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00 KB
- 2021-05-20 发布
技法五 利用专项图表
1.技法领悟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试题的特色。
2.增分策略
(1)利用图像信息
利用图像信息解题一般遵循“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的步骤。以下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典题试做1】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河西走廊
(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解析 解答本题时先读图名,图名能概要地说明图示的主要内容,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再细辨图例,找出图中表示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等相关图例;最后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像分析的关键,找出图中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可以确定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地区。选B。第(2)题,图中该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最可能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故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选D。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各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下降,土壤厚度、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减少,矿物质比重相应增加。选D。
答案 (1)B (2)D (3)D
(2)利用表格资料
表格通常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试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分析,则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③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典题试做2】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示意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1)~(2)题。
地表类型
积雪日数(日)
年最大雪深(厘米)
稀疏灌木丛
132
11.0
草地
129
29.6
农田
128
33.5
建设用地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丛 B.农田
C.建设用地 D.草地
(2)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D.增加土壤温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 解答本题要读懂表格中数据,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第(1)题,分析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要看年最大雪深数据的大小。雪深越大,越有利于积雪的形成。读取表格中“年最大雪深”,稀疏灌木丛年最大雪深为11.0厘米,草地年最大雪深为29.6厘米,农田年最大雪深为33.5厘米,建设用地年最大雪深为23.4厘米,四个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得出,农田雪深最大,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选B。第(2)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积雪的反射率高,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从而降低大气温度;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选A。
答案 (1)B (2)A
选择题技法专练五 利用专项图表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某年11月24日至26日我国局部地区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下垫面 D.海陆位置
2.该时期( )
A.甲地土壤温度日变化较小
B.乙地春小麦干旱缺水
C.丙地作物受冻害最严重
D.丁河段当年首次发生凌汛
3.次年春季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从数值角度判读图示地区降雪量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是解题的关键。由图中降雪量分布分析,图示东部距海洋近,降雪量大;西部距海洋远,降雪量小,所以影响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第
2题,因该时期正值冬季,甲地降雪量大,甲地积雪覆盖较厚,积雪对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所以土壤温度日变化较小,A项正确。乙地春小麦到春季种植,11月还没有播种;丙地纬度较高,农作物收获较早,11月虽然寒冷但作物受冻害并不严重;因为丁河流域普遍降雪,温度低,河流全段封冻,难以发生凌汛。第3题,甲、丙地区地处山区,春季积雪融水排水迅速,不易形成洪涝;乙河段流向低纬,无凌汛现象,因此春季受洪涝影响较轻;丁地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并且附近河流流向高纬,易发生凌汛,所以洪涝灾害最严重。
答案 1.D 2.A 3.D
江苏滨海湿地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原始海岸湿地之一。围垦是滨海湿地人为干扰的主要情形,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自然景观演变的过程和方向。下图为江苏省不同年份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的距离,据此完成4~5题。
4.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 )
A.1979~2015年射阳段推进距离最大
B.1979~2015年东台段推进距离最大
C.1991~2003年整体推进最快
D.2003~2015年整体推进最快
5.与如东相比,射阳、大丰、东台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
A.湿地资源丰富 B.水热条件最好
C.位于淮河入海口 D.人口密度大
解析 第4题,从1979年和2015年围垦边界的间距判读推进距离大小;从围垦边界的疏密判断推进速度快慢。对比图中1979年和2015年各个地段向海洋推进的距离,可知1979~2015年推进距离最大的是大丰段,整个围垦边界推进速度最快的是在1991~2003年。第5题,围垦边界推进明显说明湿地资源丰富,A正确。从水热条件来看越向东南越好,B错误。由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淮河经长江入海,C错误。江苏省东南方向人口密度较大,D错误。
答案 4.C 5.A
2017年,黑龙江、河南的粮食总产量分别以6 018万吨、5 973万吨位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第一、第二位。通过引项目、深加工、重研发等方式,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增速在2018年第一、二季度高于预期。下表为2017年我国五省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统计表。据此完成6~7题。
省区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水稻
小麦
玉米
豆类
薯类
黑龙江
11 804.7
3 203.3
79.7
5 217.4
3 045.3
216.5
①
5 784.8
98.4
593.4
3 208.8
791.5
546.8
②
1 255.4
818.3
76.6
69.5
140.9
133.8
③
10 286.2
655.0
5 465.7
3 316.9
415.7
349.4
④
360.4
289.3
0
0
6.5
64.6
6.①②③④代表的省区分别是( )
A.内蒙古、浙江、河南、海南
B.内蒙古、海南、河南、浙江
C.河南、浙江、内蒙古、海南
D.河南、海南、内蒙古、浙江
