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 MB
- 2021-05-21 发布
专题十三 实验化学
第
四
编
化学实验
内容索引
考点一
物质
的分离、提纯
考点二
物质
的
定量分析
三年选考 五次真题
考点三
实验
方案的设计与
评价
物质的分离、提纯
考点一
1.
物质分离、提纯的热点仪器及装置
(1)
热点仪器
1
核心回扣
①
三颈烧瓶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玻璃仪器,它有三个口,可以同时加入多种反应物,或是加冷凝管、温度计、搅拌器等,常用于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
a.
通常用于需要控制温度的化学反应,中间孔装搅拌杆,一个侧孔装温度计,另一个侧孔滴加反应物料。
b.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三颈烧瓶的三颈中间孔可以插上回流管,右侧可插入温度计,左侧主要是用来添加药品
。
②
分液漏斗
(
滴液漏斗
)
,一般为向烧瓶
(
带磨口塞
)
中滴加液体,其中
(a)
能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
③
冷凝管,注意进出水方向
(
下口进,上口出
)
。
④
布氏漏斗是中间带有多孔瓷板的白色瓷质漏斗,适用于晶体或沉淀等固体与大量溶液分离的实验中,常用于抽滤。
⑤
吸滤瓶,与布氏漏斗组成减压过滤装置,用于接收液体。
(2)
热点组合装置
①
蒸馏装置
②
过滤装置
③
减压过滤装置
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沉淀,可进行减压过滤
(
也称抽滤或吸滤
)
。
减压过滤装置如右图所示。装置中抽气泵给吸滤瓶减压,造成瓶内与布氏漏斗液面上的压力差,从而加快过滤速度。吸滤瓶用于承接滤液。
布氏漏斗上有许多小孔,漏斗管插入单孔橡胶塞与吸滤瓶相接。
注意
布氏漏斗的颈口斜面应与吸滤瓶的支管口相对,以便于吸滤。
④
热过滤装置
⑤
蒸发结晶装置
⑥
分液装置
⑦
纸层析实验示意图
⑧
搅拌滴加回流反应装置
2.
物质分离、提纯的思维方向
(1)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①
溶解过滤法
(
如分离
MnO
2
和
KCl
的混合物
)
。
②
溶解结晶法
(
如分离
KNO
3
和
NaCl
的固体混合物
)
。
③
升华法
(
如分离
I
2
、
NaCl
的混合物
)
。
④
加热灼烧法
(
如除去
Na
2
CO
3
中的
NaHCO
3
)
。
(2)
气体的分离、提纯
①
混合法:如用水洗法除去
NO
中的
NO
2
、
H
2
中的
HCl
等。
②
加热法:如用灼热铜网除去
N
2
中的
O
2
。
③
吸收法:如用碱石灰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用
Na
2
O
2
除去
O
2
中的
CO
2
等。
(3)
液体的分离、提纯
①
萃取法;
②
分液法;
③
沉淀法;
④
生成气体法
(
如
NaCl
溶液中的
Na
2
CO
3
杂质用盐酸除去
)
;
⑤
氧化法或还原法
(
如
FeCl
3
中的
FeCl
2
用
Cl
2
除去,
FeCl
2
中的
FeCl
3
用铁粉除去
)
;
⑥
转化法
(
如
NaHCO
3
溶液中的
Na
2
CO
3
用通
CO
2
的方法除去
)
;
⑦
电解法
(
如稀硫酸中的盐酸可用电解法除去
)
等。
3.
纸层析法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1)
基本原理
纸层析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它所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样品中各组分在水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各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现象。亲脂性强的成分在流动相中分配得多,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而亲水性强的成分在固定相中分配得多,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
(2)
应用举例
——
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①
纸层析法分离
Fe
3
+
、
Cu
2
+
的原理
Fe
3
+
、
Cu
2
+
在滤纸上随丙酮等展开的速度不同,展开后两种离子的富集部分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②
Fe
3
+
、
Cu
2
+
的显色反应
③
操作步骤:
a.
装置制作
——
裁纸
b.
点样
——
点层析试样
c.
配制展开剂
d.
层析操作
e.
显色反应
1.
碳酸钠是造纸、玻璃、纺织、制革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工业碳酸钠
(
纯度约
98%)
中含有
Ca
2
+
、
Mg
2
+
、
Fe
3
+
、
Cl
-
和
等
杂质,提纯工艺路线如下:
2
题
组
集训
已知碳酸钠的溶解度
(
S
)
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滤渣的主要成分
为
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解析
解析
因
工业碳酸钠中含有
Mg
2
+
、
Fe
3
+
、
Ca
2
+
,所以
“
除杂
”
过程中加入过量的
NaOH
溶液,可生成
Mg(OH)
2
、
Fe(OH)
3
、
CaCO
3
沉淀。
Mg(OH)
2
、
Fe(OH)
3
、
CaCO
3
(2)
“
趁热过滤
”
的原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观察
坐标图,温度降低至
310 K
左右时发生突变,
Na
2
CO
3
·10H
2
O
的溶解度迅速降低,若不趁热过滤将析出
Na
2
CO
3
·10H
2
O
晶体。
使析出的晶体为
Na
2
CO
3
·H
2
O
,防止因
温度
过
低
而析出
Na
2
CO
3
·10H
2
O
晶体,令后续的加热脱水耗时长
答案
解析
(3)
若在实验室进行
“
趁热过滤
”
,可采取的措施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
1
种
)
。
解析
思路
方向:
①
减少过滤的时间;
②
保持过滤时的温度。
用已预热的
布氏漏斗
趁热抽滤
答案
解析
2.
