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 MB
  • 2021-04-17 发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4说数课件粤教版必修3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内容概括    《 说数 》 通过数的发展史展示了科学智慧在开拓人类知识领域方面的巨大作用,展示了人类智慧对宇宙规律永不停歇的追求。 《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 用通俗的语言、举例说明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奇的超低温现象,展示了科学在探究自然奥妙方面的无穷魅力。 《 寂静的春天 ( 节选 )》 说明 “ 污染 ” 是人类对环境的 “ 最可怕的破坏 ” ,揭示了滥用化学药品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 这个世界的音乐 》 通过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阐释了人与万物生命中创造本能的同一性。 《 足不出户知天下 》 以乐观的态度,阐述了信息高速公路在改变人类生活方面的美好前景。 学法指津    1. 抓住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 2 .尝试将一件事情解释清楚,并饶有趣味。 4 说数 气度犹如宋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慷慨陈词,洒脱倜傥可谓有气度;同时,温良平静,面对大是大非头脑清晰,处事有分寸,应该说更有气度。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特别是 “ 相如素贱人 ” 的人格侮辱,能 “ 称病不早朝 ” ,且 “ 引车避匿 ” ,可谓是气度非凡。这种气度并不是源于性格,而是源于思想。相如说得好,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蔺相如不是庄子的弟子,主张与人无争,也不是看破了世相,不屑与之一争,而是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体现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清醒头脑和宽阔胸襟,这就是我们要拥有的气度。 沈致远,生于 1929 年,江苏溧阳人,物理学家。著作有 《 科学是美丽的 》 。 作者介绍 近年来沈致远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 1998 年在 《 文汇报 》 副刊 《 笔会 》 上开辟 《 天趣园 》 专栏,发表科学散文及随笔,题材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等方面。这些文章结集为 《 科学是美丽的 》 ,对科学散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背景解读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因此科学小品文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相关链接 3 .近义词辨析 (1) 奥妙 · 奥秘 “奥妙”着重指微妙的内容和道理。口语、书面语均常用。“奥秘”着重指神秘的、不易了解的事物。多用于书面语。 例句: ① 各知识领域专家走进广州各大中小学校,对该市的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进一步传播科学知识,引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 ________ 。 ② 巴菲特被公认为投资界中最成功的专家,其一言一行被全球投资者视为金科玉律,巴菲特成功的 ________ 有两点:一是 “ 长期持有 ” ,二是 “ 忽略市场 ” 。 奥妙 奥秘 (2) 原型 · 原形 “ 原型 ” 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 原形 ” 指原来的形状,也指本来面目,含贬义。 例句: ① 由杨立新和徐帆主演的电影 《 第一书记 》 以已故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书记沈浩的事迹为 ________ 拍摄。 ② 曾经的僵局已被打破,世界杯正悄悄露出 ________ :这是一个胜负世界,当冠军笑着离开时,他的身后,留下无数失败者的扼腕长叹。 原型 原形 4 .词语释义 ① 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②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③ 地老天荒:亦作 “ 天荒地老 ” ,形容经过的时间很久。 ④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⑤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⑥ 孜孜以求:勤勉地追求。 1 . “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 沈致远先生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笔下 “ 数 ” 并非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相反,充满乐趣,富于美感。那么,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去表现数字的美的呢? 提示: 2 .数的发展从自然数开始,然后引入了负数、零和分数,再加入了无理数,接着创造了虚数,自然地衍生出了复数。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的什么规律?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 提示: 规律 —— 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如庄子所言: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科学发展需要发现,需要想象,科学需要一种 “ 想入非非 ”“ 无中生有 ” 的创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科学家才能引领人类迎接一个又一个辉煌。 1 .结构图示 2 . 主旨归纳 文章从大家熟知的自然数说起,然后再按照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先后顺序 ( 从易到难 ) ,对数的家族进行分类说明,先说实数,再说虚数,最后说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对数的未来的展望。全文文笔典雅,将科学与人文思想紧密融合,在趣味性阅读中给人一把开启科学思维、探索创新的钥匙。 1 .怎样理解 “ 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 ? 【 对应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提示 】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数学重要作用的内容并概括出来即可。 【 答案 】 ① 零是一切数的基础。 ② 有了零,才有了进位制。 ③ 零在运算功能上与其他数完全不同。 ④ 零在数轴上处于中央地位。 2 . “ 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否则我们不会采用十进位制 ” 一句的遣词造句有何特色? 【 对应考点 】 分析语言特色。 【 提示 】 从科普文的语言严谨、准确等角度分析。 