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4.00 KB
  • 2021-05-12 发布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www.ks5u.com ‎2020年春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所以超过其他生物,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她,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 24 -‎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要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节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 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 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2. 根据文章,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A. 备考要拟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拟定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 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者“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 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 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 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情,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 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 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 24 -‎ ‎【1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的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BCD项都有失偏颇。‎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C项,“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是属于“调理心思”,写文章要“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说法有误,原文强调的写文章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而“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恰恰是作者所谓的“苟且从事”。‎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这句话,这个地方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而写文章仅仅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而已。‎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4 -‎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 24 -‎ 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 24 -‎ B. 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及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 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 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 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6.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 ‎【答案】4. B 5. B ‎ ‎6. ①做研究工作,不只看学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但一般情况下,学历越高,理论基础就越深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②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及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错误。根据材料二表格“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分析,“国防生”的“硕士博士占比”为9.3%,而“银行”的“硕士博士占比”为8.94%,国防军工硕士博士占比高于银行。故选B。‎ ‎【5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A项,“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错误。结合“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分析,原文为“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 C项,“学生报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错误。结合“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等分析可知,学生报考专业时候,不一定就只看收入,应该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如就业前景、个人兴趣等。‎ D项,“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错误。结合“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分析,原文“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 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根据文中的“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等内容概况总结,意思对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 24 -‎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拉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 “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 ‎“啊,你真运气!我也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 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 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 24 -‎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 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间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男人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 “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 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 “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含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 - 24 -‎ ‎ “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喜爱之情,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 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8. 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 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作者运用了铺垫或者伏笔的方式来暗示,使最后结果的出现合乎情理。‎ ‎①用家人的行为暗示。如女郎家人送站、接站,特别是送站时细心且周到的安排。‎ ‎②用女郎的行为暗示。