甲基橙和酚酞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当溶剂沿滤纸流经混合物点样时,甲基橙和酚酞会以不同的速率在滤纸上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拟通过该原理将甲基橙和酚酞从混合溶液
A
中分离开来:
步骤
Ⅰ
把
0.1 g
甲基橙和
0.1 g
酚酞溶解在
10 mL 60%
的乙醇溶液里,配制混合溶液
A
;另将
10 mL
乙醇和
4 mL
浓氨水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溶液
B
。
步骤
Ⅱ
在一张圆形滤纸中心扎一小孔,将细纸芯插入滤纸中央
(
如图所示
)
。在距滤纸中心约
1 cm
的圆周上,选择三个点,分别用毛细管将
A
溶液在该三点处点样。
步骤
Ⅲ
将滤纸覆盖在盛有
B
溶液的培养皿上,使滤纸芯与溶液接触,放置一段时间,点样逐渐向外扩散,形成黄环。
步骤
Ⅳ
待黄环半径扩散到滤纸半径的
1/2
时,取下滤纸,等滤纸稍干后,喷上饱和
Na
2
CO
3
溶液,通过现象判断分离的效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本实验采用的分离方法叫
法。
解析
由
题给信息可知该实验采用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
。
解析
答案
纸层析
(
或色层或色谱
)
(2)
步骤
Ⅱ
中若在滤纸上事先做点样位置标记,宜选用
(
填
“
钢
”
或
“
铅
”
)
笔
。
解析
钢笔
中的墨水会对该实验造成干扰,因此作点样位置标记时,应选用铅笔。
(3)
步骤
Ⅳ
中喷洒
Na
2
CO
3
溶液后,能观察到的现象
是
_________________
,这
说明实验中
(
填
“
甲基橙
”
或
“
酚酞
”
)
在滤纸上移动速率更快。
解析
Na
2
CO
3
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遇碱液变红,甲基橙遇碱液变黄色
。
解析
答案
铅
内部为黄环,
外部
为红环
酚酞
(4)
他们可以通过
来
判断分离的效果
。
解析
通过
色斑间的距离大小,可判断出分离的效果
。
解析
答案
色斑间的距离大小
3.
柴达木盆地以青藏高原
“
聚宝盆
”
之誉蜚声海内外,它有富足得令人惊讶的盐矿资源。液体矿床以钾矿为主,伴生着镁、溴等多种矿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取盐湖苦卤的浓缩液
(
富含
K
+
、
Mg
2
+
、
Br
-
、
、
Cl
-
等
)
,来制取较纯净的氯化钾晶体及液溴
(Br
2
)
,他们设计了如下流程:
请根据以上流程,回答相关问题:
(1)
操作
①
的名称是
;
操作
②
名称是
。
解析
答案
萃取
分液
解析
用盐湖苦卤的浓缩液
(
富含
K
+
、
Mg
2
+
、
Br
-
、
、
Cl
-
等
)
来制取较纯净的氯化钾晶体及液溴
(Br
2
)
,应首先用氯气置换出单质溴:
2Br
-
+
Cl
2
==
=Br
2
+
2Cl
-
。然后进行萃取
(
操作
①
)
和分液
(
操作
②
)
操作,得到橙红色的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再通过操作
③
(
蒸馏
)
得到深红棕色液体溴。无色溶液经过蒸发结晶、过滤后得到的固体
A
为
MgSO
4
,高温滤液经冷却结晶、减压过滤得到的固体
B
为
KCl
。减压过滤
(
俗称抽滤
)
常用的两种仪器是吸滤瓶、布氏漏斗。减压过滤的优点是加快过滤速度,使得到的晶体更干燥。
答案
(2)
参照如图溶解度曲线,固体
A
是
(
写化学式
)
;固体
B
是
_____
(
写化学式
)
;欲得到较纯的固体
B
需用少量的
(
填
“
热水
”
或
“
冷水
”
)
洗涤固体。
MgSO
4
KCl
冷水
(3)
操作
⑤
是实验室常用的过滤方法
——
减压过滤
(
俗称抽滤或吸滤
)
。请写出下图中减压过滤常用的两种仪器名称:
①
;
②
;请
写出这种过滤方法的优点
: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吸滤瓶
布氏漏斗
加快过滤速度,
使得
到的晶体更干燥
物质的定量分析
考点二
1.
物质定量分析常用仪器
(1)
滴定管
滴定管为一细长的管状容器,具有刻度指示量度。零刻度在上方,下方的刻度大。滴定管分为碱式滴定管和酸式滴定管
。
酸式滴定管的下部带有磨口活动玻璃阀
(
即玻璃活塞
)
,酸式滴定管宜用于盛装酸性溶液,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因为碱性溶液能与玻璃活塞作用生成硅酸盐,会使活塞黏结。碱式滴定管的下部用一小段橡胶管将管身与滴头连接,橡胶管内有一个玻璃小球,碱式滴定管宜用于盛装碱性溶液,不能盛放酸性溶液,也不能盛放氯水、溴水、
KMnO
4
溶液等强氧化性物质,因为它们会氧化腐蚀橡胶管
。
1
核心回扣
特别提醒
使用滴定管时要注意:
①
要根据所量取的液体性质选择合适的滴定管,如溶液呈酸性或有强氧化性时,选用酸式滴定管;溶液呈碱性时,选用碱式滴定管。
②
要根据所需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滴定管,常用滴定管的规格有
25 mL
和
50 mL
。滴定管属精量仪器,精确度为
0.01 mL
。
③
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并洗净,在装溶液前要用待装溶液润洗
2
~
3
次,避免因滴定管内壁附有少量蒸馏水而导致溶液浓度减小。
④
装好溶液,在读数前赶走滴定管尖嘴内的气泡,并调整液面到
“
0
”
刻度或
“
0
”
刻度以下。
⑤
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面保持水平,读取与凹液面相切的数据。
(2)
移液管
常用的移液管有两种。一种是无分度移液管,常见的是大肚移液管,它只有一个环形标线;另一种是分度移液管,也是精量仪器,其精确度为
0.01 mL
。
(3)
电子天平
电子天平是定量分析实验中常用的精密仪器,具有称量方便、迅速、准确度高等优点。称量时要先通电预热一定时间,调整水平,待零点显示稳定后,用电子天平配套的标准砝码进行校准。称量完毕后,关闭天平,拔下电源插头。
2.
