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9 MB
- 2021-02-26 发布
第十二章
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定义
在粉碎的或原状松散的土中掺入一定量的水泥、或石灰、或工业废渣等无机结合料及水,拌和得到混合料经压实和养生后,其
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
的材料。
由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刚度处于柔性材料
(
如沥青混合料
)
和刚性材料
(
如水泥混凝土
)
之间,所以也称为半刚性材料,由其铺筑的结构层称为半刚性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点
板体性好,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稳定性好,抗冻性强;强度和刚度随着龄期而增长;经济性好;干缩温缩大,耐磨性差,抗疲劳性也稍差。
◆1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及其特点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二灰碎石的摊铺与碾压
水泥稳定碎石的摊铺、碾压与养护
第一节 概述
1
)原材料
①土(广义):
细粒土、粗粒土、巨粒土
②无机结合料:
水泥、石灰、工业废渣等
2
)无机结合料稳定种类:
细粒土:
二灰土、水泥土、石灰土、水泥石灰土、三灰土
粗粒土:
二灰碎石土、二灰稳定碎石(二灰碎石)、水泥碎石土、
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砂、水泥砂
无土:
二灰、二渣、水泥矿渣等
◆2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种类
1
)
强度和模量
随龄期增长而变化,不同种类材料的强度变化规律也不同;
2
)有较好的
板体性
,具有一定的抗拉性能;
3
)用抗压强度与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与劈裂回弹模量、抗弯拉强度与抗弯拉弹性模量、干缩与温缩等来衡量材料的性能;
4
)
应力
—
应变特性
与原材料和结合料的性质与用量、混合料的含水量及密实度以及龄期、温度等有关。
◆1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应力
—
应变特性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
强度与时间和温度有关
。所以要按
不同龄期
(
7d
、
28d
、
90d
、
180
天等)和
不同的温度
(
淮河以北地区
20℃
、淮河以南地区
25 ℃
)
来测定试件的强度,抗压和劈裂测定用圆柱体试件。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间接拉伸(劈裂)试验示意图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示意图
弯拉强度试验示意图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设计龄期:
不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强度和模量随龄期增长的速度不同,因此,在路面结构设计时的参数设计龄期,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劈裂及模量的龄期为
90
天
,对于石灰或者二灰稳定类
的
龄期为
180
天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为
120
天
,
材料组成设计
7
天
的抗压强度。
设计指标:
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远小于其抗压强度,因此抗拉强度(劈裂强度)是
路面结构设计
的主要指标,抗压强度是
材料组成设计
的主要指标。
◆2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设计龄期
所谓
疲劳
是指在荷载反复作用下,材料的极限强度会随着作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
;一般有
劈裂疲劳
和
小梁疲劳试验
。
我国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疲劳一般采用
劈裂疲劳
;
无机结合料的疲劳寿命一般取决于重复应力与重复荷载作用前的一次性极限应力的比值,试验证明,用
双对数方程或单对数方程
表示较合理,为:
或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双对数
单对数
◆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疲劳特性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图中所示为小梁弯拉疲劳试验,半刚性材料可以进行
小梁弯拉疲劳试验,但是一般认为其
变异性较大。
UTM
试验机
室内小梁弯拉疲劳试验设备照片
(三分点加载)
◆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疲劳特性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 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疲劳特性
劈裂试验示意图
同时由于
劈裂试验
更能反映材料在路面结构中的
受力状态
,因此实际常采用劈裂疲劳试验。
1
)通过不同应力比
(
应变水平
)
疲劳试验可测绘出
疲劳曲线
;
2
)在一定的应力
(
应变水平
)
水平条件下,材料的疲劳寿命取决于材料的
强度和刚度
,强度愈大刚度愈小,疲劳寿命就愈长;跟
试验温度
的变化关系不大 。
3
)
f
/
s
<50%
时,原则上可至
无穷加荷次数
,但材料本身变异性大,实际试验中因材料的不均匀性,疲劳寿命要小得多。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3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疲劳特性
二灰砂砾(小梁)应力强度比疲劳寿命曲线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水泥砂砾(小梁)应力与强度比疲劳寿命曲线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拌和压实后,由于水分挥发及其内部的水化作用引起
