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4-15 发布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     ——《马说》 (所以)‎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学过的知识)‎ 公问其故    ——《扁鹊见蔡桓公》 (原因、缘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因此)‎ 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   (故意)‎ ‎(2)间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夹杂)‎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参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 (一会儿)‎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中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暗中)‎ ‎(3)绝 以为妙绝。 ——《口技》 (极点)‎ 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绝)‎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观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景象、景观)‎ 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看)‎ ‎(5)病 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 (疾病、大病)‎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 (困苦不堪)‎ ‎(6)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 (信)‎ 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 (写)‎ ‎(7)上 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 (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 (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 (看见) ‎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拜见) ‎ 才没不外见。 ——《马说》 (通“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 (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 ——《口技》 (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 ——《狼》 (一会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年轻的)‎ ‎(11)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随从,跟随)‎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顺从,听从) ‎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顺从)‎ ‎(1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分给,分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分内,名分)‎ ‎(13)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文章)‎ 文过饰非。 (掩饰)‎ ‎(14)世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父子相继为一世)‎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时代,朝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世上)‎ ‎(15)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 ——《出师表》 (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 (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在……之后) ‎ ‎(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 (砍伐)‎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讨伐)‎ ‎(21)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水的南面,南岸)‎ 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 (阴暗)‎ ‎(22)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用言语规劝)‎ 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 (同上)‎ ‎(23)极 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极点,极端)‎ 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 (尽,穷尽)‎ 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到) ‎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 (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 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 (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国都,京城)‎ ‎(25)备 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 (完备)‎ 众妙毕备。 ——《口技》 (具备,齐备)‎ ‎(26)径 少时,一狼径去。 ——《狼》 (径直,一直)‎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直径)‎ ‎(27)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扶,持)‎ 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率领,统率)‎ 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 (将帅,将领)‎ ‎(28)顾 顾野有麦场。 ——《狼》 (看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看望、访问)‎ ‎(29)胜 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 (尽,全部)‎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 ‎(30)复 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又)‎ ‎(31)称 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称赞,赞许)‎ 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 (号称)‎ 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称呼)‎ 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 (符合)‎ ‎(32)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量词,辆)‎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同坐(一辆)战车〕‎ ‎(33)章 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 (印章)‎ ‎(34)惊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 (受惊)‎ 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 (振起)‎ ‎(35)属 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一类)‎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 (隶属,管辖)‎ 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 (类似)‎ ‎(36)策 执策而临之。 ——《马说》 (鞭子) ‎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记载)‎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驱使)‎ ‎(37)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 (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零数)‎ ‎(38)许 ‎ 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上下、光景)‎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赞同、答应)‎ ‎(39)舍 便舍船。 ——《桃花源记》 (丢下)‎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房屋)‎ ‎(40)志 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记)‎ 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 ‎(41)寻 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找)‎ 寻病终。 ——《桃花源记》 (不久)‎ ‎(42)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道路)‎ 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正道)‎ ‎(4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固执)‎ 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本来)‎ ‎(44)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衰亡)‎ 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 (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 ‎(45)举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发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推荐)‎ 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 (成)‎ ‎(46)坐 众宾团坐。 ——《口技》 (坐着)‎ 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因为)‎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 (同"座")‎ ‎(47)食 谨食之。 ——《捕蛇者说》 (喂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 (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通“饲”,喂)‎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 ‎(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 ‎(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 ‎(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 ‎(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 ‎(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 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 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 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 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 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焉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年级 ‎ 初中 学科 语文 版本 期数 内容标题 ‎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分类索引号 ‎  G.622.46‎ 分类索引描述 ‎  辅导与自学 主题词 ‎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栏目名称 ‎ 专题辅导 供稿老师 审稿老师 录入 韩素果 一校 林卉 二校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