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4.50 KB
  • 2024-03-25 发布

旅游经济学讲义4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竞争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 一、目的地空间 相互关系 二、旅游目的地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 旅游吸引力三层次说 三、景区体制突破的竞争假说 ( 作业分析讨论 ) 一、目的地空间相互关系 空间关系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该目的地在所在区域的旅游需求分享格局中之位置 补充关系 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间 时间约束 预算约束 效用最大化 和边际效用递减 竞争关系 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间 旅游地空间 竞争研究 说明 : 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回顾 1.张凌云(1989)从目的地交叉弹性分析空间竞争 2.保继刚、梁飞勇(1991)对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空间竞争分析 3.保继刚、彭华(1995)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研究了名山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关系 4.保继刚(1995)以云南路南大小石林与乃古石林为例研究了喀斯特景观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 说明 : 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回顾 5.王衍用(1993,1999)先后提出“热影区”、“阴影区”概念 6.许春晓(1993)研究旅游资源非优区时提出“屏蔽”概念,并力图对主要要素和机制做综合反映 7.许春晓(2001)归纳了屏蔽类型:要素屏蔽、资源屏蔽、区位屏蔽、条件屏蔽、事故屏蔽;并构建了绝对和相对屏蔽指数模型 返回前页 引力模型 1.源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2.首先被用于零售场所定位 引力模型 3. Crampon(1966) 旅游地引力模型 T ij 客源地 i 与目的地 j 间旅游流量 P i 客源地 i 的人口计量(规模等) A i 为目的地 j 吸引力计量 D ij 客源地 i 与目的地 j 间距离 G、b 为经验参数 引力模型 返回 4. 以 Crampon(1966) 为基本模型的两地竞争力比较 (1)存在距离衰减规律( distance-decay) (2) 假设前提:旅游者可以获得足够的有关可选目的地的相关信息,不存在竞争目的地之间的信息差异 信息差异 与 Middleton(1999)” 刺激----反应”模型 旅游吸引力三层次说 1.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 区别 2.旅游吸引力是消费者指向的动态概念 针对性、主体性、 变动性 3.旅游吸引力的三层次 主体吸引力: 旅游景区( primary products ) 辅助吸引力 : 其他设施及服务 secondary products 整体吸引力: 形成几个推断 (见下页) 说明: 旅游资源问题的研究回顾 ①国外学术界: tourist attraction;tourism resource;tourist resource ② 国内的研究 旅游资源的概念 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 旅游资源的概念 达16种以上 Ⅰ 类: 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Ⅱ 类: 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 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 陈健昌、保继刚(1988)指出旅游资源评价是为大众旅游服务的,归纳出旅游资源个体之间正负两种近邻效应; 王衍用(1993;1999)更是将这种效应发展成为“阴影区理论” ; 厉新建、张蕾(1999)提出从自身优势、综合优势、比较优势三方面认识旅游资源优势; 保继刚、唐新民(1988)指出根据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来拟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陈传康、刘振礼(1990)指出旅游资源概念中不应强调须产生经济价值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 保继刚(1992)指出转向卖方市场时,资源开发要考虑旅游者需求,避免“专家”、“领导”决策失误; 李涛(1993)认为旅游资源不可移动性观点是以偏概全;刘振礼(1994) 重申了资源不可移动的观点,并指出资源可移动观点对实践无意; 许春晓(1995;1996)探讨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与适度开发的问题 ; 尹泽生、宋关福(1995)指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评价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个体与旅游资源系统间的差别 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 杨振之(1997) 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构成有机系统;林红(1998) 从系统论角度进行了反驳; 张凌云(1999)强调两个旅游地的竞争实质是旅游产品而不是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 叶伯平(1999)指出旅游资源除吸引物(核心)外还应含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运行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张辉、厉新建、秦宇(2000)认为发展旅游经济需要重视“旅游地资源”概念 。 