干燥收缩
,以及混合料受降温影响引起的
温度收缩
等。由此引起其体积收缩变化,表现出结构的
收缩应力及开裂破坏
。
一般衡量材料的体积变化相对较难,因此,实际中往往采取一维单向变化测定来反映材料的收缩性能,通过
收缩应变
及
收缩系数
来表征材料的收缩性能大小。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4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干缩和温缩
5
)干缩试验
试件:
100mm×100mm×400mm
梁式试件,标准养护条件下 养护
7
天;
条件:温度为
25℃
,湿度
50
%左右;
检测:第
1
天为
6
小时一次,第
2
~
5
天为
12
小时一次,之后
24
小时一次,直到含水量基本不变为止;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6
)温缩试验
试件:
100mm×100mm×400mm
梁式试件,标准养护条件 养护
28
天;
温度范围:
+55℃
~
-25℃
,每
10℃
为一个温度区段
时间设定:降温时间
10min
(即
1℃/min
),恒温
120min
;
数据采集系统
WGD
高低温交变环境箱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①
干燥收缩
湿度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总有变化,但一般更多考虑的是材料在成型之初的湿度降低影响。
1
)收缩机理
(
原因
)
毛细管作用
吸附作用
分子间力作用
矿物晶体或凝胶体层间水作用
碳化收缩作用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7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收缩特性
2
)干缩影响因素: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干缩特性
(
最大干缩应变和平均干缩系数
)
的大小与结合料的类型、剂量、被稳定材料的类别、粒料含量、小于
0.6mm
细颗粒含量、试件含水量和龄期等有关。
3
)几种材料的干缩比较
对稳定粒料类,三类半刚性材料的干缩特性的大小次序为:
石灰稳定类
>
水泥稳定类
>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
对于稳定细粒土,三类半刚性材料的收缩性的大小排列为:
石灰土
>
水泥土和水泥石灰土
>
石灰粉煤灰土
4
)干缩的发生与预防
① 选择稳定剂种类与用量;
② 控制材料成型时的含水量及成型时机;
③ 保湿养生。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7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收缩特性
②
温度收缩
1
)收缩原理:
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半刚性材料的外观胀缩性是三相的不同温度收缩性的综合效应表现。
一般气相大部分与大气贯通,在综合效应中影响较小,可以忽略,原材料中砂粒以上颗粒的温度收缩系数较小,粉粒以下的颗粒温度收缩较大。
2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温缩影响因素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温度收缩的大小与结合料类型和剂量、被稳定材料的类别、粒料含量、龄期等有关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7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收缩特性
3
)不同材料的温缩比较
石灰土砂砾(
16.7×10
-6
)
>
悬浮二灰粒料(
15.3×10
-6
)
>
密实式二灰粒料(
11.4×10
-6
)和水泥砂砾(
5
~
7
%水泥剂量为
10
~
15×10
-6
)
4
)温缩的发生时节及控制
时节:冬季低温
控制:选择材料种类与配比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7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收缩特性
经过一定龄期的养生,半刚性材料的变形以温度收缩为主。
半刚性基层修建初期,半刚性材料同时受到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的综合作用。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7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收缩特性
第二节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特性
7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收缩特性
在粉碎的土或原状松散的土(包括各种粗、细粒土)中,掺入适量的石灰和水,按照一定技术要求,经拌和,在最佳含水量下摊铺、压实及养生,其
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
的路面(底)基层称为石灰稳定类
(底)
基层。用石灰稳定细粒土得到的混合料简称石灰土,所做成的基层称石灰土基层(底基层)。
石灰稳定不但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且也具一定的抗弯强度,且强度随龄期逐渐增加。因此,
一般可用于低等级公路的基层或底基层
。
石灰稳定土因其水稳定性较差,
不应做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的基层
,必要时可以用作底基层。在冰冻地区的潮湿路段以及其他地区的过分潮湿路段,也不宜采用石灰土做基层
◆1
、石灰稳定(底)基层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1
)离子交换作用
土具有胶体性质,表面带负电荷,并吸附钠离子、钾离子和氢离子,石灰中的
钙离子
会与其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形成钙土,减小了土颗粒表面水膜厚度,分子引力增加。
2
)碳酸化作用
生成的碳酸钙是坚硬的晶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水稳性,它对土的胶结作用使土得到了加固。