定量测定数据常用方法
(1)
沉淀法
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
测气体体积法
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量气装置的设计:
下列装置中,
A
是常规的量气装置,
B
、
C
、
D
是改进后的量气装置。
(3)
测气体质量法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
滴定法
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5)
热重法
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质量变化,都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通过分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知道样品及其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热分解情况及生成产物等与质量相联系的信息。
2
题
组
集训
1.
某学习小组用
DIS
系统
(DIS
系统即数字化信息系统,它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
)
测定食用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以溶液的导电能力来判断滴定终点。实验步骤如下:
(1)
用
(
填仪器名称
,下同
)
量取
10.00 mL
食用白醋,在
中
用水稀释后转移到
100 mL
的
中定容,然后将稀释后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
。
解析
量取
10.00 mL
食用白醋用酸式滴定管
(
或移液管
)
,倒入烧杯中稀释,再转移到
100 mL
容量瓶中,然后定容。只要用滴定管,都要用待盛的溶液润洗,目的是避免误差。
CH
3
COOH
+
NH
3
·H
2
O
==
=CH
3
COO
-
+
+
H
2
O
。由反应原理和坐标图可知:导电性最强时即醋酸与氨水正好完全反应生成
CH
3
COONH
4
时,消耗氨水的体积为
20 mL
,所以所配制的醋酸溶液浓度为
0.100 0 mol·L
-
1
,则食用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000 mol·L
-
1
。
酸式滴定管
(
或移液管
)
烧杯
容量瓶
解析
答案
(2)
量取
20.00 mL
上述溶液倒入烧杯中,连接好
DIS
系统,向烧杯中滴加浓度为
0.100 0 mol·L
-
1
的氨水,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溶液导电能力随氨水体积变化的曲线
(
见图
2)
。
①
用滴定管盛氨水前,滴定管要
用
____
_
____________
润
洗
2
~
3
遍
,润
洗的目的
是
。
②
氨水与醋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
。
③
食用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0.100 0 mol·L
-
1
的
氨水
答案
确保反应时氨水的浓度为
0.100 0 mol·L
-
1
CH
3
COOH
+
NH
3
·H
2
O
==
=CH
3
COO
-
+
1.000 mol· L
-
1
2.
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
Ⅰ
.
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
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充分搅拌、过滤。
(1)
往滤渣中加入过量
NaOH
溶液,过滤。氢氧化铝与
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是
。
解析
氢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氧化铝是难溶电解质,不能拆开,所以离子方程式是
Al(OH)
3
+
OH
-
==
=
+
2H
2
O
。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2)
往
(1)
所得滤液中先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过量稀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
是
。
解析
偏
铝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再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溶解,同时有气体产生
。
有气体产生、白色沉淀溶解
Ⅱ
.
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定量测定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
(
图中夹持仪器略去
)
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
C
中生成
BaCO
3
沉淀的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3)
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了可搅拌
B
、
C
中的反应物外
,还有
。
把生成的
CO
2
全部排入
C
中
,
使之完全被
Ba(OH)
2
溶液吸收
解析
答案
解析
空气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除去其中的二氧化碳,持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将
B
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排入
C
中,使之完全被
Ba(OH)
2
溶液吸收,减小误差。
(4)
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
填字母
)
。
a.
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
CO
2
气体
b.
滴加盐酸不宜过快
c.
在
A
~
B
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
d.
在
B
~
C
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
装置
解析
答案
√
√
解析
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
CO
2
气体,可以提高测定准确度,
a
项错误
;
滴
加盐酸不宜过快,使样品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尽可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提高测定准确度,
b
项错误
;
在
A
~
B
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后面的实验中仍有溶液存在,所以该操作无意义,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
,
c
项正确;
在
B
~
C
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则挥发的
HCl
与碳酸氢钠反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进入
C
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误差增大,
d
项错误。
(5)
有人认为不必测定
C
中生成的
BaCO
3
质量,只要测定装置
C
在吸收
CO
2
前后的质量差,就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证明按此方法测定的结果明显偏高,原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
解析
因为
B
装置中剩余的不仅是反应后的溶液,还有挥发的
HCl
气体和水蒸气等进入装置
C
中,使装置
C
的质量增加,测定结果偏高
。
解析
答案
B
中的水蒸气、
HCl
气体等进入装置
C
中
(
或
其
他合理答案
)
3.
用含少量铁的氧化物的氧化铜制取氯化铜晶体
(CuCl
2
·
x
H
2
O)
。有如下操作:
已知:在
pH
为
4
~
5
时,
Fe
3
+
几乎完全水解而沉淀,而此时
Cu
2
+
却几乎不水解。
(1)
溶液
A
中的金属离子有
Fe
3
+
、
Fe
2
+
、
Cu
2
+
。能检验溶液
A
中
Fe
2
+
的试剂为
(
填序号,下同
)
。
①
KMnO
4
(H
+
)
②
(NH
4
)
2
S
③
NaOH
④
KSCN
解析
亚铁
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铁离子,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解析
答案
①
(2)
氧化剂可选用
。
①
Cl
2
②
KMnO
4
③
HNO
3
④
H
2
O
2
解析
根据
题意,加入氧化剂可把
Fe
2
+
氧化为
Fe
3
+
,而没有增加新杂质,所以氧化剂可用
H
2
O
2
或
Cl
2
。
解析
答案
①④
(3)
要得到较纯的产品,试剂可选用
。
①
NaOH
②
FeO
③
CuO
④
Cu(OH)
2
⑤
Cu
2
(OH)
2
CO
3
解析
因
需要得到较纯的产品,试剂可选用
CuO
或
Cu(OH)
2
或
Cu
2
(OH)
2
CO
3
,
①②
均会引入杂质离子
。
解析
答案
③④⑤
(4)
欲测定溶液
A
中
Fe
2
+
的浓度,实验前,首先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KMnO
4
溶液
250 mL
,配制时需要的仪器除天平、玻璃棒、烧杯、药匙、胶头滴管外,还需
,下列滴定方式中
(
夹持部分略去
)
,最合理的
是
(
填字母
)
。
写出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250 mL
容量瓶
b
解析
答案
+
4H
2
O
解析
配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KMnO
4
溶液需要的仪器有:天平、玻璃棒、烧杯、药匙、胶头滴管、
250 mL
容量瓶,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必须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5)
为了测定制得的氯化铜晶体
(CuCl
2
·
x
H
2
O)
中
x
的值,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
已知
CuCl
2
的摩尔质量为
135 g·mol
-
1
;
H
2
O
的摩尔质量为
18 g·mol
-
1
)
。
方案一:称取
m
g
晶体灼烧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冷却、称量所得无水
CuCl
2
的质量为
n
1
g
。
方案二:称取
m
g
晶体溶于水,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沉淀洗涤后用小火加热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冷却,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n
2
g
。
试评价上述两种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方案是
,据此计算得
x
=
(
用含
m
、
n
1
或
n
2
的代数式表示
)
。
方案二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于
氯化铜是强酸弱碱盐,铜离子易水解且生成的氯化氢具有挥发性,加热促进晶体水解,所以方案一错误
;
方
案
二
正确
,根据
Cu
元素守恒,则
CuCl
2
·
x
H
2
O
~
Cu(OH)
2
~
CuO
1
1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考点三
一、仪器的选择方法
1
核心回扣
二、物质检验的思维流程
1.
