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36 KB
- 2024-04-10 发布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教案 编制教师:吴锋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重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概念:
广义: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 武昌起义的背景、条件
1.社会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2.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⑴兴中会:1894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⑵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思考: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什么说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根据政党的标准,纲领、领袖、组织是基本条件。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被推为总理,有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完全具备了政党的条件。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
7.群众斗争:保路运动(其中四川的规模最大。)
意义: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时机成熟。
8.湖北革命党人宣传发动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展革命力量
三、“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起义的爆发(1911.10.10)
1.领导:共进会、文学社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思考: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这是为什么?
客观上:由于事起仓促,武昌没有革命党上级领导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也是根本原因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清朝统治瓦解。
四、“民国约法创伟业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一)民国的建立:1912.1.1
总统: 首都:
国旗: 纪元:
公历:
(二)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法令和措施: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问题探究:如果我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你同意吗?理由是什么?
(1)从组成成员而言: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成员手中;
(2)从实施政策而言:南京临时政府在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在经济上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
(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1)权利: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2)政体: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度。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情境:假如你是民国记者,你会如何报道民国建立呢?
(时间、国都、国旗、纪年、性质、措施等)
五、“铁血共和终成空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1.原因
第一,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
第二,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
第三,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第四,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2.过程
(1)帝制的终结 1912年2月,宣统帝正是下诏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2)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六、 “青史凭谁判是非”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考: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性质。
《辛丑条约》签订使得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反封建
就意味着反帝。
2.功绩:
①政治: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提高········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的主人
②思想:思想
③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社会生活习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⑤结论: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巨变)。
3.局限性:
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请你简单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的。
(2)主观: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②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③同盟会软弱无力。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末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4.启示(认识):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探讨学习:“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或者“从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
得出结论: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七、结束语:感悟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3、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
4、……
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留给我们的仍旧是不尽的思考!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长。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同志是谁呢?他们又将为中国的革命作出怎样的努力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后的学习。
【合作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写成一篇600—800字的小论文,
(遵循原则:科学性 准确性 独立性 创造性)
【典例训练】
1.下列关于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C )
A.清朝湖北当局兵力空虚 B.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准备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保路运动的有利时机
2.有人认为,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俩,相差不知几千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扔,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D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至关重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之所以说《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主要是因为它( B )
A.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4.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 A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年中小学生既崇拜孙中山又崇拜孔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崇拜孙中山是因为孙在当时的中国威望很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人接受。崇拜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引起一场深刻的变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2)名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3)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