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MB
- 2021-05-21 发布
课时达标(三)
一、选择题
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处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读图完成1~2题。
某行星冲日图
某行星凌日图
1.太阳系中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 )
A.木星与土星 B.金星与火星
C.金星与木星 D.火星与土星
2.下列关于凌日和冲日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星和金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B.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C.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冲日现象
D.在地球上既可看到火星凌日,也可看到火星冲日
1.B 2.A 解析 第1题,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的排列顺序可知,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金星与火星。第2题,根据题意可知,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该位于太阳和地球轨道之间,即水星和金星可发生凌日现象。能够发生冲日现象的行星应该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故C、D错误。
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回答3~4题。
3.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 )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日温度两极化现象 D.距日距离较远
4.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 ②水资源充足
③光照、温度适宜 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3.D 4.B 解析 第3题,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而数十亿年前潮湿的环境下可能有生命体进化,说明气温低、干燥,使其很难孕育生命,而这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造成的,故D正确。第4题,可以借鉴地球生命现象存在的条件,与②③④三项关系最密切。
太阳辐射强度受地形地势、气象气候、纬度、大气透明度、太阳活动强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该地可能位于( )
A.长白山区 B.天山山区
C.太行山区 D.横断山区
6.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
A.2月1日、晴天 B.7月1日、阴天
C.3月1日、多云 D.12月1日、多云
7.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时刻,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气候
C.地形 D.海拔
5.B 6.C 7.C 解析
第5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理论数值在北京时间14时最大,当地地方时为12时,与120°E地方时相差2小时,据此可知该地在90°E附近。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北京时间8时左右日出,19时左右日落,昼短夜长且接近昼夜平分,说明该日在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内或春分前的一段时间内,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第7题,气候、海拔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实测数值,对理论数值影响不大,B、D错误。日出、日落时刻,太阳照射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理论数值差异不大,A错误。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时刻,可能的原因是该地西侧有高大的地形阻挡致使日落提前,日落时太阳高度还较大,所以太阳辐射强度较大;东侧无高大地形阻挡,正常日出,因日出时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强度较小,C正确。
2017年9月7日,科学家观测到一个巨大的太阳耀斑在太阳表面爆发,这是近年太阳产生的最大耀斑。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氮
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17年
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9.下列现象受太阳活动影响不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D 9.A 解析 第8题,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第9题,甲是利用太阳能的集热板,受太阳活动影响不大;乙是气候异常,太阳活动导致洪涝、干旱灾害增多;丙是罗盘,太阳活动引起磁暴现象,会导致方向紊乱;丁是短波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
2018年6月10日,位于日本九州岛南部的樱岛火山剧烈喷发,产生了大量的火山灰与岩浆。据此完成10~11题。
10.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11.大量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可能导致( )
A.周边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C.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10.C 11.C 解析 第10题,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地幔。第11题,大量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削弱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周边大部分地区温度降低,A、B、D错误;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正确。
二、综合题
12.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八颗行星中,A表示,B表示。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向,呈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性和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分析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有哪些?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八颗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第(3)题,地球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因距离太阳太远,地球会变成“冰球”。第(4)、(5)题可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答案 (1)水星 金星 类地
(2)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有适合生物存在的温度条件。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 酒泉深居内陆,有航天发射的诸多优势,“神舟”系列均在此成功发射。除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外,我国还在海南文昌建设了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
(1)请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写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分析原因。
(3)分析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突出优势。
解析 第(1)题,可以从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及变化得出年日照时数总体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第(2)题,据图中等值线分布可知,甲自外围向中间数值增大,结合等值距可以确定其数值范围是3 600~3 800。由经纬度位置和日照时数可以确定甲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多晴天,日照时间长。乙区域等值线数值由周边向中间减小,结合等值距可以确定其数值范围是2 400~2 600,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兰州位置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地位于祁连山的东南段,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较少,日照时数较短。第(3)题,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海南岛,纬度位置较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卫星发射;临海,海洋运输便利,可以运输大型设备;环海,地广人稀,发射安全。
答案 (1)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小时<甲<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 400小时<乙<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文昌位于海南,纬度低,故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卫星发射;沿海,故海运便利,可运输大型的火箭和设备等;周围都是海域,利于发射安全。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4:23:58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0 12:10:4011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1:55:02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0 02:07:187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13 03:09:5943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12 11:01:5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5-12 02:34:558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11 21:03:47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