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50 KB
  • 2021-05-10 发布

【化学】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共48分)‎ ‎1.某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 第5周期零族 B. 第6周期第ⅠB族 C. 第5周期第ⅦA族 D. 第6周期第ⅠA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某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该离子的核电荷数为55,核外电子总数为54,很明显该离子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该元素的原子有6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该元素位于第六周期第IA族 ,答案选D。‎ ‎2.下列物质含有离子键的是(   )‎ A. H2S B. KCl C. H2 D. CO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H2S为共价化合物,H、S原子间形成共价键,A不合题意;‎ B.KCl为离子化合物,K+和Cl-间存在离子键,B符合题意;‎ C.H2为非金属单质,H、H原子间形成共价键,C不合题意;‎ D.CO为共价化合物,C、O原子间形成共价键,D不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B.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 硝酸钡的化学式:BaNO3 D. 水的摩尔质量为‎18g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时,其质量数是18,该氧原子的符号为, A正确; ‎ B.氯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为7,B错误;‎ C.Ba+2价的金属,硝酸钡的化学式为Ba(NO3)2,C错误;‎ D.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数值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因此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4.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 HCl B. Na2CO‎3 ‎C. NaCl D. N2‎ ‎【答案】A ‎【解析】‎ ‎【分析】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键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 ‎【详解】A项、HCl分子中只存在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A符合题意;‎ B项、Na2CO3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项、NaCl中只存在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项、N2是含有共价键的单质,不是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钠的电子式是 B. 乙烷的结构式是 ‎ C.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D. 中子数为7的碳原子是 ‎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钠的电子式是,A不正确;‎ B.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存在C-C键和C-H键,结构式是 ,B正确;‎ C.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C不正确;‎ D.中子数为7的碳原子是,D不正确;‎ 故选B。‎ ‎6.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所设计原电池装置,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装置中锌为负极,铜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Zn+2H+=Zn2++H2↑,故A错误;‎ B.镁的金属性比锌的活泼性要强,所以该装置的总反应为Mg+Cu2+=Mg2++Cu,故B错误;‎ C.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铁溶液,则该电池的总反应为Zn+2Fe3+=Zn2++2Fe2+,故C错误;‎ D.该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Zn为负极,Cu为正极,电池总反应为Zn+Cu2+=Zn2++Cu,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内进行的缓慢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B. 化学键形成时释放的能量越多,化学键越活泼。‎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 键能越大越不容易拆开,就越稳定,故B错误;‎ C. 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到着火点,故C错误;‎ D. 1mol硫酸完全中和生成2mol水,着火点是生成1mol水时释放的能量,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A。‎ ‎8.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 A.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B. 铝与稀盐酸的反应 C. 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 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A错误;‎ B. 铝片与稀硫酸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 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C错误;‎ D.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正确答案是A。‎ ‎9.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直接开采的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 从海洋中开采的“可燃冰”释放出的气体与天然气成分相同 C. 