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7.42 KB
- 2021-05-20 发布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返校考试
高二物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1. 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 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 714N获得反冲核 817O,发现了质子
C. 查德威克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 普朗克提出的“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2. 影响显微镜分辨本领的一个因素是波的衍射,衍射现象越明显,分辨本领越低.利用电子束工作的电子显微镜有较高的分辨本领,它是用高压对电子束加速,最后打在感光胶片上来观察显微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电压越高,电子的波长越长,分辨本领越强
B. 加速电压越高,电子的波长越短,衍射现象越明显
C. 如果加速电压相同,则用质子束工作的显微镜比用电子束工作的显微镜分辨本领强
D. 如果加速电压相同,则用质子束工作的显微镜比用电子束工作的显微镜分辨本领弱
3. 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原子经过一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后,核内质子数不变
B. 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后就不具有放射性
C. β射线是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
D. 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电离能力最强
1. 用中子轰击 92235U原子核产生裂变反应,可能的裂变方程为 92235U+01n→Y+3689Kr+301n,方程中的单个原子核 92235U、Y、 3689Kr及单个中子 01n的质量分别为m1、m2、m3、m4, 92235U的半衰期为T, 92235U核的比结合能比Y核的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原子核中含有56个中子
B. 方程中的核反应释放的能量为(m1-m2-m3-2m4)c2
C. 若提高 92235U的温度, 92235U的半衰期将会小于T
D. 92235U原子核比Y原子核更稳定
2. 已知金属钙的逸出功为2.7eV,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当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的动能减少,氢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减少
B. 氢原子可能辐射4种频率的光子
C. 有3种频率的辐射光子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
D. 从n=4到n=1发出的光的波长最长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全选得4分)
3. 如图所示,图(1)为一列横波在t=0.5 s时的波动图像,图(2)为质点P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C. 波速为4 m/s D. 波速为6 m/s
4. 如图所示,一束由两种频率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由空气从P点射入玻璃三棱镜后,出射光分成a、b两束.下列关于a、b两束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光的频率比b光的频率小
B. 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a光形成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大
C. 从P点垂直穿过玻璃三棱镜,a光所用时间比b光短
D. 从同种介质射入真空发生全反射时,a光临界角比b光的小
1.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同学按如图a方式连接电路,利用该装置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A、K两极之间电压UAK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b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光的光照强度相同
B. 甲、乙两光的频率相同
C. 丙光照射阴极时,极板的逸出功最小
D.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2. 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花粉颗粒的布朗运动反映了花粉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悬浮颗粒越大,同一时刻与它碰撞的液体分子越多,布朗运动越不明显
C.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
D. 一定质量的0℃冰变成同温度的水,内能一定增加
3. 关于晶体及液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彩色液晶显示器利用了液晶的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B. 组成晶体的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的
C. 单晶体和多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 在熔化过程中,晶体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保持不变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完全失重的宇宙飞船中,水的表面仍存在表面张力
B. 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会上升
C. 对于同一种液体,饱和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当人们感到干燥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一定较小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季天旱时,给庄稼松土是为了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
B. 给车轮胎打气,越打越吃力,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D. 与热现象有关的自发的宏观过程,总是朝着分子热运动状态无序性增加的方向进行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2. 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
①往边长约为40cm的浅盘里倒入约2cm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
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
(2)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m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m(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3)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做了哪些科学的近似______
A.把在水面上尽可能扩散开的油膜视为单分子油膜
B.把形成油膜的分子看做紧密排列的球形分子
C.将油膜视为单分子油膜,但需要考虑分子间隙
D.将油酸分子视为立方体模型.
3. 如图甲所示,是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原理图。将细线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系一小钢球,就做成了单摆。
(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直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
(2)某同学测得摆线长L,摆球直径d,单摆n次全振动所用时间t,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0分)
1. (8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再变化到状态C,其状态变化过程的p-V图象如图所示。已知该气体在状态A时的温度为27℃.求:
①该气体在状态B、C时的温度分别为多少摄氏度?