取少量固体试样
→
溶于水配成溶液
→
检测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
→
得出实验结论。
2.
取少量固体试样
→
在氧气流等中反应
→
检测所产生的物质
(
如气体
)
→
得出实验结论。
3.
取少量试样
→
加酸
(
或碱
)
溶液使其汽化
→
检测气体的成分
→
得出实验结论。
4.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有水蒸气生成的,先检测水蒸气,再检测其他成分。
(2)
对于需要进行转化才能检测的成分,如
CO
的检测,要注意先检测
CO
中是否含有
CO
2
,如果有
CO
2
,先除去
CO
2
,接着对
CO
实施转化,最后再检测转化产物
CO
2
。
三、实验条件的控制及目的
1.
调节溶液的
pH
(1)
目的:
①
使某种或某些离子转化为沉淀,而目标离子不转化为沉淀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②
抑制某微粒的水解。
(2)
调节
pH
的方式多为加入某种能消耗
H
+
且不引入新杂质的物质,每种离子都有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两个
pH
,一定要正确控制
pH
的范围
(
杂质离子沉淀完全~目标离子不沉淀
)
。如要除去
Cu
2
+
中混有的
Fe
3
+
,可加入
CuO
、
Cu(OH)
2
、
Cu
2
(OH)
2
CO
3
等来调节溶液的
pH
至
3.7
。
2.
控制体系的温度
(1)
控制低温的目的:
①
防止某反应物及目标产物分解,如
NaHCO
3
、
H
2
O
2
、
Ca(HCO
3
)
2
、
KMnO
4
、
AgNO
3
、
HNO
3
(
浓
)
等物质;
②
防止某反应物或目标产物挥发,如盐酸、醋酸和氨水等;
③
抑制物质的水解;
④
反应放热,低温使反应正向进行;
⑤
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2)
控制某一温度范围:
①
低温反应速率慢,高温消耗能量;
②
确保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兼顾速率和转化率,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
③
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如乙醇的消去反应需迅速升温至
170
℃
,防止
140
℃
时生成乙醚。
(3)
采取加热的目的:
①
加速某固体的溶解;
②
减少气体生成物的溶解并加速其逸出;
③
一般是加快反应速率;
④
使平衡向需要的方向移动;
⑤
趁热过滤,防止某物质降温时析出而损失或带入新的杂质。
四、沉淀及洗涤操作
1.
沉淀洗涤的原因
(1)
若滤渣是所需的物质,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晶体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得到更纯净的沉淀物。
(2)
若滤液是所需的物质,洗涤的目的是洗涤过滤所得到的滤渣,把有用的物质如目标产物尽可能洗出来。
(3)
防止污染环境:如果滤渣表面含有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或
CN
-
,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往往要对残渣进行洗涤。
2.
洗涤剂的选择
洗涤试剂
适用范围
目的
蒸馏水
冷水
产物不溶于水
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着的
××
杂质;可适当降低固体因为溶解而造成的损失
热水
有特殊的物质其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
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着的
××
杂质;可适当降低固体因为温度变化而造成溶解的损失
有机溶剂
(
酒精、丙酮等
)
固体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减少固体溶解;利用有机溶剂的挥发性除去固体表面的水分,产品易干燥
饱和溶液
对纯度要求不高的产品
减少固体溶解
酸、碱溶液
产物不溶于酸、碱
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着的可溶于酸、碱的杂质;减少固体溶解
3.
洗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洗涤的方法
注意点
三个得分点
让过滤后的晶体继续留在过滤器中,加入洗涤剂没过晶体,让洗涤液自然流下,重复
2
~
3
次即可
在洗涤过程中不能搅拌。因为滤纸已经润湿,如果搅拌很容易搅破滤纸,造成晶体损失
注洗涤液
→
加洗涤液
→
重复操作
(1)
注洗涤液:沿玻璃棒向漏斗中注入洗涤液
(2)
加洗涤液:洗涤液完全没过晶体
(3)
重复操作:重复操作
2
~
3
次
4.
洗涤干净的操作
四个得分点
答题模板
常见离子检验的试剂
取样
→
滴加试剂
→
描述现象
→
得出结论
(1)
取样: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滤液
(2)
滴加试剂:滴加合理试剂
(3)
描述现象:根据所发生的反应描述现象
(4)
得出结论:沉淀洗涤是否干净
取样: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滤液于一洁净的试管中
试剂:加入
××
试剂
(
有必要时加热
)
现象:不产生
××
沉淀、溶液不变
××
色、不产生
××
气体
结论:说明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
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
Cl
-
: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Fe
3
+
:硫氰化钾溶液
五、有机制备实验的典型装置
1.
反应装置
2.
蒸馏装置
3.
高考题中出现的实验装置
特别提醒
球形冷凝管由于气体与冷凝水接触时间长,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但必须竖直放置,所以蒸馏装置必须用直形冷凝管。
2
题
组
集训
题组一 以无机物制备为载体的定性、定量考查
1.
