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70 KB
  • 2021-02-26 发布

再读《孟子》感悟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再读《孟子》感悟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再读《孟子》感悟 国学大师钱穆在《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里写道:“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便是“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因此更喜欢读《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致力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民心向背关乎国家的治乱兴亡,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也因此,《汉书》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形成了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形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一方面他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孟子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孟子一方面主张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孟子》七篇,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历史文化中。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我固执地认为,那个以秦人言秦事“为民请命”的家乡先贤苟好善之名便是出自于《告子章句下·好善足以治天下》。苟好善(1585-1639),字若诚,别号海来,醴泉(今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仪门村苟家人,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潞安府长治县令,严明执法,勤政爱民,“察有不便于民者,身先罢除之”。1628年以“丁父忧去任”,百姓遮道攀留,车滞不得发,后仍立祠祀之。服满改令南阳。1634年由知县擢升为御史,有《恤民疏》,言:“秦民不可终弃”;又奏《缓征疏》,痛切苛捐杂税太多,大声疾呼:“竭泽而渔,非不得鱼,将无鱼。”1639年出知济南府,抗清兵侵袭,壮烈殉国,明室赠太仆寺卿。‎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文明积淀,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民胞物与的胸襟,多读书,读好书,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为复兴中华文化增砖添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摘要: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融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应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要求。当前,我国正向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迈进。道德与法治课既要教育学生继承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法规,并以最简洁的文字呈现相关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学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名称已经从“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并正式走入课堂。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在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想法和实践如下:‎ 一、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 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有明确要求。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初步树立民主意识,崇尚公平与公正。‎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都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做到法润童心。如2016年5月组织的“爱家乡做守法小公民”主题市级品德学科共同体公开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我是共和国小公民》《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中,向学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结合学校中草药校本课程,将中草药保护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如五年级上册《我为祖先而骄傲》一课,将“中草药”保护与开发这一小话题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中草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笔者与学校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法院青少年庭、司法所、部队广泛联系,坚持做好“三结合普法教育”———学校普法加社会、家庭普法。聘请派出所警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解放军海军战士担任学校义务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举行法制讲座(每学期至少两次),通过学生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争取人民群众对学校普法教育的支持。‎ 二、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讲法治,体现“法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以一年级上册《学会自我保健》一课为例,教师将书本上的图片资源转化为有本班特色的视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运用讲故事、参加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自我发现、自我保护、自我预防的小妙招,入情入境,这和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相契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上设计了贴心的活动,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自然而然地引出“国际自我保健日”。‎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让学生讨论辩析,辨别是非。具体是利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前后家乡环境的变化来谈,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学生讲到卫生城市创建前,很多老旧社区存在脏、乱、差和如今的环境整洁等情况,原本污水横流的新浦盐河两岸如今碧波荡漾,河里鱼虾成群。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要求,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注重情境创设。‎ 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离不开情景的创设,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建构真实的言语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中,让法治教育在学生的理解中生动地呈现出来。‎ 以一年级上册《学会自我保健》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班级电台栏目《童言童语》,让学生做小主持人,以“童言童语”总结班级现象,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相契合。法治教育在情境中得到了延伸。‎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想要我能要》时,可以把班级布置为小超市,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以创设情境为主,并辅之以讨论、合作、模拟购物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消费靠的是父母的收入,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理应有个合理的尺度。懂得父母挣钱工作的辛苦,并且知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再如,四年级上册《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当下中小学热点问题,教师以略带神秘色彩的心理咨询室引入,很有新意。在课堂上将活动分为“遇到欺负怎么办”和“遇到威胁怎么办”两个板块,通过续编故事,分角色扮演,让学生积极思考,面对欺负该怎么办?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做,在表演中明辨是非,充分发挥课中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学法、用法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四、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当今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早已走入课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视频,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以信息化带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代化,在课堂中渗透法治。‎ 教学过程中,可在导课、新授、提升等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呈现,让课堂直观化、生动化。