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4 KB
  • 2021-06-24 发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16: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抓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补充介绍:‎ 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 ‎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 ‎1—2节:廉蔺简介 ‎ ‎3—13节:完璧归赵。 ‎ ‎14—16节:渑池相会。 ‎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 三、集中学习1—13节 。‎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 ‎3.落实文句翻译。 ‎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 F.出使结果如何?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 ‎5.学生诵读 ‎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二、集中学习17—21节 。‎ ‎1.学生朗读,翻译。 ‎ ‎2.品读讨论: ‎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 ‎3.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 ‎4.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 ‎1.翻译这节文字。 ‎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4.置疑启示:  ‎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 ‎1.通假字 ‎ ‎⑴可与不:不,通“否”。 ‎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 ‎2.一词多义 ‎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 ‎3.古今异义 ‎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 ‎4.词类活用 ‎ ‎⑴名词作动词 ‎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 ‎⑵名词作状语 ‎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 ‎⑶使动用法 ‎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 ‎⑷意动用法 ‎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 ‎5.文言句式 ‎ ‎⑴判断句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 ‎③我为赵将 ‎ ‎⑵被动句 ‎ ‎①而君幸于赵王. ‎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⑶倒装句 ‎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 四、布置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