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9.50 KB
- 2021-05-20 发布
2020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案
[思维导图·成一统]
[基础速练·固根基]
1.判断下列有关酶本质和作用叙述的正误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3)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4)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5)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6)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因此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7)酶活性的发挥离不开其特定的结构(√)
2.判断下列有关酶特性叙述的正误
(1)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不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
(2)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3)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4)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酶的保存(√)
(5)人体在发热感冒时,常出现厌食恶心现象,这与人体内酶的活性有关,说明酶活性的发挥离不开适宜的温度等(√)
(6)在稀蛋清液中加入蛋白酶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由于蛋清液中的蛋白质被分解,因此不再发生紫色反应(×)
3.连线酶的特性和原理
[题组练透·过考点]
题组一 考查酶的本质
1.(2015·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解析:选A 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一些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结合传递信息,影响靶细胞的代谢活动。
2.(2014·福建高考)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
A.蛋白酶 B.RNA聚合酶
C.RNA D.逆转录酶
解析:选C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为rRNA,而催化核糖体内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物质是酶,由此可推测该酶的化学本质是RNA。
3.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解析:选B 分析曲线可知,甲酶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酶活性不改变,说明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应是RNA;乙酶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酶活性降低,说明该种蛋白酶能改变其分子结构,所以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归纳拓展] 正确理解酶的本质
(1)辨析有关酶的六种说法:
项目
错误说法
正确理解
产生
场所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
化学
本质
蛋白质
有机物(大多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作用
场所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温度
影响
低温和高温均使酶变性失活
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高温使酶变性失活
作用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酶只起催化作用
来源
有的可来源于食物等
酶只在生物体内合成
(2)酶与激素的比较:
区别
产生
化学本质
作用机制
激素
内分泌
细胞
蛋白质、多肽、固醇、单胺等
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并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酶
所有的
活细胞
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作为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
相同点
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也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题组二 考查酶的作用原理及特性
4.(2015·江苏高考)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
B.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C.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温度越低澄清速度越快
D.洗衣时,加少许白醋能增强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
解析:选B 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而不是失活。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胰蛋白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低温时果胶酶的活性降低,不利于果胶酶发挥作用。加酶洗衣粉中含有碱性蛋白酶,加白醋会降低碱性蛋白酶的活性。
5.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
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
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解析:选C 加入酶C后A浓度降低,B浓度升高,说明在酶C的催化下A能生成B,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A浓度由大变小,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T2后B增加缓慢是由底物A不足导致的;图示反应在最适温度下进行,降低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将减慢,反应时间将延长,T2值增大。
[归纳拓展] 酶的作用原理分析及具有专一性的物质归纳
(1)酶的作用原理:
酶和其他催化剂均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结合4题图分析如下:
①图中ac和bc段分别表示无催化剂和酶催化时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活化能。
②若将酶变为无机催化剂,则b在纵轴上向上移动。用加热的方法不能降低活化能,但会提供活化能。
(2)具有专一性的五类物质归纳:
酶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载体
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协助,不同物质所需载体不同,载体的专一性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基础
激素
激素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其原因在于它的靶细胞膜或胞内存在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tRNA
tRNA有61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抗体
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师说考点·解疑难]
1.酶的高效性曲线及分析
(1)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2.酶的专一性曲线及分析
(1)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的变化是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该反应
(2)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该反应
3.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及分析
(1)在最适温度(pH)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pH),酶的催化作用都将减弱
(2)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3)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4)从丙图可以看出: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4.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分析
(1)甲图: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乙图: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研透考情·备高考]
考向一 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的曲线分析
1.某生物小组用某种酶进行了三组实验,有关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研究的酶有麦芽糖酶和蔗糖酶
B.三组实验能够证明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温和性
C.通过实验可以证明该种酶活性最大时的条件接近30 ℃、pH=7
D.pH=5或温度为20 ℃条件下酶活性下降的原因相同
解析:选C 图3中,麦芽糖的含量减少,蔗糖保持不变,说明该实验研究的酶是麦芽糖酶。酶具有高效性是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图示中并没有进行此实验。图1中温度为30 ℃时,达到反应平衡点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此温度最接近最适温度。图2中pH=7时,底物剩余量最少,说明底物被分解的最多,因此,该种酶活性最大时的条件接近30 ℃、pH=7。20 ℃时只是抑制酶的活性,而pH=5时可能使酶变性失去活性。
考向二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曲线分析
2.(2019·南京模拟)某同学探究温度、pH、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绘制出如下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相同
B.图2中,D点与F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且不能恢复
C.图3中,G点时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
D.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pH、温度
解析:选C 图1中相关因素为底物浓度,A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底物浓度,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等其他因素;图2中相关因素为温度,D点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F点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且不能恢复;图3中相关因素为pH,G点时pH过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再调至最适pH,酶促反应速率也不能同步升高。
