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02 KB
- 2024-02-20 发布
高 2016 级高二上期 10 月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P-31 S-32
一、选择题(每题仅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 3 分)
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符合未来新能 源标准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⑤⑥⑦⑧ B.③④⑤⑥⑦⑧ C.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
2.已知 31 g 白磷变成红磷放出 18.39 kJ 热量,下列两反应中:
4 2 2 5 1
①P (s,白)+5O (g)===2P O (s) ΔH=Q kJ·mol-1
2 2 5 2
②4P(s,红)+5O (g)===2P O (s) ΔH=Q kJ·mol-1
则下列各项叙述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含溶质各 1mol 的稀的强酸与稀的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就是中和热
6.室温下,将 1 mol 的 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 ΔH1,将 1 mol 的 CuSO4(s) 溶于水会使溶液温 度升高,热效应 为 ΔH2 ; CuSO4(s)·5H2O(s)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 ·5H O(s) △=CuS O (s)+5H O(l),热效应为 ΔH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4 2 ==== 4 2 3
A.ΔH2>ΔH3 B.ΔH1<ΔH3 C.ΔH1+ΔH3=ΔH2 D.ΔH1+ΔH2>ΔH3
7.可逆反应 mA(g)+nB(g) pC(g)+qD(g)的 v-t 图像如图甲所示,若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是在反应 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则其 v-t 图像如图乙所示。
①a1=a2 ②a1<a2 ③b1=b2 ④b1<b2 ⑤t1>t2⑥t1=t2 ⑦两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⑧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更大,以上所述
正确的为( )
A. ②④⑥⑧ B.②④⑤⑦
C.②③⑤⑦ D.②③⑥⑧
8.某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g)+2Y(g) 2Z(g),若要使平衡时反应物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总物 质的量相等,且用 X、Y 作反应物,则 X、Y 的初始物质的量之比的范围应满足( )
B.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时,该反应常温下不能发生
C.题例条件下①②均能自发进行,可知 Q1<Q2,且红磷比白磷稳定
1 n(X) 3
A. < <
4 n(Y) 2
1 n(X) 2
B. < <
4 n(Y) 3
2 n(X)
C. < < 4
3 n(Y)
D. 1 < n(X) < 3
n(Y)
2 2 2 2
D.在 101 kPa、25 ℃时,34g H2S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气态 SO2,放出 a kJ 的热量;则硫化氢燃烧 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H S(g)+3O (g)===2H O(l)+2SO (g) ΔH =-2a kJ·mol-1
3.仅有以下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一组是( )
9.NaHSO3 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 KIO3 氧化,当 NaHSO3 完全消耗即有
I2 析出,依据 I2 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 NaHSO3 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
0.020 mol·L-1 的 NaHSO 溶液(含少量淀粉)10.0 mL、KIO (过量)酸性溶
3 3
A.中和热的测定
B.Zn 与稀硫酸反应产生
氢气的速率
C.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产生氧气
D. 温 度 对 化 学
平衡的影响
液 40.0 mL 混合,记录 10~55 ℃间溶液变蓝时间,55 ℃时未观察到溶 液变蓝,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
B.图中 b、c 两点对应的 NaHSO3 反应速率相等
-5 -1 -1
C.图中 b 点对应的 NaHSO3 反应速率为 6.25×10
mol·L ·s
4.COCl2(g) 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
D.在任何温度下,淀粉都适宜用作该实验的指示剂
10.为了研究一定浓度 Fe2+的溶液在不同条件下被氧气氧化的氧化率,实验结 果如下图所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2+的氧化率仅与溶液的 pH 和温度有关
B.温度越高氧化率越小
C.pH 越小氧化率越大
2+
