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00 KB
  • 2021-04-13 发布

语文卷·2018届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要市新桥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2017-07)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新桥中学、肇庆实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命题人:容茂林 审核人:张利斌 说明:‎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要务必填写答题卷上的有关项目。‎ ‎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黑色2B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不能答在试卷上。‎ ‎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卷以及选择题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填加其他东西。‎ B.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 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 树 胡天翔 晌午了。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那是一片白杨树。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石头寄学费?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女人说。‎ 吃饭吧!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石头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卧在树荫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蝇子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荫下乘凉了。‎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栽!栽树!男人的父母说。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十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荷;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石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荷和石头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石头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荷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要给读大学的石头缴最后一年的学费。‎ 给石头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石头爹到镇上了吧?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可是,想到石头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写什么好呢?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小石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2015年3月9日《羊城晚报》)‎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以舒缓的笔调叙述了夫妇二人卖树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 ‎,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男人回来后,把钱数了两遍,女人又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 C.男人把儿子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把一些钱用烟盒纸卷住塞进了帆布兜寄给儿子。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 D.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女人去给自家的老母牛“老黄”饮水,拍牛虻,还挠着牛的脖子和牛说话,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属多余的笔墨。‎ ‎5、作品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本文在叙事方面极具特色,请从叙事角度、叙事线索和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内外。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154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容闳年少时家居澳门,是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回国时,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第一个报了名。‎ B.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获得当地妇女协会的生活救助,没有至交,孤独自律,刻苦学习。‎ C.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D.容闳在美国留学走了许多坎坷之路。他初到完全陌生的美国孟松学校就读,靠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努力追求教育兴国的理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面临着距离遥远、通讯阻断、父母思想传统、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 D.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明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 E.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历的同时,展示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9、容闳耶鲁大学毕业后,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9分)‎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济少孤 ‎,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①,诏十至,坚卧不起。‎ 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②.居府中,议论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③。会广平王平东都④,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 来瑱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隙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 (《新唐书•甄济传》)‎ ‎【注】①诸府:几个官署。