围绕旅游资源展开的研究 李海瑞(1995)、宋家增(1995)、申葆嘉(1995)等人提出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的观念; 孟鸿雁(1995)提出“地域原生旅游资源”的概念; 卢云亭(1995)提出“旅游产业资源”的概念; 刘德谦(1995)提出“地理资源(或原有的目的物资源)”的概念 返回上页 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 (广度数量型) 新资源的角度 资源开发 产品开发 品牌化角度 (深度质量型) 资源优势 产品优势 经济优势 层次三 层次二 层次一 管理 服务 组合 市场 关联配套 基础条件等 吸引力三层次说形成的推断 1.主体吸引力与辅助吸引力相互影响构成整体吸引力: 过分强调主体吸引力的表现和危害 2.旅游经济发展应该从“六要素”向目的地整体意义上的“路径回归”: 大旅游 3.目的地发展创新三阶段论: 景区(点)创新、 配套设施及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 跳转 配套创新 开发创新 主要创新率 流动阶段 转换阶段 转换阶段 图4.2 目的地创新动态模型 组织管理 制度创新 三、旅游景区体制突破的竞争假说 (一)体制突破现象的典型…… 两权分离 (二)原因 旅游景区构筑目的地发展基础动力 旅游者地域非线型选择导致的竞争广域性 经济转轨过程中改革导致的竞争激烈性 激励不足问题: 景区区位特点与传统选拔方式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1.争论与发展 Gilbert(1939)、 Christaller W(1963)、 Stansfield (1978)、 Plog (1973)、 Doxey (1975)— 愤怒指数 关键是找到影响这种变化的内因; 生命周期可以用于不同的境况:产品或旅游地 involvment exploration · · · · · · · 旅游者人数 developmen t consolidation stagnation rejuvenation decline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解析 1.验证旅游地生命周期 Hovinen (1981,1982) 对宾西法尼亚 Lancaster 的研究指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与其区位、资源多样性和规划有效性密切相关; Meyer- Arendt (1985) 对路易斯安那的研究则把旅游地生命周期与自然环境作用、休憩开发密度联系起来; Cooper and Jackson(1989) 对男人岛( Isle of Man) 的研究表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旅游地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良好的描述工具,并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地经营者的决策以及旅游地的环境因素有关; Getz(1992) 对尼亚加拉瀑布的研究则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规划之间的潜在关系; Smith(1992) 对帕塔雅[泰国]生命周期作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当代海滨度假地的八阶段模型,该模型主要强调了度假地的结构,也考虑的旅游者特征、当地居民态度、产业和投资特征、环境影响以及政府干预的因素。 Butler(1980) 模型还被用于评估目的地发展对当地企业家能力( entrepreneurship) 的影响 ( Dinn ,1992) 以及对当地的正式部门( formal sector) 和非正式部门( informal sector) 的结构性和空间性差异方面的影响 ( Kermath and Thomas,1992) , 作为一个概念性框架,该模型还被用于分析公司战略 ( Debbage ,1990) 、 外部事件 ( di Benedetto and Bojanic ,1993) 、 政府机构行为及其与跨国公司间相互关系 ( Ioannides ,1992) 对目的地发展的影响。 2.质疑旅游地生命周期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质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旅游地发展的单一模型的可行性问题、承载力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局限性、当用于旅游目的地时生命周期模型的概念性局限、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缺乏经验支持、生命周期概念在规划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承载力的限制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每个人对目的地承载力的 感知是不同的 ,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目的地承载力感知亦不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与资源保护管理论者对承载力的感知亦有差异。 Haywood(1986,1992) 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 没有考虑渐进的、持续的变化 ,也不能反映目的地间的竞争、社团或当地社区的战略、导致经济轻微衰退的条件、境况性因素等的影响。 Choy (1992) 指出模型 没有考虑产品特性变化的影响 。 Pearce、 Moscardo and Ross(1991) 指出 Butler(1980) 模型无法区分各个阶段 ; Cooper and Jackson(1989) 认为对这些阶段的 事后认定远比预测更容易 Haywood(1986) 指出了 六个主要问题 :分析的区域究竟是旅游点还是城镇或者地区、相关的细分市场(这些细分市场可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周期曲线的形状、具体阶段的确认、衡量的标准是旅游者人数还是床夜数或者花费水平还是利润、分析的时段如何确定。 3.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模型的主要潜力不在预测而在于其对发展过程的描述和分析。