二氧化碳、水通过人工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D. “干热岩体”(温度大于‎200℃‎高温岩体)能源属于化石能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石燃料中含有硫等元素,将开采后的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故A错误;‎ B.可燃冰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CH4,故B正确;‎ C.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干热岩体”能源属于新能源,不是化石能源,故D错误;‎ 故答案B。‎ ‎10.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 反应物的性质 B. 温度 C. 反应物的浓度 D. 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温度、 反应物的浓度、催化剂只能一定程度的影响反应速率;‎ 故选A。‎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 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是非再生能源 C. 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 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能量变化,能量可以表现为热、光、电等,故A不选;‎ B.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故B选;‎ C. 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故C不选;‎ D.在热化学方程式里,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故D不选。‎ 故选B。‎ ‎12.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通入大量O2 B. 增大容器容积 C. 移去部分SO3 D. 降低体系温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通入大量O2,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 B. 增大容器的容积,各组分的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C. 移去部分SO3,减小了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 D. 降低体系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综上所述,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A。‎ 二、综合题(共3题;共32分)‎ ‎1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化学反应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钢铁生锈腐蚀时,铁被氧化 C.放热反应发生时,不一定要加热。但吸热反应必须要加热才能发生 ‎(2)在 101 kPa 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甲醇:CO2(g)+3H2(g)CH3OH(g) +H2O(g);‎ 下图表示该反应进行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单位为:kJ·mol-1)该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ΔH__________0(填“>”或“<”)。‎ ‎(4)比较下面各组热化学方程式,ΔH1<ΔH2的是________。‎ A.2H2(g)+O2(g)=2H2O(g)ΔH1;2H2(g)+O2(g)=2H2O(1)ΔH2‎ B.S(g)+O2(g)=SO2(g)ΔH1;S(s)+O2(g)=SO2(g)ΔH2‎ C.C(s)+1/2O2(g)=CO(g)ΔH1;C(s)+O2(g)=CO2(g)ΔH2‎ D.H2(g)+Cl2(g)=2HCl(g)ΔH1;1/2H2(g)+1/2Cl2(g)=HCl(g)ΔH2‎ ‎(5)101 kPa条件下,‎14g N2和‎3g H2反应生成NH3的能量变化如下图示意:‎ 又已知:①已知b=1173;②‎25 ℃‎、101 kPa下N2(g)+3H2(g)2 NH3(g) ΔH =-92 kJ·mol-1则a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B (2). 2H2(g)+O2(g)=2H2O(1)ΔH=—571.6kJ·mol-1 (3). 放热 ‎ ‎ (4). < (5). BD (6). 1127‎ ‎【解析】‎ ‎【详解】(1)A.化学反应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A正确;B.钢铁生锈腐蚀时,铁被氧化,B正确;C.放热反应发生时,不一定要加热。同样吸热反应也不一定要加热才能发生,C错误;答案选AB。‎ ‎(2)在 101 kPa 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mol,所以2mol氢气参加反应放热是285.8kJ×2=571.6 kJ,则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 O2(g)=2H2O(1) ΔH=—571.6 kJ·mol-1;‎ ‎(3)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ΔH小于0;‎ ‎(4)A、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热多,放热反应ΔH<0,则ΔH1>ΔH2,A错误;B、气态硫燃烧放热多,则ΔH1<ΔH2,B错误;C、碳完全燃烧放热多,则ΔH1>ΔH2,C错误;D、消耗的氢气越多,放热越多,则ΔH1<ΔH2,D正确,答案选BD。‎ ‎(5)‎25 ℃‎、101 kPa下N2(g)+3H2(g)2 NH3(g) ΔH =-92 kJ/mol,则1/2N2(g)+3/2H2(g)NH3(g)ΔH =-46kJ/mol,所以根据图像可知a-b=-46,则a=b-46=1127。‎ ‎14.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将变黑的银质器皿放入下图装置,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回答下列问题:‎ ‎(1)铝为________极,KNO3盐桥中的________离子进入a烧杯中,银器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2)如不用盐桥,将铝片和银器插入一个盛食盐水的烧杯中处理,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负 (2). (3). Ag2S+2e-=2Ag+S2- (4). Al-3e-=Al3+ (5). 