②钧礼:表敬的礼节。③庆绪: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舆:抬。④广平王:即唐肃宗长子李豫,与郭子仪收复两京,后为唐代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禄山至 / 卫使太守郑遵意致 / 谒山中 / 济不得已 / 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 ‎ B.禄山至卫 / 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 / 济不得已为起 / 禄山下拜钧礼 / ‎ C.禄山至 / 卫使太守郑遵 / 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 / 为起 / 禄山下拜钧礼 / ‎ D.禄山至卫 / 使太守郑遵意致 / 谒山中 / 济不得已 / 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有成语“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B.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 C.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D.礼部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甄济文章雅致很有名望,但隐居青岩山中。采访使苗晋卿向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后来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做官,诏令到了十次,他仍隐居不出。‎ B.由于种种原因,甄济出任安禄山的属官,但他淡泊仕途,且性格刚直能正直论事。他觉察安禄山有反谋,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靠朋友帮助,装病回到卫州旧居。‎ C.蔡希德虽为安禄山叛军阵营的大将,但也是性情中人,敬慕有气节的人。安禄山派蔡希德去找甄济出来做官,甄济坚定拒绝,面对屠刀,毫不畏惧,终于感动蔡希德,并回报安禄山甄济有病在身。‎ D.安庆绪强迫抬甄济到东都安国观。广平王平定了东都,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客馆里,褒扬了甄济,羞辱了那些曾任伪职的官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 ‎②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①,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疏月:稀疏的月光。②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D.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E.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 ‎(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 ______,‎ ‎__ _ 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 ‎(2)当内心失意、自感沦落的人遇到同样境遇的人的时候,即使双方先前并不认识,也常常同病相怜,而且往往会用白居易《琵琶行》中“___ ________,____ _______”这两句诗来相互安慰。 ‎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 ______________” ;对自身“则耻师焉” 。‎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做好青少年的文化传承事业,最怕没耐心、缺耐性,老是想一蹴而就,总是琢磨怎么能立竿见影。‎ ‎②人们不用为了某个对方不太熟悉的事物多费口舌,只需用一个彼此熟知的标签,就能让对方如梦初醒。‎ ‎③在当时的同类型“宣纸”中,“陈清款”以其技艺高超而拔头魁,其他款“宣纸”只能望其项背。‎ ‎④《人民的名义》并非凌虚蹈空的艺术幻想,而是源于作者多年对官场文化、权力运作的所见所思。‎ ‎⑤桃李天下算是实现了,著作等身,还差得远,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将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整理给后辈。‎ ‎⑥手机公众号、客户端等各种推送越来越多,让人置身繁杂的信息之中,往往也只能走马观花去阅读。‎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关系到迁移人口是否接受公平的教育,关系到产业升级能否顺利实现。‎ B.任何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不得非法使用、收集、加工他人个人信息。‎ C.要健全和规范必要的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增强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D.“雪龙”号科考船本航次安全航行约3.1万海里,获取了大量航海数据,在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尽管在国家的倡导之下,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 ① 不读书的人更多。 ② 喜欢读书的人一年可能读几百本书,但不喜欢读书的人,可能一年连一篇文章都不读, ③ 别 说读完一整本书了。但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读书, ④ 读更多的书, ⑤ 不是少数人读了多数的书,多数人却 ⑥ 不读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虽然 也 而且 从而 仍 B 然而 如果 还 由于 所以 ‎/‎ C 但 而且 更 ‎/‎ 而 几乎 D 而且 只要 ‎/‎ 一旦 就 依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指纹识别技术,一旦 ① ,就无法通过更改指纹方式解决指纹泄密问题。 相比于指纹的身份识别技术,“脑纹”识别 ② 。由于识别信息来源于大脑产生的实时脑电波信号,降低了非法窃取的可能性。即使发生“脑纹”信息泄露事件,也可更换识别内容,从而 ③ 。‎ ‎21、下面是关于“老年人与子女交流”的调查统计图表,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微信对老年人与子女交流的影响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字。(6 分)‎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拟实行“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的措施。此举尚未实施,便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另据报道,国内某高校还在每一间教室的前面设置“手机收纳袋”,收纳袋分布几十个小口袋,每个小口袋都标注着不同的数字序号和学生名字。上课前学生必须关掉手机并放入袋中,才能到座位上听课。‎ 对于一些高校要求“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新桥中学、肇庆实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科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B(宋代开始就有了“清”的审美趣味。)(3分)‎ ‎2、D(因果关系错误。)(3分)‎ ‎3、B(B茶道没出现的原因,原文并未说是和要求过高有关。)(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A (3分)(B:“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错,应是表现他们对“这笔钱”的重视。