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50 KB
  • 2021-05-12 发布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9年秋学期高三期终调研考试卷 语文 ‎2020.01.13‎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选考历史的考生加30分钟40分。‎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人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已被广泛运用的智能客服,消费者有诸多“吐槽”:或技术不成熟,对具体问题 ▲ ;或语气冰冷,成为商家的“挡箭牌”。沟通是一种艺术,需要_ ▲ 、情绪交流;消費者之所以不满,并非_ ▲ 技术进步,而是没有感 受到体贴的服务、解决问题的效率。‎ A. 答非所问 洞若观火 抵制 B. 答非所问 察言观色 抵触 C. 不赞一词 察言观色 抵制 D. 不赞一词 洞若观火 抵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宜采用排除法。“答非所问”意思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语境是智能客服的回答不是顾客所问的问题,故应选“答非所问”,从而排除CD两项;“洞若观火”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察言观色”指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语境说,“沟通是一种艺术” ,所以需要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即选“察言观色”,从而排除“洞若观火”。“抵制”意思是“阻止,抗拒”表示非常排斥的意思。而“抵触”多指观点和情绪上相对抗。语境中是说消费者对智能客服有不满,但并非根本上拒绝技术进步,只是没有感受到贴心服务,故选“抵触”。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一个国家内生力量的精神内核。▲。▲。▲。▲。▲,_▲这是对英雄叙事的坚守和賡续,也是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精神向度。‎ ‎①任何时代,都要以英雄叙事来占领思想高地和精神高地 ‎②赋予其全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价值,实现其在当代的“唤起”和“鼓舞"功能 ‎③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榜样的精神力量 ‎④今日之伟大中国更需要英雄书写,塑造符合时代特征和历史潮流的英雄人物 ‎⑤一部英雄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心灵史 ‎⑥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群像,呼应着时代的召唤彰显着民众的精神诉求 A. ①④②⑤⑥③ B. ③①⑤⑥④② C. ④⑤①②⑥③ D. ⑤③⑥①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段文字的话题是围绕“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一个国家内生力量的精神内核”来展开。第⑤句 “一部英雄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心灵史”,这一句呼应了开头的“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这句话中的“民族”。而③“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榜样的精神力量”这句话又呼应了开头的“一个国家内生力量的精神内核”。第⑥“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群像,呼应着时代的召唤彰显着民众的精神诉求”紧承第③句“时代”‎ 需要英雄。接着作者讲到创作英雄题材的作品,这是①“任何时代,都要以英雄叙事来占领思想高地和精神高地”,句中 “叙事”就是创作,而第④“今日之伟大中国更需要英雄书写,塑造符合时代特征和历史潮流的英雄人物”,既将谈话的时间点过渡到“今日”即当代,又通过“塑造”一词,暗合了“叙事”的意思。文艺作品塑造形象就是多以叙事为主。而“赋予其全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价值”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使命和要求,所以第②句放在最后。而且句②的“唤起”和“鼓舞”也呼应了后面的“对英雄叙事的坚守和賡续”。综合以上分析:句子排序为⑤③⑥①④②。‎ 故选D。‎ ‎【点睛】做排序题时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语言来确定个别句子的先后承接、照应关系,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通读语段,检查确定。常见标志性语言如:‎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下列诗句所咏之物与“文房四宝”,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湛碧凝香徐作晕,铬脂转玉静无纹 ②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 ‎③千年岩璞斩新硎,一片琳腴截紫青。 ④烘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 A. ①笔②墨③纸④砚 B. ①砚②纸③笔④墨 C. ①纸②砚③墨④笔 D. ①墨②笔③砚④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对联常识、理解诗句含义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句法整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对联的尾字具有“仄起平收”的特点。第①句“湛碧凝香”就暗指“墨香”;而②“军书羽檄”中的“书”就是“写”的意思,笔的功能就是来“书写”; 而③“千年岩璞斩新硎”中的“岩璞”“ 新硎”说明砚台的本质属性“岩石、矿石”‎ ‎。第④中“成晓雪”、“叠春冰”是比喻句,形容纸张的洁白、透明。故四句对联分别对应的是:墨、笔、砚、纸。‎ 故选D。‎ ‎【点睛】对联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 ‎4.阅读下图,对区块链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区块链上每个用户节点都有机会获得记录数区块链技术原理据的权力,它们都可能成为中心者。‎ B. 区块链上的数据记录,需要得到共同参与的用户节点的确认,信息真实、有效。‎ C. 区块链上同数据在每个用户节点都是一致的,只能添加,不可篡改,公开透明。‎ D. 区块链上的数据通过共识算法和数字签名确保信用,共信力铸就公信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此题考查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A项,错误有两点,第一是表述不准确,示意图是说区块链上每个用户节点都有机会“‎ 通过比赛或选举”获得记录数区块链技术原理据的权力;至于“它们都可能成为中心者”从图表上的相关信息推论不出。‎ 故选A。‎ 二、文官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 ‎[明]刘基 至正十三年,岁在癸巳。秋七月六日,鄞县尹许君卒于官,其配叶氏以栖归葬天台。越明年,鄞父考以董先生朝宗书,致乡贡进士杨君彝所为《行状》于刘基,愿立石纪君遗爱,请为之文。基于许君,相好最甚,欲有言,辄悲不能胜。董君使来趣文,曰:“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乃为此铭。‎ 君讳广大,字具瞻,世为天台人,少惟好读书,稍长,能属文。年二十五,登进士第,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宫、婺州路武义县尹,所至以廉能闻。其为武义时,母卒,君奉丧归天台。服阙,如京师。时盗起海上,连步莫能讨,国家乃更严考课法,命大臣各举可都守、县令者,连及其赏罚。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渐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迩,乃奏君尹鄞。