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9.53 KB
- 2021-05-21 发布
学案
17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确理解,规范作答
专题七 突破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内容索引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子曰:
“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②
有子曰: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1.
语段
①
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__________
之
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______
之人交往。
答案
中行
(
中道
)
狂狷
2.
简要分析
“
礼之用,和为贵
”“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答案
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子曰: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
《论语》
7.6)
②
子曰:
“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
《论语》
5.21)
③
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
《论语》
15.40)
④
师冕见,及阶,子曰:
“
阶也。
”
及席,子曰:
“
席也。
”
皆坐,子告之曰:
“
某在斯,某在斯。
”
师冕出。子张问曰:
“
与师言之道与?
”
子曰:
“
然,固相师之道也。
”
(
《论语》
15.42)
3.
请简要概括
“
孔子相师
”
一事所反映出的
“
仁
”
和
“
礼
”
的关系。
答案
“
仁
”
是
“
礼
”
的依据和基础,
“
礼
”
是
“
仁
”
的外在表现形式。
答案
4.
上述四则材料中,
“
道
”
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案
①“
志于道
”
中的
“
道
”
指仁道、正道
;
②
“
邦有道
”“
邦无道
”
之
“
道
”
,指国家政治情况
;
③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中的
“
道
”
指人的思想主张
;
④
“
与师言之道
”“
相师之道
”
之
“
道
”
,指与人相处的规矩。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
(
《吕氏春秋》
)
②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
(
《孟子》
)
5.
材料
①
中的画线句子体现了作者
_________
的
思想。
答案
答案
《吕氏春秋》把农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农民的素质,保家卫国,是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看待农业的;许行认为好的国君应该和人民一起劳动、饮食,君民平等,反对利用农民来维护统治。
6.
简述《吕氏春秋》和许行在农业思想上的差异。
重农抑商
回顾反思
1.
传统文化经典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对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与把握?
2.
答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应如何展开分析呢?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理解与概括
1.
要了解并储备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内涵。如孔子的
“
仁政
”“
克己复礼
”
,孟子的
“
大丈夫人格
”
,墨子的
“
非攻兼爱
”
等,它们是阅读与答题的根本基础。
2.
要读懂材料的文意,主要是抓住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句。
3.
用好
“
综合
”“
抽象
”“
转化
”
三种概括方法。
①
综合。把多则材料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点
。
②
抽象。把原文中具体的人、事、物条件隐去,从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
③
转化。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当然,转化不是翻译,一般尽量用成语或术语表达。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
庶矣哉!
”
冉有曰:
“
既庶矣,又何加焉?
”
曰:
“
富之。
”
曰:
“
既富矣,又何加焉?
”
曰:
“
教之。
”
(
《论语
·
子路》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
《孟子
·
梁惠王上》
)
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刑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
。
(
《韩非子
·
六反》
)
1.
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
答案
庶民,富民,教民。
答案
2.
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
答案
①
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
“
制民之产
”
,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
。
②
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曰: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子曰:
“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
《论语
·
雍也》
)
子曰: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
公西华曰:
“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
《论语
·
述而》
)
3.
“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
答案
坚韧,对
“
圣
”“
仁
”
理想的坚定。
答案
4.
孔子曾说
“
我欲仁,斯仁至矣
”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
“
仁至
”
的理解。
答案
(1)
要有实践
“
仁
”
的正确方法,即
“
近取譬
”
,首先是拿自己打比方,自己想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使别人行得通,这样
“
仁
”
变得切实可行
。
(
2)
要有实践
“
仁
”
的正确态度,即
“
不厌倦
”
,持之以恒,就可以慢慢接近
“
仁
”
。
答案
二
、
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分析与比较
1.
要立足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如果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分析、评价就容易片面,不够全面、准确。如:
“
简述以上材料内容的联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把握每一则材料的内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2.
进行合理、到位的分析和评价。评析的结构通常为
“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
。先点明观点,再结合材料阐述理由,最后指出观点的价值、意义或作用。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要有理有据。有多个理由的,要分点表述
。
3.
对比分析思想观点时,要仔细辨别,找出异同点。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同一学派的不同代表人物之间,他们的思想观点也会存在差异。如儒家的孟子主张
“
性善论
”
,荀子则主张
“
性恶论
”
。对比分析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或关键句,发现其各自的特点。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
庶矣哉!
”
冉有曰:
“
既庶矣,又何加焉?
”
曰:
“
富之。
”
曰:
“
既富矣,又何加焉?
”
曰:
“
教之。
”
(
《论语》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子》
)
5.
在孔子看来,作为地方长官管理一个地区,应该依次完成哪些任务?
答案
(1)
庶之,富之,教之。
(2)
先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然后带动百姓发家致富;再去设立学校教育百姓。
答案
6.
老子的执政观与孔子有何差异?请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对老子与孔子的执政观予以评析。
答案
(1)
差异:孔子主张管理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逐步推行仁政;而老子则认为最好的管理是尽量不去骚扰百姓,让百姓自由发展。
(2)
评析:当前中国政府强调积极有为的政府引导,与孔子的执政观有相似之处,但在尊重自然、休养生息等方面我们也借鉴了老子的理念。
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
《论语
·
宪问》
)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
“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
子闻之,曰:
“
是礼也。
”
(
《论语
·
八佾》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老子
·
修身》
)
7.
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才能有更高的智慧。
答案
8.
第二、三则材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
“
礼
”
的要求。老子是通过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
(
或: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
来表达观点的,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谨慎,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
三、理解和辨析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的联系
首先,要简要概述有关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点,或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一点等同于
“
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理解与概括
”
。概述时,先点明思想观点,再结合材料简要地加以说明。结合材料,可以采用寻词摘句的做法。
其次,要联系现实,辨析有关思想观点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辨析时,要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联系现实,不必长篇大论,只需点到即可;不可随意发挥,需要紧扣材料。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子贡曰:
“
夫子自道也。
”
(
《论语
·
宪问》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
君子不忧不惧。
”
曰:
“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
子曰:
“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
《论语
·
颜渊》
)
9.
孔子告诉学生,不断地
______
可以
帮助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
内省
10.
结合材料简析君子
“
不忧
”
或
“
不惧
”
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
(
示例一
)
君子
“
不忧
”
指内心没有忧愁。这是仁者爱人、心怀大志的精神追求,即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诱惑众多,我们修炼自己的内心,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用一种仁义的胸怀去抵挡外界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示例二
)
君子
“
不惧
”
指内心不害怕。这是勇者处变不惊、舍身取义的精神情怀,即便处境险恶也绝不贪生怕死。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各种风险挫折来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保持心灵的镇定,不卑不亢,人生总会充满阳光。
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
《论语
·
里仁》
)
子曰:
“
乡原,德之贼也。
”
(
《论语
·
阳货》
)
子曰: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
《论语
·
雍也》
)
11.
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
“
中庸之道
”
中
______
_
___
的内涵。
(
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
5
个字
)
答案
讲究原则
12.
孔子为什么对
“
乡原
”
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
乡原
”
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
“
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
”
,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原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原极为反感。联系现实略。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