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4.00 KB
  • 2021-04-17 发布

2020_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第2讲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新人教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高考总复习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给考生创设出一个情境(或提供标志性事件、标语口号,或提供关键词、诗句名言,或针对某件事情提供若干不同见解),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类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二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一、“聚合思辨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谓“聚合思辨类”,就是命题者提供一组标志性事件、标语口号,要求综合所给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进而根据任务指令写作。这类作文题聚焦考生熟悉的社会事件,具有历史纵深感,充满想象和思维的张力,表面感性叙说,实质是理性思辨。‎ ‎[审题流程模板]‎ 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做的是读懂任务。在精读材料和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区分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从文体、内容、思维和对象等方面锁定各类任务。同时,要读懂标志性事件(或标语口号)、关键词(或名言)之间的关联,这是决定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的关键。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审题思路展示]‎ ‎[典例1]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13‎ 高考总复习 ‎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 ‎ 第一步:寻(明任务)‎ ‎①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里要注意的是“联想”与“思考”。“思考”针对的是2000年至2018年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遭受的巨大灾难,这些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想”针对的是2018年以后至2020年以及2035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你能想到什么。‎ ‎②选好角度。这意味着可写的角度很多,考生要斟酌权衡,比较筛选,选择最契合材料又最能写好的角度,进行深入而具体的阐述。‎ 如从宏观的角度,展现新世纪以来的18年间,我国在灾后重建(汶川大地震)、体育(北京奥运会)、科技(天宫一号)、基础建设或美丽乡村建设(公路“村村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微观的角度,通过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具体呈现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将个人成长的小细节、小事件与国家发展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明确地告诉考生,是如今长大成人的18岁的“我们”给2035年(未来)的18岁青年写的一篇文章,而且是放在“时光瓶”中,等待18年后再阅读的。这里就有了“谁写?”“写给谁?”“什么样的文体?”“什么样的内容?”等思考点。‎ 第二步:思(审材料)‎ 首先要读懂材料。试题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 我们从两个维度审视材料:‎ 第一个维度是“大我”——国家。编年事件:人类迈进新千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18年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忘初心,不断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 13‎ 高考总复习 为分界,前半部分是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件,后半部分是国家发展的愿景。‎ 第二个维度是“我”,即“世纪宝宝”,也就是在考场上写作的这一代人。与“大我”呼应,“我们”1岁、8岁、13岁、17岁、18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5岁。18岁以前,“我们”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同步进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神圣感。18岁以后,祖国发展的愿景要实现,离不开“我们”的参与,这就必然激发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三步:立(定观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写作这篇作文时应注意:‎ ‎①必须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来写。文中应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青年人的人生际遇。在这个难得的机遇中,我们必须要大有所为。‎ ‎②必须结合个人成长来写。18岁的青春必须扎根在中国的辉煌发展上,不能脱离从2000年到2018年这18年来中国的变化。‎ ‎③青年的成长是与祖国的成长同步的,因此文中两者必然是相互融合的。‎ ‎④后面的18年,考生可以发挥想象,根据所给内容写写对未来的展望。‎ ‎⑤通篇文章应该注意是写给未来青年的,因此这篇文章是对未来青年的人生做一定的指导,要有建议,有分析,利与弊的权衡一定要从有利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这样的大局着眼。‎ 立意角度示例:‎ ‎①从“大我”——国家和时代的角度出发,写新世纪中国发展、时代变迁,体现“世纪宝宝”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②从“小我”——“世纪宝宝”的角度出发,写自己或身边人的成长过程,呈现其背后的时代变化和国家发展。‎ ‎③从“大我”对“小我”的影响出发,聚焦某一大事,写时代与个人的密切关系。‎ ‎■佳作赏评··································································‎ ‎⊙一考生 ‎①光阴荏苒,转眼间,曾经是“世纪宝宝”的一代,也已经长大成人。这十八年来,我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同成长,再过十七年,中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时的新一代,你们将有怎样的机缘,将担什么样的使命,将有什么样的挑战?‎ ‎②我想,那时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加美好。“贫困”这个词业已远离人们的生活,你们享受着比移动支付更便捷的消费方式,乘着比“复兴号”更迅速的交通工具,‎ 13‎ 高考总复习 拥有更广泛的爱好和职业选择。但请不要忘记,眼前的美好生活是如何而来。请记得父辈们为“脱贫摘帽”付出的汗水,记得徐立平、黄大年、袁隆平等人为创造美好生活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记得习总书记说过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③我想,那时的中国一定比现在更加强盛。现在,我们拥有“天眼”“墨子号”,拥有上海洋山港、雄安新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相信以后将会创造更多。