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3-11-22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吉林省辽源五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11)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辽源五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 语文试题 ‎ 答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17分) ‎ ‎1.下列词语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骊宫(lí)  锱铢(zhīzhū) 剽掠(piāo) 千乘(shènɡ)‎ B.鼙鼓(pí)  仙袂(mèi)   花钿(diàn)  訇然(hōng) ‎ C.剡溪(shàn) 马嵬(wéi)   阑干(lán)   逦迤 (lí yǐ)‎ D.渌水(lǜ ) 临邛(qióng)  人寰(huán)   绰约(chu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愿陛下矜悯愚诚 不矜名节  ‎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何乃太区区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君既若见录 ‎ D.但以刘日薄西山 厚古薄今 ‎ ‎3.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2分)‎ A.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B. 悦亲戚之情话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奚以知其然也? B、而莫之夭阏者 C、都督阎公之雅望 D、复驾言兮焉求?‎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两项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一些落马的贪官,曾经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②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③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④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 索新的艺术语言。‎ ‎⑤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⑤‎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中央在提出改正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则。‎ B.全球有6700万人患有自闭症,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000万。虽然身边有着这么多的自闭症患者,但很多人对自闭症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C.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D.为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表示,将首次对提供散落明城墙砖或相关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最高奖励可达2000元。‎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3分)‎ A.近年来研究宋词,完成拙作一本,恳请舍弟不吝赐教。‎ B.张建祝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C.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D.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二、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依时有春杓、夏稀、秋尝、冬蒸。流传至今的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当是“秋尝”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中元祭祖还是中秋祭月,都是为了合道,是趋吉避凶的方法论。‎ ‎ 《易•系辞下》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华夏先祖视太阳为寰宇之间阳性之最,名为太阳;视月亮为寰宇之间阴性之最,名为太阴。作为中国民间农时重要依据的阴历即是据月亮运行周期编成。既然月亮在天地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有着祭祖传统的中华先祖当然就要献祭。《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不过当时祭祀月亮是在秋分这一天。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也都把祭月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 ‎ 古人发现,秋分之日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此后,白昼渐短,阳气渐衰;黑夜渐长,阴气渐增。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的时刻祭月,既是敬送阳气之往,又是恭迎阴气之来。但秋分是据太阳的运行确定的,在农历中不固定,或在月初,或在月中,或在月末。若在月末,就很难见到明月,无从献祭,后遂演变为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 在民间,中秋献月饱含着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丽月清,五谷和瓜果成熟了,作为受益者,就要首先把果实献给天地和祖先品尝,所谓“秋尝”。‎ ‎ 在古人看来,祭就是吉。因为祭是人天中介。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他们的父母,寻根究底,肯定有一个第一父母。这个“第一”应该就是老子讲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由道生的。要保持生命力,无疑就要保持和道的联谊。古人用的方法是祭。可见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的一种形式。‎ ‎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即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月亮作为一个巨大的天体,肯定有它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这就是古人讲的“月神”。既然真有“月神”,《论语》中讲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显得必要。‎ ‎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要诵读祝文的。向西设坛,由祭官或女性贤淑沐手恭诵祝文,然后向月焚化。祝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先是歌颂,再是立志。作为阴性能量的载体,月亮有着太多值得人们歌颂的地方。