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1-05-25 发布

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第1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 三、教学难点: ‎ ‎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 四、教学时授:两课时 ‎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一、 导入:‎ 我们第一单元学过陆游的《书愤》,现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抱过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 二、作者简介: ‎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 5‎ 三、写作背景: ‎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解题: ‎ ‎1、小孤山: ‎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 ‎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 ‎3、本段质疑、释疑。 ‎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 ‎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 ‎ 高峻、怪奇等特点。 ‎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 ‎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 ‎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 ‎4、巩固该段词句。 ‎ 六、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 第二课时 一、质疑、释疑。 ‎ ‎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 ‎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 5‎ ‎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 ‎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 ‎ 小孤山和澎浪矶。 ‎ ‎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 ‎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 ‎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 ‎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 ‎ 由远及近。 ‎ 二、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质疑、释疑。 ‎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 ‎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 ‎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 ‎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 三、词句积累: ‎ ‎ 然杰然特起 以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 碧峰巉然孤起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之 信造化之尤物 而 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 岸土赤而壁立 ‎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兹 ‎ 之二虫又何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四、探究赏析: ‎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 ‎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 5‎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 表现了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 ‎【诗】 ‎ ‎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 ‎【释义】 ‎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