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 MB
- 2021-05-21 发布
专题七 名篇名句默写
-
2
-
名句默写题
——
紧扣情境
,
写对字形
,
写准
词序
“
名句
”,
是指那些广泛流传和文质兼美的诗句、文句、格言警句等
;“
名篇
”,
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
,
广为流传
,
常被人引用、借鉴的篇目。这些
“
名句名篇
”,
或揭示人生的哲理
,
或反映生活的真谛
,
或描摹人物的情貌
,
或表现事物的真相
,
富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
,
语言简练
,
含义深刻
,
是提升我们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名句默写的前提是理解
,
关键是写对字形
,
写准词序。
-
3
-
梳理与诊断
核心知识梳理
一轮学情诊断
纠偏与补弱
-
4
-
核心知识梳理
一轮学情诊断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离骚》中借美女被众女造谣中伤
,
比喻自己有政治才华却被诬告的句子是
“
,
”
。
(2)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
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
,
驰骋想象
,
另辟新境
,
表达
“
,
”
的愿望
,
反衬了诗人当夜的孤寂。
(3)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
5
-
核心知识梳理
一轮学情诊断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
“
,
”
指出读书人要有宏大的志向和坚忍的品格。
(2)
在《阿房宫赋》中
,
杜牧以
“
,
”
的质问
,
对秦王朝极尽贪婪的掠夺和肆意无度的挥霍
,
表达强烈的愤怒。
(3)
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
“
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
”
的感叹
,
其中两处接着用
“
”
的表情变化和
“
”
的动作情态
,
凸显了蜀道之
“
难
”
。
士不可以不弘
毅
任重而道远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使人听此凋朱颜
侧身西望长咨嗟
-
6
-
核心知识梳理
一轮学情诊断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
,
忧国忧民
,
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有阔大境界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
,
”
。
(2)
《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
,
先用
“
”
校弦试音
,
但诗人却用
“
”
来赞叹
,
一个
“
情
”
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3)
岁月不居
,
时节如流。面对短暂而飞逝的时间
,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
”
表达出了无限的感慨。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
7
-
核心知识梳理
一轮学情诊断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
,
用
“
,
”
两句描写了山村迎神祭祀的民俗
,
洋溢着古朴的乡村生活气息。
(2)
韩愈在《师说》中用
“
”
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
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能超过一般人
,
是因为
“
”
。
(3)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
如果没有李白的
“
请君试问东流水
”,
就不会有李煜的
“
”;
如果没有李白的
“
举杯邀明月
”,
苏东坡未必会有
“
”
。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闻道有先后
善假于物也
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酒问青天
-
8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一、紧扣情境
1
.
抓住情语
,
以情定句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
“
,
”
。
(2)
《赤壁赋》中
,
写苏子扣舷而歌
,
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
“
,
”
。
(3)
杜甫在《登高》中把心中重重悲情和眼前秋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句是
“
,
”
。
-
9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
提示
“
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
”
是从诗句的情感角度提示的
,
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应是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2)
提示
《赤壁赋》提示的是篇目
,“
苏子扣舷而歌
,
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
”
是关键处。联系文本可知是
“
渺渺兮予怀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
(3)
提示
要抓住
“
心中重重悲情
”
和
“
眼前秋景
”
这个提示
,
联想借景抒情的诗句
,
应为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
-
10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2
.
抓住景语
,
以景定句
(1)
《游山西村》中描绘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的诗句是
“
,
”
。
(2)
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景象的一联诗句是
“
,
”
。
(3)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
”
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
,
闪烁着金光
,
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
,
宛如一块美玉。
-
11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
提示
“
农村风俗画
”
是从诗句描绘的情景角度提示的
,
可以联想到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
。
(2)
提示
“
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景象
”
是从景物的特色角度提示的
,
联想《使至塞上》
,
可知是
“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
(3)
提示
“
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
,
闪烁着金光
,
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
”
是从描写的景物特点角度提示的
,
应为
“
浮光跃金
,
静影沉璧
”
。
-
12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3
.
领会含意
,
以意定句
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惊心动魄的音乐感染力的诗句是
“
,
”
。一曲虽终
,
但回味无穷。
提示
要注意从能体现
“
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惊心动魄的音乐感染力
”
这个意思的角度搜寻《琵琶行》中的有关诗句
,
应为
“
东船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
-
13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二、写对字形
(
一
)
留意古今通假字
古诗文中
,
有不少通假字。在默写时
,
要按照古人的写法来写。如
:
1
.
固时俗之工巧兮
,
偭规矩而改
。
2
.
何方
之能周兮
?
3
.
佩缤纷其繁饰兮
,
芳菲菲其弥
。
4
.
