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4.00 KB
- 2021-05-21 发布
模块二
专题五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
·
·
PART 2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线索一 新航路的开辟
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
,
科技进步
,
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
,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线索二 西欧殖民扩张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
线索三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
,
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
伴随着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
,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线索四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
,
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主干整合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发展历程
具体内容
新航路开辟
(15—16
世纪
)
(
1)
根本原因
: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
2)
过程
:
达
·
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
(
印度
)
的航路
;
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
3)
影响
①
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
,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发展历程
具体内容
早期殖民扩张
(17—18
世纪
)
(1)
荷兰
①
特点
: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垄断东西方贸易
,
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香料贸易
②
结果
:17
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
号称“海上马车夫”
;17
世纪中叶
,
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
2)
英国
①
过程
:17
世纪
,
进行商业战争
,
打败对手
;18
世纪中期
,
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
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
方式
:
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
;
黑奴贸易
(续表)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深化理解
1.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影响
(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推动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4)
近代化史观
:
新航路开辟后
,
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
,
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
,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
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
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
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一步。
(5)
社会史观
:
新航路开辟后
,
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
,
各种物品交流、交换频繁
,
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
,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1
16
世纪以前
,
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
,
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
16
世纪
30
年代起物价一直上涨
,
到
16
世纪末
,
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
4
倍多
,
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的物价则平均上涨
2
倍到
2.5
倍。
这一变化
(
)
A.
引起国力变化
,
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
造成社会动荡
,
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
促使社会分化
,
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
推高金银价格
,
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
答案
]
C
[
解析
]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
西班牙由于黄金流入英、法、荷等国而衰落
,
故
A
项错误
;
新航路开辟促进国际贸易
,
故
B
项错误
;
价格革命使资产阶级获利最大
,
加速封建势力的衰落
,
故
C
项正确
;
价格革命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2
《
全球通史
》
中写道
:1600—1763
年期间
,
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这里的“首要意义”是
(
)
A.
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B.
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打破了各地间的孤立状态
[
答案
] B
[解析] “欧洲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始于新航路的开辟,葡、西是代表,故A项错误;荷兰和英国分别以商业、工业立国,开启了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对“整个世界”则不是首要意义,故C项错误;各地间的孤立状态被打破则归功于新航路的开辟,故D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推动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经济: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原产于美洲的经济作物玉米、烟草、番薯等开始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经济结构。
(3)思想文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科技知识等。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3
据记载
,
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
—
银贸易”
,
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
10
万至
13
万吨白银中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
A.
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
B.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
答案
] B
[解析] 从材料“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国”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不是增加了欧洲的白银数量,不能反映出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的爆发,故A项错误;从材料“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国”可知,该贸易体系涉及欧洲、美洲和亚洲,反映出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白银流入中国,没有反映出欧洲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突破高考
考法
1
依托图表或文献材料
,
考查对早期殖民扩张的理解
典例
1
[2018·
全国卷
Ⅱ]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奴隶贸易
(
)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
答案
] A
[解析] 本题考查16—18世纪的奴隶贸易。根据柱状图数据,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大幅度增加,可以得出奴隶贸易为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财富,故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故B项错误;英国通过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获得了海上殖民霸权和大量殖民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故C项错误;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是为了解决美洲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仅为开采白银,故D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1
下图是
1500
年
(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
世界各地的国内生产总值
(
或地区生产总值
)
占比示意图
,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
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经济受冲击较小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
中国在当时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欧洲殖民者的势力已渗入亚洲地区
[
答案
]
A
[
解析
]
根据材料图示
,1500
年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所占比重仍旧较大
,
可知此时新航路开辟对亚洲影响不明显
,
故
A
项正确
;
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世界市场
,
且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时代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
故
B
项错误
;
图示中明朝所占比重最大
,
但是当时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
“主导地位”说法不妥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图示无法反映欧洲的殖民情况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2
以历史发展线索为情境
,
考查与之关联的历史背景与理解
典例
2
[2015·
全国卷
Ⅱ] 17
世纪
60
年代
,
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
;
到
18
世纪末
,
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答案
] D
[解析] 本题以茶叶在英国的使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茶叶从最初由英国贵族独享到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说明英国的茶叶数量大增,时间是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末,这是新航路开辟导致商业革命的表现。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选D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2
众所周知
,
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
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
,
到了
18
世纪
,
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
,
这主要是因为
(
)
A.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答案
