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00 KB
  • 2023-12-26 发布

生物卷·2019届广西桂林中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段考生物(文)试题(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广西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生物(文)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DNA B. 葡萄糖 C. CO2 D. 抗体 ‎【答案】A ‎【解析】DNA属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成分,所以选A。‎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 ‎2.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的移动方向错误的是(  )‎ A. 血浆→组织液 B. 淋巴→组织液 C. 组织液→血浆 D. 淋巴→血浆 ‎【答案】B ‎【解析】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相互渗透,组织液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可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故选B。‎ ‎3. 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血浆蛋白的合成 B. 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答案】C ‎【解析】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进行,A错误;动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应变化。‎ ‎4.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 ‎【答案】A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稳态的维持靠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是靠缓冲物质,如HCO3-、HPO42-,C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正确。‎ ‎5. 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是因为 A. 降温 B. 维持水分和钠盐代谢的平衡 C. 清洁 D. 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会丢失水分和无机盐,所以喝淡盐水是为了补充水分和无机盐,而无机盐主要是维持代谢的平衡,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 HIV可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破坏机体的 ( )‎ A. T淋巴细胞 B. 吞噬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造血干细胞 ‎【答案】A ‎【解析】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考点定位】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7. 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 )‎ A. 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因此生物的演替顺序: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故选:B.‎ 考点:群落的演替.‎ ‎8.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 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 D. 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草食动物以草为食物,经消化吸收,真正进入体内的物质是食物减去粪便,这些物质中包含的能量即其同化的能量。‎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9.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 居住人口不同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 人口男女性别比 ‎【答案】A ‎【解析】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错误;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1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 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 B. 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C. 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 D. 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资源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如碳、氮、氧、磷、硫等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 ‎11. 比较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 A. 在体内含量都较少 B. 对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 C. 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 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答案】C ‎ ‎ 考点:本题考查动植物激素的区别和联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2.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儿童患佝偻病 C. 细胞代谢紊乱 D. 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儿童患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缺钙,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的血钙过高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血钙过高,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稳态的生理意义,解题时要准确理解稳态的含义是包含内环境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可以 是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A、B、D只是稳态遭到破坏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13. 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 )‎ A. 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 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 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 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进食后由于消化吸收使血糖含量升高,机体通过调节使降低血糖激素的胰岛素分泌增多,提高血糖含量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 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损伤的区域是( )‎ A. 大脑皮层运动区 B. 大脑皮层言语区 C. 大脑内侧某一区域 D. 间脑 ‎【答案】B ‎【解析】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后会导致肢体瘫痪,A错误;患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皮层的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B正确;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与人的记忆有关,C错误;间脑与内环境的调节有关,与语言无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15.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答案】D ‎【解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6. 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 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C.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D. 反射活动的实现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答案】D ‎【解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没有反射弧,反射不能发生,A 错误;反射发生的前提条件下是刺激,B错误;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而反射弧是结构基础,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C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D正确。‎ ‎17. 下列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 A. 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B. 一块农田中的玉米 C. 一片草地上的田鼠 D. 一片森林中的黑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适用于个体较大,活动性较强的生物,一般是动物。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8.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则 ( )‎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 ‎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 ‎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 ‎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差;生态系统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我调节能力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A. 光合作用 B. 高能化学键 C. 绿色植物 D. 太阳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藻类和一些光能自养微生物,利用太阳能,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把由环境中摄取的简单的无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与有机物中,称为生产者.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光能,可以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方面来分析解答。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审题时要注意有无“最初”二字。‎ ‎20. 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 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 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 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 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B ‎【解析】促进果实成熟是乙烯,A错误;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是神经调节的结构,无激素参与,B错误;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植株顶端优势现象,是生长素两重性的作用特点,C错误;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的结果,D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 ‎21. 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的条件是(  )‎ A. 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 C. 只有没有被捕食时 D. 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理想条件下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必须在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才会出现。这种条件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一直存在的,只有在人工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才会一直出现,故选D。‎ ‎22.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 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共同构成群落 C. 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D. 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群落是由很多个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A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而在这一区域内生存的生物不仅有同种个体,也有不同种的个体,像这样在一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群落,B正确;群落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C错误;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D正确。‎ ‎23.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B. 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 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B错误。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C正确。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如火灾后森林;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性别比例、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4.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 竞争 B. 共生 C. 寄生 D. 