如笔者执教《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胜古迹,歌曲《大中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美感,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育学生在旅游途中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做到文明旅游,不触犯法律,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以上几种想法和做法所能解决的事,这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大门已经打开,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渗透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法治教育的宗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始终在路上,教师应在道德和法治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法治教育的新途径。‎ ‎【篇二】‎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记得余文森老师写的《课堂教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其实,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相对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言,思想教育更有其复杂性。所谓“言传身教”,这对担任思品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品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其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这就要求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从而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致力于本学科的教研改革,并且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中,老师积极有效的引导,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充满变化的过程,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教学预案中,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如此才能解决课堂上突如其来的“生成”,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撞击的火花,使“预设”与“生成”与时俱进。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令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让学生的思维“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二、深入研究课程目标和解读教材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思品课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小学徳育工作的培养目标,实施途径和教育原则,这是搞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前提.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而且要活用教材。当然,光靠书本提供的素材和内容,往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是那么如意圆满,必须通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悉心研究教法,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后才能将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展示出来,从而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过程达成对学生最大的教育成效,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作为教师只有在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驾御课堂,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三、归纳重点,创设情境 拟定教学重点后,我们可以运用让学生借助实物在现场体验感受的方法来掌握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中 ‎“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可以先请5个学生上台分别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写字,并让他们谈谈在上面写字的感受。这样,学生有了参与,就有了真情实感,谈及感受,就会言之有物。如果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在石头上写字很光滑,但是石头容易跑动”、“在木板上写字,字变得弯弯曲曲的了”、“在布上写字,字会散开来”、“在纸上写字很光滑、很方便,字也写得很漂亮”、“在竹子上写字,字写得不好看”‎ ‎,并且在老师提出“如果要把很多的字都写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上,你们认为在哪种东西上写字最方便?”的质疑后,能回答:“纸”,那么在现场体验“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就能调动学生的视觉观察、触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学欲望。让学生在实物中体验写字的感受,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较快调动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使学生体会纸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给学生一个体验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表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五、巧留作业 作业上,可以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方法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之后,可以让学生使用一种现代的通信技术跟远方的亲人说说心里话,体会通信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方便。教学《追求文明》之后,可以让学生组成“文明小组”做一件文明的事,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明,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提高。‎ 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 在课本中,有许多生动的素材,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常常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以其直观的效果和强烈的表现力,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有利。多媒体可以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中。直观的画面,让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轻轻松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藏民族风情》时播放藏族风情的录像:高高的雪山、奇异的民族服装、热情洋溢的酥油茶……再伴上一曲高亢优美的《青藏高原》,浓浓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学生怎能不陶醉其中?鲜明的视听感受带给学生的震撼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再如学习《古人出行靠什么》一课时,播放古代武士骑马画面,以及王孙贵胄成交招摇过市的镜头。形象直观的动画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情境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和谐。‎ 当然,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觉得作为我们教师,还要注意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性质和特点,不要因为有了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需求,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让 ‎“板书设计”成为点睛之笔,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所在。‎ 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通过一节《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我觉得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学以致用。‎ ‎【篇三】‎ 摘要: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 关键词:开放性生活性实践愉快 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如: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看到孩子们儿时一张张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让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还真要费些周折,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太大了!一脸秀气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壮得像小牛犊的;而头无毫发,小脸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宝宝今天竟是竖着小辫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在“和春风一起玩”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些与春风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户外去玩。