C:“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错,应是表现他们生活的简朴。D:“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是多余的笔墨”错,这里正表现了对“树”的不舍,表现“卖树”是无奈之举。)‎ ‎5、①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从她给丈夫做捞面,给老牛饮水打牛虻等可知;‎ ‎②重情义轻物质不势利。由她来男人家相亲,不嫌弃作为新房的简陋破旧的黄泥屋可知;③有远见善持家。由她让男人栽白杨树的情节可以看出。‎ ‎(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6、①以“男人”“女人”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卖树事件过程;②以“卖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叙述故事简明扼要而且有条不紊;③顺叙之中运用插叙,插入回忆的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事件内容更广阔。‎ ‎(6分,答出一点给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C (“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布朗为此找人帮助解决了留洋学费及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3分)‎ ‎8、A E(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4分)‎ ‎(B、“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牵强附会。从具体语境看,容闳第一个报名跟布朗留学美国,未表现出“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C、“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错误,主要原因是他不想做传教士,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D、“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理解不当,这里只写了归途的艰难。)‎ ‎9、①理想、目标能促使一个人不断地逆流而上、奋斗不息。容闳虽然自幼家庭贫寒,远大的理想促使他学习刻苦、敢为人先;在美国学习期间生活艰辛,依然为理想而放弃资助金;毕业后排除万难回国工作等。(2分)‎ ‎②青年人要有一份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以强国为己任。容闳留学美国条件远远好于国内,但他依然回国工作,并为提高青年一代的教育水平,复兴祖国,建设文明富强的国家而奋斗终生,那一份强烈的国家情怀和责任感值得青年一代学习。(3分)‎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B (“卫”为地名,是“至”的处所,后面停顿,排除AC;“为起”的主语是“甄济”,“禄山”是下一句主语,两者不可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B。译文为:安禄山到了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拜访他,甄济不得已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行礼。)‎ ‎11、C (“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出等”错误,“出”为从京城到地方任职,为官职调动,不是升职。)‎ ‎12、B (“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靠朋友帮助,装病回到卫州旧居”不确切,应是没有劝谏。原文为“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 ‎13、①秘密的在身边准备了羊血,到了晚上,做出吐血的样子,假装身体不支,让人抬着到了从前居住的地方。(左右,在身边;欧,呕吐;阳,假装;舁,抬着。各1分,大意1分)‎ ‎②使者拿着刀走到他跟前,甄济伸出脖子等他来砍,蔡希德叹息不止,收起了刀,把他确实病重的情况告诉安禄山。(趋前,走到他跟前;引颈,伸出脖子;歔欷嗟叹,叹息不止;以实病告,把他确实病重的情况告诉安禄山。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他的叔父曾任幽州、凉州都督,家在卫州,他的宗族因为侠义著称。甄济从小就成了孤儿,只喜欢学习,因为文雅著称。居住在青岩山十多年,远近的人都钦佩他的仁义,环山都没有敢打猎捕鱼的。采访使(官职名)苗晋卿推荐他,各部门五次征聘他,朝廷的诏书下发过十次,他坚持不出任官职。 ‎ 天宝(唐玄宗年号)十年,甄济以左拾遗的官职应召,还没有到任而安禄山入朝,向唐玄宗请求把甄济给他,任命他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到了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拜访他,甄济不得已出山,安禄山向他下拜行礼。他在任上,议论问题非常正直。时间长了,发现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不接受规劝。甄济一直和卫令(官职名)齐玘关系很好,因此面见安禄山请求回到卫州,把情况都详细告诉了齐。秘密的在身边准备了羊血,到了晚上,假装吐血,身体不支,让人抬着到了从前居住的地方。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携带封刀去召他,说:“如果甄济不出山,就砍下他的头来见我。”甄济面色不改,用左手写道:“无法出行。”使者拿着刀走到他跟前,甄济伸出脖子等他来砍,蔡希德叹息不止,收起了刀,回去告诉安禄山他确实病重。后来庆绪有让人强行抬着他到了洛阳安国观。恰逢广平王李极平定洛阳,甄济到军营求见痛哭,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诏让他到三司署,让叛贼官员向他跪拜,让他们感到惭愧。任命甄济为秘书郎,有人说官职太低,改任为太子舍人。 ‎ 来瑱征聘他担任陕西襄阳参谋,官封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的庙占地九十亩,甄济在它旁边建立宅第。来瑱死后,甄济在此隐居了七年。大历(唐代宗年号)初期,江西节度使魏少游推荐他担任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A C (A项,第一句非常细腻生动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林中见到透过高大的松枝叶只漏出几缕美景,表现了松树枝叶的浓密,漏下的月光的疏淡;第二句描绘了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像是画了一幅斑驳的水墨青松图一样。这两句诗,都是写月亮,但第一句写月光的形,第二句写月光的神。C项,是拟人的手法。)(只答对一个给3分,两个全对给5分)‎ ‎15、首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的高松、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6分)‎ ‎【诗歌大意】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我在林中月光下徘徊,被这夜景深深地迷住了,夜深了,还丝毫没有睡意。小池塘的荷花似乎对风感到害怕,卷起了肥大的绿叶;山果遭受雨的摧残,不时地摇落在地上。有谁陪伴我苦苦地吟诗?只有满林的络纬,不住地啼唱。‎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择师而教之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17、A(②“如梦初醒”、⑥“走马观花”使用不当)(3分)‎ ‎18、C(A 项,不合逻辑,单面对双面,应改为“京津冀教育能否协同发展”;B 项,语序不当,应调为“收集、使用、加工”;D 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19、C(第①空需转折;第②空不能用假设)(3分)‎ ‎20、示例:①指纹信息遭到窃取 ②具有可更换识别内容的优势 ③有效提升身份识别的安全性(或“有效改进身份识别技术”)‎ ‎(写出一处给 1 分,写出两处给 3 分,写出三处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 ‎21、(6 分)示例:微信成为老年人与子女交流的第二大方式,比例仅次于电话,高于面对面交流;在使用微信后,近四成的老年人认为与子女面对面互动有增加。