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9.38 KB
  • 2021-04-13 发布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课件1 人教版必修4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李清照词两首 千古绝唱凄苦情 ——《 声声慢 》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其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其作品散失很多,今有词集 《 漱玉词 》 传世。 作者简介 李清照,济南 人, 1084 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在朝为官,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优厚的家庭条件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反应在她早期的词作中 , 多是少女的无忧无虑 , 和悠闲自在的生活。 爱情 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在李清照 18 岁的时候,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嫁给了当时宰相赵挺之的儿子 赵明诚 。二人情投意合,生活甜蜜幸福 。 宋钦宗 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 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 二年(公元 1132 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 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 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南渡前:    内容 —— 闺怨离愁(少女、少妇)   词风 —— 清丽婉约 南渡后:    内容 —— 悼亡怀旧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词风 —— 凄婉哀怨   李清照因为那首著名的 《 声声慢 》 被人们所铭记, 由此她被当作了 愁 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 嚼她的 愁情 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 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只有她一人。  《 乱世中的美神 — 李清照 》 — 梁衡 《 声声慢 》 内容及写作背景 《 声声慢 》 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 《 声声慢 》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愁 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 鉴赏探讨 词中哪一句最能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即词眼) ② 这次第,怎一个 愁 字了得!(结尾)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直接抒情的句子 :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凉悲苦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 曲曲折折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田田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 的舞女的裙。 —— 朱自清 《 荷塘月色 》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 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 楚天阔。 —— 柳永 《 雨霖铃 》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 滚滚 来。 —— 杜甫 《 登 高 》 庭院 深深深 几许 ? 杨柳堆烟 , 帘幕无重数。 —— 欧阳修 《 蝶恋花 》 1. 可使所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 2. 具有音律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首句运用叠词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 内容上: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 2.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淡酒 秋风 过 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诵读领悟,感受意象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 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言酒淡,实说愁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柳永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 杜甫 《 登高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李煜 《 相见欢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 《 雨霖铃 》 结论: 秋风渲染悲凉愁情 雁 雁过也,正伤心 ,却 是旧时相识。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 飞云过尽, 旧鸿 无信,何处寄书得?  —— 晏几道 《 思远人 》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寄托。 雁,一种思念音信的企盼。 李清照《念奴娇》:“ 征鸿 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 1. 北 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 —— 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 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 亡夫之痛 3. 北 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 国破家亡之苦 满地 黄花 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 瘦。      ——《 醉花阴 》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黄花 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 梧桐 叶落时。        —— 白居易 《 长恨歌 》 梧桐 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 —— 温庭筠 《 更漏子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 梧桐 深院锁清秋。 —— 李煜 《 相见欢 》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 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 雨滴梧桐, 敲碎人心。 细雨 自在 飞花轻似梦,无边 丝雨细如愁 。 —— 秦观 《 浣溪沙 》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 《 清明 》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 雨中愁 。 —— 李璟 《 摊破浣溪沙 》 梧桐树,三更 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 温庭筠 《 更漏子 》 气候冷暧不定之可伤 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声过耳之可伤 懒摘黄花之可伤 日长难熬之可伤 雨滴梧桐的凄凉 这次第,怎一个 愁 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 愁 字了得! ——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探究 景哀,声哀,人哀, 岂不“哀”言述说 国愁,家愁,情愁, 怎一“愁”字了得 轻 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 沧海愁人 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 泪珠与珍珠 》 正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 《 声声慢 》 : 绝望 呼唤 ! 呼唤 !/ 乞求 ! 乞求 !/ 等待 ! 等待 ! / 梦 ! 梦 ! 梦 !/ 哭 ! 哭 ! 哭 ! / 痛苦 ! 痛苦 ! 我的心充满痛苦 ! / 仍然 ! 仍然 !/ 永远 ! 永远 ! 永远 ! / 心 ! 心 ! / 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这次第 ,怎 一个愁字了得”? 过 雁、黄花、梧桐、细雨 …… 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大河百代 , 众浪齐奔 , 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 , 群芳竞秀 , 盛开一枝女儿花 乱世中的美神 总结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她又是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之“,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郭沫若评价: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颂千古是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