在操场上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春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五彩的风车顶着春风跑向前方;有的学生单臂一挥将圆圆的飞碟抛向天空;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观察滚龙的移动轨迹;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后来,又引导学生按玩具种类分组进行比赛,接着启发学生还可怎样玩?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与春风一起玩时有什么发现,有的学说:“我发现小飞机顺着风飞时,在空中飞得时间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风车上的图钉如果按得太紧,转不动。”有的学生说:“我把滚龙放在地上,有风时它滚得快,没有风时它不动。”有的学生说:“我的风筝没有风飞不上天。”好玩,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玩得这么忘情,感受岂能不深;玩法这么独到,感受岂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让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教学时,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家庭和社会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我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 面对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我不由得想到赞可夫说的那句话:“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是啊,讲了又讲,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不如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尽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曾经历失败,但学生们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学习、探究的宝贵经验,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开发。‎ ‎【篇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新课程就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中开始生根了。我校也全启动了《道德与法治》的课改实验,随着课程的实施,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下面就我个人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角色,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游戏:‎ 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出示: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小明同学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呢?‎ 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请大家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演一演。‎ 游戏结束后,出现了这样三种情况:‎ ‎1、小明把伞借给那个同学,自己冒雨回家。‎ ‎2、小明让这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 ‎3、小明把这个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生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所以 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 师: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生2:选第一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同学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所以是第二种情况合理。‎ 师:对,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时,能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 在上面的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迪。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角色的转变,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工厂排除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鱼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说:“废渣、垃圾处处可见,看到可难受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江南水乡》一课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所见所闻,谈一谈发展经济的意义,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只要引导好,孩子们同样能说出所以然来。有一个同学这样说的:“我的家乡原来是一条崎岖的小路,一到下雨满是泥泞,无法行走。现在已是一条宽敞的公路延伸到家门口。家里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样样俱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发展性教学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发展性教学则必须突现某个性和特殊性,以区别于其它教学。小学思品发展性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研究并把握其基本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贯彻发展性教学思想,科学实施发展性教学操作策略。目前,小学德育普遍存在模式一,目标过大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培养的学生存在着言行不一,行为对监督的依赖过重等诸种弊端。开放的信息社会要求德育必须教会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不会迷惘无措。道德与法治课是系统地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本课题研究拟紧贴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系列活动,探索出适应社会及学生变化的发展性教学操作模式,从而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活化变革。‎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2、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发展性教学的操作策略,为小学思品教学提供经验范式。‎ ‎3、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的内容 ‎1、道德与法治课发展性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 ‎2、发展性教学与学校德育生活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操作定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以活动发展为基础,自主探究解决道德难题,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该研究既以“活动发展教育”和“主体教育”为理论支撑,同时又将进一步丰富这些理论。‎ ‎2、理论支撑 ‎⑴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至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学派认为①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并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成的;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的情境时,而不仅是提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有着丰富的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这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行为自学性的发展极有裨益。②课本知识不是唯一的正确结果,学生学习是在自我理解基础上的检验和调整过程。思品教材中道德命题的内化应成为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假象道德情境中自我理解,主动检验、调整的建构历程。‎ ‎⑵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应该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标准,培养人的主体性必将大大激发人的首创精神,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基础教育理应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小学德育更应将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与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化进程结合起来,力使各种教育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⑴历史研究: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学习方式的精华,展开研究、总结。‎ ‎⑵理论的应用: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来分析现状,对症问题,引申出一般问题。‎ ‎⑶准实验研究:把我校6个班级作为实验团体,通过教学实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平行对照等方法来验证实验成果。‎ ‎4、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1)文献研究阶段 时间划分:2003、5--2003、8‎ 达成目标: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研究方案。‎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探究。拟写研究方案。