虽
槁
,
不复挺者
,
使
之然也。
5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
明而行无过矣。
6
.
君子
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错
圜
章
有
暴
知
生
-
14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7
.
适莽苍者
,
三餐而
,
腹犹果然。
8
.
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
。
9
.
师者
,
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10
.
或师焉
,
或
焉
,
小学而大遗。
11
.
浩浩乎如
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
12
.
山川相
,
郁乎苍苍。
反
辩
受
不
冯
缪
-
15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
二
)
区分音同音近字
有些字音同或音近
,
但意义不同
,
要注意辨清其形意区别。这样
,
有利于加深理解、记忆
,
避免出错。
有些字音同或音近
,
意思也相同或相近
,
但字形不同。复习时
,
可对比识记。默写时
,
还得依从原样书写
,
不得以同音、近音的近义词替代
。
-
16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
.
惟、唯
(1)
江上之清风
(2)
见江心秋月白
(3)
斯是陋室
,
吾德馨
2
.
常、长
(1)
万里悲秋
作客
(2)
君子坦荡荡
,
小人
戚戚
3
.
尊、樽
(1)
一
还酹江月
(2)
举匏
以相属
(3)
金
清酒斗十千
惟
唯
惟
常
长
尊
樽
樽
-
17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4
.
萧、箫
(1)
无边落木
下
(2)
鼓追随春社近
(3)
客有吹洞
者
(4)
关逢候骑
(5)
秋风
瑟
,
洪波涌起
5
.
扣、叩
(1)
舷而歌之
(2)
拄杖无时夜
门
6
.
渡、度
(1)
欲
黄河冰塞川
(2)
猿猱欲
愁攀援
(3)
秋月春风等闲
萧萧
箫
箫
萧
萧
扣
叩
渡
度
度
-
18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7
.
至、致
(1)
无以
千里
(2)
而
千里
8
.
清、青
(1)
渚
沙白鸟飞回
(2)
濯
涟而不妖
(3)
荣峻茂
(4)
江州司马
衫湿
9
.
作、做
(1)
万里悲秋常
客
(2)
宫阙万间都
了土
至
致
清
清
清
青
作
做
-
19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0
.
烽、蜂、峰
(1)
火扬州路
(2)
房水涡
(3)
峦如聚
11
.
挟、携
(1)
飞仙以遨游
(2)
伛偻提
(3)
提
玉龙为君死
12
.
辩、辨
(1)
乎荣辱之境
(2)
欲
已忘言
(3)
万钟则不
礼义而受之
烽
蜂
峰
挟
携
携
辩
辨
辩
-
20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3
.
腊、蜡
(1)
莫笑农家
酒浑
(2)
炬成灰泪始干
14
.
燕、雁
(1)
塞上
脂凝夜紫
(2)
似曾相识
归来
(3)
归
入胡天
(4)
谁家新
啄春泥
(5)
衡阳
去无留意
15
.
洌、冽
(1)
酿泉为酒
,
泉香而酒
(2)
下见小潭
,
水尤清
腊
蜡
燕
燕
雁
燕
雁
洌
冽
-
21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6
.
冷、泠
(1)
冰泉
涩弦凝绝
(2)
夫列子御风而行
,
然善也
17
.
耻、齿
(1)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不
相师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君子不
18
.
驾、架
(1)
驽马十
,
功在不舍
(2)
梁之椽
,
多于机上之工女
19
.
佳、嘉
(1)
木秀而繁阴
(2)
余
其能行古道
冷
泠
耻
齿
驾
架
佳
嘉
-
22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
三
)
记住生僻难写字
1
.
蟹六跪而二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2
.
若夫
雨霏霏
,
连月不开。
3
.
妃嫔
,
王子皇孙。
4
.
奈何取之尽
,
用之如泥沙
?
5
.
舞幽
之潜蛟
,
泣孤舟之
妇。
6
.
匪我
期
,
子无良媒。
7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畏途
岩不可攀。
8
.
飞湍瀑流争
,
崖转石万壑雷。
螯
淫
媵嫱
锱铢
壑
嫠
愆
巉
喧豗
砯
-
23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9
.
人生如梦
,
一尊还
江月。
10
.
罚臧否
,
不宜异同。
11
.
陛下亦宜自谋
,
以
善道
,
察纳雅言。
12
.
余虽好修
以
羁兮。
13
.
既替余以
兮。
14
.
忳郁邑余
兮。
酹
陟
咨诹
姱
蕙
侘傺
-
24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三、记准词序
文言文中
,
还有一些词序句序问题
,
默写时我们要尊重古人用字造句的习惯
,
依照原作默写。如
:
1
.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
名。
2
.
