10留给自己”“9/10应呈献给陛下”可知,殖民掠夺是哥伦布探险的原因。‎ ‎2.“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 ‎①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②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立足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 本题学生易误选D,错因是不能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出发,上述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故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④是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答案为B。‎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有(  )‎ ‎①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③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推动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②③都体现了世界从局部走向整体,④则只体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能准确体现全球史观。‎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和西班牙能开启“历史大幕”的条件不包括 (  )‎ A.完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优势 B.濒临大西洋的地理优势 C.掌握先进航海技术的优势 D.居欧洲中心地位的经济和文化优势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两个信息,可知D项说法符合题意。‎ ‎2.对于印第安人而言,1492年哥伦布首次出航美洲意味着(  )‎ 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解析:选A 哥伦布出航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讲,“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故选A项;对欧洲人来讲,C、D两项符合,对全世界来讲,B项符合。‎ ‎3.“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荷兰 C.英国与西班牙 D.英国与法国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的“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得到最大的信息是三次英荷战争,故选择B。‎ ‎4.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这一变化(  )‎ ‎①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③以汽船的发明为前提 ④对于美洲和非洲原住居民意味着灾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的“1500年”这一时间可知此时正值新航路开辟之际,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这对于美洲和非洲原住居民来说意味着灾难。而汽船发明于1807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因此排除③,故选C。‎ ‎5.“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这里的“缺乏刺激”是指(  )‎ A.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B.缺少社会市场需求 C.缺乏技术成果创新 D.缺少政府政策保障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需求扩大,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前,新发明的基础原理之所以未被应用于工业,主要是因为缺少社会市场需求。‎ ‎6.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解析:选C 注意时间是18世纪末,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马路”与交通有关,因此答案为C。‎ ‎7.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 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民族主义萌发 解析:选C 题干材料强调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指的是各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B、C两项符合题意。但B项应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题干不符,故选C项。‎ ‎8.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也发明了耕作的机器,使用了更好的耕作方法,但是看来也够奇怪的,这些也同样使许多穷苦的人民更加穷苦,并把成千上万的家庭从英国较小的农场中赶了出来。”这一材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  )‎ ‎①推动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②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   ③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 ④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农村的影响。由“耕作的机器”可知 ①正确,由“穷苦的人民更加穷苦”可知③正确,由“从英国较小的农场中赶了出来”可知②④正确。答案为A。‎ ‎9.有学者认为“在19世纪,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这里所说的“扩张性的文明”是指 (  )‎ A.商业革命推动世界的沟通 B.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 C.西欧国家确立了世界霸权 ‎ D.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扩展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世纪且和“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文明应该是工业革命的扩展。‎ ‎10.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这个“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农耕时代的到来 B.手工工场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说明这项发明是电的发明,电力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选D项。‎ ‎11.下图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行业就业状况示意图,图中信息反映了工业革命(  )‎ ‎①带来了英国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②推动了农村广大劳动力发生了转移 ③改变了英国经济产业结构 ④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下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 本题可用排除法。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故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12.下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研究成果展示内容——《贝尔与电话》。这一发明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信息沟通的桥梁 B.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传播交流 C.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与人交往的时间 D.方便快捷的电话联络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通讯领域的发明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图片中的电话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明之一。由题干中的限定语句“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可知,与之对应性最强的是B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 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6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解析: 本题注重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综合运用,强调对考生的比较思维、辩证评价思维和因果分析能力的考查。其中第(3)问强调从全球史观及工业品的地位的角度说明变化,从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角度简要说明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2)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 ‎(3)主要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没有一个国王颁布禁令,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相反,各民族君主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另外,欧洲确实需要并强烈要求外国产品,商人们完全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1)根据材料一,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回答西方社会“起飞”的含义及其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新航路开辟以来“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的主要原因和目标。两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6分)‎ 解析:本题从宏观的视角考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的发展、变化情况。第(1)问,结合“社会转型”这一限定词从社会属性的角度进行回答;“有利条件”可直接从材料一中逐条概括。第(2)问,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回答,如光荣革命、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等。第(3)问,第一小问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各国的吸引力以及增强国力的必要性等方面回答有;第二小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含义: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开始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有利条件:欧洲君主支持海外冒险活动,以及各国为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竞争;欧洲对外国商品的强烈需求;商人们的经商活动的推动;海上探险活动的推动。‎ ‎(2)政治上,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或资本主义代议制);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技上,经典力学体系确立,近代科学形成。‎ ‎(3)主要原因: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和完成现代化。‎ 目标:迅速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内在联系:两则材料分别从世界环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角度概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此问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