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00 KB
  • 2021-05-25 发布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推荐作品 《国殇》《燕歌行》《登柳州 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篇目一 国殇 资料助读 一、相关背景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的对象有天神,有地祇,唯独《国殇》一篇所祭的是人鬼。所谓“国 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 转折期。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 城失地,牺牲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惨重的 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 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二、课文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 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们的崇高敬 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车错毂.兮( ) 2.躐.余行.( )( ) 3.左骖殪..兮( )( ) 4.霾.两轮兮( ) 5.絷.四马( ) 6.天时怼.兮( ) 答案:1.ɡǔ 2.liè hánɡ 3.cān yì 4.mái 5.zhí 6.duì 二、词语释义 1.车错.毂兮短兵接 错: 2.矢.交坠兮士争先 矢: 3.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 躐: 4.霾两轮兮絷.四马 絷: 5.援.玉袍兮击鸣鼓 援: 6.天时怼.兮威灵怒 怼: 7.平原忽.兮路超远 忽: 8.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9.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 答案:1.交错 2.箭 3.侵犯 践踏 4.用绳索绊住了马足 5.拿、 握 6.怨恨 7.渺茫 8.悔恨 9.诚然、确实 三、名句默写 1. ,车错毂兮短兵接。 2.旌蔽日兮敌若云, 。 3. ,左骖殪兮右刃伤。 4.霾两轮兮絷四马, 。 5.天时怼兮威灵怒, 。 6.出不入兮往不反, 。 7.带长剑兮挟秦弓, 。 8. ,终刚强兮不可凌。 9. ,魂魄毅兮为鬼雄! 答案:1.操吴戈兮被犀甲 2.矢交坠兮士争先 3.凌余阵兮躐余行 4.援玉枹兮击鸣鼓 5.严杀尽兮弃原野 6.平原忽兮路超远 7.首身离 兮心不惩 8.诚既勇兮又以武 9.身既死兮神以灵 技法借鉴 1.渲染、夸张手法。 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用“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 殪兮右刃伤”等句,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用“旌蔽日兮敌若 云”“天时怼兮威灵怒”,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的残酷。这些渲染和 夸张,有力地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袍兮击鸣鼓”等句,从而 突出了战士们英勇刚强的气概。 2.格调高昂悲壮。 诗中所描写的战斗是十分悲壮的,但作者所表现的战士的形象是 英勇无畏、奋勇争先、情绪高昂慷慨的,作者抒情的主调又是热烈赞 扬战士们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因此,场面虽然悲壮,却 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使全诗富有英雄主义的色彩,起到了鼓舞人 心的作用。 3.描写、抒情结合。 先具体描写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的勇敢顽强,终因敌强我弱而英 勇牺牲,突出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形象, 为下文讴歌悼念做了铺垫。 下文以抒情的笔法对战士们勇武刚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 神,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深情的悼念,使战士们的爱国形象进一步升 华,显得更加富有光彩。没有前者描写的铺垫,下文讴歌便成了无本 之木;有了后者的抒情讴歌,前者描写的形象便如锦上添花,光彩熠 熠。 篇目二 燕歌行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 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 等传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 并称“高岑”。 二、相关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 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 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 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 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 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 十五)。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故写此篇。 三、内容提要 这首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 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 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 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 金( ) 2.旌旆.( ) 3.草腓.( ) 4.瀚.海( ) 5.玉箸.( ) 6.飘飖.( ) 答案:1.chuānɡ 2.pèi 3.féi 4.hàn 5.zhù 6.yáo 二、词语释义 1.汉家烟.尘.在东北 烟尘:________ 2.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________ 3. 金伐鼓下榆关 :__________ 4.旌旆逶迤..碣石间 逶迤:________ 5.山川萧条极.边土 极:________ 6.胡骑凭陵..杂风雨 凭陵:________ 7.大漠穷秋塞草腓. 腓:________ 8.身当恩遇常轻.敌 轻:________ 9.边庭飘飖..那可度 飘飖:________ 10.绝域..苍茫无所有 绝域:________ 11.寒声一夜传刁斗.. 刁斗:________ 12.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________ 答案:1.战争 2.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3.击打 4.蜿蜒不绝的样 子 5.穷尽 6.恃势欺凌 7.枯萎 8.藐视 9.形容长风万里 10.极远 之地 11.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12.为国捐躯的志节 三、名句默写 1.汉家烟尘在东北,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天子非常赐颜色。 3.________________,旌旆逶迤碣石间。 4.校尉羽书飞瀚海,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胡骑凭陵杂风雨。 6.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 8.