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50 KB
  • 2021-05-07 发布

2020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后巩固练习:模块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www.ks5u.com 模块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作“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作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厢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 - 30 -‎ 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 ‎(选自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 30 -‎ 开头的话》,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解析:主次颠倒。C项对应内容在第二段,原文的表述是“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有审美意味的形象”。而选项中仅把“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他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 30 -‎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入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解析:A项强加因果,对应内容在第一段最后。根据原文,举“《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是用来说明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第一文本。B项偷换概念,第二段主要指出“文学文本”的特点。根据原文,该选项后半部分中的“前者”指代的内容也是指“文学文本”,但在选项的前半部分,“前者”指代的内容却成了“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这两个概念是不能画等号的。这在前面的文字中已有表述,“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D项表述错在本文结构是“层进式”而非“总分式”。‎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 30 -‎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解析:B项表述时换了个概念,把原文“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中的“第二文本”换成了“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看似偷换概念,但根据原文中对“第二文本”的定义,“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作第二文本”可知,这两种说法是相同的。A项混淆了充分和必要条件,“文字之著于竹帛者”的“文字文本”只是“文学文本”的一种,而非全部,其他的还有“口语文本”“电子文本”等。C项说法缩小范围。对“文学符码的载体”即“第一文本”,原文中只是说“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只是不需要“太多关注”而并非“不研究”。D项为强加因果。“完全不同的能指”并不必然导致“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麦 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 - 30 -‎ 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嗪”,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 30 -‎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 - 30 -‎ 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 B.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 C.“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D.“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 30 -‎ 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老师的内心世界。‎ 解析:B项,“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C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D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 答案:A ‎5.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6.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 - 30 -‎ 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 30 -‎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 - 30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摘自 2015年5月4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 - 30 -‎ ‎,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另外,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摘自 2015年6月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若在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陶下独自面对开放的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如何保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外事问百度,内事也问百度”,如此一来,学习者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任何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然而,长此以往,凡事一“搜”‎ - 30 -‎ 了事,真的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和学习者本身的智力发展吗?长期运用各种互联网设备辅助学习,网络游戏逐渐替代了日常的线下游戏,对学习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如何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培养意志力?“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方便快捷,但是他们与学习伙伴日渐疏远,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学习者的艺术教育何来灵感呢?‎ 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学习的广度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涉猎学习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却严重碎片化,学习者会利用乘坐公交车、课间休息、睡前十分钟等等的零碎时间,学习了解一些零碎知识。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一目十行而不加以思考;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立,从而使学习者学习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如此,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 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知识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的复杂度加强,信息以指数式增长,可用的资源虽丰富却也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如何应对指数式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对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摘自 2015年6月9日《光明日报》)‎ - 30 -‎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很多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电脑,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教育”的真正的基层推广。‎ B.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依靠互联网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积极营建新的教育生态。‎ C.低龄学习者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应该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陶下面对开放的互联网信息,以保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 D.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人们可以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 解析:D项,原文是说“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没有“学习内容的碎片化”。‎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西北偏远学校和中东部地区的基层学校,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B.材料一从记者的视角,通过语言描写,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 30 -‎ C.“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它能摧毁传统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传统的学校将不断减少、萎缩。‎ D.“互联网+”能极大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让人们有可能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地合作研究,加速研究水平的提升。‎ E.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交互在知识和信息层面,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解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说的只是说话者自己所在学校的情况,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传统的学校将不断减少、萎缩”推断错误,无中生有;E项,“师生之间的交互在知识和信息层面”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师生“更多”“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 答案:BD ‎9.