‎ 君至,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罢吏卒弗遣,有事则亲署于帖,俾都役相传递,令如约来。民视署缓急,如署至,同官或有为,而君有故不及署,则皆疑弗至,须君署乃至。民有讦讼无不听,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苟。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群吏皆旁睨束手立,无敢容一味,大府亦无敢托以私者。以故乡人咸得安业。于是新县学,复甬东书院,延师教子弟,月朔望必亲视廪膳,课讲业,阐明伦理,敦笃行义,优礼耆德,兴拔后进,鄞士习为之一变。‎ 会兵革四起,郡邑承藩阃命供军实兵器,使者项领相望。庆元又树栅捍江,浚隍筑城,百役并作。君令人民均力从役,毫发不容有所私。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无何,遂得罪于分省左丞,命君以军资入海,而不与之师。及诸军遇贼溃散,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鄞老幼皆号泣诣阃,诉帅为解,得稍缓。比左丞以故去,君乃复署尹事。未越月,那使者至郡,君前欲白事,忽疾作,顿于地,卒,年四十有六。‎ 君为人厚重,寡嗜好,饮食衣服可而止,故能以廉终其身。处患难,人不见其忧,为政惟务以信义动人,使自效,不矫激立成名。卒之日,家无馀财。‎ ‎5.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君使来趣文 趣:催促; B. 民有讦讼无不听 听:听从 C. 于是新县学 新:翻新 D. 庆元又树栅捍江 捍:保卫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官员任职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必须停职回乡守孝。文中“服阕 , 如京师”表明许君已经服满丧期,可以再次任职了。‎ B. “隍”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是挖土筑的高墙。文中“浚隍筑城”指深挖壕、高筑墙,目的是保护城内百姓安全。‎ C. 科举时代,公家会发膳食津贴给各级官立学校部分学生,称"廪膳"。文中“亲视廪膳"指许君定期视察生员学业。‎ D. 古代把兼卫国土的封疆大吏称为“藩阃”。文中“藩阃”实指分省左丞之职,许君因故得罪了他,差点被他设计害死。‎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改语。‎ ‎(1)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 ‎(2)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浙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连乃奏君尹鄞。‎ ‎8. 根据第三、四段,简要概括许君为官被百姓爱戴的原因。‎ ‎【答案】5. B 6. D ‎ ‎7. (1)鄞县百姓知道您了解他们的县尹,并且不喜欢阿谀自己所偏爱的人,写下的文章能够流传取信于人,您一定要快些完成这篇文章。‎ ‎(2)于是朝廷官员大多推荐许君,因为庆元是浙东政务繁忙的郡,又靠近大海,和鄞县地理位置最为接近,就奏请许君担任鄞县县尹。 ‎ ‎8. 处事公正;守约有信;勤勉尽责(亲力亲为);为民请命(刚正不阿)。‎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民有讦讼无不听”的“听”,在句中译为“审理” 而不是“听从”。‎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D项,错在“许君因故得罪了他,差点被他设计害死”这个地方,原文是“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也就是“藩阃”的计谋根本没有实施,只是“想要”,而后“左丞以故去”,更谈不上“设计害死”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知”,译为“了解”;“阿”,阿附、阿谀;“私”,偏爱;为“传信”,流传取信;“子”,第二人代词,译为“您”。‎ 第(2)句采分点:“于是”,在这个时候;“以”,介词,译为“把”;“以”,译为“因为”; “剧”繁忙;“薄”,靠近;“尹鄞”是“尹(于)鄞”的省略;“尹”,名词作动词,译为“做县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从文中“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可归纳出许君的处事公正、守约有信的品质; 从“民有讦讼无不听,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苟;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可看出他的勤勉尽责(亲力亲为)。从第四段“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可看出他的为民请命(‎ 刚正不阿)。‎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至正十三年是癸已年,秋季的七月六日,鄞县县尹许君在任上去世,许君的妻于叶氏扶其灵柩归葬天台。过了一年,夏天五月,鄞县的父老拿着董朝宗先生的书信和本乡进士杨彝所写的《许君行状》给我,希望能立纪念许君遗留后世的仁爱之风,请我写这篇铭。我和许君,关系至为亲密,每当动笔,就悲痛无法抑制,董君派人来催请文章,说:“鄞县百姓知道您了解他们的县尹,并且不喜欢阿谀自己所偏爱的人,写下的文章能够流传取信于人,您一定要快些完成这篇文章,”于是,我写下了这碑铭。‎ 许君名叫“广大”,字叫“具瞻”,世代是天台人,少年时候只喜好读书,长大、善于于写文章。他二十五岁时中进士,被授予庆元路国州判官、婺州武义县尹(所到之处以能干而闻名)他在武义任时,母亲去世。他奉灵归天台,守丧期满,许君到京师。当时盗蜂起于海上,连步无法讨平,国家于是严格考课法,命大臣各自保荐可以担任郡守县令的人选,赏罚速及保举之人;于是朝臣大多推荐许君。因为庆元是渐东政务繁忙的郡又靠近大海,和鄞县地理位重最为接近,就奏请许君担任鄞县县尹。‎ 许君到任后,先均平差役,与百姓相约:按乡邑的大小分好等第,比较民力的厚薄来确定差役的轻重,度量地方的远近来约定时限,不差遣吏卒。有事就亲自暑名于文书,让差役投传,令百姓前来。百姓查看文书来决定缓急,如果有时文书上只有其他宫员的署名,而许君因故没有署名的,就怀疑而不到来,一定看到许君的署名方才到差。百姓凡有诉,许君无不审理,一定要将双方找来,亲自为之判断分析,反复推理,查得实情才判定实行,即使倦累疲惫也不苟且处理。案件、租赁下派到乡里,都按之前的约定。手下官更旁观束手而立,不敢随意插嘴,上级官府也不敢有所请托。所以乡里百姓都得以安居乐业。许君又翻新县学恢复甬东书院,请教师教育县里子弟、每月初一十五一定亲自视察廪膳,督促讲习学业阐明伦理,鼓励学生行节义,礼待德行高的长者,提拔后进,鄞县的士风为之一新。‎ 正当(遭逢)战事四起,郡县需要服从藩阃的命令,要供应军实兵器,出使的颈项衣领相望,络绎不绝。庆元地区又树立栅栏守卫江河,护域河,修筑城池,各种徭役一起发起。许君让百姓平均分担差役,公平而不容任何私心,如果事情不可为,许君就亲身陈述利害关系,虽然多次违逆上级的心意也不畏惧,不久,得罪了分省左丞,他命许君带物资入海,却不给他军队,等到各军遇敌溃败,只责罚许君,让他还偿还所有损失物资,欲致许君于死地。县父老都到官府,请求统帅许君,因此对许君的处理才得以稍稍缓解。等到左丞因故离去,许君才重新打理县尹事务,不到一个月,郡里的使者到县,许君上前想要告事务,忽然疾病发作,倒地而亡,年四十六岁 许君为人忠厚稳重,嗜好不多,饮食服都适可而止,所以能廉洁终身,患难中,人们不见他忧虑,处理政务只用信义打动列人,让人们自己效力。不以偏激的方式树立成名。去世的时,家无余财。‎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唐郭震因上诗收(宝剑篇)而受武则天赏识。②新丰酒:初唐马周游历长安时住新丰旅舍,因受冷遇,遂取酒独酌;后受到太宗赏识,拔居高位。‎ ‎9. 本诗颔、颈两联是怎样表现“凄凉"之感的?请简要分析。‎ ‎10. 请赏析首尾两联的用典。‎ ‎【答案】9. ①以物喻人,凋零黄叶更加风雨推残,象征自己身世的凄凉遭际。②苦乐对比,以青楼管弦的热闹,对比作者旅漂泊的凄凉境况。(③以友衬己,新知遭诋毁,旧交关系疏远,写出诗人孑然孤独的凄凉困境。 ‎ ‎10. ①就近取事:都用本朝之事,使郭、马被重用和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归的对比更强烈,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②意蕴丰富:既透露不甘沉沦、想要匡时济世的胸怀,又委婉表达志向无法实现时内心无处排遣的苦闷。‎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抓住全诗的感情基调,然后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意图来分析诗人的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颔、颈两联是怎样表现“凄凉"之感的。