身当恩遇常轻敌,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玉箸应啼别离后。 10.少妇城南欲断肠,________________。 11.边庭飘飖那可度,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寒声一夜传刁斗。 13.________________,死节从来岂顾勋? 14.君不见沙场征战苦,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汉将辞家破残贼 2.男儿本自重横行 3.金伐鼓下榆关 4. 单于猎火照狼山 5.山川萧条极边土 6.美人帐下犹歌舞 7.大漠穷秋 塞草腓 8.力尽关山未解围 9.铁衣远戍辛勤久 10.征人蓟北空回首 11.绝域苍茫无所有 12.杀气三时作阵云 13.相看白刃血纷纷 14.至 今犹忆李将军 技法借鉴 1.对比手法。 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 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 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和将军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 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2.铺垫与衬托。 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 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败 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 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 “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 仍含有强烈对比。 篇目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 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 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二、相关背景 公元 805 年,唐德宗李适死后,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 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 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 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 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 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 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 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三、课文主旨 本诗是一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借登楼远眺, 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无比忧愤和孤寂之情,同时也 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 谴责了腐朽势力对革新派的迫害。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惊风乱飐.( ) 2.薜荔..( ) 答案:1.zhǎn 2.bì lì 二、词语释义 1.城上高楼接.大荒 接:________ 2.城上高楼接大荒.. 大荒:________ 3.惊风乱飐.芙蓉水 飐:________ 答案:1.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2.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3.吹动 三、名句默写 1.城上高楼接大荒,________________。 2.惊风乱飐芙蓉水,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江流曲似九回肠。 4.________________,犹自音书滞一乡。 答案:1.海天愁思正茫茫 2.密雨斜侵薜荔墙 3.岭树重遮千里目 4.共来百越文身地 技法借鉴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当诗人登上柳州城楼,纵目远望,视线所及的客观之景,是无所 不包的。然而,最触动情怀的却是他摄入诗中的“芙蓉水”和“薜荔 墙”,这里的“芙蓉水”“薜荔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爱国诗人屈 原在《离骚》中经常拿“芙蓉”“薜荔”这些花草来形容自身的志行 高洁,柳宗元如此写景,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而“芙蓉水”遭 “惊风乱飐”,“薜荔墙”受“密雨斜侵”,也正切合了柳宗元遭谗受谤 被贬谪的境遇。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入诗,正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 表现。 2.感情真挚,委婉含蓄。 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 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 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 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得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 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全诗构思精妙,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情婉转 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 佳作。 篇目四 菩萨蛮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温庭筠(812—870),晚唐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 县)人。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 八叉”。我国古代著名词人。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 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游客。 能词,词风秾艳。辞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少数作品对时政有 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二、相关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文是正统的文学形式,词 则一向被视为“艳科”,所谓“诗庄词媚”。因此,在早期的词中, 特点是温词中充满对女性生活环境、容貌体态及动作心理异常细腻的 描写,抒发闺怨离愁。这首《菩萨蛮》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课文主旨 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 簪花、照镜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极度 优美而又无限幽怨。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鬓.云( ) 2.