形成当前思品教学弊病调查报告。‎ ‎(2)教学策略研究阶段 时间划分:2003.9—2004、7‎ 达成目标:完成小学思品发展性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阶段成果:相关典型课例、案例,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 时间划分:2004.8—2004.9‎ 达成目标:全面总结三年研究的成果,推动学校德育变革。‎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4)应用总结阶段:2004.10—现在 此阶段,我们把实验研究初步取得的成果进行筛选,并向全校推广应用,进行效度检验,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和大面积推广研究成果作准备。‎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三年来,我们依据研究目的,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了思品发展性教学的操作策略。‎ 思品发展性教学的方法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进行。德育学科教学、其它学科教学渗透、利用晨会、队活动、班会、节日庆祝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一般是讨论、收集信息、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体验、游戏、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组织操作性实践性活动等多种方法来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发展中自主建构德育纲目,达成“德育”的目标。‎ ‎(1)提炼发展性教学的内容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思品“发展性教学”的内容蕴藏于学生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包括这样两个层面:一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为学生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二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表现为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导致“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动态性。“发展性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体现着对学生生活的价值引导。我们绘制了“发展性教学”的内容结构框架图:‎ A:健康、安全地生活1:学生与自我 B:主动、愉快地生活2:学生与自然 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3:学生与社会 D:有创意地生活4:学生的社会关系 E:家庭生活5:学生的社会环境 F:学校生活6:学生的社会活动 G: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融合构成学生的生活。“发展性教学”的内容因素组合成图中心的三棱体。其内容按层次排列:底部A——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学生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性教学”要帮助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上左侧面B——愉快、积极地生活,较之A来说要求高了一些,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社会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上右侧面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D——有创意地生活,将学生导入更高的生活境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 从“发展性教学”的内容范畴来看,有作为儿童个人的活动、作为家庭成员的活动、作为在校学生的活动、作为社会小公民的活动。“发展性教学”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性的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其中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活动)、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是“发展性教学”关注的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内容。‎ ‎(2)甄选发展性教学的策略 ‎“发展性教学”的方法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进行。一般是讨论、收集信息、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体验、游戏、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组织操作性实践性活动等多种方法来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达成德育目标。“发展性教学”在一般借助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外,尤其倡导这样的德育策略:‎ 活动浸润。活动是浓缩的生活,活动是跨越时空的生活。喜爱参加活动是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实践,自主选择,学会对自我负责。活动浸润是“发展性教学”的首要方法。例如:开展“好作品伴我成长”的发展性教学。活动的主题来自于班级的一些“小书虫”。没有什么内容限制,由着学生的尽情挥洒。“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学生收集的名言及其贴着生活的阐释是与名人对话的结果。“我读书总是十分投入,有时会看着看着不禁笑起来,有时也会落下一两滴泪水。比如读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常被主人公的举止逗笑;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又为高老头被女儿遗弃而伤心。读书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给我带来了知识,我爱读书。”从孩子们的交流中,不难体验到学生喜爱的作品及其阅读中的情感经历,为孩子们的生活引入一股纯洁、高尚的精神清泉,是德育书本难以找到的情感历程。活动浸润富含着情感陶冶的因素,对培养学生生活情趣,提高生活鉴赏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诚对话。实施真诚对话,实现学生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境界的提升。作为价值引导方式之一的真诚对话,以教育者的关爱与呵护为纽带,是一种自然得如春风拂面,没有受教育感的润物无声的“发展性教学”。首先,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孩子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书。它具有亲和力与对话性,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是“一种语言,也就是它像一个‘你’一样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对话的话题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如“我不敢和别人说话怎么办”、“我们不认识路怎么办”等。主体或显或隐的都是学生自己,并都直接以主语“我”的形式出现,如“我要安全地成长”、“我不耍赖皮”、“我是一个消费者”、“我生长在中国”等。材料中的提示语言,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说的话,如“让我们来练一练!”、“啊?买错了”、“谁在窗上画了画?”等。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 其次,对话作为一种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意味着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建构,教学相长。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建构过程,更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涌动和新的意义世界形成。发展性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组织对话的结构和内容,像“故事续编”、“小小辩论赛”、“美文欣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调查采访”、“资料搜集”等都是儿童喜欢的方式。例如,谈论“同学之间”这个话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你与同学相处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吗,该怎么办呢?”学生中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了倾吐的机会。他们纷纷一吐为快,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该话题调出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本来,教师想引导他们用学会理解,学会体谅,学会宽容,学会谦让等大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谁知他们并不理睬教师的老一套,他们竟有自己解决矛盾、摩擦的方法:用“遗忘”对待心中的不快,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式求得心理的平衡……在这种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了品德的自主建构。真诚对话包括集体对话、小组对话、个别对话等,要因人、因时、因事合理选择。对话者在真诚悟对中形成共识,提升道德水准。‎ 交往共享。“发展性教学”中的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是亲子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所谓共享,是在交往中理解,并且共同摄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师生交往共享能充分发挥教师学识修养对学生深刻长久的影响;生生交往共享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特别是更具有“可比性”,因而更具有“镜鉴价值”;而亲子交往共享的影响作用介于两者之间,其影响时空与前两者不同。交往共享作为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自我反省意识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学生超过自我的界限,与他人沟通、理解,分享生活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自我的不断开放和更新中,与他人、社会、世界达成一种融合。