‎ ‎(内容占4 分;语言表达占2 分。)‎ 四、作文(60分)【参考立意】‎ ‎(1)从赞成的角度看:‎ ‎①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而很多学生每天花在玩手机上的时间已经很多,不能再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收手机有利于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减少学习时间的浪费。‎ ‎②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老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却在下面玩手机,这是对老师、对学问的一种不尊重。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强制不自觉的学生交出手机。‎ ‎③“自律”虽重要,“他律”不可少。“交手机”正是通过“他律”来培育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的目光从屏幕回到黑板的有益之举。‎ ‎④不少学生玩手机成瘾,甚至到了手机不能须臾离手的地步,校方采取强制收手机的手段,是不得已的选择,这至少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暂时摆脱手机的诱惑和控制,把注意力放到学业上。‎ ‎(2)从反对的角度看:‎ ‎①“强制收手机”有违大学自由民主的风气。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没有必要采取整齐划一的手段强制学生学习。而应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自主发展,多样化发展。‎ ‎②“强制收手机”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不信任。大学生已经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上课玩手机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他们自有判断,因此,不宜采取强制措施收缴他们的手机,而应引导他们自觉专心听讲。‎ ‎③‎ ‎“强制收手机”治标不治本,学生的注意力之所以不在课堂,其原因可能是课程没有吸引力,或者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收手机也仍然不能让他们专心学习。因此,对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必须深入了解原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④外因必须借助内因才能真正发生作用,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则“强制收手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弊端,比如让一些学生把心思转移到怎么对付这项举措上,如用模型机冒充手机或准备多个手机来应付等。‎ ‎⑤通过收手机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上,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千差万别,是用一刀切的行政管理来代替因人施教。‎ ‎(3)从综合的角度看:‎ 让学生专心于学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让学生课前上交手机的做法值得商榷。‎ ‎【教师下水作文】 ‎ ‎“课前交手机”体现浓浓人文情怀 福建莆田哲理中学  董立群 ‎ 国内某高校每间教室前面设置“手机收纳袋”,某大学拟实行“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措施,此举尚未实施便引发热议,支持者和反对者皆有。对此,我认为,校方的看似无奈之举实则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首先,不可否认,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正迅速膨胀。手机作为一种沟通分享便利工具为人们所喜爱,尤其年轻人,更把它当作时尚之物而青睐有加。但手机是把双刃剑,大学生虽已成年,可自控力不强,往往会迷恋成瘾而深陷其中,给自己及他人身心造成伤害。君不见“低头族”玩手机成瘾而踏空坠桥身亡;君不见“低头族”过年盯屏抢红包而冷落了久未相见的亲人!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校方拟实行“课前交手机”措施是其深察手机危患而谨慎行事的人文关怀的“他律”举动,我们怎能拒绝?‎ 其次,高校作为人才聚集之地,是造就人才的工厂。大学生可以在高校优化已学知识,提升学业能力,学习将来立足社会本领。教室是学生学习、教师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若没有按规定上交手机而留滞身边,不仅可能本心受迷惑而误了自己课堂学习,还可能影响周围同学,甚至影响老师上课质量,是对尊师重道一种道德漠视。谭嗣同有言:“为学莫重于尊师”,康有为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尊师重道”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一个尊师重道风气盛行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校方在制定规章制度、营造尊师重道氛围方面着实下了苦功夫,体现的正是对学生浓郁的人文情怀,我们能视而不见吗?‎ 再者,国有国法,校亦有校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已成社会共识。诚然,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群体,追求民主、自由自然可以理解。但是,自由和约束是对孪生兄弟。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塞缪尔·P·亨廷顿说过:“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自由”。每个社会公民只有遵纪守法,享公民应享之权利,尽公民应尽之义务,才能和谐相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学生课前自己上交手机,课后自由提取,校方拟实行的规定措施不正是给学生营造安定、自由、和谐的校园环境吗?对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也许有学生会说学校规定课前全部上交手机是对学生私有财物占有,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侵犯。的确,手机是学生私有物品,但校方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要求上课前交手机,尊重学生隐私,给学生做“手机收纳袋”并标注数字序号和名字。校方的举措于情于理都是对学生满满的爱意。‎ 如今,国家依法治国,法律明文规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止饮酒驾驶”……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同校方拟实行“课前交手机”的举措,表面看似硬性、强制,似乎不近人情,实际上为你、为我、为大家对生命敬畏、价值取向着想,其间充满的浓浓人文情怀不言而喻。当所有人都能很好履行公共文明职责,那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之梦的实现就近在咫尺了!‎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