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0 KB
- 2021-05-21 发布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
艺术
第19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
技成就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1949 年 11 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领导机关和重点研究中心。1950 年
8 月,成立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并在全国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我国采取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
A.健全科研机关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促进教育发展
D.服务国家建设需要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建立和健全科研机构,目的是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
需要。故选 D 项。
答案 D
2.“在他(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
航天,他是先行人……”在这一颁奖词中,“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
B.核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火箭弹、原子弹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钱学森等科学家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 B 项。
答案 B
3.高二(五)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举办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展”,
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两枚烟标,它们反映了(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由“‘70’烟标”和“‘卫星’烟标”的名称可判断,这是为了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
答案 B
4.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 20%左右,故而其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
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影响不包括( )
A.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B.它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C.解决了全球饥饿问题
D.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解析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 C 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C
5.
观察右图,与该图标相关的计划主要致力于( )
A.发展高新技术
B.增强国防力量
C.解决温饱问题
D.加快农业开发
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中国提出了“863 计划”,主要是发展高新
技术。故 A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A
6.某学习小组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之最”展览,下列科技成就最适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世界之最”板块的是( )
A.在罗布泊成功试爆原子弹
B.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C.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载人飞行
解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其他科技成就此前已有其他国家成功实现,所以 C 项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之最”这一
要求。
答案 C
7.1978 年 3 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
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他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请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科学大会宣传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科学大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根据材料,简述邓小平的论断有何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1)“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兴,亟须用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
中国的综合国力。
(2)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起了人们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为科技
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954 年 3 月,中共中央作出批示,指出科学家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必须重视和尊重他们;
要大力培养新生的科研力量,扩大科研队伍。该批示出台的背景是( )
A.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
D.人民教育确立需要大量科研人员
解析 1953 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国家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故选 C 项。
答案 C
2.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
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
提高国防力量,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
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更不是发展生产,故 C、D 两项错误。
答案 A
3.从 1949 年 8 月到 1955 年 11 月,从西方国家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多达 1 536 人,其中从美国归
来的就有 1 041 人,他们都成为重要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者。驱使他们回
国的主要因素是( )
A.强烈的爱国情怀
B.中国科研环境的优越
C.中国政府的召唤
D.科研人员待遇的提高
答案 A
4.下图分别为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的腾云驾
雾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
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解析解答本题要紧扣“实现飞天梦想”“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
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故选 C 项。
答案 C
5.1956 年,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
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A.原子弹、氢弹等尖端科技的研制
B.籼型杂交水稻
C.“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
解析 B 项是袁隆平的贡献,C、D 两项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据时间判断选 A 项。
答案 A
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的发展。A 项中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B 项中“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是在 2003 年;D 项中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是在 1965 年,与
图中对应时间段不符,排除。
答案 C
7.下表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其中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
时期 特点 状况
1950—1959
年
指数增长
期
每隔 1.6 年,科技成果翻一
番
1959—1962
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 指数增长 每隔 1.4 年,科技成果翻一
年 期 番
1966—1975
年
非常时期 几乎呈零增长
1975 年以后
指数增长
期
增长率基本与世界水平相
近
A.教育发展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缓慢
C.“左”倾错误的发展D.中苏关系恶化
解析前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者“文化大革命”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是导致科技发展
落后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8.“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
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上述评论中的“他”是
( )
A.钱学森 B.邓小平
C.华罗庚 D.袁隆平
解析根据题目材料中的“田畴”“农夫”“稻菽”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题目材料评价的是从事杂
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故选 D 项。
答案 D
9.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一”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
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经济发展和科技体制的创新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
解析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高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故选 B 项。
答案 B
10.2015 年 10 月,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是“文化大革
命”时期默默耕耘并取得重大科学突破的众多科学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下列同属于这一时期
的成就还有( )
A.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解析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是在 1964 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 1965 年,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在 1970 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 1983 年。所以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1.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
发展、自主创新”战略演变的过程,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这说明
中国科技( )
A.是改革开放的重点
B.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C.确立科技攻坚重点
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不同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都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而制定的,符合中国的
实际国情。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科技落后,所以提出“向科学进军”;随着中国科技
水平的提高,提出了“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
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
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
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美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 1 元
钱,将会产生 7 元至 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
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
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材料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
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参考答案(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方面;材料二,经济方面。
材料一:国内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上正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
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 间
中国在世界科技中的比
例
401—1000 年 70%
1001—1500
年 58%
1501—1840
年 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 年,中国组建 0038 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 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 1059 发射成功。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3 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 1 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 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
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 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 7A”)失败。
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 1501—1840 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1956—2003 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
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原因:
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技发展缺少新的推动力;明
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
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
(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3)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92021-05-12 21:56:4511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语言文字运用2021-05-12 15:55:58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62021-05-11 01:29:47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92021-05-10 17:26:5912页
- 【英语】2020届二轮英语复习副词的2021-05-10 14:42:29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02021-05-08 15:10:17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322021-04-29 01:24:38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52021-04-28 11:02:45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72021-04-28 09:17:35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32021-04-27 21:09:0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