四氯化钛是无色液体,沸点为
136
℃
,极易水解。在
800
℃
下,将氯气通过二氧化钛和炭粉的混合物可制得四氯化钛,同时产生一种有毒气体。装置如下图。
(1)
实验步骤:
先将适量
TiO
2
、炭粉混合均匀,制成多孔状
TiO
2
团粒。然后进行如下操作,正确的顺序为
(
填序号
)
。
①
通入
CO
2
气体并开始加热;
②
观察反应已基本完成,停止加热,改通
CO
2
气体直至冷却至室温;
③
将
TiO
2
团粒放入瓷管中适当位置,并连接好整套装置;
④
当管式炉升温到
800
℃
后改通
Cl
2
,同时在冷凝管中通冷凝水;
⑤
取下锥形瓶,立即用塞子塞紧。
实验中不直接使用二氧化钛和炭粉,而是先制成多孔状
TiO
2
团粒的原因是
。
解析
答案
③①④②⑤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
解析
实验
中应该先连接装置加入药品,通入二氧化碳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再通入氯气进行反应,然后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冷却,最后塞紧塞子,防止水解。所以顺序为:
③①④②⑤
。先将适量
TiO
2
、炭粉混合均匀,制成多孔状
TiO
2
团粒,这样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装置
B
所装的药品为
,作用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中两次通入
CO
2
,其中第二次通入
CO
2
的作用
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答案
无水硫酸铜
检验装置中的水蒸气
是否
除尽
将生成
的
TiCl
4
气体完全排入冷凝管;防止冷却时,烧碱溶液或水蒸气倒吸入锥形瓶中
解析
装置
B
中应该加入无水硫酸铜以验证水蒸气都被除去;实验结束后,持续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成物在二氧化碳气流中冷却,同时也将可能在装置中残留的
TiCl
4
排入
D
中,也能防止氢氧化钠溶液或水蒸气倒吸至
D
中。
(3)
以上步骤
②
中,观察到
(
填现象
)
时,可确定反应已基本完成。
解析
答案
解析
以上
步骤
②
,当反应结束的时候,没有
TiCl
4
生成,所以
D
中冷凝管下端就不会再有液滴滴下。
冷凝管末端没有
TiCl
4
液滴继续滴下
(4)
制备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
为
。
解析
答案
(5)
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请提出改进措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该
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是生成的
CO
没有进行尾气处理,所以改进措施为:在装置末端
c
出口处,放一盏点燃的酒精灯,将
CO
燃烧为二氧化碳。
解析
答案
在装置末端
c
出口处
,
放一盏点燃的酒精灯
2.
二氧化钛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同时它有较好的紫外线掩蔽作用,超细的二氧化钛粉末也被加入到防晒膏中制成防晒化妆品。现在某实验小组按照下面的流程来合成纳米二氧化钛。
实验机理:
TiOSO
4
+
2NH
3
·H
2
O
==
=TiO(OH)
2
↓
+
(NH
4
)
2
SO
4
信息提示:
①
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铝有一定的相似性。
TiO
2
具有两性,
Ti(OH)
4
不稳定,容易失去一分子水形成
TiO(OH)
2
。
②
钛的相对原子质量:
48
。
③
浓氨水的密度:
0.91 g ·cm
-
3
。
(1)
灼烧时用到的硅酸盐容器是
。
答案
坩埚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填字母
)
。
A.
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浓氨水
B.
为了提高产率,反应容器需要用滤液洗
C.
为了防止抽滤时滤纸破裂,抽滤时可以使用两层滤纸
D.
为了加快干燥的速率,干燥时可以用小火加热
E.
灼烧后需要冷却到室温,称量一次所得数值即为
TiO
2
的
质量
解析
√
答案
√
√
解析
A
项,根据题给信息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铝有一定的相似性,可知氢氧化钛能够溶于强碱,不溶于弱碱,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浓氨水,错误
;
B
项,反应容器需要用滤液洗,减少生成物的损失,提高了产率,正确
;
C
项,为了防止抽滤时滤纸破裂,抽滤时可以使用两层滤纸,正确
;
D
项,干燥时可以用小火加热,可以使水分挥发完全,防止氢氧化钛的分解,加快干燥的速率,正确
;
E
项,灼烧后需要冷却到室温,至少称量
2
次,所得数值误差相差不到
0.1
克,即为
TiO
2
的质量,错误。
解析
答案
(3)
为了使实验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请你指出该反应装置图中需要改进之处
(
指出两处即可
)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将分液
漏斗
改成恒压漏斗,避免玻璃塞打开时浓氨水挥发污染环境;
②
因为三颈烧瓶里面有磁子,所以温度计放在外面可以避免被打碎
(
或温度计测水浴的温度,所以应该放在外面
)
;
③
干燥管里应放
P
2
O
5
或无水氯化钙用于吸收氨气
(
任选
2
个即可
)
解析
从
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将分液漏斗改成恒压漏斗,避免玻璃塞打开时浓氨水挥发污染环境,同时干燥管里
放
P
2
O
5
或
无水氯化钙用于吸收氨气;从操作的安全性角度分析,因为三颈烧瓶里面有磁子,所以温度计放在外面可以避免被打碎。
(4)
反应后的白色粘稠混合液经过抽滤、洗涤可以得到白色滤饼。如何证明白色滤饼已经洗干净了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检验
白色滤饼固体中是否附着有硫酸根离子
(
用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
)
,如果检验不出硫酸根离子,证明白色滤饼已经洗干净
。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
BaCl
2
溶液
,
若出现白色浑浊,说明沉淀还没有洗干净;若没有白色浑浊,说明沉淀已经洗干净了
解析
答案
(5)
焙烧后有时会有少量的
TiO
2
残留在容器中无法去除,我们可以用
NaOH
溶液将残留的
TiO
2
洗干净。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洗涤原理:
。
答案
TiO
2
+
2NaOH
==
=Na
2
TiO
3
+
H
2
O
(6)
最后称得纳米
TiO
2
的质量是
a
g
,请你计算用该方法制备
TiO
2
的
产率
。
解析
答案
题组二 以有机物制备为载体的定性、定量考查
3.(2018·
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
苯甲醛
(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约等于水的密度
)
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可以制备苯甲醇
(
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约等于水的密度
)
和苯甲酸。反应原理如下:
2C
6
H
5
CHO
+
NaOH
―
→
C
6
H
5
CH
2
OH
+
C
6
H
5
COONa
;
C
6
H
5
COONa
+
HCl
―
→
C
6
H
5
COOH
+
NaCl
有关物质物理性质如下表:
苯甲醛
苯甲醇
苯甲酸
苯
沸点
/
℃
178
205
249
80
熔点
/
℃
26
-
15
122
5.5
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
17
℃
25
℃
100
℃
0.21 g
0.34 g
5.9 g
实验流程如下:
(1)
第
①
步需连续加热
1
小时
(
如图
1)
,其中加热和固定装置未画出。仪器
A
的名称为
,若将仪器
B
改为仪器
C
,效果不如
B
,说明
原因
____
。
解析
仪器
B
为球形冷凝管,仪器
C
为直形冷凝管,
B
的接触面积大,冷却回流苯甲醛的效果好,所以若将仪器
B
改为仪器
C
,效果不如
B
。
三颈烧瓶
B
的
接触面积大,冷却回流苯甲醛的效果好
解析
答案
(2)
操作中有关分液漏斗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填字母
)
。
A.