【 答案 】 本句用否定句式点出自然数存在的意义,并用十个手指来说明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推断合理,形象自然。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因此武断地下确凿的结论,作者用 “ 可能 ” 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精确的特点。 3 .作者引用两首小诗,有何作用? 【 对应考点 】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提示 】 从诗句本身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切入分析。 【 答案 】 第一首吟圆周率的诗,化用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两句诗,既贴切生动地说明了圆周率 “ 既不循环,也无终结 ” 的特点,又显得文采斐然,使读者乐意去读。 第二首 《 零赞 》 ,前两句用拟人手法,以极贴切的语言,突出了零的特点,同时赞扬了如零一样自己虽然清贫却乐于助人的人;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对零进行了赞美。这两首诗的引用,极好地体现了科学散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文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如拟人,将较抽象的对象比拟为熟悉的具体事物,便于理解;运用得当,增添文采。文章讲零时说: “ 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 讲圆周率时说: “ 最近利用电脑算到了小数点后两千亿位!但比起 ‘ 此率绵绵无绝期 ’ 来,连沧海一粟也不如。 ” 其他的还有对比、比喻等。 技法镜鉴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 即时小练 】 任选一个场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100 字。 【 答案 】 示例 这时候,雨滴调皮地从天空跃下,轻轻地落在雨伞上,发出银铃般的欢笑声。路边的小花,欢快地昂起小脑袋,想把这些调皮的孩子留下做客,田野里的嫩苗,张着大大的嘴巴,贪婪地吮吸着雨滴的香甜,就像是一群饥渴的孩子。路边的大树,沐浴在风雨中,显得极为惬意。风姑娘忙得不可开交,她温柔地呼喊着: “ 下雨啦,下雨啦 —— ” 不一会儿,这个小村庄热闹起来了。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对接高考 科普文及其基本特征 科普说明文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宇宙;从工业、农业到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 …… 都是科普说明文的领地。 科普说明文跟科学论文不同,它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其读者对象大多是缺少科学知识的普通群众。为了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达到普及的目的,科普说明文应该具有趣味性。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 首先,科普文章标题往往生动活泼,富有新意。 其次,科普文章往往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 (1) 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2)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也能使科普文章富有情趣。 (3) 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这也是科普文章产生趣味的一种表现手法。 科普说明文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否则,读者就难以理解,达不到普及推广的目的。可见,通俗性也是科普说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 典型例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王 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 “ 文房之首 ” 。吴冠中大师亦说过: “ 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 ” 并感叹道: “ 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 “ 墨分五色 ” ,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 “ 纸上调墨 ” 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 晚清画家松年在 《 颐园论画 》 中便称 “ 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 ” ,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稻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 “ 幕后推手 ” 。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 —— “ 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 ” 。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 《 历代名画记 》 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 “ 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 。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堂。 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宣纸声名大振,逐渐形成 “ 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 ” 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 《 四库全书 》 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 “ 只能继承而难以超越 ” 的巅峰成就。 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 “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 ,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有着 “ 纸寿千年 ” 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 —— 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 “ 图书自毁 ” 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 800 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烦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 “ 片纸两年得 ” 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到 “ 白皮 ”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 “ 千年纸 ” 只能 “ 健康存活 ” 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 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传统宣纸虽其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 ( 选自 《 中国国家地理 》2009 年第 12 期,有删改 )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画有 “ 墨分五色 ” 的特点,宣纸的润墨性正好符合中国画这种 “ 纸上调墨 ” 的要求。 