如在同一个座位厢里“我”和女郎打招呼,女郎“不禁惊叫”。‎ ‎③用“我”的疑虑和行为暗示。如“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女郎居然没有特殊反应。 ‎ ‎9. 共同性格:①自卑心理严重;②极力维护尊严;③渴望美好生活;④对他人行为敏感;⑤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 作者意图:作者通过表现弱势人群的境遇和困惑,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同情,希望他们勇敢地走出自我困境的愿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择题,主要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结构和写作小说三要素的艺术手法及作用进行考查。错项设点通常针对以上方面的局部设点,多为表述不当。选择题错项设点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明确四个选项分别针对的考点,回归原文语境,结合平时所学知识和技能反复体会,寻找这些硬伤。‎ C项无中生有。“客观评价”错误,因为文中的“我”是一个盲人,无法看到“女郎”的容貌。“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带有奉承的估计评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首先梳理故事情节,然后看情节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文本作答。‎ - 24 -‎ 本篇小说采用了突转法来安排情节结构,让结局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突转法的结构安排,妙就妙在前面的伏笔为后文揭示真相作铺垫。从文本来看,小说前面为结尾揭示“女郎是个瞎子”作了多次伏笔暗示。具体如下:①第一段送行夫妇事无巨细的叮嘱。②“我”第一次开口说话吓了女郎一跳。③当“我”回想没有失明时所见的景象,女郎默默不语。④“我”问窗外的天气,女郎回答不出而让“我”自己看窗外。⑤“我”朝女郎转过脸去,女郎没有发现“我”是个瞎子。⑥姑妈到车站来接女郎。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评价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归纳人物形象特点,然后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人物形象,要依据文中对该人物的直接描写(包括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和间接描写(包括他人的评价、环境描写的烘托暗示以及次要人物的映衬等)。答题时注意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同时可简要概括依据。‎ 本题首先要分析“我”和女郎形象的共同点,抓住“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和“我”对话时女郎的语言进行分析。从“我”坐在“幽暗的角落”、交谈天气时两人的行为表现以及有意掩盖自己是一个瞎子的行为中可以概括出两人的共同特点是自卑心理严重,极力维护尊严,对他人行为敏感,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从两人都能与陌生人愉快的交谈、都喜欢美丽的木苏里,可以概括出两人都乐观、平和,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 从两人的共同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给读者塑造的人物主体具有了矛盾、困惑的特点,既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期待,同时又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的创作意图:表现弱势群体(瞎子)的境遇和矛盾心理,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他们走出自我困境,引发读者对弱势群体(瞎子)的关注和帮助。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归纳,便可得出答案,注意分条答出。‎ ‎【点睛】概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应如何把握呢?‎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结合小说直接描写的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2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开隐山记 吴武陵 始一日,命骑西出,出门里余。得小山,山下得伏流。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自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土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凌窗下望,千山如指。出门有潭,袤三十步,谭有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鷁,渺然有江海趣。溪潭之间,有地丈余,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三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 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去十步,又得小峒。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东过小石门,门东俯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崖之右宽明爽阂,浑成水阁.崖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涯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峒西壁可宴数十人。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笙竽者,埙不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 公曰:“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乃伐棘导泉,目山曰隐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B.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C.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D.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袤三十步 袤:纵长或南北距离的长度 B. 崖之右宽明爽阂 阂:开阔 - 24 -‎ C. 而松萝萃于西北 萃:草木丛生的样子 D. 乃伐棘导泉 导:顺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记述,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引出人生哲理。‎ B. 隐山是李渤任职桂林时于桂林城西发现的一处美景,作者用数字详尽说明了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方位。‎ C. 文章描写隐山景色,文笔生动简洁,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如用“矍然”“渺然”等点明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D. 作者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隐山地图,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 ‎13.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2)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 ‎(2)山崖南边有水池,水面平静像镜子,水中细小的鱼虾,全都能够一一分辨清楚。‎ ‎(3)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始”是起源的意思,“与天地并”是和天地同时的意思,表示独立的句意,应该断开;“君子”为“所以进夫心达也”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 ‎“沦夫”状语为“翳荟”,是埋没在草木中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 24 -‎ 句意:这座山的起源,和天地同时,没有人能知道。出现在人世间,埋没在草木中,又将和天地一起终结。难道不是因为它内部美好,外表质朴吗?有道德修养的人正因此重视内心美好呀!‎ 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导”,结合“伐棘”“泉”分析,于是就砍伐荆棘,引导泉水。“顺着”错误,应该译为引导。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曲解主旨。