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5 MB
- 2021-05-21 发布
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频:
考点: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与运动
知识速记
真题演练
模拟考场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1.(2012浙江文综,4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
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
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规律的普遍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
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
客观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要重视防灾减
灾,①正确;防灾减灾要“科学”,说明防灾减灾要遵循和利用地质
气候变化的规律,②正确。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错误。防灾减
灾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④忽视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
2.(2015天津文综,4分)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
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
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
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等知识。“新常态”的“新”体现了运动的
绝对性,“常态”体现了相对静止,故①正确;新常态经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动力的转变,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正确;事物发展的方
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③说法错误;④中“根本否定”
说法错误。
3.(2015江苏,2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
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对立统一等
知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是要看
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
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故①②符合题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的观点,故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立统一的问题,故④不选。
4.(2012江苏,2分)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
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
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
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
一样短促”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否认了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
一条河流”也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统一,D不选。
5.(2012安徽文综,4分)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
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考查考生调动和运
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体现
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A体现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体现了矛盾
双方的对立统一。C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
D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1.“自然事物之所以美好并符合秩序,乃自然事物本质使然,
与人的喜好无关。”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事物按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B.只有改造自然事物本质,才能使其美好
C.人们能探究自然事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D.自然事物是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解析: 自然事物的美好与人的喜好无关,
是因为自然事物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展的,A正确。自然事物的本质是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D错误。C说法正
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
断深入,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了(
)
A.物质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D.天地自然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解析: 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确认月球组成物质与地球基本相同,科
技的新发现论证了天地自然在本质上是物质的,D符合题意;A犯了唯心主
义错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物质结构,B错误;题干未体现自然界运
动变化的规律性,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下列选
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存在性
B.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同样不依赖于物质,可以独立存在
C.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D.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解析: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一切客观存
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不是指一切物质现象
和精神现象的总称,D符合题意,C排除。A说法不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不是客观存在性。
B说法不对,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故本题答案选D。
4.根据新的研究发现,暗能量是宇宙还在加速膨胀的“罪魁祸首”,科学
家们估计宇宙中高达72%的物质是这种东西在作怪,重要的是,科学家还发
现宇宙中存在有24%的暗物质和4%的“正常”物质。这里的物质是( )
①指万事万物共有的基本属性
②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③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④能被人类所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物质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统
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③④符合题意;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指万事万物共
有的基本属性,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①不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5.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
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此观点的片面性在于(
)
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联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D.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解析: 纸箱、灰、树木、家具、纸张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由此可见,材料中的观点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D符合题意。
A、B不符合题目要求。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C排
除。
6.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 )
①承认了世界是运动的
②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
④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自我发展”,肯定了运动。②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运动是绝对观念的运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不符合题
意,这里没有提到其是否否认静止。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认为精神是载体。
故选A。
7.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致的
是( )
①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肯定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坚
持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夸大了
事物的相对静止,与题意不符,①不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
一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看到了绝对运动,也
看到了相对静止,与题中观点相一致,②④应选;“物方生方死,日方
中方睨”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与题
意不符,③不选。
8.为了不让农作物遭害虫侵害。某市采取“以虫克虫”的办法,即饲养农业害
虫的天敌昆虫,在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因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
安全性。到2020年将生产天敌昆虫5千万至1亿只,可辐射10万亩设施农业。
“以虫克虫”的办法( )
①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②充分利用了害虫和其天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③是人类创造害虫和其天敌之间的规律以造福人类
④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害虫和其天敌昆虫之间存在着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虫克虫”
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联系为人类造福,
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类
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③观点错
误。“以虫克虫”的办法是人类利用规律的
表现,但其本身并不规律,④与题意无关。
9.“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一说法表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强调
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说明运动是物质的
存在方式,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物质
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说法错误。
10.20世纪初,美国某森林中狼群和鹿群共同生活。为了鹿的安宁,1906年,美
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狼的数量越来越少,导致鹿群疯狂增长,
它们吃光野草,毁坏林木。无奈之下,美国政府制定“引狼入室”计划,森林又
焕发勃勃生机。“鹿群成灾”的事例表明(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④做事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表述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变和创造。②符合题意,尊重
规律才使得森林焕发勃勃生机,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③符合题意,不尊重规律,导致鹿群疯狂增长,说明违背自然规律,
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④表述错误,做事能否成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