“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如今的我们即将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力棒,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十七年后,一个梦想得以实现,但还有更大的梦想等待着你们,那时,你们也要“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踵事增华,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你们虽然已不再受雾霾的威胁,但一定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但作为青年一代,字典中应无“困难”二字,像《青春万岁》里王蒙写的那样:“让所有日子都来吧!”因为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发软。时代在变,但青春永远炽热,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期待着我们能一同携手并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⑤2035年,我对此满怀憧憬和信心,相信你们也会同这时的我一般,愿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国家!‎ ‎⑥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强盛的中国,携手并进,共迎挑战,再接再厉!‎ ‎[名师解读]‎ ‎►第①段结合材料提出问题,引出下文,令人深思。‎ ‎►第②段在对2035年生活更美好的畅想中,发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提醒。‎ ‎►第③段在对当下“中国奇迹”的总结中,提醒新一代年轻人担起“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使命。‎ ‎►第④段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呼吁新一代年轻人勇敢面对挑战,两代人携手并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⑤⑥段提出倡议: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国家!携手并进,共迎挑战,再接再厉!‎ ‎►名师总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文章开篇联系材料向新一代年轻人提出问题,引出后文对新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机缘、担当的使命和面临的挑战的论述,以倡议结束全文,照应题目“新起点,新挑战,共前行”。,写作主体意识强,写作对象明确。“我”“我们”“你们”等叙述主体始终贯穿全文,符合材料导语中“世纪宝宝”写给2035年“那时18岁的一代人”的写作要求。,语言准确严密,概括性强。文章对名言诗文的引用,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生涩之感。文章最后两段提出倡议,感情真挚,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13‎ 高考总复习 二、“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命题者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言)作为考生落笔的抓手,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或“合理引用”两三句名言),这类题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言)组合,并由此写出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审题流程模板]‎ 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读懂命题者设置的任务,包括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其次要把握关键词(或名言)之间的关联,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环节。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审题思路展示]‎ ‎[典例2]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 ‎ 第一步:寻(明任务)‎ ‎①数量限制。“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两三个关键词”是指不能少于两个,也不要过多,“两三个”即可。‎ ‎②内容驱动。“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则是敲定了写作的方向——“作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 ‎③对象设定。“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是写作的目的,这句话说明了“‎ 13‎ 高考总复习 你向谁介绍中国”,也就是不能随便介绍,要“帮助”“读懂”。‎ ‎④思维驱动。“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注意将关键词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介绍的内容。‎ 第二步:选、组、立(定观点)‎ 可以有下面几种立意组合的角度:‎ ‎①正向思考组合。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②对比思考组合。如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历史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相联系,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象征的封闭文化与当下的“一带一路”象征的开放合作相互对照。‎ ‎③批判思考组合。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性,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佳作赏评··································································‎ ‎⊙一考生 ‎①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②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③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豪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13‎ 高考总复习 ‎④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新年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⑤然而,正如《月亮与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食品安全开始令国人担忧,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日,食物难辨好坏,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的本性。为了利益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驱人万火牛”,悲哉!‎ ‎⑥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日浮云将被吹薄,人们也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⑦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坯勾勒出细致的纹路,碗身描绘出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⑧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品鉴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名师解读]‎ ‎►第①段由白落梅的名言写起,以小见大,提出“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第②段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生发开去,概括出国人性格的真谛。