石灰土表面钙化后,形成硬壳层,进一步阻碍了二氧化碳的进入,碳化过程十分缓慢,是形成石灰土后期强度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2
、石灰稳定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4
)火山灰作用
3
)结晶作用
经过结晶作用,消石灰逐渐由胶体转化为晶体,
晶体间能够相互结合
,与土形成共晶体,从而使得土粒胶结成整体。
土中充分的硅、钙离子是火山灰作用的前提,同时必须增加土的碱性;
火山灰作用生成物具有水硬性性质,是构成石灰土早期强度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2
、石灰稳定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四种作用中,主要是
离子交换作用与火山灰作用
,是构成石灰土早期强度的主要因素,后期强度则更多源于碳酸化作用和结晶作用。
由于石灰与土发生了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土的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初期,主要表现为
土的结团、塑性降低、最佳含水量增加和最大密实度减小
等。后期主要表现为结晶结构的形成,从而提高其板体性、强度和稳定性。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2
、石灰稳定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1
)土质:
各种成因土都可用石灰稳定,但
塑性指数低于
10
以下的低塑性土
(这与水泥稳定土刚好相反)不适宜稳定,更适宜于稳定粘性土,尤其是塑性指数在
12
~
20
的
粘性土。
原因:
粘性颗粒的活性强、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掺入石灰稳定材料后,形成的四种作用比较活跃,因此石灰土强度随土塑性指数的增加而增大。重粘土虽然粘土颗粒含量高,但是不易粉碎和拌和,稳定效果反而不好。
◆3
、石灰稳定材料的强度影响因素
2
)灰质
:
石灰应采用消石灰粉或生石灰粉,对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宜用磨细的生石灰粉。石灰质量应符合
III
级以上的技术指标,并要尽量缩短石灰的存放时间。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0.35
碎裂状结构、散体结构
结构面大于
3
组,在断层附近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大,裂隙以张凯型为主,多有充填物,厚度较大
不完整
0.35
~
0.75
块状结构、层状结构、镶嵌碎裂结构
结构面
2
~
3
组,以构造节理或层面为主,裂隙多呈密闭型,部分为微张型,少有充填物
较完整
>0.75
巨块状整体结构
结构面
1
~
2
组,以构造节理或层面为主,密闭型
完整
完整性系数
结构类型
结构面发育程度
岩体完整程度
石灰剂量是石灰质量占全部土颗粒的干质量的百分率,即:
石灰剂量=石灰质量/干土质量。
石灰剂量对石灰稳定土的强度影响非常显著
。在石灰剂量较低时(小于
3
~
4
%),起稳定作用,土的塑性、膨胀、吸水量减小,使土的密实度、强度、和易性等得到改善;随着剂量的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均提高,但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强度反而降低。
常用最佳剂量范围
:对于粘性土及粉性土为
8
~
14
%;
对砂性土则为
9
~
16
%。
最终根据结构层技术要求进行混合料组成设计。
3
)石灰剂量
0.1mol/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
滴定法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4
)含水量
:
最佳含水量及略小于最佳含水量
时最易压实达到较高的压实度。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最佳含水量需要通过标准击实试验进行确定,经验公式为:石灰土的最佳含水量=素土的最佳含水量+拌和过程中的蒸发量(约在
1.5%
左右)+石灰反应所需的水(
0.2×
石灰剂量)。
5
)密实度
:
石灰稳定土的强度
随密实度的增加而增长
。实践证明,石灰稳定土的密实度每增减
1%
,强度约增减
4%
左右。而密实的石灰稳定土,其抗冻性、水稳定性好,缩裂现象也少。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6
)龄期
:
石灰稳定土的强度随龄期增长,一般初期强度较低,前期
(1
~
2
个月
)
的增长速率较后期快 。其强度与龄期的关系可表示为:
R
1
—
一个月龄期的抗压强度;
R
t
—t
个月龄期的抗压强度;
β—
系数,约
0.1
~
0.5
。
7
)养生条件(温度与湿度)
:
温度高,物理化学反应快,强度增长快;反之强度增长慢,在负温条件下甚至不增长。因此,要求施工期的最低温度应在
5℃
以上,并在第一次重冰冻
(-3
~-
5℃)
到来之前
1
个月~
1
个半月完成。
在一定潮湿条件下养生强度的形成比在一般空气中养生要好。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1
)严格控制压实含水量
:石灰稳定土含水量过多产生的干缩裂缝显著,压实时含水量应略小于最佳含水量。
2
)严格控制压实标准
:
压实度
小时产生的干缩比
压实度
大时严重,应尽可能达到最大压实度。
3
)严格养生条件:
干缩发生在成型初期,要重视初期的
保湿养护
,保证石灰稳定土表面处于潮湿状况。
4
)禁防干晒:
石灰稳定土施工结束后可及早铺筑面层,使石灰稳定土基层含水量不发生大的变化,从而减轻干缩裂缝。
◆4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缩裂防治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5
)施工季节:
温缩的最不利季节是材料处于最佳含水量附近,而且温度在
0
~
-10℃
时,因此施工要在当地气温进入
0℃
前一个月结束,以防在不利季节产生严重温缩。
6
)控制剂量:
在满足强度要求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较低剂量的无机结合料;在石灰稳定土中掺加
60
~
70%
的集料也可提高其强度、稳定性和抗裂性。
7
)反射裂缝的防治:
(
1
)
设置联结层;(
2
)铺筑碎石隔离过渡层;(
3
)提高沥青下面层抗裂性能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4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缩裂防治