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写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特征等,最后抒发感情。结合“兹山之始与……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分析,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抒发我们我们应该重视内在美。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乃”,连词,于是;“蹈履”,步行;“北”,向北(名词作状语);“剑”,像剑一样(名词作状语);“矍然”,惊惧貌,惊视貌;“若”,像;“之”,代词,它。(2)“容”,面容,容貌;“若”,像;“纤”,细小;“悉”,全、都;“识”,识别,辨认。(3)“志”,心意,努力;“而”,连词,表转折;“至”,到达;“悔”,悔恨;“其”,难道、岂;“孰”,代词,谁、哪个;“讥”,讥笑;“之”,代词,我;“其孰能讥之乎”(反问句)。‎ - 24 -‎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先前的一天,(李公)骑马向西出游,出城门一里多,发现一座小山,山下有一股暗流的泉水。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 从石门向西走二十步,到了北边的山洞,洞中平坦得像卧室,室内淡青色的石壁像绘画,积聚的石钟乳在四旁流淌,凝结成像大力士肩上扛着洞顶的横石,用力振奋的状态仿佛是活人。登到高处向西上去,有一个石窗,靠近窗口向下看,群山峻岭历历在眼前。出了洞门有一个水潭,方圆三十步。潭中长着荷花。水潭北边走十步,有一条溪流,溪水长五里,宽有二百步,可以两只船并行,也可以乘画船游赏,渺渺茫茫的有江海的情趣。溪流和水潭中间,有一丈多宽的平地,它的颜色鲜红。经石门向东南,翻过小山岭,山石像森林一样又高又尖,耸立在道路两旁。从岭向下走十步,到东边的岩洞。从岩洞口一直向下走二十步,有水潭宽有三尺左右,浅水中的细沙像图画,周围的小草像绒毯。从岩洞的西南方上去,攀登四十级陡梯,有一个青石盆,上面有两个石钟乳头往下滴水,可以舀起来饮用。‎ 从石阁回头攀登陡峭的崖壁,向西走十步,又有一个小山洞。山洞向北七步,靠近西边的石门。石门向西三十九步,有西山洞,洞深九丈。北边山崖上有道路,能走一部车子。山崖南边有水池,水面平静像镜子,水中细小的鱼虾,全都能够一一分辨清楚。‎ 东边穿过小石门,在石门东低下头走三十步,十分曲折幽深,道路的尽头就是山崖。山崖右边宽敞明亮爽朗开阔,完全像一个水阁,崖下水阁能容下九人。阁下的水面宽有三丈,暗流从山崖的南端流出,也流到朝阳洞。从西山洞口向南一箭之地,到南山洞,山洞的西壁可供几十人饮酒。往北登上山顶,弯曲前行五百步。山石的形状像牛、像马、像笙竽的,难以一一说出它们的形状。石路绕山四周,但松树藤萝都丛生在西北方。‎ 李公说:“这座山的起源,和天地同时,没有人能知道。出现在人世间,埋没在草木中,又将和天地一起终结。难道不是因为它内部美好,外表质朴吗?有道德修养的人正因此重视内心美好呀!我如果也弃之而去,那么这个地方将永远不能被人们赏识了。”于是就砍伐荆棘,引导泉水,命名看到的山为隐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渊明 - 24 -‎ 结声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句“结声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众人聚居之地。‎ B. “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 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1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C选项,“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错误,应该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字在诗歌中的位置,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 24 -‎ ‎【点睛】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比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景物描写,写出了送客时的悲秋之景。‎ ‎(3)《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醉翁志在欣赏山水美景。‎ ‎【答案】 (1). 锲而不舍 (2). 金石可镂 (3). 浔阳江头夜送客 (4). 枫叶荻花秋瑟瑟 (5). 醉翁之意不在酒 (6). 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锲、镂、浔、枫、荻、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3月,________百余年的我国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虎蓥”即将在英国拍卖,后经国家文物局多方面的努力,这件1860年被英国军官从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的珍贵文物终于回到了祖国,( )。‎ 青铜“虎蓥”保存完整,方唇、短柬颈、宽折肩、圜底,足根饰饕餮纹,腹下部饰瓦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其上的伏虎造型________。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________。‎ - 24 -‎ 文物流失只在一时之间,文物的追索却________。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圆明园鼠首兔首等文物的成功追回,体现出既尊重市场规则、又讲究方法策略的原则,为树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众多,希望更多人能够听见“国宝”回家的故事,更多人能够关注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举各方之力,点亮“国宝”漫漫回家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销声匿迹 惟妙惟肖 息息相关 举步维艰 B. 销声匿迹 栩栩如生 休戚相关 举步维艰 C. 藏形匿影 惟妙惟肖 息息相关 步履维艰 D. 藏形匿影 栩栩如生 休戚相关 步履维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2月11日正式入藏 B. 并于12月11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C.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2月11日正式入藏 D. 并正式于12月11日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树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 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树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 C. 为建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 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智慧。‎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型大多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同义成语(熟语)的辨析,辨析的角度通常是成语的含义、使用对象、褒贬色彩、使用范围等。‎ - 24 -‎ 本题中,“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强调不公开露面,用于人或物;“藏形匿影”指隐藏行迹,不让人知道,强调不让人知道,用于人。原文“拍卖”一词,强调公开露面,此处选“销声匿迹”符合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强调模仿得相像;“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强调鲜活。语境中“伏虎造型”,强调模仿得像,此处选“惟妙惟肖”符合语境。“息息相关”指彼此呼吸都连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密切,可用于物;“休戚相关”意思是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用于人。语境表达的是“文物”和“历史与文化情感”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处选“息息相关”符合语境。 “举步维艰”指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多用于做事。“步履维艰”多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用于老年人或有病的人行动不便。语境陈述的是“文物的追索”,此处选“举步维艰”符合语境。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查语句连贯。主要题型有语句排序、补写衔接句等。语句排序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上下文的顺序照应、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补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分析补写。