‎ ‎ 为了让这种能量具有存在感,祭祀之后要分食祭品,古人名之为“饺”‎ ‎。随着祭礼的不断演进,月饼和瓜果就成了中秋的主要祭品。无疑,祭品是一种祝福化了的食品,因此,在祭礼之后,我们看到,许多人舍不得吃掉自己分得的祭品,要拿回家,让老人和小孩分享。‎ ‎ (选自《中秋是归途》,有删改)‎ ‎8.下列有关“中秋祭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而流传的中秋祭月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祭祀中地位最为突出。‎ B.古时的中秋祭月是为了趋吉避凶,为了合道,以此突显老子“道生万物”思想对古人产生的影响。‎ C.华夏先祖视太阳、月亮分别为寰宇间阳性与阴性之最,中秋祭月就是为彰显它们在天地间的重要意义。‎ D.原是秋分祭月,因秋分在农历中不固定,为避免出现无月献祭的情形,后演变为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发现,秋分这一天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在此之后,白天渐渐变短,阳气开始衰减;黑夜逐渐增长,阴气渐增。‎ B.在民间,“秋尝”祭月有着浓烈的感恩味道,老百姓认为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丰收后应先请天地和祖先品尝。‎ C.古人把祭祀看作是保持生命个体与祖先之间相互联谊的一种方式,即人天中介,通过祭可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认识宇宙的能量。‎ D.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由祭官或女性之贤淑者沐手恭诵祝文,祝诵完毕,祭文要向月焚化,仪式感很强。‎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易•系辞下》讲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说明古人很早就关注日月运行规律。‎ B.《国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可以看出祭月具有教化的作用。‎ C.《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明古代帝王把祭拜日月这一活动看得很重要。‎ D.《论语》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强调“月神”存在的真实性,为祭祀之后分食祭品找依据。‎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缞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亦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 ‎ 会吐蕃乞和,钦陵①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元振率骑往迎。‎ ‎ 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刪改)‎ 注:①钦陵:当时的吐蕃首领。‎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B.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C.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D. 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学生”,是在古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因国子监又称太学而得名。‎ B.“中书”即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军事机构。‎ C.“缞服”指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D.“太子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近臣。‎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郭元振不拘小节。他在太学时曾将四十万钱送给陌生人;在任上曾将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郭元振颇具谋略。在对待吐蕃问题上,郭元振献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后来事情果如其所料,吐蕃内部发生变故,其首领被诛杀。‎ C.郭元振结局凄凉。他因得罪唐玄宗而差点被杀,后被流放到新州,皇帝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元振怏怏不得志,在半道病死。‎ D.郭元振有胆有识。娑葛认为郭元振设计害死自己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他逃跑,郭元振没有听从,认为应当坚守营垒,对付娑葛兵的袭击。   ‎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5分)‎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首联中“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再去拖累政治清明的时代。‎ ‎ B.颔联中作者运用“岂厌”和“却嫌”强烈地表达出不以家事自累,马上辞官归隐的愿望。‎ ‎ C.颈联描写出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给人以一种空寂萧瑟的感受。‎ ‎ D.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呈现出诗人生活的山林环境。‎ ‎ E.全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反语、用典、比喻、以动衬静等。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1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六军不发无奈何, 。‎ ‎(2) 出师一表真名世, 。‎ ‎(3)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5) ,多于九土之城郭;‎ ‎(6)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8) ,临清流而赋诗。‎ ‎(9)朝菌不知晦朔, 。‎ ‎(10)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 讹 诈 ‎ ‎ ‎ 梁晓声 老会计半年后退休。‎ 他供职的一家国有公司正在改制。几天来公司经理忙碌又亢奋,老会计却觉得自己似乎是局外人。但他期待着经理找他,因为公司有一笔“小金库”资金,近百万。只有经理和他知道。经理常对他说:“等积累多了,全公司来一次公平分配,每个员工都有份儿!”老会计很感动。‎ 经理陪客都带上他。他不善言谈,也不能活跃气氛。每当经理默默无言地将一只手亲昵地拍在他肩上时,他简直就有点儿暗觉得宠了……‎ 经理终于找他了。他想请经理对“小金库”做出指示,但见经理一副费心劳神的样子,未开其口。经理却主动说:“今晚到我家!别忘带着账本。”经理的一只手在他肩上拍了拍。‎ 晚上。经理与老会计隔桌相对而坐。聊着聊着,经理把两万元钱放在老会计面前,让老会计收好,并说:“给你个人的钱。”老会计一愣。‎ ‎“别多虑。是从‘小金库’里出的钱……”想起经理曾说过“每个员工都该有份儿”,老会计不再孤疑。他确乎心安理得地收下了。经理笑了。接下来按照经理的指示,他一笔一笔地将“小金库”的钱从账上高明地转移了。‎ 一觉醒来,老会计回忆昨晚的全过程.渐渐地不那么心安理得了。“不好”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和钱打了一辈子交道,却从未在钱上动过歪念。