B .宣纸主要由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构成,不同的纤维构成网状的协调结构,成就了宣纸的特色。 C .宣纸是唐代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并且在宋代之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D .宣纸不仅轻巧、洁白、光滑、柔软,而且历久如新,寿命很长,有 “ 纸寿千年 ” 的美誉。 【 答案 】 C   【 解析 】 原文中 “ 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 的是文人写意画,而不是宣纸。 2 .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① 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 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 ③ 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3 . 3.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高度评价宣纸,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 “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 从宣纸与中国书画发展的密切关联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① 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传世离不开优良的物质载体。②拥有出众独特的品质,才能在竞争中占据长久的优势,达到巅峰成就。③传统工艺复杂烦琐,耗时漫长,却能保证质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需要审时度势,否则往往得不偿失。 读数时代 ( 节选 ) 南 帆 我们的祖先很少斤斤计较地把数字放在眼里。 《 老子 》 说: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三以后可以慷慨地存而不论了。这就是气魄。 “ 举一反三 ” 的典故出自孔子的 《 论语 》 :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左传 》 中的这句话也很有名: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他们都只想说到 “ 三 ” 为止。士别三日,三寸之舌,三缄其口,三脚猫 —— 古人数到三之后似乎就没什么耐心了。如若要将他们的眼睛晃得花起来,把 “ 朝三暮四 ” 改为 “ 朝四暮三 ” 也就够了。 美文赏读 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这些数字无非是涉笔成趣,不必认真。杜甫的 《 古柏行 》 极言树之高大: “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 后世一个呆头呆脑的读者数字主义脾气发作。他算过 “ 四十围 ” 与 “ 二千尺 ” 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这棵树不是太细了吗?这当然只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阵哄笑。 我们的祖先活在诗意之中。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这时, 78 或者 106 这些单调的数字产生不了什么意趣。睡于所当睡,醒于不可不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今夕何夕,这种日子之中有什么可数的?我们的祖先大约很少数到一千之外 —— 他们的生活之中没有多少东西超得过一千。不可胜数的时候,他们就用 “ 千军万马 ”“ 多如牛毛 ” 或者 “ 过江之鲫 ” 来打发 —— 他们才不想为数字费神。 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携带一大批数字、图表、公式到来的。现代社会的风格就是用数字说明问题。猜测、想象、面壁构思、电光石火般的灵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 —— 拿出数据来。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选举票数,考试分数,工资级别,退休年龄,雨量多少毫米,时速多少公里,导弹锁定了 4 号目标,地球上每天消失 20 个物种。发出问卷调查表 2 万张,回收 13 672 张。 82% 的人倾向于使用甲图案作为会标, 6% 的人倾向于乙图标, 4% 的人倾向于丙图标, 2% 的人提出自己的方案。数字,数字,数字 …… 谁都明白,数字仅仅是一些符号。可是多少人意识到,这些符号的组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迷魂阵? 我想提到的第一个例子是电话。只要伸出手指在一台小机器上按几个数字,这台小机器之中就会响起另一个人的声音 —— 即使这个人远隔千山万水。这像不像古代术士手中的法术? 我们口袋里的纸币也是一大怪物。古人用的是金元宝、纹银或者铜钱,托在手心沉甸甸的。现在好了,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标明几个数字,就可以扛回面包、牛肉或者电冰箱。银行无非是一个巨型数学家。一大批银行职员在各种纷杂的数字之间算来算去,居然就算出了火车、轮船和高速公路。对于那些只懂得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的老实人说来,这的确匪夷所思。 当然,股票市场是一个更为奇怪的数字空间。出手买下 100 元股票之后,半小时之内可能飙升为 180 元,也可能只剩下 10 元。这是什么道理?运气好的时候,某些数字会发酵吗?运气差的时候,会有一只怪兽跳出来吞掉一些数字吗? 如果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那么,可怕的时刻就来临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数据跟踪和调查,以索罗斯为首的一批国际炒家终于动手了。伏击泰国,挥戈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觊觎新加坡、缅甸、香港,一场猝不及防的金融风暴迅猛地摧毁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秩序和生活信心。全球为之震撼惊悚。然而,没有军队,没有硝烟,没有枪声,没有导弹和航空母舰,只有一系列数字在电子屏幕上疯狂地跳动:汇率,股市,债务,贷款,外汇储备,收支赤字 …… 数字突然成为一种新的魔咒,法力无边。它们哪里还是一些平静地趴在纸张上的符号!这时的数字就是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 【 课外阅读推荐书 ( 篇 ) 目 】 王树和: 《 好玩的数学:数学志异 ( 普及版 )》 胡跃明: 《 科学探索者:运动、力与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