‎ 颔联“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和颈联“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紧承首联。郭震因上诗收(宝剑篇)而受武则天赏识,而诗人身处晚唐,统治者没有赏识、重用他,有一种怀才不遇的伤感和凄凉。他用凋零黄叶自况,象征着自己凄凉不幸的遭际;而用“青楼”的管弦声声,反衬自己凄楚、落寞。颈联,写人,都是诗人的新朋旧友,他们个个要么被“诋毁”,要么被远谪,与诗人相距甚远,更写出了诗人茕茕孑立、孤孤单单的凄凉之感。‎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品鉴精彩语言艺术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本题要求:赏析首尾两联的用典。首联用的是郭震因上诗收(宝剑篇)而受武则天赏识,尾联用的是马周游历长安时住新丰旅舍,因受冷遇,遂取酒独酌;后受到太宗赏识,拔居高位的典故,可以看出典故都是就近取譬,反映出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读书人不同的遭遇和处境,流露出李商隐对初唐政治开明的欣羡之感。将郭震、马周二人遭遇明主和自己的“羁泊欲穷年”、“销愁斗几千”形成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被重用的苦闷和渴望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命的希冀的复杂感情,意蕴含蓄而丰富,令人赏玩不已。‎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4)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 ,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5)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7)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8)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答案】 (1). 信誓旦旦 (2). 日月忽其不淹兮 (3). 陟罚臧否 (4). 则素湍绿潭 (5). 忽复乘舟梦日边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7). 一尊还酹江月 (8). 八百里分麾下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1) “信誓旦旦”是誓言诚挚的样子,表现的是热恋时的山盟海誓,与后文“不思其反”,即男子后来对爱情的背叛形成对比。(2) “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飘忽,句中形容岁月流逝很快;对“淹”的意思要记忆,即“留”的意思。(3) “陟罚臧否”注意这四个字的正确书写,“陟”是升迁的意思;“臧”,是表彰的意思;而“罚”与“否”与之相反。(4) “则素湍绿潭”中的“素湍”指白色的急流。(5) “忽复乘舟梦日边”注意对联的上下呼应,“忽复”与“闲来”相对、“乘舟”与“垂钓”相对。(6) “蓝田日暖玉生烟”与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形成对偶,比如“月明”对“日暖”。‎ ‎ (7)“一尊还酹江月”中“尊”是酒器,没有“木”字旁。(8) “八百里分麾下炙”与下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形成对偶,其中“八百里”代指牛;同时,注意“麾下”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胜利之夜 路翎 ‎1945年8月10日晚上九点单钟,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从镇公所和附近一所学校里同时传了出来,这座乡镇上立即传出了鞭地声和欢呼声。大半的人们特别是公务员、学生、商人和其他所谓上流社会的人们,投到狂欢的旋涡里去了,弥漫着并腾起了一阵欢乐的、幸福的气氛。‎ 某机关的男女职员们,聚在门口谈天,不时发出快乐的笑声来。‎ ‎“抗战胜利的——我一直坐船回南京“一个女的说。‎ ‎“我才不一直走——我要到处玩,优哉游哉!”一个男的说。‎ ‎“我要把家乡的味吃一个饱,先吃一个月再说!”第二个女的说。‎ ‎“这一下非赶快回去,有钱先买起地皮来,南京的地皮值钱呢!”一个男的说。‎ ‎“你是南京人——哪天我上南京买地皮,你要帮我把言话拿顺,啊!”‎ ‎“我要到东京去!" ‎ ‎“我的叔到日本去过!那才叫安逸!“第一个女的说。‎ ‎“唉,真想不到中国也有今天!”‎ ‎“哪有那么容易!我先回去收一下租.......”‎ ‎“回家了噢!"第一个女的,兴奋地叫。‎ 啊,在那一片遥远的凝着血的土地上,有着小鸟们和可爱的小白兔们的美丽的、甜蜜的家!‎ 小烧饼铺的司务黄富贵听见鞭炮声,听见日本投障,可以回家去了,跳了一下,打了两下拳,跪到桌子上去又跳下来,跑到街上去叫了一声又跑回来,冲进房去了,快乐地捶打着他的凌乱的生病的女人的脊背。‎ ‎“乖乖要回家了呀,乖乖呀!“七八年来心里好想呀,乖乖呀,回家了呀!”‎ 可是突然地他沉默了,垂下了手在暗澹的灯光里站着。冲动地哭了出来。‎ ‎“家里是烧光了。亲娘又是炸死了!”他想到,挣扎着带着孩子们回了家以后,仍然是这同样的 辛劳、受欺的生活。‎ ‎“福贵呀,我们总是苦人,不哭了吧!”他的女人,难受地,亲切地说,摩着他的头。‎ 两个穷苦的、赤膊的男子.张海云和王得清,在腾着欢声的街上亲密地说着话。天上,繁星在静默中闪耀着。‎ ‎“日本天皇,美国人说要废除,还有苏联人,那样凶的德国都让他打败了呢!”‎ ‎“唉,那些美国兵啊!一个个那样快活!”张海云说:“就是不尊重中国人,随便地闹!”‎ ‎“这都是国家有强弱——我想着我的哥哥啊!”‎ ‎“打完了仗,怕要回来了。”‎ ‎“要是不打死呢,“王得清停了一下接着说,”总有一天要回来的罢!我那嫂子是日夜地哭——生活艰苦啊!”‎ ‎“打胜了日本倒是值得呢。”‎ ‎“怕就怕回来了还是找不到生活!”‎ ‎“唉,我们中国啊!”‎ 他们就长久地沉发着...并肩站着,望着下面发着声响的黑暗的河水。‎ 欢乐的街边围着一大群穷苦的人,瘦弱的披着绸衣的造船场管事方吉民,指手划脚地高谈闻论着。‎ ‎“罗斯福拿起棍子就在他头上打了一下,说,罚站两个钟点!罗斯福叫罚站,哪个敢不站!罗斯福叫日本人投降,日本人敢不投降?罚站!罗斯福心里一想,就发了个通知;跟我用原子弹炸日本!这个原子弹,是一种科学发明,你看见了火光,眼睛就要瞎。”‎ ‎“罗斯福早死了,是杜鲁门!”强壮的玻璃厂的工人胡海洋打断了他。‎ 方吉民有些发慌:“你龟儿子懂个屁!你当心点,在本码头!”他挤开了人群。‎ ‎“你龟儿吹牛皮!”强壮的工人说,发出了啸声,快乐地大笑起来。他觉得非常的幸福。‎ 大学生郝朴诚在街上阔了一阵,回来了。他觉得这日子是伟大的,想到他不久就可以回家去,把财产好好地整理一下,休息半年,然后出国-------到美国去留学,也许可以娶一个美国女人,想到这一切,他的心就快乐得发抖。 已经夜里一点多了。他仍然不能睡,独自坐在门前。‎ ‎“啊,我好快乐,好兴奋呀!”他大声说。‎ 于是他忽然地长篇大论地独白起来了-------用着十分蹩脚的戏台上演戏的调子。‎ ‎“啊,我的心啊,你爆炸了吧!那雷电,那风暴!凤暴!让这世界上的一切丑恶都死灭了罢!‎ 都死灭了罢!我没有眼泪,没有眼泪!……啊,姑娘,我在这一个梦中等待你。他用温柔的声音说,而且站了起来,伸手去拥抱,”年轻的,大而黑的眼睛的姑娘,在这抗战的几年,我受尽了人间的辛苦,而现在,抗战胜利了!让我们到那边的山里,故乡的流水旁建一座茅屋而安慰这痛苦的人生罢!啊,姑娘,为了你,我财产也不要,人世的一切荣华富贵也不要,啊,答应我,啊,我的心是像原子弹一样要爆炸了,爆炸了呀!”‎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某机关的男女职员们对抗战胜利后悠闲、富足生活的想象和憧憬,写出了他们的风趣、乐观。‎ B. 小说将黄高贵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而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通过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得真实而细腻。‎ C. 说通过张海云和王得清的对话,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国家实力弱小,百姓牺牲重大、生活艰苦的现状。‎ D. 小说以杭战胜利之夜”为时间点,不断转换场景,多侧面展示小镇不同阶层人们的情绪和状态,寄寓对中国社会的思考。‎ ‎13. 文中两处提到了原子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态度?