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 MB
- 2021-05-21 发布
考情概览
·
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等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密度、布局影响
2014
课标
Ⅰ
,
4
~
5
题,
8
分
2011
课标文综,
9
、
11
题,
8
分
选择题
内容探究:
不
同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发展以及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部分自然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台风、寒潮、洪涝等几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全球变暖原因及解决措施
-
-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变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2015
课标
Ⅰ
,
7
~
9
题,
12
分
2011
课标文综,
36(1)(3)
,
16
分
选择题综合题
形式探究:
多
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难度系数在
0.6
左右,分值为
4
~
8
分。
热点探究:
全
球气候异常,特别是
1
月份发生的北美暴风雪灾害等热点问题。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寒潮和台风形成、危害与防治
-
-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
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
2.
掌握: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理解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影响。
3.
应用:运用景观图、区域图等来分析聚落、交通布局的因素。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城市区位分析
[
知
识
整
合
]
1
.
聚落
(1)
概
念:人类从事
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
。
(2)
类型:按性质和规模不同分为
和
。
生产和生活
房屋建筑
各种设施
城市
乡村
2
.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区域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较
相对集中,呈
、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较小
相对
较
大
团聚型
分散
少
[
深
度
解
读
]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
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影响
表 现
原 因
典型案例
聚落的形态
平原地区
平原广阔,聚落多呈团聚型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落的区位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
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
特别提示
】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
坝子
)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地形对乡村聚落数量的影响
1
.
(2014·
广东文综,
4
~
5)
图
1
、图
2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
(2)
题。
图
1
图
2
(1)
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
A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250
~
1 4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2°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550
~
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
~
20°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
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
A
.黄土高原
B
.三江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江南丘陵
【
审题突破
】
答案
(1)C
(2)A
命题角度二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
.
[
2013·
北京文综,
41(1)
,
10
分
]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
读下图,完成下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10
分
)
解析
甲区域所在地区纬度略高,冬季气温偏低,聚落沿河谷分布,热量条件好,取水便利。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山区和高原自然条件较差,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乙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密布,聚落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交通便利。长江以南水网、道路密集,所以聚落密度较大;长江以北水网、道路较稀,聚落密度较小。分析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甲
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
(
河流谷地
)
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
.
[2013·
广东文综,
41(2)
,
4
分
]
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
2 261
米,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结
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
________
、
________
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4
分
)
解析
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受地形与河流影响,城市形态呈条带状。
答案
地
形 河流
考点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知
识
整
合
]
1
.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
自
然因素:
、气候、水文等。
(2)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
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
等。
地形
城镇
科学技术
2
.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
.
交通线路选线
要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
、社会、交通、技术、
等因素;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要尽
可能
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经济
生态
降低
[
深
度
解
读
]
1
.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原则
原因
举例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
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
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可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长江中下游地区
2
.
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
“
之
”
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
“
之
”
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一般呈网状分布,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满足运输需求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3.
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及分布的影响
1
.
(2014·
课标
Ⅰ
,
4)
20
世纪
50
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下图,完成下题。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
审题突破
】
1
.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新疆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
①
地区。
2
.
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
D
绿洲
命题角度二 地形对高速铁路线的影响
2
.
(
高考经典
)
到
2010
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
7 500
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
(1)
~
(3)
题。
(1)
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水文
(2)
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
A.
减少噪音扰民
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
D
.保护野生动物
(3)
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
A
.武汉
—
广州
B
.杭州
—
上海
C
.成都
—
上海
D
.兰州
—
北京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把握影响因素。
第
(1)
题,抓住
“
高速运行
”
,必须平直,所以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第
(2)
题,抓住
“
平原地区
”
,排除
“
保护野生动物
”
,联系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均耕地少的特点,判断为节约耕地。第
(3)
题,联系教材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高速铁路网发达且两地距离不是很远的区段,只有武汉
—
广州符合;成都
—
上海和兰州
—
北京两区段距离远,对民航客运业影响不大,杭州
—
上海距离近,两地民航客运业本来就较弱,主要通过公路和普通铁路运输。
答案
(1)A
(2)B
(3)A
【
读图指导
】
交通景观图的判读方法
(
常考的类图像之十九
)
交通景观图能够将一幅幅与交通密切相关的地理画卷呈现在考生眼前,充分体现了课标
“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
要求,如高铁景观、长江跨江大桥景观、胶州湾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等景观。
现结合近几年考查情况,对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
(1)
是什么?在哪里?
准确判断交通景观图表示何种交通事物或要说明哪种交通现象。要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迷惑。如下面题组递进中展示的是高速公路景观。
(2)
特征是?何关系?
细心观察交通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判断区域特征,分析各特征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下面题组递进中,图片显示高速铁路比较平直,所经地区地形较为平坦。
(3)
成因是?怎样答?
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利用景观图中信息,针对试题的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如同样是修高架桥,京沪铁路主要是为了减少占用耕地,青藏铁路则主要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
命题角度三 地形对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3
.
(
2011·
课标文综,
9
、
11
)
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
T
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
据此完成
(1)
~
(2)
题。
(1)
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
)
A
.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
.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
.铁路沿
P
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
.
P
箭头指示北方
(2)T
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
)
A
.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
.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
.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
.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解析
第
(1)
题,由题意知,该段铁路为
“
上坡段
”
,故其不是沿等高线布线,
A
错;该段铁路是
“
从拉萨向北上坡段
”
,故
P
箭头方向为铁路离开拉萨的上坡方向,所以
C
项错;由于是某处的景观,
P
箭头不一定指示方位的正北方;由于该地位于
“
青藏高原
”
,冬季气温低,河流有结冰期,故
B
项正确。第
(2)
题,
T
设施位于沟谷口,主要作用是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答案
(1)B
(2)B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5-20 23:03:1388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三部2021-05-20 20:30:395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20 14:11:293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5-20 00:13:596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19 17:30:022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2021-05-19 14:58:481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12 01:57:5818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5-11 22:08:327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亚(共2021-05-11 21:24:4116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5-10 20:38:30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