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Haywood(1992) 认为应该对竞争性目的地间企业进入和存在模式进行长期研究; Debbage (1992) 认为应该对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 Bianchi(1994)、 Kermath and Thomas(1992) 认为应该研究目的地企业反应的变化; King(1994) 指出应该对目的地的界定、发展模式和类型进行研究 involvment exploration · · · · · · · 旅游者人数 development consolidation stagnation rejuvenation decline 图4.4 旅游地生命周期六阶段说( Butler,1980) 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2.Butler 的六阶段说 (1)探索阶段 没什么销售渠道,少量旅游者, nature lover, 喜冒险 被自然、文化或历史所自然吸引,没专门的设施,旅游相关供给厂商很少,基本无竞争,旅游者更喜贴近自然和原始风味,多为 非正式部门 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2.Butler 的六阶段说 (1)探索阶段 非正式部门 是指那些为游客服务的饮食或纪念品销售活动,分散经营、缺乏组织,并且经常处于当地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之外的数量众多的小商贩; 正式部门 是指在有关部门有效管理下的旅游服务行业,这些部门多处在大都市、经济中心或一些度假地; 两者 有互相重叠部分 ,主要与游客分布有关:正式多国外游客;非正式多国内游客;重叠则多国外漫游者及国内高收入阶层 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2.Butler 的六阶段说 (2)参与阶段 近冒险型旅游者、希望保持自然,并享受好的饭店等设施; 饭店、餐馆、娱乐设施等开始出现,市场范围基本确定,季节性开始出现;政府改善交通,强化了促销、拓展其分销渠道、使潜在旅游者获得目的地信息。 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2.Butler 的六阶段说 (3)发展阶段 消费能力下降,人数仍上升;旺季超过当地居民,中间型旅游者成主流 可进入性显著改善,迎合旅游者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出现粗制滥造的纪念品;外来资本控制了供给 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2.Butler 的六阶段说 (4)巩固阶段 旅游者增长速度下降但仍在增长 外来资本进一步控制供给,目的地对旅游依赖度很高 (5)停滞阶段 到访者多为低阶层,重访率高,停留时间短,花费少,目的地成本压力很大 几乎无新商机,供给厂商数量稳定,竞争非常激烈 一、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2.Butler 的六阶段说 (6)后停滞阶段 维持 复兴 衰败 游客的需要、期望和价格敏感度 交通供给厂商、旅行社等影响 新目的地开发 旅游地生命 周期 旅游替代品发展 政府干预和立法机构影响 反对旅游开发的团体(如环境保护主义者)异议 图4.8 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 Haywood,1986) 现有目的地竞争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二、生命周期与形象时滞 表现与实践指导意义 游客性质:冒险型、近冒险型、中间型、近依赖型、依赖型 富民到富地方的过程 近冒险型 中间型 近依赖型 资料来源:普洛格研究中心(转引自张广瑞等[译],2001) 依赖型 冒险型 图4.9 心理细分类型正态分布 游客花费 经历质量 游客数量 成长 稳定 衰退 特征值 时间推移 图 4.10 游客密度与形象时滞( Plog ,1998)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一、旅游容量体系 影响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 旅游容量 旅游发展需要一定的合意条件 合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规划、管理方式而变化 合意条件可通过战略管理来保证 旅游容量应该满足的条件至少有 三 自然生态、旅游者、当地社区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一、旅游容量体系 自然生态 :不过度利用以保证自我更替能力 旅 游 者 :考虑旅游经历质量,保证满意度 当地社区 :所得利益与所付出代价保持恰当 旅游容量体系的基本构成 旅游生态容量 旅游物质容量 旅游社会容量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旅游容量体系的基本构成 旅游生态容量 : 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自然生态环 境不致退化前提下可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 与 使用方式、使用时空分布、环境意识 等相关 旅游物质容量 : 每个游人的空间要求与特定资源 或旅游设施之间的比例关系 旅游社会容量 : 可从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两个角度 进行分析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旅游社会容量 基于 旅游者 的特征 空间利用度 增大、人均占有减少,满意度降低 不同的 旅游活动方式和游憩地空间布局 的影响 与 旅游地发展阶段、功能、游客技能 有关 与游客的 经济文化背景和心理类型 有关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旅游社会容量 基于 当地居民 的特征( Doxey ,1975) 兴奋阶段 淡漠阶段 恼怒阶段 敌意阶段 妥协阶段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二、旅游容量管理 基本原则( Pigram ,1990) 建筑特色和风格与目的地区域文化遗产和环境协调 要致力于维护和提升当地资源的质量 游客服务设施开发应宏扬当地文化遗产和环境资源 旅游发展应以提高当地社区生活质量为前提和归宿 (宏村为例)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容量 二、旅游容量管理 基本原则的引申 旅游发展目标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 需根据环境变化而对优先考虑群体和目标进行修正 相关概念:可替代旅游/生态旅游/ 可持续旅游 要避免走极端 ,即“可持续旅游好”“大众旅游不好” “可持续的发展是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妨碍下一代人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 ( 展开理解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