‎ ‎【答案】12. A 13. ①第一处:说错下令的美国总统、解释错原子弹威力,表现了方吉民的爱出风头、信口开河、哗众取宽,批判当时一部分人对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错误认识。②借郝朴诚之口批判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狭隘的目光和虚无的人生态度:原子弹的巨大成力比喻他对虚幻爱情的渴望,他们只想着自己,无视国人艰难的生活。 ‎ ‎14. 对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欣喜;对一些阶层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的态度的批判;对底层人民艰难生活的同情;对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忧虑。‎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A项,错在“写出了他们的风趣、乐观”这个地方,他们对抗战胜利后的憧憬和想象,其实是对日本侵华现实造成的心理伤害的自我补偿,是调侃、戏谑的话,并不是“乐观”向上的生活姿态。‎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情节(细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提到了原子弹的作用。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人物说话的语气、态度,把握其情感倾向。第一处:“瘦弱的披着绸衣的造船场管事方吉民,指手划脚地高谈闻论着” “罗斯福拿起棍子就在他头上打了一下,说:罚站两个钟点!罗斯福叫罚站,哪个敢不站!罗斯福叫日本人投降,日本人敢不投降?罚站!罗斯福心里一想,就发了个通知:跟我用原子弹炸日本!这个原子弹,是一种科学发明,你看见了火光,眼睛就要瞎”。这个方吉民自以为是,对“原子弹”一知半解,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闹不清楚。作者借信口开河的方吉民的言论,表达了对方吉民这类人物对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错误认识的批判。第二处:“啊,姑娘,为了你,我财产也不要,人世的一切荣华富贵也不要。啊,答应我;啊,我的心是像原子弹一样要爆炸了,爆炸了呀”这是知识分子的代表郝朴诚用诗歌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原子弹的理解,更表达他的梦呓般爱情的渴望。像他这类知识分子,想着的是自己个人的前途,到国外留学,憧憬自己的爱情,是狭隘、自私的,必将遭到一切心系国家的人唾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要判断作者对某个观点的情感态度,需要回归文本,细读相关语段,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条分缕析的作答。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情感态度,要整体把握,更要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去分析。整体来说,作者对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战取得胜利是欣喜的,面对战争后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和底层百姓的生计,作者充满着同情和忧虑。对于那些只知道个人前途,憧憬个人爱情的“小资”知识分子,作者表达的是不屑和嘲讽。‎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 李泽厚 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有人认为是宗教,但大部分人认为是哲学。孔子没有说:我是上帝的儿子或天之子。他是普通人,“吾非生而知之者”,说得很明白。他没有像耶稣一样创造奇过,把盲人的眼睛一摸,眼睛就亮了。他总说:我只是好学。儒家没有人格神的观念,也没有宗教性的组织。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他不否定、也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态度很有意思,相当高明。‎ 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儒学的确不是宗教,海内外学者因此认为,儒家就是哲学。这也有问题。西方哲学一般讲究理论系统。儒家却很少去构建真正的大系统,它讲究的是实践,所谓“礼者履也”,功夫即本体等等。假如远离行为去构建一套理论体系,在儒家看来是没有意义的。西方哲学家可以躲在房间里,想自己的,不管实际,他们认为理论本身就有它的意义。但是,不管是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都反对这种态度,而且他们的学说对人们日常生活也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和曾国藩的家书等,都把儒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思维和生活;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并不能管人的生活。‎ 所以儒家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用西方宗教哲学等这些概念来套便很难套上。儒学可说是半宗教半哲学、亦宗教亦哲学。西方哲学从中世纪神学分化出来以后,主要成为一种思辨性的理论论证。儒家当然也讲理论,但更讲感情。孔子回答学生父母死后服丧三年会不会太久的提问,不说这是天的意志、上帝的要求,不说这是政府的规定,也不说这是历来必须服从的习俗,只问不守满丧期心安不安,说安就不需要再守了。从这可看出,孔子把道德律令建立在自己的情感上。儒家认为,人的一切、社会的一切,都应建立在“人性情感”这个基础上。孔子的一大功绩,就是把理性、智慧、道德等等各种要求,都建立在它上面,从而把情感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上。这就是儒家不同于一般哲学思辩的重要特征。儒学强调情理不能分隔,它们是渗透交融和彼此制约着的。例如“理无可怒,情有可原”,同时强调情里面有理,理里面有情,“理"的依据是“情”,而“情”又必须符合理性,从而“理”不是干枯的道理,“情”不是盲目的情绪。所以,尽管儒学提倡忠、孝,却反对情感上非理性的盲目服从和信仰。孔孟都讲“经"与“权”,"经"翻译成现代语吉就叫原则性,基本原则必须遵守;“权”是灵活性,要动脑,有理智。有经有权,才真正学到儒学的精髓。儒学不是一种理论的条条,它在政治、经济、生活上都有用处,既讲原则,也有灵活性。‎ 归根结底,儒学讲的理性是活生生的,带有人间情感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理性,也就是人性,儒学的本质就是建造完美的人性。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就是儒学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即使在困难时,总愿意相信前途美好,只要坚持,好日子总会来,而很少有悲现主义者。由此可见,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宗教,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哲学,却包含了哲学的理性。‎ ‎(节选自1997年第1期《天涯》,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没有人格神的观念和宗教性的组织,并不意味它否认鬼神的存在。‎ B. 儒家认为构建一套理论体系是没有意义的,它反对只思考而不管实际。‎ C. 儒家以基于人性的情感来承载为人处世所应持有的理性、智慧和道德。‎ D. 儒家提倡忠孝,却反对盲目服从的愚忠愚孝,因为这是非理性的情感。‎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学说能否对大众产生影响,不看有无理论体系,而看日常生活中是否被贯彻。‎ B. 为死去的父母守丧,体现了为孝的原则性:心安就无需守满丧期,是一种灵活性。‎ C. “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强调情理的交融和制约,也显示儒家秉持情高于理的原则。‎ D. 深受儒学精神影响和培养的中国人会在困难前选择坚持,他们愿意相信前途美好。‎ ‎17. 结合全文,概括儒家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 ‎【答案】15. B 16. C ‎ ‎17. ①儒家讲究实践,约束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西方哲学讲究构建理论系统,不能影响人们生活。