措施:①降温 ②恒容通入氯气 ③增加 CO 浓度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
COCl2 转化率的是( )
D.实验说明降低 pH、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 Fe
的氧化率
A.①②④ B.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O===O
H—H
H—O(g)
1 mol 化学键断裂时 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96
436
x
5.已知 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 143 kJ,18 g 水蒸气变成液态水放出 44 kJ 的热量。其 他相关数据如下表:
则表中 x 为( )
A.920 B.557 C.463 D.188
11.已知:可逆反应 N2(g)+3H2(g) 2NH3(g) ΔH<0。现有甲、乙两个容积相同且不变的真空密闭容
器,向甲容器中加入 1 mol N2(g)和 3 mol H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 Q1 kJ。 在相同条件下,向乙容器中加入 2 mol NH3(g)并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吸收热量为 Q2 kJ,若 Q1=3Q2。下
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达平衡时乙中 NH3 的转化率为 25% B.达平衡时甲、乙中 NH3 的体积分数乙=甲
C.达平衡后,再向乙中加入 0.25 mol N2(g)、0.75 mol H2(g)和 1.5 mol NH3(g),平衡向生成 NH3 的 方向移动, NH3 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大
D.乙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NH3(g) N2(g)+3H2(g) ΔH=+Q2 kJ·mol
-1
12.在 20 L 的密闭容器中按物质的量之比 1∶2 充入 CO 和 H2,发生:CO(g)+2H2(g) CH3OH(g) ΔH。 测得 CO 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及不同压强下的变化,p2 和 195 ℃时 n(H2)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16 分) I、在一定温度下和压强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 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
-1 -1
A.0~3 min,平均速率 v(CH3OH)=0.8 mol·L
B.p1<p2,ΔH>0
C.在 B 点时,v 正>v 逆
D.在 p2 及 195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25
·min
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 能说明 NH2COONH4(s) 2NH3(g)+CO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2) 能说明 5CO(g)+I2O5(s) 5CO2(g)+I2(s)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II、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 CO、CO2 和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
13.在两份相同的 Ba(OH)2 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 H2SO4、NaHSO4 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 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滴加 H2SO4 溶液的变化曲线
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CO(g)+2H2(g) CH3OH(g) ΔH1 K1
②CO2(g)+3H2(g) CH3OH(g)+H2O(g) ΔH2 K2
③CO2(g)+H2(g) CO(g)+H2O(g) ΔH3 K3
B.b 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Na+、OH-
请问反应热 ΔH1
、ΔH2
、ΔH3 之间的关系为 ΔH3 =
C.c 点,两溶液中含有不同量的 c(OH-),相同量的 c(SO 2-) D.a、d 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化学式
电离常数
HClO
K=3×10-8
H2CO3
-7 -11
K1=4×10 K2=6×10
14.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平衡常数 K1 、K2 、K3 之间的关系为 K3= III、在一定温度下,有 a.盐酸 b.硫酸 c.醋酸三种酸:
(1) 将 c(H + ) 相 同 的 三 种 酸 均 加 水 稀 释 至 原 来 的 100 倍 后 , c(H + ) 由 大 到 小 的 顺 序 是 。(用字母表示,下同)
(2) 将 c(H+)相同体积相同的三种酸,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 NaOH 稀溶液反应至 pH=7,则消耗三种酸 溶液的体积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2- - -1
