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MB
- 2021-05-21 发布
中国近现代史
“
通史融会
”
与
“
中外关联
”
BANKUAI ZIXIUKE
板块
自修课
关注历史重要节点
·
把握时代主要特征
——
凡是特色的,就是高考关注的
一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一)
阶段特征
经世致用,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终结;三民主义,在民主共和的旗帜下传播
文化上
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在特权维护下的经济掠夺;实业救国,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上
瓜分狂潮,从
“
天朝上国
”
到亡国亡种的空前危机;民族觉醒,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的救亡图存之路
政治上
重点关注
“板块押题练”见“板块押题练(六)”
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
(二)
阶段特征
创作自由的
“
双百
”
方针;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人民教育
文化上
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体制的确立
经济上
社会主义阵营的新生政权;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三大制度;瞩目世界的大国外交风范
政治上
重点关注
“板块押题练”见“板块押题练(七)”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三)
阶段特征
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航空航天梦的实现;
“
科教兴国
”
的战略;文艺繁荣的
“
春天
”
文化上
经济建设的
“
春天
”
;社会生活的巨变;
“
一带一路
”
的倡议;时不我待的机遇
经济上
民主法制的完善;
“
一国两制
”
的实践;责任担当的外交;和谐社会的构建
政治上
重点关注
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政治
20
世纪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科技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
经济
奉行不结盟政策,争取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双边、多边外交活动
新时期
外交
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基层民
主选举
颁布
1982
年宪法,并以宪法为核心,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1999
年
“
依法治国
”
被正式写入宪法
“
依法
治国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拨乱
反正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1
世纪初,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
1984
~
1992
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992
年以后,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
国有企业
改革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板块押题练”见“板块押题练(八)”
中外关联研究历史
·
大背景下探究原委
——
高考不仅考“是什么”,更注重考“为什么”
二
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近代工业
(
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
产生;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抗争探索: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思想观念进一步变化
“
开眼看世界
”
,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
资政新篇
》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二)
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三)
新中国外交
阶段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20
世纪
70
年代
)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
两个拳头打人
”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
)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
~
1955
年
)
新中国外交
阶段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1991
年后至今
)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
(20
世纪
80
年代
)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
(四)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两次鸦片
战争
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从甲午中日
战争到八国
联军侵华
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的缔约国。随着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
二战后
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
体系确立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9
~
1933
年经济危
机期间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
“
短暂春天
”
第一次
世界大战
时期
“板块押题练”见“板块押题练(九)”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