②儒家重“人性情感”,强调情理不能分,既讲遵守基本原则,又讲灵活性;西方哲学重思辨,是一种理论论证。③儒学追求建造完美的人,西方哲学重视理论本身的意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错在“儒家认为构建一套理论体系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地方。原文是“儒家却很少去构建真正的大系统,它讲究的是实践,所谓‘礼者履也’,功夫即本体等等。假如远离行为去构建一套理论体系,在儒家看来是没有意义的”。即儒家并没有否定构建理论体系的意义,只是倡导“不能远离现实”去构建理论体系。‎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也显示儒家秉持情高于理的原则”这个地方。选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儒家认为,人的一切、社会的一切,都应建立在‘人性情感’这个基础上”即“情感”只是一个基础,但不能说“情高于理”了。从“尽管儒学提倡忠、孝,却反对情感上非理性的盲目服从和信仰”也可看出情并不能高于理。‎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概括儒家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从“西方哲学一般讲究理论系统。儒家却很少去构建真正的大系统,它讲究的是实践,所谓‘礼者履也’,功夫即本体等等”可概括出儒家思想注重实践,而西方注重理论构建的特点;从“儒家认为,人的一切、社会的一切,都应建立在‘人性情感’这个基础上。孔子的一大功绩,就是把理性、智慧、道德等等各种要求,都建立在它上面,从而把情感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上。这就是儒家不同于一般哲学思辩的重要特征”等语句可概括出儒家重视“情感性”,而西方注重思辨的特点。从归根结底,儒学讲的理性是活生生的,带有人间情感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理性,也就是人性, “儒学的本质就是建造完美的人性”等语句可看出儒家思想注重“建造完美人性”,而西方哲学只注重理论本身的意义。‎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在无锡举行了一场讨论会,专家认可的是,泰伯被认定为吴文化的开端者。至于“吴”这个地方刘底在哪里,陕西吴山、无锡、苏州、南京江宁各说皆有,80多个专家引经据典,激烈讨论整整一天,最终形成共识: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的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时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泰伯开创吴文化,并非在一片白地上凭空生发,而是依托了自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将中原文明与荆蛮本土文明相整合,又加述了吴地文明的发展进程。‎ 现在所说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一般是指在江南一带滥觞,以先吴和吴越两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再至清末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转向现代文明的一系列文化集合。作为吴文化的创始者,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范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 ‎(摘自‎2011年4月11日《现代快报》)‎ 材料二:‎ 良诸遗址公因规划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现曾经良渚先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样态。根据“保护第一、展示第二”的原则和“考古先行”的行动方针,规划建设方案经常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因考古结果而改变。‎ 比如为完善城址核心区的防洪系统,计划将恢复城址区内的一条古河道。但对古河道的精确位置,考古专家也只能给出大概的方向。随着考古人员发现古河道实际位置比预估偏移7到‎8米,原先的工程审批流程又要进行调整再上报。一边考古一边调整一边施工,长度1公里的河道恢复工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种案例,在整个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太多太多,但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种工作不仅仅是良渚的、杭州的,做好了还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以前,重要的外国元首来中国的第一站会选在西安,以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现在,杭州也可以成为首选地,本质上推动了杭州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摘自‎2019年10月7日《每日商报》)‎ 材料三:‎ 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继承,而是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前者是继承方法,后者是继承标准。毛泽东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主张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弃除封建性的糟粕,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条件,特别批评“言必称希腊”,强调“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强调“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这些直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如在如何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上,沿用“五四”强调的科学和民主作为文化继承的标准,是不够全面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不能仅在这种科学民主的标准下被肯定。另一常见误区是认为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出来的文化已经全部过时,这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不能认识到任何时代都可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文化内容。‎ 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因此,在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上,中华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提供了“民族形式”,而是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内容。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指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也是一种继承。因此弘扬与继承既联系、又区别,继承是前提,弘扬是宣传、贯彻、提倡、发挥。‎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光明日报》)‎ ‎18. 下列对材料一中“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文化在江南梅里发源,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区,这是众多专家的共识。‎ B. 吴文化是泰伯依托太湖流域诸多新石器文化的积淀、整合不同文明开创的。‎ C. 吴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各时代吴地区域文化的集合。‎ D. 吴文化涵有的“至德”精神哺育了江南地区历代文人和近现代工商实业家。‎ ‎19. 