分液漏斗在使用之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B.
分液漏斗内的液体不能过多,否则不利于振荡
C.
充分振荡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静置,分层后立即打开旋
塞
进行
分液
D.
分液时等下层液体放完后立即关闭旋塞,换一个烧杯再打开旋
塞
使
上层液体流下
√
解析
答案
√
解析
分
液漏斗中有玻璃活塞,在使用之前必须检验是否漏水,故
A
正确
;
分
液漏斗内的液体不能过多,否则不利于振荡,故
B
正确
;
在
旋开旋塞之前,应该使分液漏斗顶部活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口颈部的小孔,使之与大气相通,故
C
错误
;
分
液时待下层液体放完后立即关闭旋塞,换掉烧杯,从分液漏斗上口将上层液体倒出,故
D
错误。
(3)
操作
③
用沸水浴加热蒸馏,再进行操作
④
(
如图
2)
,收集
℃
的馏分。图
2
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正确的应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操作
④
的目的是得到苯甲醇馏分,所以收集
205
℃
的馏分;蒸馏时,温度计测量的是苯甲醇蒸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
205
温度计的水银球处于蒸馏烧瓶
的
支管口处
解析
答案
(4)
抽滤时
(
如图
3)
烧杯中苯甲酸晶体
转入布氏漏斗
时,杯壁上还粘有少量晶体,用
冲洗
杯壁上残留的晶体。抽滤完成后用少量冰水对晶体进行洗涤,洗涤时应
。
解析
将
烧杯中的苯甲酸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
,
杯
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需选用液体将杯
壁上
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目的是减少晶体的损失,所以选择冲洗的液体应该是不会使晶体溶解损失、也不会带入杂质的,选择用滤液来冲洗是最好的。抽滤完成后用少量冰水对晶体进行洗涤,应关小水龙头。
解析
答案
滤液
关小水龙头
(5)
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
0.244 0 g
苯甲酸样品于锥形瓶中,加
100 mL
蒸馏水溶解
(
必要时可以加热
)
,再用
0.100 0 mol·L
-
1
的标准
NaOH
溶液滴定,共消耗
NaOH
溶液
19.20 mL
,则苯甲酸样品的纯度
为
。
解析
根据
化学反应
C
6
H
5
COOH
+
NaOH
==
=C
6
H
5
COONa
+
H
2
O
,反应消耗
0.100 0 mol·L
-
1
NaOH
溶液
19.20 mL
,物质的量为
0.100 0 mol·L
-
1
×
0.019 2 L
=
0.001 92 mol
,苯甲酸的纯度为
(0.001 92 mol
×
122 g·mol
-
1
)
÷
0.244 0 g
×
100%
=
96.00%
。
解析
答案
96.00%
4.
工业上用苯和
1,2-
二氯乙烷制联苄的反应原理如下:
实验室制取联苄的装置如图所示
(
加热和夹持仪器略去
)
:
实验步骤:
①
在三颈烧瓶中加入
120.0 mL
苯和适量无水
AlCl
3
,由滴液漏斗滴加
10.0 mL 1,2-
二氯乙烷,控制反应温度在
60
~
65
℃
,反应约
60 min
。
②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依次用
2% Na
2
CO
3
溶液和水洗涤,在所得产物中加入少量无水
MgSO
4
固体,静置、过滤,蒸馏收集一定温度下的馏分,得联苄
18.2 g
。
相关物理常数和物理性质如下表:
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
/ g·cm
-
3
熔点
/
℃
沸点
/
℃
溶解性
苯
78
0.88
5.5
80.1
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1,2-
二氯乙烷
99
1.27
-
35.3
83.5
难溶于水,可溶于苯
联苄
182
0.98
52
284
难溶于水,易溶于苯
(1)
和普通分液漏斗相比,使用滴液漏斗的优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
;球形冷凝管进水口是
(
填
“
a
”
或
“
b
”
)
解析
滴
液漏斗内压强与三颈烧瓶中压强保持一致,使用滴液漏斗的优点是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滴下;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应低进高出,所以进水口是
a
。
解析
答案
平衡压强,使
液体
顺利滴下
a
(2)
仪器
X
的名称是
;装置
中虚线部分的作用
是
____
_
____________
。
解析
根据
装置图,仪器
X
的名称是干燥管;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易溶于水,虚线部分倒置的漏斗可以吸收挥发出的
HCl
、防倒吸。
解析
答案
干燥管
吸收挥发出的
HCl
、
防倒吸
解析
答案
(3)
洗涤操作中,用
2% Na
2
CO
3
溶液洗涤的目的是
;水洗的目的是
。
解析
Na
2
CO
3
溶液与盐酸反应,用
2% Na
2
CO
3
溶液洗涤的目的是洗去残留的盐酸;碳酸钠可溶于水,水洗的目的是洗掉
Na
2
CO
3
。
(4)
在进行蒸馏操作时,应收集
℃
的馏分。
解析
联苄
的沸点是
284
℃
,所以在进行蒸馏操作时,应收集
284
℃
的馏分
。
洗去残留的盐酸
洗掉
Na
2
CO
3
(
或洗掉可溶性无机物
)
284
解析
答案
(
5)
该实验中,联苄的产率约为
%(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
。
解析
120.0
mL
苯的物质的量为
120.0
×
0.88÷78 mol
≈
1.35 mol
,
10.0 mL
1,2-
二氯乙烷的物质的量为
10.0
×
1.27÷99 mol
≈
0.128 3 mol
,根据苯、
1,2-
二氯乙烷为原料制备联
芐
的方程式可知,苯过量,根据
1,2-
二氯乙
烷的物质的量计算,产品的理论产量为
0.128 3 mol
×
182 g·mol
-
1
≈
23.351 g
,产率=
18.2 g÷23.351 g
×
100%
≈
77.94%
。
77.94
三年选考 五次真题
1.(2018·
浙江
4
月选考,
31)
某兴趣小组以废铁屑制得硫酸亚铁铵后,按下列流程制备二水合草酸亚铁
(FeC
2
O
4
·2H
2
O)
,进一步制备高纯度还原铁粉。
已知:
FeC
2
O
4
·2H
2
O
难溶于水,
150
℃
开始失结晶水;
H
2
C
2
O
4
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
请回答:
(1)
下列操作或描述正确的是
(
填字母
)
。
A.