◆5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混合料设计
1
)混合料的设计步骤
根据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土,确定最佳的石灰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在规定温度
(
北方冰冻地区为
20±2℃
,南方非冰冻地区为
25
土
2℃)
下保湿养生
6d
(湿度为
95%
) 浸水
1d
,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件的尺寸为:
5cm×5cm(
高
×
直径
)
的圆柱体。要求试验测定的强度符合:
工地实际采取的石灰剂量应较实验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
0.5
%
~1.0
%。
2
)石灰稳定土的强度及压实要求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第三节 石灰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3
)石灰稳定土的施工
在粉碎或原状松散土中,掺入适量水泥和水,按技术要求进行拌和、摊铺,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压实和养护成型,其
抗压强度符合要求
,该类基层称为水泥稳定类基层。
水泥可用来稳定绝大多数的土类
(高塑性粘土和有机质较多的土除外),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质。
水泥稳定类一般可用于路面结构的
基层和底基层
,但水泥土禁止作为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路面的基层,只能用做底基层。
◆1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定义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水泥稳定类基层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足够的力学强度、抗水性和耐冻性。其初期强度较高,且随龄期增长而增长,应用范围很广。
水泥稳定土
包括水泥稳定碎石、砂砾、土等多种材料,是
水泥稳定类基层的总称
,
水泥土
是水泥稳定细粒土(粘土、粉土、黄土等)的总称。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2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特点和种类
水泥稳定过程中,水泥、土和水之间发生了多种非常复杂的作用:
化学作用:
水泥颗粒的水化、硬化作用;有机物的聚合作用;水泥水化产物与粘土矿物之间的化学作用等。
物理-化学作用:
粘土颗粒与水泥及水泥水化产物之间的吸附作用;微粒的凝聚作用;水及水化产物的扩散、渗透作用;水化产物的溶解、结晶作用等。
物理作用:
如土块的机械粉碎作用,混合料的拌和、压实作用等。
①
水泥的水化作用: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3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强度形成
②
离子交换作用:
③化学激发作用:
当粘土颗粒周围介质的
pH
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粘土矿物中的部分
Si0
2
和
A1
2
0
3
的活性将被激发出来,与溶液中的
Ca
2
+
进行反应,生成新的矿物,这些矿物主要是硅酸钙和铝酸钙系列,这些矿物具有胶凝能力。生成的这些胶结物质包裹着粘土颗粒表面,与水泥的水化产物一起,将粘土颗粒凝结成一个整体。
④碳酸化作用: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3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强度形成
各类砂砾土、砂土、粉土和粘土均可用水泥稳定。用水泥稳定级配良好的碎
(
砾
)
石和砂砾的效果最好,强度高、水泥用量少;其次是砂性土;再次之是粉性土和粘性土。一般要求土的塑性指数不大于
17
。
1
)土质
通常情况下,硅酸盐水泥的稳定效果好,而铝酸盐水泥较差 ;水泥分散度增加,其活性程度和硬化能力也有所增大。
水泥土的强度随水泥剂量的增加而增长,水泥用量过多,经济上不合理,且容易开裂。试验和研究证明,水泥剂量为
3
~
5
%较为合理。
2
)水泥的成分和剂量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4
、影响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因素
从开始加水拌和到碾压完成一般控制在
6
小时之内,最好在
3
小时之内。水泥稳定土需湿法养生,保证水泥充分水化形成强度;养生温度愈高,强度增长的愈快。
4
)施工工艺及养生
3
)含水量
水泥正常水化所需水量约为水泥重的
20%
。对砂性土,完全水化达最高强度的含水量较最佳密度含水量小;而粘性土则相反。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5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混合料设计
根据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土,确定最佳的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在规定温度
(
北方冰冻地区为
20±2℃
,南方非冰冻地区为
25
土
2℃)
下保湿养生
6d
(湿度为
95
%),浸水
1d
,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件尺寸为:
Φ150mm×150mm
的圆柱体。
工地实际采取的水泥剂量应较实验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
0.5
%~
1.0
%。
制备相同土样
、
不同水泥剂量的混合料
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压实密度
按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压实密度制备试件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选定合适的水泥剂量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第四节 水泥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5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混合料设计