] B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如英、法具有了对外贸易的有利位置,但这仅是英国崛起的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英国在18世纪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霸主主要是因为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注重资金在本国的积累,因而完成了工业化前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故B项正确;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与英国18世纪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无关,故C项错误;英国于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二 两次工业革命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主干整合
发展历程
具体内容
工业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
)
(1)
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
政治前提
: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
资金
:
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
技术
: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④
市场
: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
2)
成就
①
纺织机器
:18
世纪
60
年代
,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②
动力机器
: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
交通工具
:
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发展历程
具体内容
工业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
至
19
世
纪中期
)
(
3)
影响
①
生产力
: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②
生产组织形式
:
确立了工厂制
③
阶级结构
:
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
世界市场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
,
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发展历程
具体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中后期至
20
世纪初期
)
(
1)
条件
: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
2)
成就
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
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
同时
,
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
新交通工具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
,
内燃机问世
,
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
石油化工
:
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
,
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
3)
影响
①
生产力
: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②
生产组织形式
:
出现垄断组织
,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③
世界市场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
并最终形成
(续表)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深化理解
1.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1)对经济发展
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引起了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工厂时代的转变。
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对政治民主化: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法、德代议制逐渐确立。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3)
对社会主义运动
:
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
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
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
对世界格局
: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
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西方殖民掠夺加强
,
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
,
东方从属于西方。
(5)
对西方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
自由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重商主义思想。
(6)
对社会环境
:
工业时代的平民更加贫困
,
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
出现了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等。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
练
1
英国人口在
1741—1751
年增长率约为
3.5%,1751—1761
年增长率为
7%,1780—1790
年增长率为
11%,19
世纪
20
年代增长率达到
16%
。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生产方式的变革
B.
大量移民的涌入
C.
女权革命的发生
D.
医疗卫生的改善
[
答案
] A
[解析] 18世纪后期,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工业化导致生产力迅速提高,使人口增加,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移民与“主要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女权革命不一定使人口增加,故C项错误;医疗卫生是技术条件,与“主要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
练
2
多少世纪以来
,
把某些休闲活动留给地位高的人
,
已成为西方社会结构中的一个要素
,
例如
18
世纪的农民不跳小步舞
,
不玩惠斯特牌游戏。
19
世纪末期以后
,
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交往的纽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
工业革命的推动
B.
自由主义的传播
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社会主义的兴起
[
答案
] A
[解析] 材料“多少世纪以来,把某些休闲活动留给地位高的人”到“19世纪末期以后,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交往的纽带”说明休闲活动普及到了普通大众中,究其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人们有空闲时间、多余财力用于休闲娱乐,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已经出现自由主义思想,与材料“19世纪末期”不符,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因此世界市场的形成不是材料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与材料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3
下面表格为
1871—1900
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表
,
据此可知
19
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
A.
整体世界的形成
B.
殖民扩张的需要
C.
工业文明的发展
D.
资本原始积累
(
注
:1
英里≈
1.609
千米
)
国家
增加的土地
(
万平方英里
)
增加的人口
(
万人
)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
答案
] A
[解析] 由“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可得出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殖民地,瓜分世界,最终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体现了殖民扩张的情况,不能说是扩张的“需求”,故B项错误;“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与工业革命有关,但表格数据突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全球,故C项错误;材料里“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与资本原始积累不相符,故D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4 1851
年
,
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
,
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
,
通过外交途径
,
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
,
带自己生产的
12
捆“荣记湖丝”前来参展
,
最终脱颖而出
,
获得金奖。这说明
(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清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C.
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D.
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答案]
A
[
解析
] 1840
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51
年世界博览会召开
,
十几个国家参展
,
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体现
,
故
A
项正确。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并不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
,
故
B
项错误
;
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
与史实不符
,
故
C
项错误
;
徐荣村的“荣记湖丝”获金奖只是材料中的部分内容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突破高考
考法
1
依托主干知识
,
从史学研究等角度认识工业革命
典例
1
[2018·
全国卷
Ⅰ]
传统观点认为
,
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
,
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
;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
,
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
又有学者提出
,
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
,
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历史基本问题的认识。根据材料可知
,
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出现了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自然条件等入手得出的多种解释
,
研究视角趋于全面和深化
,
故
B
项正确。
A
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C
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D
项说法本身错误
,
故排除
A
、
C
、
D
三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1 1825
年
,
英国利物浦议会就曼彻斯特
—
利物浦城际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提出了“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等多条反对理由
,
企图维护既得利益。希望通过修建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
,
最终取得胜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
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
B.
