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8.50 KB
- 2021-05-20 发布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月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住房紧张 B.产业升级
C.技术人才外流 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
3.下列做法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是( )
A.加快工业发展 B.大量迁入人口
C.利用区域外的资源 D.进行人工降水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图中①和②表示该国相隔十年的两个年份劳动力年龄结构,且该国劳动力总数呈下降趋势。读下图,完成下面4-5题。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劳动力年龄结构指的是各劳动力年龄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B.①代表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对应的年份比②对应的年份时间晚
C.在①对应的年份,该国51-64岁一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30%
D.在②对应的年份里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构成中,30-50岁和51-64岁比例均为40%
5.下列关于该国人口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十年来,该国某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最主要原因是降低就业年龄
B.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老龄化严重
C.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过低
D.10年来,该国人口快速增长
读“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完成下面第6题。
6.图中E点房价较周围地区的差异及原因( )
A.房价较周围地区低,因为与盛行风向一致,污染重
B.房价较周围地区低,因为距河远,风景差
C.房价较周围地区高,因为交通便利
D.房价较周围地区高,因为地势较高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第7题。
7.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租水平:乙>甲>丙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主干街道上的两个公交站台(甲、乙)分布示意图和上下车人数随时间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8—9题。
8.该图示区域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9.关于街道M、N方向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M方向近郊区 B.M方向近商业区
C.N方向近文化区 D.N方向近工业区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读图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
A.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
B.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
C.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
D.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11.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
A.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 B.核心区房价的回落
C.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 D.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 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地理原因有哪些? (6分)
(2)大量外来人口对 “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6分)
13.读“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 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 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
区占地面积最大。 (4分)
(1) 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 ,试简述其理由。(6分)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4分)
(4)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不断提高,该城市规划在西南部建设高级住宅区,你认为在此处建设高级住宅区的优势有哪些?(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某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1)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50年间人口和用地变化情况。(8分)
(2)材料一中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这种现象对该市郊区农业发展有何影响?(6分)
(3) 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0分)
【参考答案】
1.D
2.B
3.C
【解析】
1.图示期间,④时期之前人口净迁移始终为正值,迁移人口数量一直增加,④时期迁移人口数量最多;②时期之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波动,基本稳定,②--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自然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到④时期,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的人口数量都达到最多,所以D项正确。故选D。
2.外来迁移人口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导致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迁入人口开始减少,B正确。③时期以后,是迁入图示地区的人开始减少,但仍然是迁入状态,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水源丰富、工业发达,但突出问题是矿产资源(如能源资源)贫乏,加强该地与其它地区的联系,解决这一发展瓶颈,可以提高C项正确。大量迁入人口不会影响环境承载力;东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进行人工降水意义不大。故远C。
4.D
5. C
【解析】
【分析】
劳动力年龄结构指的是各劳动力年龄组人口数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重。发达国家人口中老龄化不断加重,①代表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中51-60岁劳动力比重较小,对应的年份比②对应的年份时间早。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过低。
4.劳动力年龄结构指的是各劳动力年龄组人口数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重,A错误。发达国家人口中老龄化不断加重,①代表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中51-60岁劳动力比重较小,对应的年份比②对应的年份时间早,B错误。在①对应的年份,该国51-64岁一组的人口数占劳动力人口数的30%,C错误。在②对应的年份里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构成中,30-50岁和51-64岁比例均为40%,D正确。
5.
十年来,该国某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最主要原因是十年中,该国劳动力人口的总量稳定,A错误。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过低,B错误,C正确。10年来,该国人口快速增长,新增人口不能转化成劳动力,D错误。
6.C
【解析】
6.这类题考查的是城市不同地域地租不同。地租的影响因素主要在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两个方面上考虑。根据图示,图中的等地租线发生弯曲,可以判断其地租偏高,AB排除。地势较高不会导致其地租偏高,D不对;该地交通通达度高会导致其地租偏高,故C对。所以选C。
7.D
【解析】
7.根据图示三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大小判断,甲城市等级最高,乙城市次之,而丙城市的等级最低,根据城市等级越高,则提供的服务等级越高,而城市等级越低,提供的服务功能等级越低判断即可。地租水平: 甲 >乙>丙,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少,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有交通线通过,服务范围和功能可能有增大的趋势,故答案选D项。
【点睛】
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和服务。
8.C
9.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功能区,各种功能区的功能不同,人口活动也不一样,通过人口的活动情况可以判断功能区。
8.从图中可以看出7-8点钟,上车人数增加很多,出行人数增多;17点左右下班时间下车人数增多,回家人数增多,说明该图示区域最可能是住宅区,选择C。
9.从图中可以看出7-8点钟,甲站上车人数增加很多,行车方向是M方向通向近人口活动比较多的地区,不可能是近郊区,应该是繁华的商业区;去N方向人数少,说明N方向不要可能是人数活动较多的地区,不是近文化区和近工业区,选择B。
10.D
11.C
【解析】
考查城市化。
10.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故选D。
11.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故选C。
【点睛】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
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
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
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
解
12题 (12分)
(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3点即可, 6分)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3点即可,6分)
【解析】
试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详解】
(1)由攀枝花气候资料表可知,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结合图可分析出该地有高速公路、铁路、公路、机场,说明交通便利;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说明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2)结合材料“2015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 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可知,大量外来人口促进该地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13题 (20分)
(1) 文教 住宅 (4分)
(2) ① 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 (6分)
(3) 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水源造成污染;位于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分)
(4) 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空气质量较好;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好;可利用荒地,少占用耕地 (6分)
【解析】
(1)在城市功能区里,属于公共服务事业用地的是政府,医疗,文教。因此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有文教区。在城市功能区里,住宅区的占地面积最大,分布较广,是城市最主要的城市功能区。
(2)大型批发市场建设要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所以要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地价较低,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所以在①处。
(3)化学工业有水污染,所以要布局在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读图,根据图中的风频区,可知东北方向是最小风频上风向,化学工业建在东北方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根据河流流向判断,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水质好。从风频图看,西南是盛行风的上风向,这里污染少,环境较好。西南部是荒地,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适宜布局高级住宅区。
【点睛】
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区位;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需劳动力多的工业区接近居民区 。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在防护带中一般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留有发展余地。
(5)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要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得到最优方案。
14题 (24分)
(1)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8分)
(2)城市化 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 (6分)
(3)问题:城市建筑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10分)
【解析】
【分析】考查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详解】
(1)
本题简单,直接读图即可。由图中的图例与纵轴可知人口变化包括非农业人口总数与城市人口比重两种情况;用地变化包括建成区面积和耕地面积两种情况。
(2)材料一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减少。
(3)读图可知,在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降水量接近相等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径流量远小于少郊区,地表径流量远大于郊区,说明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路面高度硬化以及湿地破坏等原因造成排水不畅,雨水下渗量减小,形成城市洪涝。采取的措施:①增加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②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