如果有朝一日……他还可以在法律面前替自己辩护。‎ 第二天,老会计拎着手提包,径直走到经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前,把两万元钱轻轻放在桌上,以极低的声音说:“经理,我不能接受这两万元钱……”经理一惊,神色慌张地去插上办公室的门。‎ ‎ “嫌少是不是?”‎ ‎ “经理,我……我不是……我真的不是……我只不过……”老会计口拙舌笨起来。‎ ‎ “你,你嫌少也不能这样啊!”‎ ‎ “经理,我发誓我不是嫌少……”老会计面红耳赤了。‎ ‎ 经理又拿出一万元,连同老会计放在桌上的两万元一齐替老会计收进了手提包。‎ ‎ 经理在老会计的耳上悄语:“你我之间.难道还不能开诚布公么?”经理不容老会计再说什么,左手从背后按在老会计左肩上,右手从背后拍拍老会计的右肩,将老会计亲亲密密地“送”出了办公室……当夜,老会计失眠了。‎ ‎ 几天后的中午,老会计在公用电话亭拨响了经理办公室的电话。“经理吗?您现在说话方便吗?”经理正独自在办公室午休,他心虚地用另一只手捂上了话筒。‎ ‎ “方便。可你在哪儿给我打电话?!”‎ ‎ “公用电话亭……经理.您误解我了。我不是嫌少。请您耐心听我解释,我……我……”‎ ‎ “公用电话?……得啦得啦。别解释了!有话当面说!”经理啪的一声挂了电话。老会计在那头手握着话筒发愣。‎ ‎ 第二天,老会计收到经理给的一个存折。上面竟然存着10万!‎ ‎ 第三天,经理又接到了老会计的电话。老会计在电话里又作解释,说他怎么还会嫌少呢?女儿女婿至今住在一间老平房里,13万元快够他们买套两居室的商品楼房了呀!但事情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啊!‎ ‎ “老流氓!”此时的经理。不是似乎感到,而是确信自己被讹诈了。‎ ‎ 他恼怒地扯断了电话线……三天后。老会计收到了一份专递信件,其中只有一把缠着纸条的钥匙。纸条上,打印着一处地址。‎ ‎ 又过了几天,经理被宣布为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总裁。当人们纷纷围向经理碰杯祝酒时.秘书将经理请到一旁,低声说办公室里有电话在等他接。来电话的正是老会计。‎ ‎ “经理,您也会收到一份专递信件。其中有属于你的房子的钥匙,还有那存折。您前两次给我的3万元钱,我存入存折了。容我最后一次解释,我并不嫌少。”‘“喂.喂!”轮到老会计将电话挂断了。‎ ‎ “妈的!”经理咬牙切齿地挤出两个字,心里感到一种将被牢牢地拈住并被步步紧逼地讹诈着的恐俱,身体不由得抖了一下。‎ ‎ 不久老会计遇害了。‎ ‎ 老会计遇害不久。经理被推上了被告席。原因是“雇凶杀人”。在事实面前,他供认不讳。‎ ‎ 他的律师替他请求减刑。理由是他杀人的动机受到了一次接一次的讹诈。于是律师娓娓讲述讹诈过程……站在被告席上的男人双手捂脸哭了。他原本企图将“小金库”的钱以个人的名义买入公司的股份,10年后会使他成为千万富翁……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一个自己一向认为言听计从的人所讹诈。‎ ‎ 听众席上也有人在哭。是老会计的儿子、女儿和女婿……他们想不通他们的父亲何以会变得那么贪。‎ ‎ 那一时刻法庭极静……‎ ‎1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中的老会计最后被谋害是必然的,究其原因,固然是老会计性格不足、表达不明确,但经理的贪婪才是最根本的。‎ B.小说以“三次电话”为线索,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表现了老会计是如何一步一步讹诈经理、最后使经理“雇凶杀人”的故事。‎ C.小说注重在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从“神色慌张地去插上办公室的门”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经理是一个很擅长演戏且老谋深算的人。‎ D.小说构思精巧,当经理说“给你个人的钱”时,“老会计一愣”。这句话与后文“从未在钱上动过歪念”形成对比,颇显作者的匠心。‎ ‎19.小说刻画了老会计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20.小说中三次提到经理拍老会计的肩,请分析经理这样做的目的和老会计当时的心理。(5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 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 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相关链接:‎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2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A.“年方十八高大全”是赞誉陈复礼年轻时期的摄影创作已达到高、大、全的艺术境界。‎ ‎ B.陈复礼具有天然的艺术禀赋,同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 C.陈复礼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 D.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取材丰富,这与他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关。‎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 A. 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 ‎ C.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难分伯仲,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2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5分)‎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 2.C 3.D 4.C ‎5.‎ ‎ C(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不像样子。也指行为不端,不正派。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席不暇暖:指连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 ‎6.D(A项,语序不当,“在”移至 “中央”之前。 B项,“很多人对自闭症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主客体颠倒,可以改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自闭症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C项,主语残缺,去掉“致使”)‎ ‎7. C(A“舍”是谦辞,不可用于对方,也不可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龄长的人。B过奖之词,过分的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D根据内容,可能是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应用口语语体,而“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 ‎8.D【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只说“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是“秋尝”的重要内容,并没有说“中秋祭月”在四时之祭中地位突出。B项强加联系,中秋祭月与老子学说产生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C项“它们”包括太阳与月亮,中秋祭月祭的是月亮而非太阳。