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C.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
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答案]
D
[
解析
] 1825
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果、即将完成的时段
,
题目材料通过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和棉纺织业主就铁路修建案展开的辩论中棉纺织业主取得胜利这一事件
,
结合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壮大可知
,
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
,
故
D
项正确。“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不属于环保意识
,A
项错误
;B
、
C
项与题目材料无关
,
排除。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2
依托图表信息
,
深刻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典例
2
例
2 [2017·
全国卷
Ⅰ]
综合下表可知
,
在工业革命期间
,
英国
(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
(
百万英镑
)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
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
,1851
年为
100
。
)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
.
74
42
.
48
78
.
69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变化为切入点
,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本质的能力。据
1797
年指数为
42.48
、
1755
年指数为
42.74
可知
,A
项不正确
;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科技发展和机械发明
,B
项排除
;
“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只从工人角度进行解释
,
与“国民总收入”中的“国民”这一概念的范围不符
,
且“整体上没有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
排除
C
项
;
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的幅度低于国民总收入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故
D
项正确。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2 19
世纪末期
,
美国
《
时尚
》
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
(
见右图
),
这种服装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
·
布卢默的名字命名
,
也被称为“合理
化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
)
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B.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C.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答案]
B
[
解析
] 19
世纪末期
,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
“
合理化服装”的出现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
,
材料与贵族式休闲服装无关
,
故
A
项错误
;
工业革命后
,
女性走出家庭
,
成为工厂劳动者
,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故
B
项正确
;
“
合理化服装”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
与希腊复古风格无关
,
故
C
项错误
;
“
合理化服装”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
与战争影响无关
,
故
D
项错误。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主题串讲
主题5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1.世界工业化进程与环境问题
(1)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厂”,实现了工业化。随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蒸汽机的使用,使煤炭开采业发展迅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泰晤士河的污染)。
(2)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随着石油、电力成为主要能源,重化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3)
二战结束后
,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1973
年石油危机以后
,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三产业兴起
,“
新经济”出现
,
环境污染得到遏制。但发达国家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就全球而言
,
环境问题更加恶化。
2.
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1)
中国近代工业化探索
①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贡献是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
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
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没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②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甲午战败后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
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并在一战时期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一战结束后
,
欧洲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
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
由于长期战乱
,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
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
中国现代工业化探索
①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
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实施“一五”计划
,
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年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既有成功的探索
,
如
: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
但未能贯彻
;1960
年冬提出八字方针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但也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又有重大的失误
,
如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多快好省”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
,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
强调数量忽视质量
(
大炼钢铁运动
),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以及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年
):“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但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一定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纠正“左”倾错误。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④
改革开放后
(1978
年后
):
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对外实行对外开放
,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
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
,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3.
启示
:
借鉴历史
,
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工业化建设要立足国情
,
实事求是。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加快科技创新
,
科技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
要想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
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试
练
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朱熹说
:“
禹之行水
,
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
,
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
,
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据
《
史记
·
殷本纪
》
记载
:“
汤出
,
见野张网四面
,
祝曰
:‘
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
:‘
嘻
,
尽之矣
!’
乃去其三面。”
《
吕氏春秋
·
义赏
》
中说“竭泽而渔
,
岂不获得
?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
岂不获得
?
而明年无兽。”在环保的措施上
,
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
;
秦代
《
田律
》
中有“春二月
,
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
(
壅
)
堤水”的禁令
;
明朝时虞衡
(
主
综合突破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管环保的官员
)
的职责是“冬春之交
,
罝
(
捕鸟兽的网
)
罛
(
捕鱼的网
)
不施川泽
;
春夏之交
,
毒药不施原野”。
——
摘编自严火其等
《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
,
英国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议会在进行大规模环境调查
,
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
,
于
1847
年通过了
《
河道法令
》,
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
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
《
公共卫生法
》
。不久又颁布了
《
工人阶级住房法
》,
改造贫民窟
,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
摘编自李宏图
《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的环保思想
,
并简析古代环保思想形成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
,
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异同。
[
答案
]
(1)
思想
:
尊重自然
,
顺应自然
;
尊重生命
,
爱惜万物
;
合理利用自然
,
保护自然。原因
:
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
自然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需求
;
维护统治的需要。
(2)
相同
:
制定相关法律
,
依法治理
;
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
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不同
:
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
,
带有“农本”色彩
;
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
,
具有“工业化”特征。古代中国环保措施主要由政府实施
;
近代英国环保措施除由政府主导外
,
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古代中国环保受儒、道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
英国环保受近代民主法治思想的影响。
(
任答两点即可
)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
解析
]
第
(1)
问的第一小问
,
根据材料一“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得出尊重自然
,
顺应自然
;
根据材料一“‘嘻
,
尽之矣
!’