‎ ‎►第③段用具体实例说明“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这一看法。‎ ‎►第④段作者认为,食物并非只是时代的变迁,还依附着许多“中华传统”。‎ ‎►第⑤段作者话题一转,指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第⑥段作者以精粹的语言告诫人们,食品安全终会得以解决。‎ ‎►第⑦段作者挥毫泼墨,点睛之笔跃然纸上,读来让人感到荡气回肠。‎ ‎►第⑧段总结全篇,并进一步扣题,使主题得以升华。‎ ‎►名师总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本文作者选择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关键词,向读者介绍自己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在文中多次点明“从胃开始,读懂中华”“中国人”“中华传统”“中国特色中国味”等,符合题意。‎ 该文中心鲜明,寓意深刻,层次感强。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写中华美食,赞美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接着叙写各地的美食,称赞美食样式丰富多彩,‎ 13‎ 高考总复习 并提到人的“多元”;然后进一步挖掘美食及餐具(瓷碗和木筷)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出了美食背后的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得到了关注及整治。‎ 文章内容丰富,论证层次严谨,逻辑性强,分析具有思辨性。‎ 三、“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谓“权衡与选择”,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该类题目,围绕作文的探究性,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这一类型的考题,常常在材料中展现出矛盾与对立,可能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能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 ‎[审题流程模板]‎ 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任务指令中往往要求考生从中进行权衡与选择,只有在衡量、考虑、斟酌之后,考生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然后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审题思路展示]‎ ‎[典例3]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 ‎ 13‎ 高考总复习 第一步:分析 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题目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引导性材料,包括劳动的意义、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以及当下不重视、不尊重劳动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写作的具体要求,包括主题、体裁、内容、角度等;第三部分是考场写作的习惯性要求。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对写作的限制性最为具体,应高度重视。‎ 第二步:理解 应该说,“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入题容易,写好却难。要写出特色,就要在思维和语言上高人一筹,这恰恰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写“热爱劳动”,有两个基本走向,其一是从正面写劳动的意义,其二是从反面写现实生活中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部分内容要注意扣题而不过多地引述作文材料中的引导性内容。写“从我做起”,思想的相对性在于,从“我”做起,而不是从别人做起;从我“做”起,而不是从我“说”起。注意到这两个关键概念,就可能使文章内容相对深刻起来,也更能揭示题目的核心内涵。‎ 在今年作文内容相对贴近考生生活的情况下,语言出彩的作文更有优势。写作时,考生要强迫自己呈现最好的语言。作为演讲稿,文贵有气,兼顾理性和感性、冷静和激情、抽象与具体,这样才更容易打动听众,增强演讲效果。‎ 第三步:选择 材料中虽然提出对劳动的不同看法,但题目要求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样就只能从正面立意,选择恰当的立意角度即可。‎ ‎①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围绕“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一主题,讲社会的进步、人民幸福的生活均来自个人勤劳的双手,立足自身,劳动从我做起。‎ ‎②热爱劳动,弘扬传统。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名言,告诉人们辛勤劳动的重要性。‎ ‎③科技时代,劳动光荣。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少人工智能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它们帮助人们减轻劳动压力,却不能完全代替人类劳动。‎ ‎④理解劳动,尊重劳动。可以从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思考,呼吁人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劳动,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⑤劳中得幸福,劳中得快乐。可以从劳动给人带来的收获入手,写劳动的意义。劳动虽然苦,但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劳动的一生也是幸福、充实的一生。‎ ‎■佳作赏评··································································‎ ‎⊙一考生 13‎ 高考总复习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①我演讲的主题是“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②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时每刻,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劳动”二字,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意义。对同学们来说,勤劳需自手边起,劳动方可兴家园。‎ ‎③或有人言,身处如今高度智能化的服务型社会,何需劳动?我想说,纵然人工智能或服务人员已遍地皆是,然“民生在勤”,热爱劳动作为民族传统,在当今社会亦有其现实意义。‎ ‎④于己,劳动为修身之道。身体力行中,方知脚踏实地、勤恳务实才得心安;汗水挥洒与咬牙坚持中,才能磨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坚忍意志。唯有亲身体验劳动之不易,方可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深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投身于点滴劳动中,才能淬炼出青年之精神。‎ ‎⑤于家,劳动为立家之本。坐吃山空、好逸恶劳之例,不必赘述。先哲有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如今的大好时代,只要肯吃苦、愿劳动,自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哪一个靠的不是辛苦劳动呢?‎ ‎⑥于国,劳动为兴邦之基。你们可曾听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二字,终须落到劳动上。