3.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 ℃)、B组(40 ℃)和C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在60 ℃条件下,反应的最终产物浓度比20 ℃和40 ℃条件下小很多,说明酶在60 ℃条件下最终失活。20 ℃与40 ℃条件下相比,40 ℃时酶促反应到达反应平衡的时间短,说明40 ℃条件下酶活性较高。(2)在时间t1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变成30 ℃,由该酶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知,30 ℃条件下的该酶活性大于20 ℃条件下的,因此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3)t2时C组的产物浓度已不再增加,但由A和B组t2时的产物浓度可知,t2时C组底物并未全部被分解,C组产物浓度不再增加是由于C组温度过高导致t2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增加2倍量的底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t3时产物的总量也不会再增加。(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
答案:(1)B (2)加快 (3)不变 60 ℃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和专一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方法规律] “四看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分点突破·精细研]
题型一 酶催化作用的验证实验
1.(2016·江苏高考)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单位: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管号
1%焦性
没食子酸
2%H2O2
缓冲液
过氧化
物酶溶
液
白菜梗
提取液
煮沸冷却
后的白菜
梗提取液
1
2
2
2
-
-
-
2
2
2
-
2
-
-
3
2
2
-
-
2
-
4
2
2
-
-
-
2
A.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
B.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
C.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D.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证明白菜梗中无过氧化物酶
解析:选A 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可确定加入白菜梗提取液的3号管为实验组,1号、2号和4号管都为对照组;若3号管显橙红色,还需要与2号管、4号管对照才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能是因为高温使过氧化物酶失活,而不能证明白菜梗中不存在过氧化物酶。
[归纳拓展] 酶催化作用的验证实验设计
设计
思路
实验
变量
自变量是相应酶液的有无,因变量是底物是否被分解
结果
分析
根据底物性质利用相应试剂检测,若底物被分解,则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否则不具有催化作用
题型二 酶本质的验证实验
2.下列能够证明某种酶的化学本质是RNA的实验设计组合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①
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
②
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
③
已知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④
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对于酶本质的验证,需要设置对照,即①③组,此外检测RNA利用吡罗红染液。
[归纳拓展] 试剂检测法——鉴定酶的本质
(1)设计思路:
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在高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本质都是蛋白质,所以对酶本质的鉴定常常是变相地考查蛋白质或RNA的鉴定方法。因此,利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而RNA与吡罗红染液作用显红色的原理设计鉴定方案即可。
(2)设计方案:
题型三 酶催化特性的探究实验
3.已知2H2O2===2H2O+O2↑,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O2的生成速率(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率)来判断H2O2分解的速率。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请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0.01%的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若干。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率从快到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的温度改为80 ℃,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可通过设置有酶和无酶的两组实验进行研究;二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可通过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来实现。因此,本实验需要设置3组:H2O2溶液+蒸馏水、H2O2溶液+过氧化氢酶溶液、H2O2溶液+FeCl3溶液。由于该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所以实验结果是确定的,即加酶的一组中O2
释放速率最快,加FeCl3溶液的一组次之,加蒸馏水的一组最慢。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故经80 ℃处理后,加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O2释放速率最快。
答案:(1)①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 ℃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③观察各试管中释放气泡的快慢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加FeCl3溶液的试管 在此温度下,过氧化氢酶已变性失活
[归纳拓展] 对比法——验证酶的高效性
(1)设计思路:
验证酶高效性的方法是“对比法”,即通过对不同类型催化剂(主要是与无机催化剂作比较)催化底物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等量的同一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对应的酶溶液
等量的无机催化剂
现象
反应速率很快;或反应用时短
反应速率缓慢;或反应用时长
结论
酶具有高效性
(3)实验操作:
4.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
溶液
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
酶溶液
甲
+
-
+
-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 ℃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 ℃,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 ℃时的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照试管甲,易知试管乙中要添加的是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溶液;试管丙和试管丁就应该分别是试管甲和试管乙的对照实验。(2)根据步骤①的提示和题干所给的材料及用具,可以推出接下来要做的是“恒温反应”,并利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3)(4)根据实验设计,试管甲和试管乙中的反应能够进行,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的反应不能进行,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因此,可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这一结论。(5)因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20 ℃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较低,产生的还原糖较少,因此,产生砖红色沉淀的试管中的颜色比37 ℃时的浅。
答案:(1)如下表:
溶液
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
酶溶液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2)②将各试管中溶液放在37 ℃恒温水浴锅中一段时间后再按上表分别混匀,放入37 ℃恒温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在热水浴中处理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5)20 ℃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产生的还原糖少
[归纳拓展] 对比法——验证酶的专一性
(1)设计思路:
验证酶专一性的方法也是“对比法”,常见的有两种方案: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
项
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材
料
底物相同(等量)
与酶相对
应的底物
另外一
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
对应的酶
另外一种酶
同一种酶(等量)
现象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酶具有专一性
(3)实验操作:
5.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 ℃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解析:(1)脂肪酶的活性以其单位时间内分解脂肪量为指标,因酶需要适宜的pH,故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2)该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要测定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采用预实验,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对比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若不能测出峰值,则需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
答案:(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 ℃)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归纳拓展] 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1)设计思路:
组别编号
1
2
…
n
实验材料
等量的同种底物
温度(pH)
T1(a1)
T2(a2)
…
Tn(an)
衡量指标
相同时间内,各组酶促反应中生成物量的多少,或底物剩余的多少
实验结论
生成物量最多的一组,或底物剩余最少的一组所处温度(或pH)为最适温度(或pH)
(2)实验操作:
①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 ↓
↓
↓
↓
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②探究酶的最适pH:
O2的产生速率
[提醒] 探究酶活性实验中的“三宜”与“四不宜”
(1)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3)在探究酶的适宜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4)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保证酶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反应物与底物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
[冲关集训·能力通]
1.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B.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C.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解析:选B 可以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斐林试剂验证酶的专一性,但不能用碘液,因为蔗糖是否水解无法判断。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可以研究酶的高效性。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不能用其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利用胃蛋白酶、蛋清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应分别设置为1、2、3,因为胃蛋白酶的最适pH约为2,如果从3开始胃蛋白酶可能已经失活。
2.为了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5组实验,分别选择一定的试剂进行检测,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酶
蛋白酶
蛋白酶
淀粉酶
淀粉酶
淀粉酶
反应物
蛋白质
淀粉
蛋白质
淀粉
麦芽糖
A.①和③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B.②和④对比,用碘液检测
C.④和⑤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D.③和④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解析:选B ①和③中蛋白酶和淀粉酶均是蛋白质,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所以②和④对比,可用碘液检测;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淀粉酶虽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但麦芽糖为还原糖,所以④和⑤均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形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均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
3.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及结果(“+”的多少,代表颜色深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
①
②
③
纤维素悬液(mL)
2
2
2
纤维素酶液(mL)
1
1
1
反应温度(℃)
30
40
50
斐林试剂(mL)
2
2
2
砖红色深浅
++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B.该实验检测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
C.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
D.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
解析:选D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还原糖生成量通过颜色深浅体现出来,这与温度不同有关,是因变量。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是因为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②与①③组的温度相比,40 ℃较适宜,但实际上该纤维素酶最适温度可能低于或高于40 ℃,通过本实验只能说明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在40 ℃左右。
4.某研究小组在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某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右图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Mn2+降低了相应化学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其活性降低
C.不同离子对酶的活性有提高或降低作用
D.该水解酶的用量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解析:选A 从图中可以看出,Mn2+只是提高了某水解酶活性,但并不能降低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某水解酶活性降低;从图中可以看出,有的离子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有的离子可以降低酶的活性;不同金属离子是实验的自变量,该水解酶的活性是实验的因变量,该水解酶的用量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5.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所示。在35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消失
B.甲中溶液呈紫色、乙中溶液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C.甲和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D.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解析:选C 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多肽,且蛋白酶本身也为蛋白质,由于蛋白质和多肽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所以甲、乙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被分泌液中的蛋白酶水解而消失,丁因无蛋白酶而不发生水解。
[课堂巩固练—小试身手]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可以由C、H、O、N、P组成
B.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C.酶具有催化作用是因为酶能给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D.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解析:选C 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量的酶是RNA,因此有的酶的组成元素是C、H、O、N、P,且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具有催化作用是因为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2.(2019·扬州学测模拟)某同学在进行某一酶促反应实验时,第一次实验测得产物生成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中曲线a所示,第二次实验仅对第一次实验中的条件进行了一处调整,实验结果如曲线b所示。该同学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A.改变了酶的种类 B.改变了酶的用量
C.改变了底物浓度 D.改变了反应温度
解析:选C 改变酶的种类,可能使反应不能进行下去。改变酶的量和反应温度,不改变生成物的量。只有改变底物浓度,即反应物的量,才影响生成物的量。
3.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结合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B.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会加快
C.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D.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解析:选D 由于该图是在最适温度下绘制的,因此改变温度会使酶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变慢;b点后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说明反应物浓度不是限制因素,可能受酶浓度的限制,因此当在b点及以后提高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会变化;从曲线图可知,a点后b点前,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说明此时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4.(2013·江苏高考,多选)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实验
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选ACD 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不宜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①不合理;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故实验③不合理;斐林试剂呈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不适合用于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故实验④不合理。
相关文档
- 名师面对面2017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2021-05-19 13:47:508页
- 2014高考生物北师大版一轮复习生物2021-05-12 23:14:2215页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2021-05-10 19:27:5513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在2021-05-06 09:33:0418页
- 人教版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2021-04-27 11:51:416页
- 创新设计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检测2021-04-25 20:49:4310页
-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021-04-16 21:38:445页
-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与2021-04-14 18:20:2818页
-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传2021-04-14 09:12:345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学案免疫调2021-04-12 23:59:5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