3Ag2S+2Al+6H2O=6Ag+3H2S↑+2Al(OH)3↓‎ ‎【解析】‎ ‎【分析】铝片、表面变黑的银质器皿、食盐溶液构成原电池,由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铝片作负极,银器皿作正极。在负极,铝失电子生成铝离子,为中和电性,盐桥中的阴离子进入负极区溶液中;在正极,银表面的硫化银得电子生成银和硫离子,为中和电性,盐桥中的阳离子进入正极区溶液中。原电池反应发生后,若将两溶液混合,则负极生成的铝离子与正极生成的硫离子会发生双水解反应。‎ ‎【详解】(1)因为铝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铝为负极,电极反应为Al-3e-=Al3+,为中和电性,KNO3盐桥中的离子进入a烧杯中,银器表面Ag2S得电子,生成Ag和S2-,电极反应式为Ag2S+2e-=2Ag+S2-。答案为:负;;Ag2S+2e-=2Ag+S2-;‎ ‎(2)如不用盐桥,将铝片和银器插入一个盛食盐水的烧杯中处理,负极为Al失电子生成Al3+,电极反应式是Al-3e-=Al3+,正极为Ag2S+2e-=2Ag+S2-,两电极产生的离子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H2S和Al(OH)3,总反应方程式为3Ag2S+2Al+6H2O=6Ag+3H2S↑+2Al(OH)3↓。答案为:3Ag2S+2Al+6H2O=6Ag+3H2S↑+2Al(OH)3↓。‎ ‎15.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 ‎3C(g)+nD(g),开始时A为4mol,B为6mol;5min末时测得C的物质的量为3mol,用D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D)为0.2mol/(L·min)。计算:‎ ‎(1)5min末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前5min内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B)为________。‎ ‎(3)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________。‎ ‎(4)此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5mol/(L·min)‎ ‎②v(B)=6mol/(L·min)‎ ‎③v(C)=4.5mol/(L·min)‎ ‎④v(D)=8mol/(L·min)‎ 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填编号)。‎ ‎【答案】(1). 1.5mol/L (2). 0.2mol/(L•min) (3). 2 (4). ①‎ ‎【解析】‎ 分析】利用起始量与某物质的平衡量进行化学方程式中平衡浓度、反应速率及化学计量数的计算时,常将速率转化为变化量,从而建立三段式。比较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转化为同一物质,然后比较分析。‎ ‎【详解】D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D)为0.2mol/(L·min),则生成D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D)= 0.2mol/(L·min)×5min=1mol/L。从而建立以下三段式:‎ ‎(1)由上面分析可知,5min末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mol/L。答案为:1.5mol/L;‎ ‎(2)前5min内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B)==0.2mol/(L•min)。答案为:0.2mol/(L•min);‎ ‎(3)由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出=,n=2。答案为:2;‎ ‎(4)为便于比较,将各物质表示的速率都转化为A物质表示的速率,则为:‎ ‎①v(A)=5mol/(L·min);‎ ‎②v(B)=6mol/(L·min),v(A)=3mol/(L·min);‎ ‎③v(C)=4.5mol/(L·min),v(A)=1.5mol/(L·min);‎ ‎④v(D)=8mol/(L·min),v(A)=4mol/(L·min);‎ 以上速率中,5mol/(L·min)最大,故反应速率最快的是①。答案为:①。‎ 三、推断题(共1题;共20分)‎ ‎16.A、B、C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C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电子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写出A、B、C三元素名称: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 ‎(3)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C的氢化物与B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___>___ (填化学式)。‎ ‎(4)比较A、C的原子半径:A________ (填“>”或“<”)C,写出A的气态氢化物与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 ‎【答案】(1). 氮 (2). 硫 (3). 氟 (4). 第二周期ⅦA族 (5). (6). HF (7). H2S (8). > (9). NH3+HNO3=NH4NO3‎ ‎【解析】‎ ‎【分析】可设A的原子序数为x-1,则C的原子序数为x+1,B的原子序数为x+8,从而得出x-1+x+1=x+8,x=8,故A、B、C分别为N、S、F。由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可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原子半径的关系。‎ ‎【详解】(1)由以上分析知,A、B、C三元素名称为:氮 、硫 、氟。答案为:氮、硫、氟;‎ ‎(2)C为9号元素氟,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7,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ⅦA族。答案为:第二周期ⅦA族;‎ ‎(3)B为硫,它的原子序数为1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为氟,B为硫,非金属性F>S,所以C的氢化物与B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HF> H2S。答案为:;HF;H2S;‎ ‎(4)A为氮,C为氟,二者都为第二周期元素,但N在F的左边,A、C的原子半径:A>C,A的气态氢化物(NH3,显碱性)与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NO3,显酸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3+HNO3=NH4NO3。答案为:>;NH3+HNO3=NH4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