下列对原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泰伯城筑于梅里只见于历史文献,而无考古证明,学界对“吴”地所在持论众多。‎ B. 良渚遗址公园建设不仅有利于研究吴文化源起,也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 吴文化研究应从强调科学和民主标准,走向挖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 D.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和标准,我们曾产生过分歧,但也提出了辩证的认识。‎ ‎20.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应怎样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18. B 19. C ‎ ‎20. ①加强文献梳理,理清传统文化的发展。②保护和重建文化址,展现当时的文化样态。③吸收超越时代的文化内容,去除封建性的糟粕。④积极弘扬(宣传、贯彻、提倡、发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一中‘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以偏概全,表述不完整。原文是说,“泰伯开创吴文化,并非在一片白地上凭空生发,而是依托了自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将中原文明与荆蛮本土文明相整合,又加述了吴地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就是选项少了“加述了吴地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个表述。‎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C项,曲解文意。“吴文化研究应从强调科学和民主标准,走向挖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选项用“从……走向”的句式,否定了“科学和民主”在承继和弘扬中的作用。从原文“在如何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上,沿用‘五四’强调的科学和民主作为文化继承的标准,是不够全面的”以及“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不能仅在这种科学民主的标准下被肯定”等语句都说明“民主和精神”并没有过时,只不过不能局限于此。‎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应怎样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像材料一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在无锡举行了一场讨论会,专家认可的是,泰伯被认定为吴文化的开端者”这样,举国人之力,共同整理文献,梳理文化发展的渊源脉络。我们应像材料二中“良诸遗址公因规划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现曾经良渚先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样态”那样,保护并完善传统文化遗址,重现原来的样态。从材料三,我们可概括出“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弃除封建性的糟粕,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条件”;最后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应该搞清继承和弘扬的关系。即“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指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也是一种继承。因此弘扬与继承既联系、又区别,继承是前提,弘扬是宣传、贯彻、提倡、发挥”。‎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氧气,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样存在的人、事、物、情、理也很多。‎ ‎【答案】例文 被忽略了的亲情 氧气,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样存在的人、事、物、情、理也很多。‎ 身边时常被我们忽略的亲情,就亦如这“氧气”,我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它的美好,但是很少注意它的存在,甚至是忽略和漠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就像这无形无色的空气,当我们失去它的时候,才感到弥足珍贵。‎ 习惯了在外面独自打拼的日子,儿时的家离我越来越远,好多年没有和父母真正的呆在一起聊天、谈心了。电话里匆匆的问候,有些应付了事,时间长了,觉得有些不安,是应该打个电话回家了。提起电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报声平安,得知家里一切安好,心里仿佛安然了许多。‎ 来到深圳已经3个多月了,离家越来越远。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就像一只风筝,长大了,越飞越高,而那根连着亲情的线,却被牢牢的攥在手里,看着自己的孩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在高空中去搏击,去经受风、雨、雷、电的洗礼。‎ 电话里,父亲的声音显得有些苍老,但一听到女儿打回来的电话,老人的心理顿时明亮了许多,声音也显得洪亮。“很好、放心、没问题、好好干好工作、保重身体”还是那些语言。“报喜不报忧”朴实、勤劳、善良的父母为了不给孩子增添压力,再大的困难都默默的支撑着,直到他们动不了的那一天。是的,他们的老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成长,当我们真正长大时候,父母也真的老了。可是,当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团聚的时候,儿女却不在他们身边,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业,慢慢的忽略了老人,忽略了那久违的亲情。‎ 此时此刻,我真的很想远在家乡的父母。我多想为你们创造一些好的条件,不让你们再到外面打工,受尽委屈和冷嘲热讽,不让你们在烈日下奔波劳累。不让爸爸再喝劣质酒。让他的身体好起来。爸爸,小时侯你努力挣钱给我们读书,是希望我以后能过得好。今天,我们长大了,我们也要努力的工作为您和妈妈能安享晚年,放心吧,爸爸,虽然,咱父母沟通得很少,但是彼此的心却永远的牵挂着对方。相信我,爸爸。我会努力的。‎ 生活中,我们当然要打拼,要去创造崭新的生活,但是切记要不时地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家,才是我们最温暖的的港湾。父母亲情才是我们人生最弥足珍贵的财富,是生命血液中的“氧气”,是爱的火种吧。朋友们,请珍惜这见一次就少一次的亲情吧,学会感恩,且行且珍惜,让人生不留下太多遗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要求“就氧气,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样存在的人、事、物、情、理也很多”,谈自己的认识和体悟。首先,“氧气”是重要的、珍贵的,但我们往往习以为常,甚而至于理所当然的人物“该享受”、“该拥有”。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身边的“亲情”,尤其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那是无私的。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时常漠视,甚而至于以为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当失去的时候,我们才会发觉这父母的爱,就像贮存的钱,是用一次少一次。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情,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立意角度:‎ ‎1.氧气的重要性,生命息息相关;爱,特别是亲情也是,这样的弥足珍贵,不可或缺。‎ ‎2.现实生活中,忽略亲情、漠视亲情,浪费、甚至践踏亲情的现象,令人痛心疾首。‎ ‎3.