②该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的热量是多少?
2. (12分)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
(1)求该简谐波的波速;
(2)从该时刻起,再经过Δt=0.4s,P质点通过的路程和波传播的距离分别为多少?
(3)若t=0时振动刚刚传到A点,从该时刻起再经多长时间图甲中横坐标为45m的质点(未画出)第二次位于波峰?
1. (12分)个静止的铀核 92232U(原子质量为232.037 2 u)放出一个α粒子(原子质量为4.002 6 u)后衰变成钍核 90228Th(原子质量为228.028 7 u).已知1 u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写出铀核的衰变反应方程;
(2)算出该衰变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
(3)若释放的核能全部转化为新核的动能,则α粒子的动能为多少?
2. (10分)如图所示,直角梯形玻璃砖ABCD,其中BCDE是正方形∠A=30∘, BC=a,现有一束单色光从AD的中点M平行AB边射入,折射光线恰好过E点,求:
(1)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2)光线第一次从玻璃砖射出的点到B点的距离。
高二开学考试物理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C 6. AC 7. ABC
8. BD 9. BCD 10. ABC 11. ACD 12. AD
13. ④①②⑤③ 5×10-10 AB
14. (1). 18.4 (2).
15. 解:①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发生等容变化,则有:PATA=PBTB,
已知该气体在状态A时的温度为27℃.TA=273+t=300K,
解得:TB=200K,即为:TB=-73℃;
从B到C过程发生等压变化,则有:VBTB=VCTC,
解得:TC=300K,即为:TB=27℃
②该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而内能不变,则吸热。
吸收的热量为:Q=-W=-(-P△V)=2×105×(3-2)×10-3J=200J。
答:①该气体在状态B、C时的温度分别为-73℃与27℃;
②该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是吸热,传递的热量是200J。
16. 解:(1)据图象知,λ=20m,T=0.8s,A=2cm,
所以波速v=λT=200.8 m/s=25 m/s;
(2)因为△t=0.4 s=T2,
所以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2A=4 cm,
在T2内波传播的距离为λ2=10 m;
(3)由A点t=0时刻向上振动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25 m/s,
x=45 m处的质点第一次到达波峰的时间
t1=45-2025 s=1 s,
此质点第二次位于波峰的时间t=t1+T=1.8 s。
答:(1)求该简谐波的波速25m/s;
(2)从该时刻起,再经过△t=0.4s,P质点通过的路程为4cm和波传播的距离10m;
(3)若t=0时振动刚刚传到A点,从该时刻起再经1.8s时间图甲中横坐标为45m的质点(未画出)第二次位于波峰。
17. 解:(1) 92232U―→ 90228Th+ 24He
(2)质量亏损
Δm=mU-mα-mTh=0.005 9 u
ΔE=Δmc2=0.005 9×931.5 MeV≈5.50 MeV
(3)衰变前后系统动量守恒,钍核和α粒子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pTh+(-pα)=0
由动能和动量的关系得
EkTh=pTh22mTh
Ekα=pα22mα
由能量守恒得
EkTh+Ekα=ΔE,
所以α粒子获得的动能
Ekα=mThmα+mTh·ΔE≈5.41 MeV.
答:(1)铀核的衰变反应方程 92232U―→ 90228Th+ 24He;
(2)该衰变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5.50 MeV;
(3)若释放的核能全部转化为新核的动能,则α粒子的动能为5.41 MeV.
18. 解:(i)光线在玻璃砖内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光线在AD面上的折射角为30°
折射率为:n=sinisinr=sin60°sin30∘=3
(ii)设临界角为C,则sinC=1n=33
在AB界面上,入射角为60°大于临界角C,故光线发生全反射
设光从BC界面上N点射出,由几何关系可知:BN=atan30°=33a。
答:(i)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3;
(ⅱ)光线第一次从玻璃砖射出的点到B点的距离是3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