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4.58 KB
- 2021-05-21 发布
有机化学实验
专题
十
选择题突破
(
十一
)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
打开
K
B.
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
c
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
得到溴苯
1.
(2019·
全国卷
Ⅰ
,
9)
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1
2
√
真题演练
1
3
解析
苯和溴均易挥发,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用下发生剧烈的放热反应,释放出溴化氢气体
(
含少量苯和溴蒸气
)
,先打开
K
,后加入苯和液溴,避免因装置内气体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
A
项正确;
1
2
四氯化碳用于吸收溴化氢气体中混有的溴单质,防止溴单质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四氯化碳呈无色,吸收红棕色溴蒸气后,液体呈浅红色,
B
项正确;
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倒置漏斗防倒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易吸收溴化氢,发生反应为
Na
2
CO
3
+
HBr
==
=NaHCO
3
+
NaBr
,
NaHCO
3
+
HBr
==
=NaBr
+
CO
2
↑
+
H
2
O
,
C
项正确;
3
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混有苯、液溴、溴化铁和少量溴化氢等,提纯溴苯的正确操作是
①
用大量水洗涤,除去可溶性的溴化铁、溴化氢和少量溴;
②
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剩余的溴等物质;
③
用水洗涤,除去残留的氢氧化钠;
④
加入干燥剂除去水,过滤;
⑤
对有机物进行蒸馏,除去杂质苯,从而提纯溴苯,分离溴苯,不用
“
结晶
”
的方法,
D
项错误。
1
2
3
2.
(2018·
全国卷
Ⅰ
,
9)
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1
2
√
解析
A
是制备乙酸乙酯的操作,
B
是收集乙酸乙酯的操作,
C
是分离乙酸乙酯的操作。
D
是蒸发操作,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未涉及。
3
3.
(2018·
全国卷
Ⅱ
,
9)
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
右
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1
2
√
3
反应生成的
HCl
极易溶于水,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因此试管内液面上升;
生成的
CH
2
Cl
2
、
CHCl
3
、
CCl
4
均为无色油状液体,附着在试管壁上,因此试管壁上出现油状液滴;生成的
HCl
气体遇到水蒸气溶解生成盐酸小液滴,形成白雾,因此试管中有少量白雾。综合上述现象,答案选
D
项。
1
2
解析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
CH
4
+
Cl
2
CH
3
Cl
+
HCl
,
CH
3
Cl
+
Cl
2
CH
2
Cl
2
+
HCl
,
CH
2
Cl
2
+
Cl
2
CHCl
3
+
HCl
,
CHCl
3
+
Cl
2
CCl
4
+
HCl
。黄绿色的氯气参加了反应,逐渐减少,生成无色的气体,因此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3
1.
(2019·
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
1
月质量检测
)
对实验室制得的粗溴苯
[
含溴苯
(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
156.2
℃
)
、
Br
2
和苯
(
沸点
80
℃
)]
进行纯化,未涉及的装置是
1
2
3
4
5
√
模拟预测
2
6
解析
除去
Br
2
可以用
SO
2
,原理是:
Br
2
+
SO
2
+
2H
2
O
==
=H
2
SO
4
+
2HBr
,故
A
正确;
苯和溴苯的混合液与无机溶液互不相溶,分液可得苯和溴苯的混合液,故
B
正确;
由分析可知,不涉及过滤操作,故
C
错误;
溴苯的沸点是
156.2
℃
、苯的沸点是
80
℃
,分离出溴苯用蒸馏法,故
D
正确。
1
2
3
4
5
6
2.
(2019·
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
)
实验室利用乙醇催化氧化法制取并提纯乙醛的实验过程中,下列装置未涉及的是
√
1
2
3
4
5
6
解析
A
项,分离提纯乙醛用蒸馏法,蒸馏要用到该装置,不选;
B
项,
B
装置是乙醇的催化氧化装置,不选;
C
项,提纯乙醛不用分液法,
C
选;
D
项,蒸馏法提纯乙醛要用到冷凝管,不选。
1
2
3
4
5
6
3.
煤的干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
a
层液体中含有的
NH
3
B.
长导管的作用是导气和冷凝
C.
从
b
层液体中分离出苯的操作是分馏
D.c
口导出的气体可使新制氯水褪色
√
1
2
3
4
5
解析
氨水呈碱性,遇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所以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
NH
3
是错误的,故
A
错误;
长导管的作用是导气和冷凝,故
B
正确;
苯和煤焦油互溶,从
b
层液体中分离出苯的操作是分馏,故
C
正确;
c
口导出的气体有乙烯等还原性气体,可使新制氯水褪色,故
D
正确。
6
4
.
某研究性小组为了探究石蜡油分解产物,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碎瓷片有催化和积蓄热量的作用
B.
结束反应时,先撤出导管,再停
止加热
C.
石蜡油是液态烷烃
D.B
、
C
中溶液均褪色,反应类型相同
√
1
2
3
4
5
6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石蜡油在碎瓷片催化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生成物中含有烯烃。把生成物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溶液褪色;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加成反应,溶液褪色。装置
A
中碎瓷片
1
2
3
4
5
6
有催化和积蓄热量的作用,有助于石蜡油分解,
A
正确;
结束反应时,应先撤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因温度变化出现倒吸现象,
B
正确;
石蜡油是
17
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
C
正确;
装置
B
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与分解生成的烯烃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装置
C
中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因为与分解生成的烯烃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类型不相同,
D
错误。
1
2
3
4
5
6
A.
水
B.
氢氧化钠溶液
C.
四氯化碳
D.
碘化钠溶液
5.
为了证明液溴与苯发生的反应是取代反应,有如下图所示装置。则装置
A
中盛有的物质是
√
1
2
3
4
5
6
解析
在催化剂作用下,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溴化氢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溴化银
(
不溶于硝酸
)
,因此常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溴化氢的生成,证明溴和苯能发生取代反应。为了排除溴蒸气对溴化氢检验的干扰,应在检验之前先使其通过
A
中的四氯化碳液体
(
溴蒸气易溶于四氯化碳,溴化氢不溶于四氯化碳
)
。
1
2
3
4
5
6
6.
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解析
乙烯密度稍小于空气,应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但因为乙烯不易溶于水且乙烯密度接近空气密度,最好采用排水法收集,故
A
错误;
分馏时,温度计测量馏分温度,则温度计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且进出水口错误,故
B
错误;
实验室用苯和浓硝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
55
~
60
℃
制备硝基苯,该实验操作正确,故
C
正确;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否则易产生倒吸现象,故
D
错误。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