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9 KB
  • 2021-05-08 发布

2020年小学语文论文3篇与扶贫故事征文3篇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0年小学语文论文3篇与扶贫故事征文3篇 ‎2020年小学语文论文3篇 ‎【篇一】‎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文化、情感、审美等方面受到熏陶,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文背诵方法的指导。下面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指导学生背诵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背诵时结合语言、音乐、绘画、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手段,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验和领悟,达到“品诵于心”。《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我既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注重创设和渲染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中,我首先于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课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录像、生动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愿望。‎ 其次,充分运用“协同记忆法”,通过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边听边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强化记忆效果,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这样做要比单用视觉或听觉效果好得多。‎ 再次,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可用图示法,引导学生用文中语言叙述图画的内容,然后看图背诵,这样做学生记忆快,印象深。‎ 二、合理板书,理解记忆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相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为此,我在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的层次和掌握文章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抓住重点词语,设计板书,建立起学生背诵的支架。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来看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脉络主要是“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抓住了文章的主线,背诵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有效地促成了学生的理解记忆。‎ 三、示范背诵,树立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教师通过示范背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示范背诵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亲其情。‎ 为此,我在要求学生背诵前,先在学生面前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了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另外,我深入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让背诵熟练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另一方面,对于班里的后进生,给他们提供表现的环境和机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背诵的信心。‎ 四、寓教于乐,趣味背诵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背诵比赛,采取咏背、对背、领背、轮背等形式多样的背诵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一是“对歌”式背诵法,即模仿山区或某些少数民族“对歌”的方式,把描写《桂林山水》中“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等有关部分,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 二是“接力”式背诵法。即模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其乐无穷;‎ 三是“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模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第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篇二】‎ ‎“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几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船长》后,让学生们去阅读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在学习了《小草和大树》后,让学生们去阅读《简•爱》;在学习了《牛郎织女》后,同学们主动找来《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进行阅读……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以第11册课文为例,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时,先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祖国美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各民族的特色,课上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第2至第6节分别围绕哪方面赞美祖国的,然后进行仿写练习。学习《爱之链》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紧扣“爱”的主题进行续写。学习《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这类感人,励志的课文后可让学生练习写读后感……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但使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进一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篇三】‎ 常听家长向老师诉苦:孩子一做作业,一会儿问这问题,一会儿问那问题,仿佛在学校学习的不是他而是我。象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中低年级。再看学生所提的问题,都很简单,有的只需看一看课本,有的只需翻一下工具书,而孩子们却懒得去寻找答案,一问了之。显然,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平时,在学校里也表现的缺乏自信,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寻找原因,大部分是从小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效利用人与资源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忽视。