‎ ‎9.C【解析】“获得科学认识宇宙的能量”与原文不符,文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 ‎10.D【解析】“后人祭祀后分食祭品找依据”有误,是强加因果。‎ ‎11.C(原句标点为:“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12.B(“中书”非军事机构,而是政务中枢,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主要负责发布皇帝政令诏书,是中国古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13.D(“认为应当坚守营垒,对付娑葛兵的袭击”错。文中是“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 ‎14.(1)武则天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索要他的文章,郭震献上《宝剑篇》。(“诘” “既” “奇” “索”解释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郭元振就在帅帐中与之谈判,恰逢天正下着大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站立不动,到日暮时,他的皮肤已经被冻裂。(“即” “雨” “冻冽”解释正确各1分,“与计事”省略1分,句意1分,)‎ ‎15.A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答对一个选项得3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 ‎16.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 ‎17.略 18. A (B项,线索概括不正确且曲解了文意。小说以“小金库”为线索而非“三次电话”;老会计并不是想讹诈经理,只是想退钱并解释清楚。C项,“擅长演戏且老谋深算”概括不准确,“插上办公室的门”是经理吃惊且心虚的表现。D项,“形成对比”错,“老会计一愣”说明老会计非常惊讶,与后文的“从未在钱上动过歪念”是照应关系。)‎ ‎19. (1)清廉正直。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对金钱没有动过歪念。(2)为人谨慎,做事执着。当意识到自己参与了经济犯罪时,为划清界限,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钱退给经理。(3)性格懦弱,明哲保身。当意识到经理可能独吞“小金库”里的钱时,只想到退钱来保全自己,却不敢揭发。    ‎ ‎20. 第一次,经理暗示老会计,自己很器重他,老会计受宠若惊。第二次,经理暗示老会计,不会亏待他,老会计因期待已久而如释重负。第三次,经理暗示老会计不要背叛自己,老会计因退钱失败而无奈。‎ ‎21.A(“年方十八”是赞誉陈复礼虽年届八十,仍创新精神不减,赤子之心长存。)‎ ‎22.B E(B.“家境贫寒”于文无据。“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错。文中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E.“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错误。文中说着重体现“美”的是陈复礼的风光摄影,而体现“真”“善”的是陈复礼的写实性较强的作品。)(4分,每项2分)‎ ‎23.①在风光摄影中彰显中国画意。使镜头下散发着深厚的丹青气息;②将传统艺术如书法、篆刻、诗词等融入摄影,高扬起“中国气派”的旗帜;③在兼具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影画合璧”的发明与独创。(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24. 立意:不要依赖,不要盲从,反省自我;迷路与独立思考。‎ 文言文参考译文:‎ ‎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小时候即胸怀大志,十六岁,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学生。有一次,家里送来四十万贯钱,恰好有个穿丧服的人前来拜访,自称家里五代人都没有下葬,希望能借钱办理丧事。郭元振听后,慷慨地把钱都借给了他,没有一点儿吝惜的脸色,也不问这个人姓甚名谁。薛稷等赞叹吃惊。十八岁考中进士,担任通泉對。以侠义自任,不以细务为意,曾经铸造私钱、贩卖上千人口,所得钱财用来赠送宾客,百姓深以为苦。武则天知道了他所作所为,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件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索要他写的文章,郭元振献上《宝剑篇》。武后看了后大加赞赏,还把他的诗篇赏给学士李峤等人看。就提升了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 ‎ 恰逢吐蕃请和,钦陵要求朝廷回撤西域四镇的守兵,并赏赐十姓突厥之地给他。朝廷派郭元振充任使者前去谈判,趁机察看敌情。郭元振回来后,上疏道:“长期以来的徭役让吐蕃人困苦不堪,他们都希望大唐和吐蕃之间能够实现和平,首领钦陵打算分裂四镇归为己有,在国内专制,因此才没有归顺。假如陛下每年都向吐蕃派去和亲使团,钦陵一定会屢屡拒绝,那么,他的部下一定会怨恨他。即使钦陵想大举侵犯唐境,也会受到部下的牵制。君臣之间有了矛盾,吐蕃内部就会发生变故。”这些谋划得到了武后的赞同。几年之后,吐蕃君臣相互猜忌,最终部属诛杀了钦陵。他的弟弟赞婆等前来投降,于是武后下诏派郭元振率军前往迎接。‎ ‎ 神龙年间,升任安西大都护。此时,西突厥酋长乌质勒率领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主动向朝廷提出议和。郭元振在帅帐中与之谈判,恰逢天下着大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一动不动,到日暮之时,他的皮、皮肤已经被冻裂。乌质勒年事已高,又多次俯身下拜,经不住风寒,会谈结束后就死了。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了乌质勒,打算率兵袭击郭元振。副使解琬知道了这件事,劝郭元振趁夜逃走。郭元振没有听从,而是从容不疑地安卧帐中。第二天,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去吊唁,半路上遇到婆葛的士兵。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忙说是来迎接、护卫他的。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极为悲切,郭元振在那里住了十天,帮助办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信义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良马、骆驼、牛羊十余万。‎ ‎ 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时候,各位宰相跑到外省,只有郭元振率领军队护卫皇帝,事情平后定,他宿卫在中书省十四晚才停止。进爵封为代国公,恰逢玄宗在骊山讲习军事,三令之后,玄宗亲自播鼓,这时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演练,玄宗看到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张说等人劝谏,才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开元元年,皇帝念及郭元振的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元振怏怏不得志,走到半道,就病死了,享年五十入岁,开元十年,追赠他太子少保一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