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5-08 发布

【历史】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临川一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临川一中实验学校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反映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王位世袭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为家”可知是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私有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出现,答案为D,排除A;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巩固阶级统治;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 ‎3.“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 扩大疆域 C. 团结功臣贵族 D. 巩固周王室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以蕃屏周”可知其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统治,所以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长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题中“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反映的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故选A。B与行政制度无关,它是分封制实行的原则。C、D出现于秦朝和元朝时期,而材料的点、线说明了当时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故本题选A。‎ ‎5.“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A.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 C. 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 D.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根据“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可知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A、B项都只是反映了宗法制或者是分封制,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未在题意中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C。‎ ‎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强调贵贱有序,稳定统治秩序,这与“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相符,故选D。AB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C和封建专制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 ‎7.“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 A. 分封制的巩固 B. 宗法制的影响 C. 宰相制的实行 D. 内朝制的推行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祭祖”等是受宗法制度的影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宰相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内朝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分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的“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朝议制度等,因此②③④正确,故选B项;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①错误,由此排除含有①的ACD选项。‎ ‎9.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嬴政自称“皇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A项适合“戊戌变法”;B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从西汉武帝开始。‎ ‎10.《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 ‎11.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B.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C. 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 中央王朝统治范围迅速扩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从“以血缘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逐渐增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管辖逐渐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并未涉及皇帝制度的内容;D选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众说纷纭,近代大部分史学家持否定的态度,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 确保政府选拔官员的公平公正 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 能使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 ‎【答案】D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故D选项符合题意。专制独裁是其弊端,A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和官员选拔公平与否无关,B选项排除。中央集权是相对中央和地方,而分割相权是皇权和相权,C选项排除。‎ ‎13.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 宗正 主管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主管国家财政 少府 主管皇室财政 A. 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B.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 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其中又有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故选择B;体现皇权至上的是三公九卿制而非九卿中的部分官员的职责规定,排除A;官员职责虽然明确,但不存在互相牵制,排除C;很多官员为皇室服务,而非为政府服务,因此无法反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D。‎ ‎1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yīn)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A. 加强北部边防 B.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C. 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 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九原位于秦朝北部,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直通云阳的道路,这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选项A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少数民族的管理,选项B排除;九原属于北方,选项C、D排除。‎ ‎15.“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答案】A ‎【解析】A选项的职责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即: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正确;B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不符合门下职责故错误;C选项,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的职责,故错误;D选项是尚书省的职责,而非门下省职责,故错误。‎ ‎1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17.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古代中国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 ‎①秦代设郡县以分割相权 ‎②汉代“内朝”的形成 ‎③唐代“三省”的设置 ‎④宋代“参知政事”的增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秦代的郡县制是地方政治,不符合题意;②汉代内朝的设立,内朝都是皇帝的亲信,目的是加强皇帝的权力,架空丞相领导班子,符合题干意思;③唐代“三省”的设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皇权;④宋代参知政事的增设,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从而加强了皇权,符合题意;所以B正确。‎ ‎18.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由此可见,“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封国问题的原因是 A. 王国从此受汉郡管辖 B. 列侯数多则王国力弱 C. 王国嫡长子没有领地 D. 西汉从此不再有王国 ‎【答案】B ‎【解析】推恩令的目的就是兵不血刃的很好的解决了西汉时期的王国问题,削弱王国实力,故B项正确;A项属于结果,不是目的;领地属于分封的内容,嫡长子当然有封地,故C项错误;D中不再有说法绝对。‎ ‎19.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A. 与都省相互制衡 B. 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 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 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得知,行省与都省不是相互制约,所以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征税机构是中央的宣课提举司,各地方是税使司,所以B错误;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D错误。行省的全称是行中书省,即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辖地方,故选C。‎ ‎20.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B。‎ ‎21.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总体上,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故符合地方权力整体上不断削弱的图为C,故选C;中国古代地方权力是不断削弱的趋势,AD总体呈上升趋势,B项是不变的状态,三者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BD。‎ ‎22.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3.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君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限、效能有限。因为有皇权为依靠,甚至贪赃枉法。这一切都归因于专制制度的本质,C符合题意。‎ ‎24.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但是并无决策大权,顾问机构;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无实权,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因此①④错误。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形成,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B ‎25.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 ‎③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 ‎④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具有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能,①正确。从材料“以平允庶政”和“断不至有权臣”体现出两者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②正确。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而不是由内阁、军机处统帅六部,③错误。材料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描述,两者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并未体现出扩大了统治基础,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2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以<红楼梦>为例浅议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 B.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C. 《从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A选项论题合理,《红楼梦》中涉及到四大家族,能够体现出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B选项论题合理,隋唐时期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三省六部制;C选项论题合理,涉及到的是汉代的中央集权问题;D选项错误,丞相制度在明朝已经被废除,本题选择D选项。‎ ‎27.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图是指:‎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D. 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答案】C ‎【解析】“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皇权进一步加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正确;军机处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央和地方问题,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并非说明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排除B;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有决策权,D错误。‎ ‎28.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 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C.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D. 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显然是防止机密事务的泄露,可知军机处重视保密工作,决策封闭,C正确。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没有实权,排除A;材料主旨是强调军机处封闭性,不是事务清闲,排除B;材料并不能说明理政人员素质低下,排除D。‎ ‎29.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反映的只不过是一个选拔官吏的制度,和材料中的“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是没有关系的,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排①项,本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 ‎30.西南地区存在“土司恐土民向学有知,不便于彼之苛政,不许读书”,“向来土官不容夷人应考,恐其入学,与之抗衡”的情况。后来,清政府派遣官员管理地方,下令废除“禁部中夷人不许读书”的旧规,提倡在各改流地区广设学校,凡有条件办学的地方,均设立学校和教职,还规定取士名额。”由此看见导致西南地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西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B.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 C. 平定了“三藩之乱”‎ D. 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答案】D ‎【解析】材料“西南地区”、“土司”、“土官”和“各改流地区”,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是为维护国家统一,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故选D;AB是“改土归流”的影响,排除;“三藩之乱”并非限于西南地区,排除C。‎ 二、材料题 ‎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 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答案】(1)核心观点:通过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佐证: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立刺史,成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员;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监察地方长官。‎ ‎(2)历史悠久。监察从属于或受制于皇权。监察体系渐进式发展或不断发展完善。监察与谏议并行。形成完备系统,体系严密完备。‎ ‎【解析】(1)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对“台谏制度”的解释及其构成内容包括“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等信息,可知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古代通过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佐证: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唐、宋等相关史实举例说明。‎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监察体系渐进式发展或不断发展完善。监察与谏议并行。形成完备系统,体系严密完备等。由“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监察与君权的本质关系等特点。‎ ‎32.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1)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 ‎(2)积极意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公平公正角度看,具有一定合理性;推动文学的繁荣发展;对世界也产生影响,西方受科举制启发建立近代文官制 ‎【解析】(1)制度: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察举制;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弊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及材料二中“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打破贵族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文学繁荣;西方近代文官制;公平、公正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