步骤
②
,
H
2
C
2
O
4
稍过量主要是为了抑制
Fe
2
+
水解
B.
步骤
③
,采用热水洗涤可提高除杂效果
C.
步骤
③
,母液中的溶质主要是
(NH
4
)
2
SO
4
和
H
2
C
2
O
4
D.
步骤
③
,如果在常压下快速干燥,温度可选择略高于
100
℃
答案
√
√
解析
A
项,酸化溶解时溶液已经呈酸性,故而草酸过量的主要目的不是抑制
Fe
2
+
的水解,应该是保证
Fe
2
+
反应完全,同时防止
Fe
2
+
被氧化
;
B
项,热水洗涤有利于
H
2
C
2
O
4
和
(NH
4
)
2
SO
4
杂质的除去
;
C
项,酸化和加入过量的
H
2
C
2
O
4
后,发生反应
(NH
4
)
2
Fe(SO
4
)
2
+
H
2
C
2
O
4
+
2H
2
O
==
=FeC
2
O
4
·2H
2
O
↓
+
(NH
4
)
2
SO
4
+
H
2
SO
4
,所以溶质应还含有
H
2
SO
4
;
D
项,
FeC
2
O
4
·2H
2
O
在
150
℃
时才失去结晶水,故而选择略高于
100
℃
的温度干燥不影响产物的成分。
(2)
如图装置,经过一系列操作完成步骤
③
中的抽滤和洗涤。请选择合适的编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补充完整
(
洗涤操作只需考虑一次
)
:
开抽气泵
→
a
→
b
→
d
→
→
c
→
关抽气泵。
a.
转移固液混合物;
b.
关活塞
A
;
c.
开活塞
A
;
d.
确认抽干;
e.
加洗涤剂洗涤。
c
→
e
→
b
→
d
解析
答案
解析
抽
滤完成后,需要洗涤晶体,故应该先打开活塞
A
使抽滤瓶内压强上升,添加洗涤剂洗涤,关闭活塞
A
,再次确认抽干,打开活塞
A
防止发生倒吸,最后关闭抽气泵,故正确顺序为开抽气泵
→
a
→
b
→
d
→
c
→
e
→
b
→
d
→
c
→
关抽气泵。
(3)
称取一定量的
FeC
2
O
4
·2H
2
O
试样,用硫酸溶解,采用
KMnO
4
滴定法测定,折算结果如下:
n
(Fe
2
+
)/mol
n
( )/
mol
试样中
FeC
2
O
4
·2H
2
O
的质量分数
9.80
×
10
-
4
9.80
×
10
-
4
0.980
由表中数据推测试样中最主要的杂质是
。
解析
答案
(NH
4
)
2
SO
4
(4)
实现步骤
④
必须用到的两种仪器是
(
供选仪器:
a.
烧杯;
b.
坩埚;
c.
蒸馏烧瓶;
d.
高温炉;
e.
表面皿;
f.
锥形瓶
)
;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答案
bd
(5)
为实现步骤
⑤
,不宜用炭粉还原
Fe
2
O
3
,理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用
炭粉还原
Fe
2
O
3
后,多余的炭粉不利于分离提纯
。
解析
答案
用炭粉还原
Fe
2
O
3
后
,
多余的炭粉不利于分离提纯
2.(2017·
浙江
11
月选考,
31)
某兴趣小组用铝箔制备
Al
2
O
3
、
AlCl
3
·6H
2
O
及明矾大晶体,具体流程如下:
已知:
AlCl
3
·6H
2
O
易溶于水、乙醇及乙醚;明矾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
℃
0
10
20
30
40
60
80
90
溶解度
/g
3.00
3.99
5.90
8.39
11.7
24.8
71.0
109
请回答:
(1)
步骤
Ⅰ
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步骤
Ⅱ
中生成
Al(OH)
3
的离子方程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2Al
+
2NaOH
+
2H
2
O
==
=2NaAlO
2
+
3H
2
↑
(2)
步骤
Ⅲ
,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
A.
坩埚洗净后,无需擦干,即可加入
Al(OH)
3
灼烧
B.
为了得到纯
Al
2
O
3
,需灼烧至恒重
C.
若用坩埚钳移动灼热的坩埚,需预热坩埚钳
D.
坩埚取下后放在石棉网上冷却待用
E.