这种习惯是看学生在学习中能否与人协作,是一个人死学死记,还是与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是看学生遇到难题自己解决不了时,能否勤学好问,求得甚解;是看学生能否使用图书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资源中好的学习材料,并及时收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发挥自主作用?‎ 一、培养学生与人协作 ‎(一)通过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娇宠惯了,依赖性很强,又处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很少考虑向别人请教,唯恐失面子。有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知识,在课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巩固;有些在课堂上存有疑问的知识,可通过课后向别人请教,消除疑惑。由于学生这种不良心理作怪,使得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回到家里,明明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只得向父母求助。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依赖性增强,在学习上也失去了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安排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他们为核心。在课后根据所授内容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能提出疑问的小组和新的见解的小组进行奖励。经常进行组员的交换,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各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差生的自信心,使一些优等生也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协作,学会向别人学习。‎ ‎(二)培养学生遇到难题,勤于思考,勤学好问,求得甚解 学生在向家长或同学请教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难题。有时只在家长读一遍题或稍作提示,学生就能解出来。学生请教的目的也只是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不去弄懂难题的本身。长久以往,使得学生意志薄弱,缺乏知难而上的精神。因此,我在班级中成立解“难”小组,鼓励学生都加入,形成一人有难,大家解。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能提出来。但有一条件,所提的难题必须经自己思考过的,并且能说出自己在哪里卡了壳,然后大家针对卡壳处出谋划策,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求得甚解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学习材料,学习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有敏锐的触角,能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尤为重要。在生活中有一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订了各种报纸杂志,而孩子们不能好好利用;学校发下的辅助读物,在学生的书包中静静躺着,把它视作负担。这样的现象存在让我们非常痛惜。‎ 利用班级图书箱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在晨会,班队课的时间,或讲其中的故事,或做其中的游戏,或出其中的智力趣题。常常故事讲到一半,游戏做到一半便嘎然而止,一些看过书的学生就能接下去,从而受到表扬,引来大家的羡慕。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大家的尊敬。这样就有更多学生迷上图书箱、迷上书本。小小的图书箱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了,于是到学校的图书馆,同时,学生发现不仅书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可以给他们一个广阔的世界,他们在那儿得到的知识远比课本上的丰富,使得他们其乐无穷。更让他们乐而不疲的是,这些课外学习来的知识,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长久以往,就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不仅有益于现在,而且更益于将来。‎ 扶贫故事征文3篇 扶贫故事征文3篇 ‎【篇一】‎ xx乡是xx县的深度贫困乡,而座落在大山深处的xx村小组,以前唯一的进村道路是一条不足2米宽的土路,群众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更别提手机、电视信号了,这里连广播都收听不到,村民们过着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全村常住户仅为41户,其中档卡户40户,贫困发生率高达97.6%,唯一不是档卡户的xx是村里人人佩服的“能人”,全村人一致选举他担任了村小组长,这一当就是30年。‎ 作为村里唯一的致富能人,他完全有能力搬离这个交通闭塞的小寨子,可是他说,如果他都走了,谁来领着村里人脱贫致富呢?于是,在这场脱贫攻艰的战役中,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帮扶干部的全力支持下,他带领导着全村群众,紧抓机遇,不畏惧险阻和困难,修路、建房、做饮水工程、发展产业,曾经村里处处是荒山,他自己以身为实践,到外面学习茶叶种植,现如今,村里户户有茶叶,茶叶产业成为了主要支撑,遍地的茶园形成了村里一幅亮丽的画面。‎ 如今的xx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晴通雨阻的窄小土路变成了4米宽的砂石路,路修好了,山里的野生菌、茶叶就方便拉出去了,在家有茶叶及养殖收入满足了家庭开支,外出务工收入就成为了家庭的纯收入,群众的腰包鼓了,赵友才、姚松权等户人家开上了汽车。‎ 解决了群众的收入问题后,xx又跑上跑下争取物资,带领群众大干村内环境提升项目。长年泥泞不堪、污水横流的村内道路变成了宽敞的硬化路。拆除30余间木质结构的危房和简易茅厕、猪牛圈等,转身变成了现在一幢幢乡村小别墅。‎ 硬件设施建设好,他又动员和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到河里捡起了小石头,建起了小花坛,实现了村中有花园,户户有花坛。花坛建好,他马不停蹄地领着群众上山挖树、动员群众捐赠苗木款,现已种下190余棵樱花、近100棵柏杨树、格桑花、菊花……“我们不仅要种好树,更要管理好它,让每一棵小树小花都茁壮成长,让村庄处处是美景。”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率先示范,早晨带着群众扫地、傍晚带着群众浇花,晚上领着新组建的文艺队,用快板、山歌、舞蹈等颂党恩,用他独特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文艺方式教育群众听党话、感党恩。‎ 在xx这个领头羊的带领下,这个曾经因人“懒”、村“脏、乱、差”而得名的xx村,变成了现在的美丽乡村。‎ ‎【篇二】‎ ‎2017年,xx党委宣传部干部xx主动申请来这里工作,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他这一干就是三年多。xx一直有一个心愿。他说:“我出生在农村,对土地和农民有着深厚感情。驻村对于我来说就是历史的选择。”就这样,他告别了xx的家人,来到一千六百公里外的巴什拉克比纳木村,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驻村后,xx便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研。他发现苇席是当地重要的建筑辅助材料,广泛用于住房、棚圈、庭院建设等方面。过去,村民们守着600亩的芦苇资源,却没有发现它的经济价值,不是一把火烧了荒,就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售,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于是,xx带领工作队筹集了10万元,成立了苇席编织厂,一下子解决了几十个人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人均月工资在1800元以上。