绣罗襦.( ) 3.鹧鸪..( ) 答案:1.bìn 2.rú 3.zhè ɡū 二、词语释义 1.鬓云欲度.香腮雪 度:________ 2.新贴绣罗襦. 襦:________ 答案:1.飞越,这里是纷披的意思 2.短衣、短袄 三、名句默写 1.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_____。 2.懒起画蛾眉,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花面交相映。 4.新贴绣罗襦,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鬓云欲度香腮雪 2.弄妆梳洗迟 3.照花前后镜 4.双双 金鹧鸪 技法借鉴 1.笔法细腻,形象鲜明动人。 如“懒起画蛾眉”,写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慢悠悠地画眉梳 妆的情态。“画蛾眉”应是表现女主人公一种爱美的感情和那种“为悦 己者容”的心态,但一个“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迷惘若失的情态 传达了出来,女主人公萧疏的意态在娇慵之状的描写中跃然纸上。“弄 妆梳洗迟”中的“弄妆”,是反复摆弄欣赏的意思,它把女主人公千回 百转,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表现了出来。而一个“迟”字, 既呼应了前面的“懒”字,又进而渲染了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神态。 2.运用白描手法而又辞藻绮丽。 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词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 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 点感情,也不做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词人无疑是 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常委婉含 蓄而已。温词的绮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辞藻堆砌和铺陈,而是词人感 情和心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3.反衬手法。 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如: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篇目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睢景臣(约 1275—约 1320),一作舜臣,字景贤,扬州(今江苏扬州) 人,元散曲家。作品今存不多,《高祖还乡》一首,以大胆辛辣之笔, 嘲弄封建帝王尊严,颇具讽刺文学的特色。曾作杂剧三种,已失传。 后人辑有《睢景臣词》。 二、相关背景 在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再加上元代统治者刑罚森严,知 识分子虽有不满,却不能直言。因此,他们或创作散曲来抒发在蒙古 统治者重压下的愁苦、郁闷,或把散曲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睢景臣 自幼刻苦读书,酷好音律,但生活十分困窘。他是勾栏瓦肆中的常客, 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有较深的体会。这些经历对他正确认识 当时的社会并从较高的高度来反映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史记·高祖本纪》与《汉 书·高帝纪》记载甚详,刘邦当皇帝第十二年(前 195)冬,在平定淮南 王英布反叛、胜利回朝途中,曾返故乡沛县,逗留十几天。他踌躇满 志,召集父老聚会,大摆宴席,以显示“衣锦还乡”的尊荣。酒酣, 起舞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以来的作 家,经常以此史实入诗,极力颂扬刘邦回故乡时“大风起兮云飞扬” 的煊赫声势、“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荣耀,强调其天子之威不忘故 土的孝子之心,把刘邦归故里这件事写得非常体面。至于故人父老如 何反映,史传没有记载。睢景臣却别开生面,反其意而用之。在“故 人父老”中找到了一个乡民,以他的视觉和口吻,从另一个角度再现 了刘邦车驾荣归的“盛典”。 三、课文主旨 本曲以想象、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位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 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情景,对那些一阔就变脸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 和嘲笑,揭开了皇帝道貌岸然的外衣,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胸脯.( ) 2.觑.( ) 3.拽埧..( ) 4.斛.( ) 5.揪捽.( ) 6.銮舆..( ) 答案:1.pú 2.qù 3.zhuài jù 4.hú 5.zuó 6.luán yú 二、词语释义 1.这差使不寻俗... 不寻俗:________ 2.索.应付 索:________ 3.匹头里几面旗舒. 舒:________ 4.你身须.姓刘 须:________ 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耽:________ 6.差发内旋.拨还 旋:________ 答案:1.非同寻常 2.必须 3.飘展,展开 4.应该 5.嗜好,沉迷 6.立即 技法借鉴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 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的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 讽刘邦的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示对他的蔑 视。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有一气呵成之感。 2.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 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月、 日、凤、虎、龙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 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 完全不同。由于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 3.动作传神。 本篇全文只有 464 个字(不计标点符号),但却塑造出了一些栩栩如 生的人物形象。比如,作品主人公的形象之所以能呼之欲出,使人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就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猛可里抬头 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等一连串传神的动作,和运用了“你 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等个性化的语言。 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也就是如此。“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 大汉觑得人如无物”“那大汉挪身着手扶”“强秤了麻三秤”“偷量 了豆几斛”等传神的动作,使人们不仅看到他今天那非常骄傲的模样, 而且还看到了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他的形象使人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