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也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凭的是劳动中的不断探索与提升,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与勤恳。若无劳动者,哪来港珠澳一桥连三地,创造世界第一的辉煌?若无劳动者,哪来华为公司绝地反击、惊艳全球的骄傲?若无劳动者,哪来“一带一路”上共筑复兴梦的欢歌?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尤其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劳动!‎ ‎⑦劳动需自手边起,或小或大,或简或繁,或体力或脑力。但凡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添砖加瓦,皆是劳动。今日,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我是劳动;明日,我们成为祖国高速运转的大机器上的任意一颗螺丝钉,努力工作也是劳动。科研团队日夜攻关是劳动,烈日炎炎下的建筑工人一砖一瓦铸造“中国高度”也是劳动。劳动无贵贱,我们应怀一颗平等敬畏之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⑧同学们,听,上课铃、开工号已响彻神州大地,国家正在召唤我们;同学们,看,国家的未来等着我们去书写!让我们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为中国之复兴共同努力!‎ ‎⑨谢谢大家!‎ ‎[名师解读]‎ ‎►第①段点出演讲的主题,扣住考题的任务,也对下文的展开起到引领作用。‎ ‎►第②段提出中心论点“勤劳需自手边起,劳动方可兴家园”;“于己、于家、于国”,又总领下文④⑤⑥段。‎ 13‎ 高考总复习 ‎►第④段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条件复句,强调“劳动为修身之道”这一分论点。‎ ‎►第⑥段作者宕开笔触,着重谈“实干兴邦”。文中引用一系列时新材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⑦段先对“劳动”重新加以定义,再联系现实,分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重要性。‎ ‎►第⑧段发出号召,振奋人心,起到了激励作用。‎ ‎►第⑨段以“谢谢大家”收尾,使演讲词首尾照应。‎ ‎►名师总评 思想深刻,语言凝练。思想上,考生既能结合传统,又能扣住现实,对劳动的内涵和劳动的价值均有深入思考,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学习与劳动、科技与劳动等,立意深刻。语言上,长短句错落有致,文言与白话信手拈来,表意准确,显示出深厚的语言功底。‎ 入题迅速,结构严整。文章开头提纲挈领、入题迅速,开门见山亮观点;第②段引述材料,有破有立;④⑤⑥段以分论点的形式串起文章的主体部分(于己、于家、于国),阐明主旨;第⑦段深研材料,将立论引向深入,深刻揭示劳动的内涵;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完美收束。这种既有层进又有并列的清晰结构,极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好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航天飞船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2年,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 062米,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8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竣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获取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 阅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参加学校“科技文化节”,写一篇演讲稿。‎ ‎②给某位“当代科技英雄”写一封慰问信。‎ ‎③观看某次航空探测器升空的直播视频,写一篇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 高考总复习 ‎[写作提示] 本题属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成就为背景,引导考生感受国家科技进步,让考生了解我国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实力的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信;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任务一:①科技实力是国家富强的保证,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拼搏;②青年学子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向科技英雄学习,在为国家事业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③应增强民族自信,学习人类先进的科技文明,为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做贡献。‎ 任务二:①选择一位科技英雄,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立志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②想象他在科技研究工作中的辛劳与艰苦,表达对科学家执着追求的敬佩,以及由科学家的追求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③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赞颂科技英雄的巨大成就,表达为国奋斗的理想。‎ 任务三:①描述经过和情境,展开联想,抒写民族自豪感;②聚焦特定场景和某位科技人物,叙述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动和受到的激励;③由观看到的场景,联想国家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表达个人的远大理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选修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封由授课老师苏教授发来的邮件。邮件内容是“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苏教授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发邮件,就是要强调,“此分不可改”。苏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说,抄袭就不该被原谅。这件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材料的主体是一封邮件,“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主要是教授对作弊的学生的处理,并且态度坚决,不容更改。“抄袭”之风曾一度在学校及学术界盛行,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从“抄袭”这件事入手,分析抄袭背后的原因及危害,也可以从苏教授与学生的抄袭“较真”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那作文就此展开评论即可,注意选取角度,‎ 从教授的角度可赞同老师的严格;从学生的角度可批评学生作弊行为;从教育环境的角度可反思曾经的教育环境,展示将来的教育前景。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时可以结合近来大学毕业考试“禁止清零”等现象分析,让文章更有针对性。‎ 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抄袭的背后是学生道德诚信的缺失,更是学风建设的失准。②抄袭抄不来好学生,更抄不来“双一流”。③敢抄袭就要付出代价!这个老师做得好!④‎ 13‎ 高考总复习 还大学科研学术一片净土需要以更完善的制度建设保障科研教学质量,同时更需要认真负责的老师与学生的抄袭“较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