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50 KB
  • 2021-04-15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7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教案(全国)‎ ‎(一)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 状物 散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  ‎ ‎《白杨礼赞》‎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叙述、描写 ‎《背影》‎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人是一根能 思想的苇草》‎ ‎(三)散文的表达技巧 ‎ ‎ ‎(四)散文的语言艺术 ‎1.语言特点 用词之美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音韵之美)‎ 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之美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2.语言风格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抓住读文四个关注点 关注点一 抓住标题和由头——了解写了什么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关注点二 理清思路和关系——知道怎样写的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 关注点三 明确主旨和意图——把握为何写 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 →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 ‎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关注点四 圈点勾画——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散文作者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这也往往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读文时要对相关词句圈点批注,为解答题目做好准备。‎ ‎[三步快速读文示范]‎ ‎—————[考题原文]———————[三步信息提炼]————————‎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窗子以外①‎ 林徽因 ‎❶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②‎ ‎❷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 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③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❸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④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⑤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⑥‎ ‎❺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⑦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⑧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⑨‎ ‎❻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⑩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❼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⑪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⑫‎ ‎(有删改),  ‎ 关注点一: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①看标题,揣文意。本文可能借助描写“窗子以外”的人、事、景,抒发人生的感慨。‎ 关注点二: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首先: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②抓开篇,明话题。开篇“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虽是信笔写来,实际上引出下文观察视角。‎ ‎③抓细节描写句。此处描写了四个乡下人的群像。写他们“黯黑”“褪色”的头巾,吸着“旱烟”,还隐约听见“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简单的几行字就勾勒出形象,甚至可让人猜度出其身份;也极细腻,甚至那“兰花烟的香味”也随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 ‎④抓事物形象。有形的具体的窗子——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 ‎⑤⑥抓议论抒情句。无形的窗子——人的心态与观念。作者感慨“窗子以外”的世界,窗外的世界丰富多彩,窗外的人们所演绎着的“血泪人生”,但由于心态与观念不同,这哪里是“窗内”的人所能轻易感知的?对于窗外的世界,窗内的人不过是个“看客”吧!‎ ‎⑦抓事物形象。有形的窗子——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 ‎⑧抓细节描写句。作者除交代窗外“有限”的景物外,还为我们简笔勾勒了很多底层人物:送煤的,送米的……此时,作者说“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言外之意是“你”是看到了,但又“并不一定能看见”,那些社会底层人们的“生的滋味”是很难“看见”的!读到此处,你应该明白林徽因为何会发出“永远是窗子以外”的慨叹了!‎ ‎⑨抓议论句。正是由于无形的窗子即由于人的区别于芸芸众生的思想意识、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那些社会底层人们的“生的滋味”是很难“看见”的!‎ ‎⑩抓抒情句。写窗子内生活的苦闷和对这种生活的反抗。‎ ‎⑪抓描写句。文中作者似成了漫画家,画该学者之“时髦”,又“骄傲”,还“架上科学的眼镜”“瞭望”……其调侃、讥刺的味道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时髦的学者”带着平时用的东西,保持着自我的生活习惯和状态,他们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他们将“窗子以内”的东西都随身带着,又怎么能真正走近“窗子以外”的世界呢?那么,这“无形的窗子”就包含了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将自己区别于“芸芸众生”的思想意识。‎ ‎⑫抓议论句。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将自己区别于“芸芸众生”的思想意识、心态和观念存在,不能走到窗子以外去,想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其次:化零为整,合并提取]与[最后连缀整合,形成框图]‎ 关注点三: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 作者由“实”入“虚”,从有形的窗子写到无形的窗子,描写了“窗子以外”为生计奔波的人们所经历的苦痛和磨难。作者简淡的笔调之下表达的是对“窗子以内”生活的反抗,‎ 以及关切窗外苍生的悲悯情怀。‎ ‎[尝试答题] ‎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B [根据文本中相关信息分析比较判断。A项,对应原文第❷段,联系[三步信息提炼]③可知,本段对四个乡下人的描写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联系下文可知,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此项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❼段,联系[三步信息提炼]⑪⑫,由“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因此此项错误。‎ C项,对应原文第❼段,联系[三步信息提炼]⑪可知,作者刻画时髦学者之“时髦”,又“骄傲”,还“架上科学的眼镜”“瞭望”……其调侃、讥刺的味道自然地流露出来,表达出“许多时髦的学者”只是浮光掠影地考察。此处正确。D项,对应全文,是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不管是文章开头“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还是中间对窗子之外的描写,以及结尾“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全文都笼罩着一种渺茫之感。因此此项正确。]‎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综观全文可知,“窗子”是文章的重要物象,联系[三步信息提炼]④⑦,“窗子”指具体的、有形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等;联系[三步信息提炼]⑤⑥⑪⑫,“窗子”又指无形的窗子,即由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区别于芸芸众生的思想意识、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作者感慨“窗子以外”的世界,窗外的世界丰富多彩,窗外的人们所演绎着的“血泪人生”哪里是“窗内”的人所能轻易感知的?对于窗外的世界,窗内的人不过是个“看客”罢了。由于心态和观念没有走出窗子以外,窗子就会一直存在,想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 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2分)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3分)‎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联系文章主旨作答。文章所表现的是窗子内的“我”及“学者”对窗子外的凡俗生活、世态人情的陌生和隔阂,包括“我”在内的学者厌烦这种沉闷的生活,试图通过旅行去看更好的风景、了解风俗人情,实际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学者”习惯,与真正的生活依然存在隔阂。“我”和“你”的人称叙述转换,是在揭露一类人,也是在批评自己,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2)联系不同叙述人称的作用作答。“我”作为第一人称,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你”作为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你”是拉开距离的客观描写,“我”是在反思自己。‎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每点3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