A.向 Na2CO3 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CO3 +2Cl2+H2O===2Cl
+2HClO+CO2↑
IV、(1)体积相同,浓度均为 0.2 mol·L
的盐酸和 CH3COOH 溶液,分别加水稀释 m 倍、n 倍,溶液的 pH
B.向 NaHCO3 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2HCO3 +Cl2===Cl
+ClO
+2CO2↑+H2O
都变成 3,则 m 与 n 的关系为 。
- - -
C.向 NaClO 溶液中通过量 CO2:CO2+2NaClO+H2O===Na2CO3+2HClO D.向 NaClO 溶液中通少量 CO2:CO2+NaClO+H2O===NaHCO3+HClO
15.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 C(s)+H2O(g) CO(g)+H2(g) ΔH >0:向甲、乙、丙三个恒容容器中加入一 定量 C 和 H2O,各容器中温度、反应物的起始量如下表,反应过程中 CO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体积相同,pH 均等于 13 的氨水和 NaOH 溶液,分别加水稀释 m 倍、n 倍,溶液的 pH 都变成 9,则 m 与
n 的关系为 。
18.(10 分)草酸(H2C2O4)溶液与酸性 KMnO4 溶液反应时,溶液褪色总是先慢后快。某学习小组结合化学 反应原理提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在 2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 mL 等浓度的 H2C2O4 溶液,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先加入少量 MnSO4 固体,
容器
甲
乙
丙
容积
0.5 L
0.5 L
V
温度
T1 ℃
T2 ℃
T1 ℃
起始量
2 mol C
1 mol H2O
1 mol CO
1 mol H2
4 mol C
2 mol H2O
-1
再各加入 5 滴 0.1 mol·L
KMnO4 溶液。记录溶液褪色时间,如表 1:
试 管
未加 MnSO4 的试管
加有 MnSO4 的试管
褪色时间
30 s
2 s
实验Ⅱ:另取 2 支试管分别加入 5 mL 等浓度的 H2C2O4 溶液,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先加入 10 滴稀硫酸,
-1
A.若 T1 ℃= T2 ℃,则甲、乙两容器中反应达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不等
B.丙容器的体积 V<0.5 L
C.当温度为 T1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K=2.25
另一支试管加 10 滴蒸馏水,再各加入 5 滴 0.1 mol·L
KMnO4 溶液。记录溶液褪色时间,如表 2:
试 管
未滴加稀硫酸的试管
滴加了稀硫酸的试管
褪色时间
100 s
90 s
D.乙容器中,若平衡时 n(H2O)=0.4 mol,则 T1<T2
实验Ⅲ:另取 3 支试管分别加入 5 mL 等浓度 H2C2O4 溶液,然后在试管中先分别加入 10 滴、1 mL、2 mL
-1
16.已知 NO2 和 N2O4 可以相互转化:2NO2(g) N2O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现将一定量 NO2 和 N2O4 的混
合气体通入体积为 1 L 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若要达到与最后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在 25 min 时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
稀硫酸溶液,各试管加适量水至溶液总体积相等,再各加入 5 滴 0.1 mol·L
试 管
滴入 10 滴稀硫酸的试管
加入 1 mL 稀硫酸的试管
加入 2 mL 稀硫酸的试管
褪色时间
70 s
100 s
120 s
为 65℃的水浴中加热。记录溶液褪色时间,如表 3:
KMnO4 溶液,然后置于温度
①加入催化剂 ②缩小容器体积
③升高温度 ④加入一定量的 N2O4
A.③ B.② C.②④ D.②③
(1)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是 。
(2)比较实验Ⅱ、Ⅲ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①温度对该反应速率有影响
②硫酸对草酸和 KMnO4 溶液的反应有影响
③加入少量硫酸,可促进草酸和 KMnO4 溶液反应,而加入大量硫酸,反应速率比较小
④在酸性范围内,pH 值越小对反应越有利[
(3)写出草酸溶液与酸性 KMnO4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画出 c(KMnO4)与时间关系图,并在图中分别画出降温和加催化剂图象
20.(12 分)I、有甲、乙两容器,甲容器容积固定,乙容器容积可变。一定温度下,在甲中加入 2 mol N2、
3 mol H2,反应 N2(g)+3H2(g) 2NH3(g)达到平衡时生成 NH3 的物质的量为 m mol。 (1)相同温度下,在乙中加入 4 mol N2、6 mol H2,若乙的压强始终与甲的压强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 时,生成 NH3 的物质的量为 mol(从下列各项中选择,只填字母,下同);若乙的容积与甲的容积
始终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 NH3 的物质的量为 mol。
A.小于 m B.等于 m C.在 m~2m 之间 D.等于 2m E.大于 2m