道路工程中应用的
工业废渣
主要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一定水硬性特点的无机工业废料,如:粉煤灰(
fly ash
)、煤渣、钢渣、高炉渣、铜矿渣及各种下脚料。
工业废渣
一般可在有水的条件下与石灰等碱性材料共同作用,产生火山灰反应,稳定各种粒径不同的土。
工程应用中一般采用
石灰稳定工业废渣
或与
工业废渣
共同稳定土,其中最常用的工业废渣为粉煤灰,形成
石灰粉煤灰稳定路面基层
,简称为二灰稳定类基层。
◆1
、工业废渣材料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石灰稳定工业废渣基层
具有水硬性、缓凝性、高强度、稳定性好等特点,能形成板体且强度随龄期不断增加,抗水、抗冻、抗裂性能好,且收缩性小,能够适应各种气候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
石灰稳定工业废渣
常用作高级或者次高级路面的基层或底基层。 其火山灰作用的反应原理如下:
◆2
、工业废渣材料及其特点与应用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用铜矿石下脚料铺筑的(底)基层
石灰粉煤灰
(
简称二灰
)
基层
是用石灰和粉煤灰按一定配比,加水拌和、摊铺、碾压及养生而形成的基层。在二灰中掺入一定量的土,经加水拌和、摊铺、碾压及养生成型的基层,称二灰稳定土基层。
其
抗压强度也应符合规定要求
。
二灰稳定土的配比:
石灰与粉煤灰的比,常用
1
:
2
~
1
:
4
;
石灰粉煤灰与细粒土
的比为
30
:
70
~
50
:
50
;
石灰粉煤灰与粒料
的比常采用
20
:
80
~
15
:
85
。
为了防止裂缝,采用石灰与粉煤灰的比为
1
:
3
~
1
:
4
,集料含量为
80
~
85%
左右为最佳,既可抗干缩又可抗温缩。
二灰稳定土的特点:
收缩性能好;
早期强度低
,后期强度比较高(施工时,应尽量安排在温暖高温季节,以利于形成早期强度而成型);易造成施工污染。
◆3
、二灰稳定路面基层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1
)灰质
质量应符合
Ⅲ
级以上质量指标。
2
)粉煤灰成分
粉煤灰的活性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含量大于
70
%,烧失量小于
20
%(控制其中有机质含量)。有害物质如硫酸钙等含量不宜过大。
S
的含量
3
)粒料
石灰工业废渣混合料中粒料重量宜占
80%
以上,并有良好的级配;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集料的压碎值应≯
30%
,二级公路和二级以下公路集料的压碎值应≯
35%
。颗粒最大粒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大于
31.5mm(
方孔筛
)
,二级公路和二级以下公路不大于
40mm(
圆孔筛
)
。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4
、二灰稳定路面基层的材料要求
使用合格粉煤灰和高硫酸钙含量粉煤灰的二灰碎石强度对比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4
、二灰稳定路面基层的材料要求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4
、二灰稳定路面基层的材料要求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4
、二灰稳定路面基层的材料要求
5
、二灰稳定类材料的混合料组成设计
根据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二灰和集料,确定最佳的配合比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在规定温度
(
北方冰冻地区为
20±2℃
,南方非冰冻地区为
25
土
2℃)
下保湿养生
6d
(湿度为
95
%),浸水
1d
,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件尺寸为:
Φ150mm×150mm
的圆柱体。
制备相同集料
、
不同二灰剂量的混合料
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压实密度
按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压实密度制备试件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选定合适的配合比剂量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6
、二灰及水泥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强度要求
硫酸钙含量过高引起的二灰碎石基层病害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优良二灰碎石基层表面
第五节 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
底基层
相关文档
- 大学生水利工程专业职业规划范文2021-02-27 09:11:436页
- 运维工程师上半年总结2021-02-27 09:11:101页
- 2020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2021-02-27 09:11:032页
- 高层住宅楼主体工程验收自评报告2021-02-27 09:10:413页
- 【生物】2018届人教版一轮复习选修2021-02-27 09:10:2015页
- 工程造价实习总结范文600字_个人总2021-02-27 09:10:0416页
- 2017年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范文4篇2021-02-27 09:09:305页
- 科研综合楼工程混凝土施工方案2021-02-27 09:08:5936页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心得2021-02-27 09:08:556页
- 工学院学生自我鉴定范文2021-02-27 09:08:4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