珍惜身边的亲情,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父母亲情是用一次就少一次,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稀有烧有过之而无不及。‎ 素材积累:‎ ‎1.周末晚上,父亲伏案于电脑桌前,母亲蜷在沙发里看韩剧,孩子正用手机忙着发微信。‎ ‎2. 姥姥爱我,很爱我!可她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我不明白。是我的粗心,是一直被愤恨蒙住的眼睛,使我忽略了这一份亲情。当我终于理解姥姥时,太迟了。很多话,很多事,我没有做,没有说,留下一大段无法填补的空白……如果我能早点明白亲情的方式,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遗憾,可现实永远没有假设……‎ ‎3. 电话里,父亲的声音显得有些苍老,但一听到女儿打回来的电话,老人的心理顿时明亮了许多,声音也显得洪亮。“很好、放心、没问题、好好干好工作、保重身体”还是那些语言。“报喜不报忧”朴实、勤劳、善良的父母为了不给孩子增添压力,再大的困难都默默的支撑着,直到他们动不了的那一天。是的,他们的老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成长,当我们真正长大时候,父母也真的老了。可是,当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团聚的时候,儿女却不在他们身边,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业,慢慢的忽略了老人,忽略了那久违的亲情。 ‎ ‎4.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而我依然承受不起,任往事在心里不停地堆积;如果你不懂得珍惜,思念会过期;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越想逃离却越沉迷,而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只能拥抱着空气,假装那是你。——《爱如空气》‎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本题要求“就氧气,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样存在的人、事、物、情、理也很多”,谈自己的认识和体悟。可以写成哲理性的小品文,谈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也可以用记叙的方式,表达珍惜亲情,珍惜比“氧气”还宝贵的人生财富的礼赞。如果是写议论文,基本框架是,先读懂材料的寓意,被忽略的东西,往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贝”。接着,分析为什么要“珍惜”亲情,列举生活中时有发生的漠视、践踏亲情的现象。最后,用一个比喻句,作为比喻论证,亲情就像贮存在地下的稀有矿产,开采、使用一次,就少一次,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更须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的爱,不是我们理所当然该“享受”的,要有感恩的情怀,古人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9年秋学期高三期终调研考试卷语文(附加题)‎ ‎2020.01‎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10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李青莲诗(其二)‎ 赵 翼 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已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23. 文中“删述”用了______(人物)的典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自 ‎_____(作者)的诗句。‎ ‎24. 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李白“一生本领”得以发挥的原因。‎ ‎【答案】22. 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 ‎23. (1). 孔子 (2). 陈子昂 ‎ ‎24. 时代要求,志向运大,相信自我才华,创作符合法则。‎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断句要求是四处。“盖自信其才分之高”的主语是李白,“自信”后的宾语是“才分之高”和“趋向之正”,所以在“高”与“正”后要断开;而“足以起八代之衰”,这是对李白在诗歌领域的作用的高度评价。“而以身任之”中的“而”和“之”都是句中停顿的标志,其中“而”表话语的递进,所以“而”之前要停顿。“非徒大言欺人也”是发否定性判断句。‎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删述六经”是孔子对文献的整理与著述,所以第一空填“孔子”。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句出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故第二空填“陈子昂”。‎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把握文章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李白“一生本领”得以发挥的原因。从“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已适当其时”一句,可概括出原因一: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 “盖自信其才分之高”,可概括出其余原因:志向远大;天才绝伦;而“趋向之正”说明李白的创作符合当时的法则,非常“正”。‎ ‎【点睛】信息筛选不能脱离文本,要从文本中找依据,然后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归纳。‎ 参考译文:‎ 青莲居士一生的最大本领,就体现在他的五十九首《古风》中的第一首。文章开篇便写道, “诗经中的《大雅》不再勃兴,以屈原为首的楚词体诗人应运而生。然而楚词体词作多哀怨伤感,已经不再是正统的音乐。到了扬雄、司马相如的时期以辞赋的跌宕为能事;建安七子以后,文风更加绮丽,不值得效法;及至大唐,文运开始重新兴盛,而李白躬逢其时,就像鲁哀公捕获麒麟之际的孔子一样,孜孜不倦地删订六经。李白此时的眼光所看到的,正像陈子昂所写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简直要直接承继千年以来的国风、大雅的正统。这大概是因为他自信自己才高八斗,而且他的创作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的潮流、趋向,能够涤荡“八代”而来式微的文坛风运。更可贵的是青莲居士能亲身力行、率先垂范,不是靠嘴上吹牛,装腔作势、言过其实之徒。‎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临死前,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那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从波兰凯旋。哈姆莱特预言这位年轻的王子将被推戴为王。‎ B. 《边城》中,掌水码头的顺顺稍稍溺爱气质近于母亲的小儿子傩送,所以只派遣大儿子天保随自己向下行船,随船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 C. 《家》中,高家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她去向周氏求救:“救救我吧,我宁死也不要到冯家去!”周氏很同情鸣凤,因为自己不能帮助她而感到痛苦。‎ D. 《欧也妮·葛朗台》中,公证人克罗旭先生的侄儿———索漠城初级裁判庭庭长德·蓬风和银行家德·格拉桑的儿子阿道尔夫都希望能娶上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 E. 《明天》中,单四嫂子守了寡,而独子宝儿的离世更让她失去了“明天”。她甚至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一情节的刻画,强化了她的悲剧命运。