乃去其三面”得出尊重生命
,
爱惜万物
;
根据材料一“竭泽而渔
,
岂不获得
?
而明年无鱼”得出合理利用自然
,
保护自然。第二小问
,
根据所学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
,
道家思想主张天与人不相胜
,
得出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
根据所学
,
中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
,
保护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有利
,
得出自然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需求
,
维护统治的需要。第
(2)
问的第一小问
,
根据材料一“在环保的措施上
,
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和材料二“
《
河道法令
》”
等法律
可知
,
中英双方都制定相关法律
,
依法保护环境
;
根据材料一“明朝时虞衡
(
主管环保的官员
)”
和材料二“规定授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权
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得出中英都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
根据材料一“弃灰于道者被刑”和材料二“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
得出中英都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
,
中国保护环境主要是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而英国加强环保是由于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现象加剧
;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环保措施均由政府官方推行和实施
,
而根据材料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议会在进行大规模环境调查
,
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
,
于
1847
年通过了
《
河道法令
》”
可知
,
古代中国环保措施主要由政府实施
,
近代英国环保措施除由政府主导外
,
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
根据对第一问中国环保思想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可知
,
中国古代环保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
而根据材料二
《
河道法令
》《
公共卫生法
》《
工人阶级住房法
》
等一系列立法
,
得出英国受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的影响。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试练
2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些国家、组织实施的
PM2.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探究突破
国家
/
组织
年平均浓度
(μg/m
3
)
24
小时平均浓度
(μg/m
3
)
备注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准则值
10
25
2005
年发布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过渡期目标
—1
35
75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国家
/
组织
年平均浓度
(μg/m
3
)
24
小时平均浓度
(μg/m
3
)
备注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过渡期目标
—2
25
50
2005
年发布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过渡期目标
—3
15
37
.
5
澳大利亚
8
25
2003
年发布
,
非强制标准
美国
15
35
2006
年
12
月
17
日生效
,
比
1997
年发布的标准更严格
(续表)
国家
/
组织
年平均浓度
(μg/m
3
)
24
小时平均浓度
(μg/m
3
)
备注
日本
15
35
2009
年
9
月
9
日发布
欧盟目标值
25
无
2009
年发布目标值
2015
年
1
月
1
日强制标准生效
中国
35
75
2016
年实施
(续表)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上表为世界各国或组织
PM
2.5
标准的实行情况表
,
从表中提取有关
PM
2.5
的信息
,
自拟论题
,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
:
写明论题
,
史论结合
,
逻辑清晰。
)
[
答案
]
示例一:
论题:环境污染被世界关注。
阐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煤炭、石油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世界问题。二战后,世界体系逐渐制度化、体系化、法制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都发布了PM2.5标准,表明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共识。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示例二:
论题: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阐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煤炭、石油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世界问题。二战后,世界体系逐渐制度化、体系化、法制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一些国家发布的PM2.5标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还有差距,还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准则值,治理环境污染任重而道远。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示例三:
论题:中国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阐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关于煤炭、石油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世界问题。二战后,世界体系逐渐制度化、体系化、法制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自己的PM2.5标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解析] 根据表格中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时间得出论点一:环境污染被世界关注。论述可以从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的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展开。根据表格中各国、各地区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有关PM2.5数值之间的差距得出论点二: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论述可以从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的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二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治理成为一个迫切的全球性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根据材料表格中中国的PM2.5的实施时间表以及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的差距得出论点:中国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论述依然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拓展、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展开。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教师专用栏目
提供观点型论证(评价)开放试题
[
题型特点
]
(1)
提供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常常从时事新闻、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
,
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
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
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
提供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往往提供观点
,
要求学生进行论证
,
必须做到论从史出。
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
,
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
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
题型突破
教师专用栏目
[
设问方式
]
(1)
直接提供观点
,
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2)
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
,
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
,
请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
就材料中的观点
,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
(
或两种
),
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专用栏目
[
答题模板
]
选择观点
——
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并可以充分论证的观点。
(
有的试题除了已经列出的观点以外
,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
,
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
)
⇩
挑选史实
——
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证明观点的史实
⇩
表述成文
——
做到论从史出
,
史论结合
,
论证有力
教师专用栏目
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
:
(1)
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
?
用事实说话
,
最有说服力。
(2)
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
,
不是叙述
,
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
,
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
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
?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
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
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