捕食 ‎【答案】A ‎【解析】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等资源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 ‎1、表解四种生物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 能量关系图 ‎ 特点 ‎ 举例 ‎ 关系名称 ‎ 捕食 ‎ ‎ ‎ ‎ ‎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 竞争 ‎ ‎ ‎ ‎ ‎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 互利共生 ‎ ‎ ‎ ‎ ‎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事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 寄生 ‎ ‎\ ‎ ‎ ‎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 ‎2、种内斗争与竞争:‎ 比较项目 ‎ 范围 ‎ 实例 ‎ 种内斗争 ‎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 ‎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 竞争 ‎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 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 ‎ ‎3、知识拓展:‎ ‎(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 ‎25.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 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 该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D. 该群落最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答案】B ‎【解析】该群落首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又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导致群落发生演替,但并不能说明其物种丰富度低,A错误;“山区的坡地被滥垦”等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破坏的群落后多为草本植物,依然存在苔藓等地被植物,即存在垂直结构,C 错误;该群落形成过程为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错误。‎ ‎26. 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 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答案】D ‎【解析】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7.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含量( )‎ A. 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B. 减少,以利其生长 C. 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D. 增加,以利其生长 ‎【答案】B ‎【解析】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摘心(打顶)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以促进侧芽生长,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故选B。‎ ‎28.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除哪项外都支持这一观点(  )‎ A. 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内容易引起“空调病”‎ 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本题的主要意思是找到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的实例,ABD都是外界环境影响稳态的表现,而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是人体内部的代谢变化引起的,所以本题答案为C。‎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29. 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弯曲现象的是( )‎ A. ④⑤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没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左侧,使其基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多,所以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 ‎②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②的胚芽鞘尖端,②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直立生长,错误;‎ ‎③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③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只能直立生长,错误;‎ ‎④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④胚芽鞘的右侧,使右侧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导致左侧基部生长素浓度大于右侧的,因而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 ‎⑤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⑤胚芽鞘的尖端下面,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基部,不能促进基部生长,因而燕麦胚芽鞘不生长,错误.‎ 所以引起燕麦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只有①④.‎ 故选:D.‎ ‎30. 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需要消耗ATP的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答案】C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需要消耗ATP,B错误;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再转化为局部电流完成的,D错误。‎ ‎【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31.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小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B ‎32. 对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 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 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 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答案】D ‎【解析】乙烯,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的是生长素,A错误;细胞分裂素,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在扦插时,可用生长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脱落酸是促进落花落果的,C错误;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增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特别要记清楚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是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33.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 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 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D.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A、紫茎泽兰侵入后,能泛滥成灾,说明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其种群近似于“J”型增长,A正确;‎ B、K值是环境容纳量,所以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超过此量,B正确;‎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C正确;‎ D、在种群增长有限制的情况下,不可能呈“J”型增长,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 ‎【名师点睛】1、当一个物种进入新的环境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增长类似于J型,因为竞争适应了环境,A正确。‎ ‎2、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 ‎3、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率最大,这是因为图上在K/2的图最倾斜。‎ ‎4、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在一定的情况下呈J型增长,因为生长是要光,水等适合的条件,如果不补充这些条件植物会慢慢死去。‎ ‎34.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选择C。‎ ‎35. 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 点评:本题意在草坪和树林为背景,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二、填空题 ‎36. 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有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图中D是_____B是_____ 。一般情况下, 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C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同时会增多的细胞外液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5)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__________________;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1). B和C (2). 无机盐 (3). 蛋白质 (4). 淋巴 (5). 组织液 ‎ ‎(6). C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7).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8). B (9). 通过体液运输 (10). 内环境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内侧为淋血浆,外侧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图中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一般情况下,血浆中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中多。‎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液体进入到组织液,使B组织液中液体含量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5)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37. 下图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组成的概念图,据图回答: ‎ ‎(1)人体内免疫系统由 ________ 免疫细胞 __________组成。‎ ‎(2)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属于图中的__(填数字)____(名称)。 ‎ ‎(3)图中所示的以下细胞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有_____。‎ A.记忆细胞  B.②  C.③    D.④‎ ‎(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_____,快速产生_____与抗原结合。‎ ‎【答案】 (1). 免疫器官 (2). 免疫活性物质 (3). ①吞噬细胞 (4). A (5). B (6). 增殖分化 (7). 抗体 ‎【解析】试题分析:免疫细胞包括①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②T细胞,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③效应B细胞,T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④效应T细胞。‎ ‎(1)人体内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①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图中②是T细胞、③是效应B细胞、④是效应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时,T细胞和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而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再分裂的能力,故选AB。‎ ‎(4)记忆B细胞在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快速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38. 下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___________,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__________是生产者。‎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蛇是___________消费者,属___________营养级。鹰同时占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_____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___________关系。‎ ‎(4)写出鹰可获得最多能量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_______千克蜥蜴,该食物网不含有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 ‎【答案】 (1). 食物网 (2). 3 (3). 绿色植物 (4). 兔、蚯蚓、蚱蜢 (5). 三级 (6). 第四 (7). 三 (8). 竞争 (9). 捕食 (10). 绿色植物→兔→鹰 (11). 5 (12).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食物网由3条食物链组成:绿色植物→兔→鹰;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图由3条食物链组成了一个简单的食物网,绿色植物是是生产者。‎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即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为:兔、蚯蚓、蚱蜢,次级消费者有鹰、蜥蜴、相思鸟。蛇属于第四营养级,是三级消费者,鹰同时占据三、四、五这三个营养级。‎ ‎(3)兔与蚱蜢都吃草,相互争夺共同的食物,因此属于竞争关系。图中的蚱蜢与晰蜴,蜥蜴吃蚱蜢,因此属于捕食关系。‎ ‎(4)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应该最短,即绿色植物→兔→鹰。‎ ‎(5)根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蜥蜴1÷20%=5千克,蚯蚓是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该食物网不含有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