举行“生日祝贺仪式”,开展“向父母尽孝心,向集体、同学献爱心”发展性教学等都是交往共享。‎ 角色扮演。发展性教学的创设有着更多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和更多的价值旨趣和精微义理,更能尽显教师的眼界、见识、胸臆和襟怀,由教师的信念、态度、期望和行为投射而成的,蕴涵着教师的价值追求、意愿、旨趣和个体所特有的方式,因而更直接、更深厚地蕴涵着德育的真义。在主题活动、小小辩论、故事续编、角色扮演等模拟的情境中学生担当一定的角色。这种准生活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却相似,同样给学生以真切感,缩短了学生与老师、同学及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情感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模拟情境中的角色包括:向往角色(如经理、老师、天文学家、作家等)、童话角色(如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康康熊、乐乐猴等)和现实角色(如爸爸、妈妈、营业员、司机等)。学生因新异激起热烈的情绪,在角色驱动下,投入活动,经历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的过程,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经由宁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创获一种触及心灵的影响,培植直面心灵与真实的勇气和精神。在晶莹明澈、静谧安详的氛围中,开启思路,放飞情愫。‎ ‎(3)遵循发展性教学的原则 A、注重学生活动发展的实践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思品发展性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走出教室,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可让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实地考察,了解绿化现状;可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还可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如亲自栽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牌等。这些教法应该说都比在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更有效得多,“后劲”更足,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 B、注重学生活动发展的自主性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适当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模式,解决一些“德育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可让学生看有关肆意破坏名胜古迹(如乱涂乱画等)的录像,讨论研究解决的方法,对于好的方案寄给园林管理处或新闻媒体;也可让学生自做标语牌、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进行宣传等。活动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只作适时调控、引导,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 C、注重学生活动发展的情意性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补充一些鲜活的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发展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放投影片、情感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准则,形成道德认识。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带学生上网阅读有关重大新闻事件,如美国侦察机撞击我国飞机等,并让他们发表意见,或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让学生在活动发展中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与个人的兴趣、需要有关的过程。“发展性教学”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尊重学生建构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 A、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 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历,得到积极性的启发和暗示,在感悟中发展德性素质。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农、拉练等,都能给学生新的经历,新的感悟。如:生活在防盗门内的孩子在获得幸福的同时又失去了很多,与他们的父母相比缺少田岸边锄草、小河摸虾、老土墙边捅蜜蜂的乐趣。所以,当他们吟颂李绅的《锄禾》时,实在难以体验“汗滴禾下土”的滋味。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去劳动实践基地锄草。孩子们有的拿着锄头在草上拖,有的抡起锄头像翻地一样深掘,并且一个劲儿纳闷:咦,我怎么锄不掉呢?锄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班主任进行示范、指导,大家好不容易把草锄掉。回校以后,他们以《锄禾日当午》为题,组织发展性教学,畅谈了劳动的滋味,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之情溢于言表。‎ ‎“发展性教学”中学生亲自经历与感悟,获得心理体验,引起内部的矛盾冲突,实现知行结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道德价值理解和道德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 B、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 ‎“发展性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重视发挥情感的感染性、弥散性、激励性和动力性等诸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和幸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同样是幸福。如:每月一次的班级流动红旗评比颁奖,举行隆重的集会。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的所有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上台领奖,并且借助诗朗诵、唱歌、宣誓等形式亮相展示。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追求崇高精神的幸福感。‎ ‎(5)、形成新颖的思品发展性学习评价 实施道德与法治发展性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思品发展性学习评价。‎ A、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B、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发展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C、优化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性的思品教学,学生更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更利于进行层次性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 层次性的评价体现于,活动中根据思品德目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标准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同。‎ 发展性评价强调达标性与发展性结合。如在评价学生“环保”方面的认知、知为时,有四种情况:a、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b、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c、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及时制止;d、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四种做法首先应该肯定都是保护环境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要体现评价的“达标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单元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或多或少会受到自己情感因素的干扰,使评价产生“偏斜”。如对后进生,教师往往多看他的某一些缺点,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对好学生则因其某个方面的优点而淡化其他不足。教师应注意评价时要力求全面性和综合性,不“以偏概全”。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评价。‎ 实践证明,道德与法治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体会与思考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体会到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与个人的兴趣、需要有关的过程。思品发展性教学尊重学生建构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的发展,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发展性教学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他们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极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教育的手段或工具,欣赏每个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尽最大可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个学生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生活中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