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与应对策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互联网+教育”将影响、改变学校教育,抓住机遇,顺应潮流是必然选择;②面临“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扬长避短,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③要跟上时代潮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④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我们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3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 30 -‎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①常平:常平仓。‎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B.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C.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D.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解析:根据名词“司火”“亭户”“私贩”、虚词“也”“之”以及对称的句式断句。(正确标点: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 - 30 -‎ 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答案:B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行,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解析:苫,草席;块,土块。古礼,居父母之丧,孝子以草荐为席,土块为枕,所以,“苫块”是为父母守丧时的礼节。服阕:指服丧期满。‎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30 -‎ 分)(  )‎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解析:“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无中生有,叶衡上奏只是希望皇上能“赦其狂而取其忠”,是出于对李垕的爱护。‎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 - 30 -‎ 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被重复缴纳(赋税)所困,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 ‎(2)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 参考译文:‎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被重复缴纳(赋税)所困,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 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就授任为秀州知州。‎ - 30 -‎ 叶衡授任太府少卿。合肥临湖边有圩田四十里,叶衡上奏说:“招募百姓耕种,每年可收谷数十万,免除租税,二三年后田地定下规模,仿照营田方式,公家私人各收一半。”皇上听从了他。‎ 叶衡授任户部侍郎。当时盐税亏欠很多,叶衡上奏说:“近年来赋税收入没有增加,是私商贩盐妨害了它,应从煮盐的地方就对它管制,管理盐锅的生火灭火,核查盐灶的多少,盐户的本钱按时发给他们,盐聚集多了就按时收购它,选廉洁能干的官吏访察他们,私贩自然会绝迹。”于是任命了措置官三人。‎ 叶衡遭逢母丧。复职后授任枢密都承旨。上奏马政的弊端,应当命令每一个统制分头管领马匹若干,到年底计算马匹数目排定优劣。李垕应贤良方正科对策时,近于亢直敢言,列入第四等,叶衡上奏说:“陛下赦免他的狂妄而选取他的忠诚,足以显示陛下包容谏言的隆盛。”于是赐李垕制科出身。有人进言江、淮兵士名籍作伪泛滥,下诏让叶衡考察检视,赐给他袍带、鞍马、弓箭,并且命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的要点。叶衡办完事入朝觐见皇上,皇上当时驾临偏殿检阅武士,召叶衡参与观礼,赐他酒,皇帝亲自写字赐给他。‎ 叶衡拜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皇上意志坚决、专心一意恢复国土,凡是将帅、武器、山川、防守都经过思考,奏对结束,从容不迫地赐他座位,研讨谈论机密大事,或者随时召他进见。‎ 皇上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叶衡上奏说:“司谏汤邦彦有口才,适宜出使金国。”汤邦彦请求面见皇上,‎ - 30 -‎ 问起派遣出使的原因,知道是由于叶衡的推荐,恼恨叶衡排挤自己,听说叶衡对客人说过诽谤皇上的话,报告了皇上,皇上大怒。当天罢免了叶衡的相位。六十二岁时叶衡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 30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答案:AD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的能力。‎ 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古代文人心中有一种“长江情结”,这在诗词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李白《望天门山》中的“______________,碧水东流至此回”,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 -‎ 两句通过写琵琶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答案:(1)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 无边落木萧萧下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句①‎ - 30 -‎ 用来形容文化典籍很多,使用正确。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句②中的小香玉已经是“著名豫剧演员”,此处再使用“刮目相看”不合语境。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说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句③用“一言九鼎”来修饰“诚信精神”搭配不当。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句④取第二个意思,使用正确。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句⑤使用正确。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⑥使用对象不当。‎ 答案:B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应把“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的“保证”改为“影响”,或者将“汽车本身的状况”改为“汽车本身良好的状况”。C项,“(人们)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忽视”和“‎ - 30 -‎ 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句式杂糅。D项,多重限制造成表意不明,“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可以理解为“工人身患重病”,也可以理解为“女儿身患重病”。‎ 答案:B ‎19.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B.爷爷生日寿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生日快乐!”‎ 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D项,诗句的含意是主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符合语境。A项,诗句的含意是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与语境不合。B项,“花甲”指人六十岁,与“古稀”矛盾。C项,诗句的含意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但新的事物也会产生,不符合语境。‎ 答案:D - 30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__①__?首先,__②__,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__③_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最后,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语段主要讲阴阳之间的关系。从“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来看,②句应该是讲“阴阳是互相对立的”;再从③空后面的内容来看,可知③空应该填“但也是相互配合的”等相关内容;而①句是对全语段的总领,结合后面的问号可知,应该是问阴阳是什么关系。‎ 答案:①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②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③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 - 30 -‎ 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灰尘和污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会改变生活中的我们。‎ 有的人每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尘和污物。端盆热水,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续上路。‎ 有的人每天照十次镜子,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生怕沾染上灰尘。‎ 有的人十天也不愿照一次镜子,只顾埋头赶路。弄得灰头土脸,没人愿与之为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灰尘和污物”可以实指,如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雾霾、污染现象等。但这里更倾向于虚指,既可以指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制度、风气,阻碍个人发展的绊脚石等,也可以指个人主观上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心灵的盲点和污点,发展中的误区和疑惑,主观条件的不足和贫乏,意志品质上的缺陷等内容。材料中的“镜子”‎ - 30 -‎ 象征着自我反思。材料中第一种人代表生活中及时反思,进而洗去尘埃,勇敢前行的强者。第二种人代表反思不当、逃避生活的弱者。第三种人代表着不作反思、不洗尘埃的盲目行动者。将这三种人进行对比,只有第一种人能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观照,因此应肯定第一种人的行为,否定后两种人的行为。‎ 作文立意可从肯定第一种人的角度从正面展开,也可从否定后两者的角度从反面展开,还可从整体出发,进行对比,确定思路。较好的立意有:①洗去尘埃,勇敢前行;②正确对待前进路上的挫折;③学会在反思中前行;④不做环境的俘虏;⑤对待不幸与苦难的三种态度;等等。‎ 一些立意出现偏差,主要是对材料中的“镜子”理解有偏差。材料中的“镜子”主要指自我反思,并不是材料最核心的词语。但有人会认为第一种人照镜子适当适量,第二种人照镜子次数太多,第三种人不照镜子,次数不够,所以确定立意为“做事情要适度”。这种立意未注意到材料的整体性,对材料进行断章取义,是审题时容易触碰的误区。这也提醒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对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注意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着手分析立意。‎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