‎ 本题语境,“这件”“珍贵文物”是陈诉对象。A项是被动句,且“入藏”一词用于主动,后面应跟宾语“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后矛盾,排除;C项陈述对象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排除;D项语序不当,“正式”一词应修饰“入藏”,排除。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首先要知道“健康的句子”是怎样的。所谓“健康的句子”就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明确的句子。凡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不明确的句子,均可叫做病句。因此要辨析并修改病句就要掌握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同时还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审读指定的句子,分析该句子在结构上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内容上表意是否明确。‎ 本题划线句有三处错误,首先两个表目的的句子语序不当,应先“中华文化”,后“国际原则”,故排除A、C;其次“传承”和“保护”语序不当,应先“保护”后“传承”;“树立”与“国际原则”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树立”改为“建立”,排除B。故选D。‎ ‎【点睛】近义成语辨析要点:‎ - 24 -‎ 首先,紧扣原文语境,不管是近义词辨析,还是近义成语辨析,紧密结合语境都是最为根本的原则。‎ 其次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与人,有的适用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有着各自的语法功能,有的用于定语,有的用于状语,有的用于谓语,有的用于宾语,不可互用。‎ ‎20.下面是一封校庆邀请函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您的拨冗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5月10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如不能亲临,可将贺信呈送到校庆办公室。‎ ‎【答案】①“来看一下”改为“出席”或“参加”;‎ ‎②“贵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 ‎③“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 ‎④“务必”改为“希望”或“请”;‎ ‎⑤“呈送”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来看一下”,口语化,不符合邀请函的要求,改为“出席”或“参加”;“贵校”,尊称别人的学校,语境为称自己的学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改为“光临”或“莅临”;“务必”,语气太强硬,改为“希望”或“请”;“呈送”,是上送的意思,不合语境,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 24 -‎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请写出其中3个构图要素(文字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1)构图要素:扇面、江潮、跑道(太阳、互联网)(2)寓意:①扇面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跑道代表体育运动和竞技,江潮奔涌代表浙江儿女勇立潮头。(太阳象征“亚奥理事会”或“运动健儿的热情与活力”;互联网符号代表“互联网之城”杭州)②整个会徽象征亚运大家庭团结向前,也象征中国改革大潮的涌动和发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所给图片是徽标,解答时要认真查看徽标,全面把握画面中的要素,不能漏掉信息,然后结合徽标所代表活动的主题或主办地等来分析它的寓意。本题所给徽标中,太阳和扇面的图案比较明显,且扇面由几条弧线构成,整体与网络信号相似,因此还可联想到“互联网”;抓住题干中的“亚运会”“潮涌”等信息,还可识别出徽标中的“跑道”“江潮”等图案。思考寓意的时候可联系亚运会、杭州来分析。此徽标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由“亚运会”可知跑道代表体育运动和竞技,画面上文的太阳象征亚奥理事会或运动健儿的热情与活力;由“杭州”可联想到“互联网之城”,钱塘江和钱江潮头,想到江南人文意蕴,可知江潮奔涌代表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综合这些信息,可分析出徽标整体上象征亚运大家庭团结向前,也象征中国改革大潮的涌动和发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 不过,近几年来,一些占据荧屏的年轻男演员在服装、发饰乃至举止上逐渐“女性化”,‎ - 24 -‎ ‎ 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比如很多男演员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的,甚至有兰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动作。这种男性“阴柔美”,引发不少争议。‎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社会需要刚柔相济的性别气质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年轻男演员占据荧屏,一些男性在服装、发饰乃至心理上逐渐“女性化”,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有人认为,社会中“阴柔之风”盛行令人担忧;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和进步,无需多虑。‎ 无论从形体生理特征出发,还是从公众群体认同考虑,男性都应主阳刚之气,女性主阴柔之美。男性缺乏阳刚之气、女性没有阴柔之美,都是不正常的。如果说“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那么当下男性群体中,确实可以说是“阴柔之风”盛行。比如,不仅为人处世讲究明哲保身,就是自身权益被侵犯也选择忍气吞声;路见不平不敢发出“一声吼”,而是借故绕道走……‎ 主张男子应有阳刚之气、女子应具阴柔之美,并不是说阳刚是男性的专利,也不是说阴柔是女性的标签。男性“侠骨”中可以有“柔肠”,女性也可以柔中有刚。从“刚”与“柔”的构成比例上看,男性应多一些阳刚之气,而女性应多一些阴柔之美;从“刚”与“柔”作用的对象与场合说,无论男性与女性都应是该“刚”则“刚”,当“柔”则“柔”。对待亲人、朋友以及世间所有相识不相识的好人,就要彰显春天般的温暖;对待那些恶人、损人利己之辈,就应该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冷酷无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些时候,男性的确需要有柔情的一面,比如待人彬彬有礼、举止文雅;同样,女性有时也需要展现刚劲的一面,比如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呈现“女汉子”风范。阳刚与粗鲁泾渭分明,阴柔与软弱大相径庭。无论男人女人,都应当追求刚柔相济的境界,该展示阳刚之气时绝不萎缩推诿,该呈现阴柔之美时就不必处处逞强。‎ 少数男性,在穿衣打扮与神情举止上呈现“女性化”,无疑是阳刚之气退缩的镜像。比穿衣打扮与神情举止“女性化”更让人忧虑也更可怕的是,男性在心灵气质上的“女性化”与阴柔化。社会需要的是刚柔相济的性别气质,对于当下来说,我们更呼唤男性的阳刚之气。只有具备阳刚之气的人多起来,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担当。‎ ‎【解析】‎ - 24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这种男性“阴柔美”,引发不少争议,如何认识这种“阴柔美”呢?立意提示:①男性应具有原本的“阳刚”之气。这既符合中华传统性别审美习惯,又符合社会性别分工的要求。②“刚”与“柔”不在外表,而在内涵。判断男性有无阳刚之气,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其健康行为、责任意识、担当能力等。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男性“阴柔美”。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支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实践,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④文明礼会理应审美多元。当前礼会越来越文明、多元,审美也应多元。审美的多元化,正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其他立意,符合材料内涵、言之成理亦可。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24 -‎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