(2)相同温度下,保持乙的容积为甲的一半,并加入 1 mol NH3,要使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体 积分数与上述甲容器中达到平衡时相同,则起始时应加入 mol N2 和 mol H2。 (3)若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起始时加入 N2、H2、NH3 物质的量分别为 a mol、b mol、c mol,达到平衡时 仍与上面问题(2)乙的平衡等效,【若问题(2)乙中平衡时压强变为起始时的 1.2 倍】且起始时维持化学反 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其中 c 的取值范围应该为 。 II、可逆反应①X(g)+2Y(g ) 2Z(g) 、②2M(g) N(g)+p(g)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 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隔 板 隔 板 隔 板
(5)有同学根据查阅的资料提出 KMnO4 溶液氧化 H2C2O4 的反应历程为:
上述实验中,实验 可证明这个历程是可信的。
1 mol X
1 2 3 4
5
1
2 2.83 4
5
1
2 2.6 3 4
5
反应开始
平衡(Ⅰ)
平衡(Ⅱ)
2 mol Y
2 mol M 恒温
X Y Z
降温
M N P
X Y Z
M N P
19.(14 分)合金贮氢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放氢性能,在配合氢能的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1)一定温度下,某贮氢合金(M)的贮氢过程如图所示,纵轴为平衡时氢气的压强(p),横轴表示固相中氢 原子与金属原子的个数比(H/M)。
在 OA 段,氢溶解于 M 中形成固溶体 MHx,随着氢气压强的增大,H/M 逐渐增大;在 AB 段,MHx 与氢气发生 氢化反应生成氢化物 MHy,氢化反应方程式为 zMHx(s)+H2(g) zMHy(s) ΔH1(Ⅰ);在 B 点,氢化反 应结束,进一步增大氢气压强,H/M 几乎不变。反应(Ⅰ)中 z= , (用含 x和 y的代数式表示)。温度为 T1 时,4 g 某合金 4 min 内吸收氢气 240 mL,吸氢速率 v= mL·g
-1·min-1。反应Ⅰ的焓变 ΔH 0(填“>”“<”或“=”)。
(2)η 表示单位质量贮氢合金在氢化反应阶段的最大吸氢量占其总吸氢量的比例,则温度分别为 T1、T2
时,η(T1) η(T2)(填“>”“<”或“=”)。当反应(Ⅰ)处于图中 a 点时,保持温度不变,向恒 容体系中通入少量氢气,达到平衡后反应(Ⅰ)可能处于图中的 点(填“b”“c”或“d”),该贮
氢合金可通过 或 的方式释放氢气。
(3) 贮 氢合 金 ThNi5 可 催化 由 CO 、 H2 合成 CH4 的 反 应 ,温 度 为 T 时, 该 反 应的 热 化学 方程式 为 。
-1
根据图示回答
(1)达平衡(I)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 (用分数表示,下同),达平衡(I)
时,X 的转化率为 。
(2)在平衡(I)和平衡(II)中,M 的体积分数 (填“相等”或“不相等”或“无法确定”)
已知温度为 T 时:CH4(g)+2H2O(g)==CO2(g)+4H2(g) ΔH=+165 kJ·mol
ΔH=-41 kJ·mol-1
CO(g)+H2O(g)===CO2(g)+H2(g)
2016 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一、(48 分)ACBBC BBACD DDCDB C(各 3 分)
二、17.(16 分)I (1)③ (2)②④⑦ I I ΔH2 - ΔH1 K2 /K1
III (1)c>a=b (2) c < a=b IV (1)> 2) >(每空 2 分)
18.(10 分)(1)Mn2+(或硫酸锰)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
(2)①②③
- + 2+
(3)5H2C2O4+2MnO4
(4) 略
+6H =2Mn
+10CO2↑+8H2O
(5)Ⅰ(每空 2 分);
19.(14 分)(1)2/(y-x);15;< (2)>; c;加热 减压
-1
(3)CO(g)+3H2=CH4(g)+H2O(g) ΔH=-206 kJ·mol
(每空 2 分)
20.(12 分)Ⅰ(1)D (1 分) E(1 分) (2) 0.5 0 (3) 0.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化学卷·2019届四川省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2017
- 班级少先队工作总结
- 四川省邻水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 2020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后巩固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六 Word版含解析
- 教育中心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 专业技术业务工作总结(通用)
- 2020版高中数学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章末检测试卷 新人教A版选修2-2
- 广东广州市天河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32
-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测试:2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合理容量课时作业(湘教版)
-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测化学试题 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