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59 KB
- 2021-05-20 发布
模块五 专题十三 二、非选择题常规题型
常规题型
8
40
题文化与哲学解题突破
【
题型概述
】
1.
命题特点
(1)
背景材料:材料多为长效热点,以历史文化类材料为背景,具有厚重感和思辨性。如
2014
年教育与创新;
2015
年乡愁与传统文化;
2016
年民族英雄与民族精神;
2017
年
Ⅰ
卷《中国诗词大会》,
Ⅱ
卷科技创新。
(2)
考查知识范围:突出主干知识,文化生活模块考查知识跨度大,能力整合强。生活与哲学模块,要求把握每个考点的具体内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
试题立意:更加注重能力性,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
设问方式:多为原因
(
依据、理由
)
类、意义类,有时有评析类、措施类等。
(5)
设问特点:有一定的开放性,尤其是第三小问,答案开放多元。
(6)
分值分配:
2017
年全国
Ⅰ
、
Ⅱ
卷生活与哲学占
12
分,文化生活模块占
10
分;第三小问占
4
分。
2.
答案特点
(1)
答案组织强调逻辑性。答案的组织强调从
“
答教材知识
”
到
“
用教材知识答
”
的转变,要遵循
“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的答题思路。
(2)
答案强调知识性、具体性和完整性。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部分的考查更强调知识的整体架构和细节表述。
(3)
答案组织注重实际应用。根据新课标的能力考查要求,答案注重理论观点的实际应用。
(4)
答案强调针对性。背景材料本身提供的有效信息有明显的指向性,答案的组织具有鲜明的材料针对性。
(5)
答案重视考查思维方法。答题往往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
【
方法点拨
】
(1)
从材料中的主客体出发,用考点内涵阐释或演绎材料。
(2)
把握住材料中心思想。
(3)
组织文化生活模块试题的答案要注意从宏观构思、微观切入,组织生活与哲学模块试题的答案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2015·
全国
Ⅰ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
2015
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
100
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
【
典题示例
】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
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
”
,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
活化石
”
,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3)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
解题思路
]
获取信息
设问信息
知识范围:第
(1)
问,文化生活知识;第
(2)
问,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设问指向:第
(1)
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属于原因类题目;第
(2)
问,不同学者从
《
记住乡愁
》
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属于原因类题目;第
(3)
问,开放类题目
材料信息
第
(1)
问,
“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该片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
”“
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
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
”“
活化石
”
第
(2)
问,不同学者的不同感受
第
(3)
问,城镇化的发展,乡愁的传承
调用知识
第
(1)
问,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
(2)
问,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第
(3)
问,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整理答案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整理答案
(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3)
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和信念。实施宪法宣誓,崇尚宪法。
一首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我宣誓》的
MV
,把我们带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重温入党誓词的现场。面对党旗,新一届常委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誓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
。这首《我宣誓》的
MV
,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唱出一种豪情,催生一股精神,体现一种气节,激发一种动力,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对应训练
】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宪法宣誓仪式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左手按宪法,右手举拳,
“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
国家主席宪法宣誓必将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浓厚氛围,为法治中国建设凝聚磅礴之力。
(1)
结合两个
“
誓词
”
内容,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怎样积极践行两个
“
誓词
”
的承诺。
答案
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②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
③
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
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答案
(2)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说明唱响《我宣誓》,实施宪法宣誓的理由。
答案
①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唱响《我宣誓》,实施宪法宣誓,是由我们党肩负的新使命所决定的。
②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唱响《我宣誓》,实施宪法宣誓,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③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唱响《我宣誓》,
实施宪法宣誓,更能激发我们实现
“
两个百年
”
奋斗目标的斗志。
答案
(3)
阅读两个
“
誓词
”
,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以
“
争做新时代最幸福的人
”
为题,草拟一份读后感提纲。
(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联系实际。不超过
60
字
)
答案
①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②
努力奉献、不断奋斗的人是最幸福的
(
或:要不断奋斗,争做新时代最幸福的人
)
等。
答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冷饮雪糕实现
“
一小时达
”
,五芳斋推出粽子馅料的
DIY
玩法,百雀羚新媒体广告圈粉
“
90
后
”……
乘着互联网的
“
东风
”
,全国有超过半数的中华老字号上线开网店。老品牌,新姿态,老字号们正敞开怀抱迎接新零售时代。
老字号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承载了厚重的生活与文化记忆,但也曾艰难度日,甚至抱憾终结。如今,人们喜欢老字号,不仅因其历史悠久,手艺精湛,还在于它们能跟时代接轨、与需求合拍。众多老字号不再死守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主动淘汰旧工艺,不断创新新工艺,大胆走出舒适区,争当下、赢未来。
市场不相信眼泪,
“
倚老卖老
”
没有出路。只有善用互联网思维激活老字号的商业基因,巧用市场力量壮大老字号的发展实力,才能打造
“
不老传说
”
。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释中华老字号能赢得未来的原因。
答案
答案
①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华老字号主动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②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中华老字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壮大自己的实力。
③
中华老字号不断为自身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中华老字号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能在顺应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
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
(2)
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中华老字号是如何
“
焕发青春
”
的。
答案
答案
①
坚持辩证否定,通过市场竞争主动淘汰旧工艺。
②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破除落后观念,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③
善用互联网思维,跟时代接轨,主动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
④
通过创新激活老字号的传统基因,借助科技进步提升发展空间。
(
学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
(3)
请你就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激活老字号的商业基因提两条建议。
答案
答案
答案示例:
①
利用互联网宣传老字号的企业品牌和优秀企业文化。
②
开设中华老字号品牌网站、微信公众号。
③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寻找企业发展的商机等。
(
本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只要围绕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均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