‎ ‎【答案】B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B项,错在“所以只派遣大儿子天保随自己向下行船,随船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 这个地方,根据原文,“顺顺看到两兄弟既年已长成,必须在各种生活上训练他们,做父亲的就轮流派遣两个小孩子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随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也就是虽然他偏爱老二一些,但是生活上的磨练,两兄弟是一样的,是 “轮流到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 E项,“她甚至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一情节的刻画,强化了她的悲剧命运”的表述曲解了文意。事实上,作者并不去写她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减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更不是“强化她的悲剧命运”。‎ 故选BE。‎ ‎26.简答题 ‎(1)上元佳节,贾母命作围屏灯,各姊妹做灯谜,粘于屏上。贾政猜出谜底后心内沉思、伤悲感慨:“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其中谜底为“算盘”“风筝”的灯谜,分别是谁做的?分别说明它们不详的缘由及两人被预示的结局。‎ ‎(2)唐代胡曾有诗叹曰:“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诗中的长者是谁?他的做法难以被称为真正的长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算盘:迎春,“是打动乱如麻”,嫁入孙家,被蹂躏至死。②风筝:探春,“乃飘飘浮荡之物”,远嫁。‎ ‎(2)刘表。刘表很清楚,曹操想借他之手杀祢衡。让他受害贤之名,因此受了祢衡讽刺后,祢衡去见黄祖,既可让曹操“知我有识”,也可借刀杀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第一题:“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是迎春的的谜面,其谜底正是“算盘”。 曹雪芹则用“阴阳”的转化变迁,说明迎春的一生遭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的一生,也有阴阳的变化,有时时来运转,升官发财,得意忘形,属阳;也有时遭遇打击报复,死得很惨,属阴。可叹迎春,算来算去,嫁了个男人孙绍祖,被折磨而死。‎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正是探春的风筝。风筝的特性就是漂泊无依,探春远嫁,也是非常不幸的。‎ 第(2)题,诗歌中的“长者”指刘表。三国历史中,曹操曾给刘表送了份厚礼,这份厚礼就是大才子祢衡。祢衡来到刘表营中,起初刘表把他当上宾款待,而祢衡却在刘表那里肆意妄言。老实的刘表起初还听不出暗藏于其中的嘲讽,待到手下幕僚愤然检举揭发,这才省悟到称衡的尖酸刻薄。刘表还算聪明,他明白了曹操将这个活宝送给自己的本意正是为了借刀杀人。于是他依法施为,同样将祢衡作为礼物,恭恭敬敬地转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将军。黄祖起初也很看重祢衡,把他当作难得的人才供奉着。而且,黄祖的大公子、章陵太守黄射对祢先生更是敬若神明。祢衡的传世名篇《鹦鹉赋》就是应黄射之请做成的。因此在夏口的最初一段日子,祢衡过得也很滋润。终于在建安三年十月的某一天,祢衡在一次举办于蒙冲船中的宴会上,故伎重演,当众出言不逊,招致黄将军的呵责,寄人篱下的他竟然毫不客气地回骂老黄,却不曾料想黄将军是个粗人,哪里受得了他的胡说八道,当即下令推出问斩。黄祖手下的主簿早就对祢衡很有意见,这时乘机报复,立马杀了祢衡,以至于黄射来不及救援。这就是“祢衡珠碎此江头”的来龙去脉。‎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司”“后”之争 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前些年,有人写信给报社指出,孩子课本上写的是“司母戊鼎”,博物馆里的牌子上却是“后母戊鼎”。那时学术界就“司”与“后”字之争,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墓里出土,重832.8‎4千克,高1.3‎3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在郭沫若《中国史稿》、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著作中都曾写到“司母戊鼎”四个字。“司”即“祀”,是正确的。如果按照古文字学考虑这个问题,“司”与“后”,形跟音、义,都是两回事的,两者不能转注,不能假借。文献研究发现,在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早期甲骨文还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都没有“后”字,而是将“后”写成“毓”,如有件铜器也称毓祖丁卣,“毓祖丁”就是“后祖丁”。而铜器上铭文在春秋后才出现“后”字,且数量较少,真正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后”字离商代的司母戊鼎却已有1000年了。所以说“司”字就是“后”字是错误的。科学研究决不能信口开河,“司”与“后”之争的问题,不仅影响学者搞研究,还影响下一代,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小学生课本里的文物知识一定要确保正确,让人放心的是,现在孩子们书本上还是写着“司母戊鼎”。20世纪80年代前,学术界认为古鼎诞生于殷墟后期,后来考证出“司母戊鼎”年代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青铜器。这将大鼎的铸造向前推进了几个王世,在世界冶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27. “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后母戊鼎”的依据有哪些? ‎ ‎28. 司母戊鼎为何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9. 辨明“司”“后”的意义有哪些? ‎ ‎【答案】27. “司”即“祠”:“司”和“后”音形义都不同;司母戊鼎的时代没有“后”字(早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后”写成“毓”;“后”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时代晚了司母戊鼎一千年)。 ‎ ‎28. 在世界上迄今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最大、最重;代表早期中国的治金(科技)水平。 ‎ ‎29. 展现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保证学者研究的科学性;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 ‎【解析】‎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从原文“如果按照古文字学考虑这个问题,‘司’与‘后’,形跟音、义,都是两回事的,两者不能转注,不能假借。文献研究发现,在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早期甲骨文还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都没有‘后’字” 等可知“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后母戊鼎”。‎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回答:司母戊鼎为何有“镇国之宝”的美誉。从“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 “后来考证出“司母戊鼎”年代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青铜器。这将大鼎的铸造向前推进了几个王世,在世界冶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等语句可概括出它是“镇国之宝”。‎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本题要求回答:辨明“司”“后”的意义有哪些。从学术角度看,展现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传统;从对学者的研究,所给予的启示来看,证明了学者搞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风尚;从对后世学生的教育角度来看,利于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