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50 KB
  • 2021-04-22 发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渐被忽视和    。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    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    。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    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答案】D ‎ ‎【解析】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隔离化: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结合“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渐被忽视”分析,此处主要讲劳动教育会越来越处于不重要地位了,选用“边缘化”。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易于引起反应的。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结合“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问题”分析,此处主要讲“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难办的事情,选用“棘手”。共识:共同的认识。趋势:事情发展的动向。结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分析,此处主要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识,选用“共识”。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不存在插嘴说话的问题,“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不需要质疑的,选用“不容置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答案】C ‎ ‎【解析】结合“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分析,主要讲孩子生活成长的基础等。A.前句陈述对象为孩子的基础,后句陈述对象为“基石”了,陈述对象不一致。B.“生活的技能”与上文“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且与“由近及远”不连贯。D.“人生的基础”与前句“生活的‘技能包’”的比喻修辞不一致。故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答案】B ‎ ‎【解析】‎ - 6 -‎ A.搭配不当,“生活技能”与“门槛”搭配不当。C.表意不明,“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是“这些生活技能”琐碎,还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琐碎。D.语序不当,“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语序不当,“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故选B。‎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 B.生活在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的中国城市中的人们,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 C.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D.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在中国城市中,人们太习惯于生活在有围墙的地方了 ‎【答案】C ‎ ‎【解析】依据语境,与前文衔接最紧密的应是“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据此排除A、B两项;对于“人们”的限定,“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更合适顺畅,据此排除D项。‎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没有电阻的导线 ‎①1911年,荷兰低温物理学家卡曼林·昂尼斯还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把水银的温度不断降低,使它冻成固体,当温度降到-‎269℃‎时,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叫做“超导现象”。‎ ‎②不久,又有人发现,铅在超低温下,电阻也会消失。人们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用金属铅做成圆环,放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中,这时,金属铅的电阻就消失了。人们在金属环上通了电流,然后截断电流,把整套仪器封闭起来。经过两年半以后,人们再把仪器打开,发现金属环里的电流仍在流动,电流强度没有明显的减弱!‎ ‎③现在,人们发现,不只是水银、铅具有超导性能,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与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它在-‎263.94℃‎就显示了超导性能,比其他纯金属、合金显示超导性能的温度高。‎ ‎④超导现象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四分之一损耗在输电线路上。一旦制成没有电阻的导线,那就相当于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了四分之一!有人认为,即使找到一种金属,在-‎200℃‎左右显示超导现象,只要采取一定的绝热措施,这种导线便可在电力工业中得到应用。‎ - 6 -‎ ‎⑤人们还利用超导现象,制成小巧玲珑的“冷子管”。冷子管的构造很简单,它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浸在液态氦中做成的。这两种不同的金属丝,一种是钽,一种是镎。冷子管比电子管小得多,比半导体晶体管还小,可用作电子计算机元件。冷子管用电很省,100万个冷子管每小时只消耗半瓦电。冷子管非常灵敏,人们用它可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利用超导现象,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这种放大器是现在世界上最灵敏的放大器,可以避免分子热骚动而带来的杂音,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5.请给“超导现象”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超导现象”是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电阻消失的现象。‎ ‎6.说说你对文中第④段“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一句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努力”表明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低于”意思是略微低于,用词精确、严密。‎ ‎7.选文第①②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②段举例、⑤段作比较。举例: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用这两个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作比较:拿利用超导现象制成的“冷子管”跟电子管和半导体晶体管比较,生动地说明前者体积小、用电省、性能灵敏等优点。‎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①‎ - 6 -‎ 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①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们认为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最主要根源。‎ B.细菌对人类漠不关心,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 C.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而这些外毒素是对人类有害的,其有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疾病。‎ D.大多数细菌通过一门心思吃喝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而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 - 6 -‎ ‎【答案】C 【解析】“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有些细菌”。‎ ‎9.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说明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和态度。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10.科普文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特色。‎ ‎①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把脑膜炎病原菌作为头脑灵活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选择安全部位来生存的能力。‎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 四、语言运用 ‎11.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液态氦的性质,给“超流现象”下个简单的定义。‎ 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小杯里盛着液态氦,当温度降到-‎270.96℃‎以下时,小杯里的液态氦会自动沿着杯壁“爬”出去,流到大杯中,直到大、小杯里的液面相平为止!液态氦的这种怪脾气,叫作“超流现象”。‎ 超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态氦在温度降低到-‎270.96℃‎以下时能够自动从杯中爬出的现象。‎ ‎12.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 ‎ ‎【答案】‎ - 6 -‎ 本校读者如果是首次上机阅读,首先要出示借阅证,然后办理用户信息,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可上机阅读。如果不是首次上机阅读,只需在电脑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上机。‎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