为确保称量准确,燃烧后应趁热称
重
答案
解析
√
√
√
解析
Al(OH)
3
加热失去水生成固体
Al
2
O
3
,涉及的仪器是坩埚、坩埚钳、三脚架、酒精灯等,此题重点考查的是坩埚和坩埚钳的使用注意事项。坩埚洗净后,需要缓慢加热到
500
℃
以上才可以使用,故
A
项错
;
称量
灼烧前后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坩埚内固体只有
Al
2
O
3
,故
B
正确
;
使用
坩埚钳移动坩埚时,需预热坩埚钳,故
C
正确
;
坩埚
取下后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冷却,应放在石棉网上冷却待用,故
D
正确
;
加热
后的固体应先冷却后再称量,测定结果更准确,且灼烧过的
Al
2
O
3
不吸潮,故不需要趁热称量,故
E
错。
(3)
步骤
Ⅳ
,选出在培养规则明矾大晶体过程中合理的操作并排序
。
①
迅速降至室温
②
用玻璃棒摩擦器壁
③
配制
90
℃
的明矾饱和溶液
④
自然冷却至室温
⑤
选规则明矾小晶体并悬挂在溶液中央
⑥
配制高于室温
10
~
20
℃
的明矾
饱和溶液
解析
由
表格可知,考查影响晶体大小的因素,以及明矾晶体的制备过程。明矾晶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选用低温下明矾饱和溶液,再用规则明矾小晶体悬挂在溶液中央,自然冷却,故选
⑥⑤④
。
答案
解析
⑥⑤④
(4)
由溶液
A
制备
AlCl
3
·6H
2
O
的装置如下图
①
通入
HCl
的作用是抑制
AlCl
3
水解
和
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步骤
Ⅴ
,
抽滤时
,
用玻璃纤维替代滤纸的理由
是
___
_
_________________
;
洗涤时,合适的洗涤剂是
。
③
步骤
Ⅵ
,为得到纯净的
AlCl
3
·6H
2
O
,宜采用的干燥方式是
。
降低
AlCl
3
的溶解度
,
使其以
AlCl
3
·6H
2
O
晶体形式析出
强酸性环境会腐蚀
滤纸
饱和氯化铝溶液
用滤纸吸干
答案
解析
解析
此
装置的目的是制备
AlCl
3
·6H
2
O
,通入
HCl
后在冰水浴作用下晶体析出,故
HCl
的作用除了抑制
AlCl
3
水解,还能促进
AlCl
3
·6H
2
O
晶体析出;大量
HCl
溶解使溶液呈强酸性,会腐蚀滤纸,故采用玻璃纤维代替滤纸;干燥晶体时为了防止失去结晶水,一般用滤纸吸干即可。
3.(2017·
浙江
4
月选考,
31)ClO
2
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浓度过高时易发生分解,常将其制备成
NaClO
2
固体以便运输和贮存。过氧化氢法制备
NaClO
2
固体的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已知:
2NaClO
3
+
H
2
O
2
+
H
2
SO
4
==
=2ClO
2
↑
+
O
2
↑
+
Na
2
SO
4
+
2H
2
O
2ClO
2
+
H
2
O
2
+
2NaOH
==
=2NaClO
2
+
O
2
↑
+
2H
2
O
ClO
2
熔点-
59
℃
、沸点
11
℃
;
H
2
O
2
沸点
150
℃
图
1
请回答:
(1)
仪
器
A
的作用是
;冰
水浴冷却的目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两种
)
。
解析
仪器
A
是安全瓶,作用是防倒吸;双氧水易分解,
ClO
2
的沸点低,因此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降低
NaClO
2
的溶解度,防止
H
2
O
2
分解,使
ClO
2
液化,促进
ClO
2
的吸收。
防止倒吸
降低
NaClO
2
的溶解度
;
减少
H
2
O
2
的分解;增加
ClO
2
的溶解度;减少
ClO
2
的分解
(
写任意两种即可
)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2)
空气流速过快或过慢,均降低
NaClO
2
产率,试解释其
原因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解析
如果
空气流速过慢会导致反应的三颈烧瓶内
ClO
2
浓度过高,发生分解,产率降低;空气流速过快则反应物
ClO
2
不能充分吸收,不能与
NaOH
充分反应,原料利用率不高
。
空气
流速
过慢时,
ClO
2
不能及时被移走,浓度过高导致分解;空气流速过快时,
ClO
2
不能被充分吸收
答案
解析
(3)Cl
-
存在时会催化
ClO
2
生成。反应开始时在三颈烧瓶中加入少量盐酸,
ClO
2
的生成速率大大提高,并产生微量氯气。该过程可能经两步反应完成,将其补充完整: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②
H
2
O
2
+
Cl
2
==
=2Cl
-
+
O
2
+
2H
+
。
(4)H
2
O
2
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通过图
2
所示装置将少量
30% H
2
O
2
溶液浓缩至
40%
,
B
处应增加一个设备。该设备的作用是
,馏出物是
。
图
2
解析
由于
是浓缩双氧水,则馏出物是水,而双氧水易分解,因此该设备的作用是减少体系内压强,降低
H
2
O
的沸点
(
促进
H
2
O
蒸出,同时减少
H
2
O
2
的受热分解等
)
。
答案
解析
减压
H
2
O
(5)
抽滤法分离
NaClO
2
过程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为防止滤纸被腐蚀,用玻璃纤维代替滤纸进行抽滤
B.
先转移溶液至漏斗,待溶液快流尽时再转移沉淀
C.
洗涤沉淀时,应使洗涤剂快速通过沉淀
D.
抽滤完毕,断开水泵与吸滤瓶间的橡皮管后,关闭
水龙头
解析
为
防止滤纸被腐蚀,用玻璃纤维代替滤纸进行抽滤,
A
正确
;
先
转移溶液至漏斗,待溶液快流尽时再转移沉淀,
B
正确
;
洗涤
沉淀时,应将少量溶剂洒到固体上,静置片刻,再将其抽干,
C
错误
;
抽
滤完毕,为防止水倒吸到抽滤瓶内,应断开水泵与吸滤瓶间的橡皮管后,
关闭水龙头,
D
正确
。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