‎ 建起苇席厂,xx又进一步打起了村西数千亩湿地的主意。在他看来,靠近巴什拉克水库的这片被村民倒垃圾、烧荒、放牧的“荒草滩”,其实是一块宝地:水库与沙漠毗邻、草地与芦苇荡共存,旅游形态丰富多样。这么好的一块天然湿地要是利用好了,既可以改善当地的环境,又可以带动特色产业发展。xx说:“利用小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村里自己的产业可以更好地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重要的保障。”‎ 经过xx和工作队队员们的大力整治,湿地环境明显好转。随着乡村游成为城市人民的新风尚,湿地的旅游价值进一步凸显。村民们也认识到了湿地的价值,提升了环保意识,主动地保护起周边的生态环境。据xx介绍,目前,按照4A级景区打造的巴什拉克湿地公园顺利开工建设,未来将打造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生态康养地。公园建成后,更多村民们可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且实现持续增收,让村子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xx深知乡村振兴靠产业的道理。这三年多来,他除了办苇席厂、整治湿地,还和工作队带领村民们办沙发厂、打造特色夜市、创业小巴扎、小村水产养殖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等。多样化扶贫的成果不断显现,2019年11月,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钱赚”,整村脱贫。‎ ‎2020年春节,中国暴发了新冠疫情。xx没有回家,他继续坚守在巴什拉克比纳木村,带着村民们一起科学防疫,反复排查,保证了全村零病例。如今,他已和村民全面复工复产4个多月。xx有一个信念,就是让每一户村民都能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xx在驻村期间写过很多首诗歌,来抒发自己对这片乡土的热爱。其中一句最能表达他的驻村心情:“心里驻着一个村,总有那割舍不了的情;张嘴就是村上的事儿,心里全是村上的人。回到家里也睡不着啊,梦里总是忆乡亲,忘不了的是初心,村子早已驻进我的心……”‎ ‎【篇三】‎ 我叫xx,今年29岁,是xx市xx区税务局的一名税务干部。2018年9月,我被组织派往xx区xx镇xx村担任第一书记。近两年来,我用脚步和汗水丈量这片土地,努力带动这里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融入村子 从城区到xx镇有两条路,最近的路程75公里,另一条路100多公里。第一次去村里时,两条路都在升级改造。我沿最近的道路进镇,坑坑洼洼,一路颠簸,75公里路程,用了3个多小时。此后较长时间,我都是行走在这样的路上,虽然极尽小心,但擦挂、爆胎仍是常有的事。‎ 刚到的时候,xx村虽已整体脱贫,但还有5户村民未脱贫,还存在住房保障薄弱、人蓄饮水不安全等问题。‎ 看见来了个“90后”,常听到有村干部和村民在背后嘀咕:怎么派这么一个毛头小伙来?他能适应吗?能带领我们致富吗?‎ 我知道,面对质疑,最好用行动证明。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我每天清早出门,月起而归,不到10天时间,遍访了所有贫困户,了解并记录下他们的困难;为了改善村里工作条件,我用工作补贴购买了电脑、打印机、烤火炉、村干部笔记本;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我每天晚上都学习党的扶贫政策和农业知识,拜村干部为师,向他们学习农村工作方法……‎ 记得第一次在村里召集开会,我准备了很多内容:精准扶贫主要内涵、“两不愁三保障”主要内容、贫困户识别和退出程序……开会的时候,我照本宣科——效果可想而知,根本就没有人听我讲话。‎ 会后,我向老支书请教,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老支书说,和群众打交道,一定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讲大家想听、愿意听、听得懂的话。此后,每次宣传或布置工作,我都注意区分对象,说大白话,村干部、扶贫工作队、贫困户,对象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 纾困解难 脱贫攻坚工作,首先要解决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可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又谈何容易。‎ 贫困户xx一家长期住在危房中,他本人身有残疾,儿子驾车出车祸赔偿伤者医疗费,妻子患病住院又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无力承担建房费用。单靠不多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只能修建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屋。我多次到他家商量建房事宜,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没得钱”。‎ 为解决xx一家的困难,我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研究,决定由村里牵头为他家建一座80平方米的房屋。‎ 我多次上门了解他的想法,和他一起为房屋选址,编制详细的建房预算,确保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面对资金缺口,我向区税务局反映情况,争取了10吨水泥的捐赠,并和另外两名队员帮助他联系爱心企业捐赠物资,联系爱心商家赊购建筑材料。‎ 建房期间,不论天晴落雨,我们每天都到现场去。队员们说:“这个房,比给自己家里修还负责,自己家装修都没有天天守着。”经过一个月的努力,xx家的新房建好了。2019年6月——庆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xx一家搬出了危房,住进了新房。‎ 我来村后,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起改造C、D级危房10多户,建蓄水池3口,新安装引水管道1.5万米,村民们“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 授人以渔 ‎2016年,我们村整体摘帽。但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继续帮助贫困户稳定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 xx村处于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山多平地少,不能发展任何有污染的产业,包括规模化的养殖业。在产业发展上,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决定重点发展大树茶产业。‎ 大树茶是xx镇的特色产业,清明前采下的大树茶茶尖鲜叶收购价200元一斤,一叶一芯80元一斤。xx村生长着300多株野生大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棵胸径59厘米,高12.1米,是目前在金佛山发现的最大的一株的茶树王。‎ ‎2017年,村里引进了一名在外经商人士回村流转400多亩荒地种植大树茶。村民除了土地流转费,在基地打工每天还能挣100元。渐渐地,村民们看到大树茶产业的前景,不再满足于打工挣钱了,有了自己种植大树茶的想法,但又缺乏购买树苗、肥料等启动资金和种植技术。‎ 看到群众的愿望,我和村干部、工作队队员多次研究,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支持。2019年,区税务局和帮扶集团单位一起筹措资金10万元,向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800株茶苗供2亩地种植。我们还联系区农业农村委专家,提供技术培训,教授村民搞好后期管护。初步估计,到2022年,这些大树茶将给每户贫困户每年增加6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我们工作队和村委又把目光盯准了乡村旅游。现在的xx村,3月可看满山樱花和玉兰花,4月可体验古树茶采摘制作,7、8月可纳凉避暑,9月可品尝新出土的方竹笋,10月可到野生银杏林观满地金黄,冬天可赏雪戏雪——真可谓“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按照这一思路打造乡村旅游,我们有信心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