是故
,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3
.
使天下之人
,
。独夫之心
,
日益骄固。
4
.
转轴拨弦
。
5
.
今年欢笑复明年
,
等闲度。
6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
中。
7
.
弃掷
,
秦人视之
,
亦不甚惜。
8
.
无己
,
无功
,
无名。
9
.
与君
意
,
同是宦游人。
10
.
最爱
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前身后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敢言而敢怒
三两声
秋月春风
月明
逦迤
至人
神人
圣人
离别
湖东
-
25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四、不要遗漏虚词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
,
由于虚词在意义方面表现不出来
,
背诵不熟练或只记住大致意思的语句
,
默写时往往出现漏换虚词的情况
,
需要注意。如
:
1
.
春和景明
,
波澜不惊。
2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
。
3
.
牡丹
,
花之富贵者
。
4
.
吾尝终日而思
,
不如须臾之所学
。
5
.
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6
.
水之积
不厚
,
则其负大舟
无力。
至若
也
也
矣
也
故
且夫
也
也
-
26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7
.
彼童子之师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
8
.
吾师道也
,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9
.
子曰
:“
三人行
,
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
.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者
者也
夫
焉
且
-
27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抢分策略
巧借
4
方法
——
让你选准句
1
.
意义还原法
某些名句填写的情境提示就是对名句的意义解释或翻译
,
我们把语句的意义或翻译还原到
“
古文
”
或诗句即可。
如
:
《荀子
·
劝学》中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
智慧明达
,
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两句是
-
28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2
.
位置检索法
部分名句填写的情境给出了所填名句在原文中的位置
,
根据提示检索原文
,
就可快速找到切入点
,
以此确定所填名句。
如
:
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
“
,
”,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
,
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检索
:
情境中的
“
颔联
”
提示了所填名句的位置
,
再结合
“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
”,
可确定所填名句为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
29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3
.
意象定位法
一些名句填写的情境列出了所填名句中的重点意象
(
人、事、物等
),
根据这些意象可准确定位所填名句。
如
:
李白《蜀道难》中
“
,
”
两句写山势高险
,
定位
:
情境中的
“
黄鹤
”“
猿猴
”
等词准确地表明了要填写名句中也包含这些意象
,
再结合
“
写山势高险
”
的内容
,
由此
,
我们可迅速确定所填名句为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
-
30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4
.
技巧推断法
部分名句填写的情境点明了所填名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
比如
“
比喻
”“
侧面烘托
”“
正面描写
”“
反衬
”
等
,
我们借助这些手法加以推断联想
,
就可找到所填名句
。
“
,
”
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推断
:
情境中
“
正面描写
”“
侧面描写
”
表明了使用的描写手法
,“
正面描写
”
已经确定
,
所填内容应为侧面描写
,
结合背诵诗句和
“
洞箫声音的悲凉
”,
可推断所填名句为
: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
-
31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
·
劝学》中写无身体优势的蚯蚓
,
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
是因为用心专一
;“
,
”,
是因为用心浮躁。
(2)
杜牧《阿房宫赋》在描写阿房宫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后
,
紧接着分别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之多的两句是
“
,
”
。
(3)
辛弃疾《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中
“
”
以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
,
下片写如果能完成功业
,
就会
“
”
。
蟹六跪而二
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醉里挑灯看剑
赢得生前身后名
-
32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2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曹刿论战》中
,
追逐败逃的齐国军队之前
,
曹刿没有贸然行事
,
为分析敌情而采取的两项行动是
“
,
”
。
(2)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
“
,
”,
这种认识受到了魏晋六朝门阀制度观念的影响。
(3)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
用
“
”
先写出阿房宫的地理走向
,
再点出它一直通到了咸阳
;
然后以
“
”
描绘出飞檐的状态。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骊山北构而西折
檐牙高啄
-
33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自己借书笔录天冷手指不能屈伸时
,
仍然
“
”,
抄好后跑着去送
,“
”,
才会有人借书给自己
,
因此得以博览群书。
(2)
屈原《离骚》中
“
,
”
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
,
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
(3)
辛弃疾在《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弗之怠
不敢稍逾约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
34
-
重难问题突破
纠偏补弱训练
梳理与诊断
纠偏与补弱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曹刿论战》中的句子
“
,
”
证明了曹刿的观点
,
即齐师败绩并非使诈
,
而是真的逃跑。
(2)
屈原在《离骚》中用
“
,
”
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
,
宁死不失正直。
(3)
《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将人生看作蜉蝣一样短暂的感叹
,
苏轼同样用了一个比喻
,
借月的
“
,
”
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复始
,
并没有真正失去。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