7.2018年前两季度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增速高于预期,这主要得益于( )
A.豆类作物播种面积大
B.麦类作物播种面积小
C.农产品加工技术革新
D.交通物流发展速度快
解析 第6题,提取表格中的数据——①②③④中,③播种面积最大,可推断粮食总产量也大,进而判断出③是河南省,这是解题突破口。根据材料2017年,黑龙江、河南的粮食总产量分别以6 018万吨、5 973万吨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第二位,结合表格中③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①②③④中是最多的,所以③应为河南省,C、D错误;海南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所以粮食播种面积最小,对应④;浙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对应②;内蒙古面积较大,地势起伏较小,粮食播种面积较大,对应①。第7题,根据材料黑龙江省通过引项目、深加工、重研发等方式,使食品加工业在2018年第一、二季度增速加快,所以农产品加工技术革新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
答案 6.A 7.C
研究城市空间格局演化,准确获取城市扩张模式、扩张形态以及建成区重心转移态势等信息对于指导区域发展规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读图完成8~9题。
8.武汉市建成区( )
A.呈现斑块状扩张
B.主要向东部扩张
C.2003~2008年扩张最快
D.南北向扩张可能因交通改善
9.武汉市城市重心( )
A.持续向南移
B.有向东移动的趋势
C.2010年后移动速度最快
D.移动速度整体趋缓
解析 第8题,读武汉市建成区扩张图可知,1999~2013年武汉城区呈面状向四周逐渐扩张,因此A、B项错误。2008~2013年建成区扩张最快,C项错误。交通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南北方向扩张明显可能与南北向交通改善有关,D项正确。选D。第9题,读城市重心迁移示意图可知,武汉市城市重心不断波动,但整体上有向东移动的趋势,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2008~2009年城市重心迁移的距离最大,速度最快,C项错误。从城市重心迁移距离的变化推知,武汉市城市重心移动速度大体上先变快后变慢,D项错误。选B。
答案 8.D 9.B
读西班牙马德里到中国西安的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0~12题。
10.图示城市中春雨率最高和降水最均匀的分别是( )
A.喀布尔 马德里 B.酒泉 乌鲁木齐
C.罗马 马德里 D.德黑兰 乌鲁木齐
11.图中信息显示( )
A.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小
B.亚洲东部降水量大于欧洲西部
C.自东向西降水季节变化越来越大
D.自东向西冬季降水率呈上升趋势
12.影响图中等值线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各城市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马德里各月降水最均匀;喀布尔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最大,说明其春雨率最高。第11题,图中显示的是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没有总降水量的信息。从图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自东向西冬季降水率呈上升趋势。第12题,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因而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
答案 10.A 11.D 12.B
(2019·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测试)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图甲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乙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15题。
13.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
A.1990~1995年 B.1995~2000年
C.2000~2005年 D.2005~2010年
14.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
A.水位季节变化大 B.输沙量大量增加
C.结冰期明显延长 D.径流量显著减小
15.推测2005~2007年期间( )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
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
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
解析 第13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乙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第14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该河段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其径流量显著减小。第15题,读图乙可知,2005~2007年,该河段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变小,说明其径流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临河段径流量增加,说明该河段暴雨频率可能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其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段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会导致临河段径流量减少。
答案 13.C 14.D 15.B
家住我国东部某县城的张女士准备在本地购买一套住宅,在反复比较之后选取了其中四组楼盘,据此完成16~17题。
楼盘名称
金色家园
湖滨花园
城市广场
东林山庄
均价(元/m2)
3 200
4 800
5 600
2 600
面积(m2)
126
108
102
135
楼房走向
南北
东北—西南
东西
西北—东南
楼层数
6
12
22
6
楼高(米)
18
35
70
20
楼间距(米)
12
35
86
40
16.四个楼盘中,“城市广场”均价最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离市中心最近 B.与高等院校相邻
C.离火车站最近 D.空气质量最好
17.城市中高楼林立,如果布局不当,容易导致“狭管效应”,大风在“狭管效应”作用下可形成威力巨大的瞬时强风。材料中的四个楼盘,楼房之间的街道最容易由“狭管效应”造成强风的是( )
A.金色家园 B.湖滨花园
C.城市广场 D.东林山庄
解析 第16题,根据楼盘名称及楼盘高度分析,“城市广场”应位于城市中心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的地价最高,所以“城市广场”均价最高。第17题,根据材料分析,四个楼盘均位于我国东部,我国东部是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当楼房走向与风向垂直时,即楼房之间的街道与风向一致时,容易导致风力积聚,产生“狭管效应”。结合表格中的楼房走向可知,最容易由“狭管效应”造成强风的是楼房走向与季风对吹方向垂直的湖滨花园。
答案 16.A 17.B
(2019·河北省武邑调研)浙江省东南部的象山港北靠杭州湾,港湾优良,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海岸线也在不断变化。下图为1985~2015年象山港海岸人工化强度与岸线长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图中四条岸线分别对应整体岸线、自然岸线、人工岸线、海岸人工化强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19.浙江省象山港海岸开发过程中( )
A.人工开发强度增大,改变海岸地质构造
B.海岸人工化强度增加,海岸抗侵蚀能力增强
C.自然岸线缩短,海洋生态恶化
D.人工岸线增长,生物多样性增加
20.全球气候变暖对浙江海岸资源的影响是( )
A.岛屿海岸线增长,岸线资源减少
B.海岸线增加,岸线资源增加
C.舟山渔场鱼类游往其他地区
D.浮游生物生长加快,吸引更多的鱼类
解析 第18题,整体岸线一般变化不大而且最长,对应曲线①;自然岸线一般会缩短,对应曲线④;人工岸线逐渐变长,对应曲线③;海岸人工化强度不断加强,对应曲线②。第19题,人工开发强度增大,不能改变海岸地质构造;海岸人工化强度增加,海岸抗侵蚀能力可能会减弱;自然岸线缩短,人工岸线增长,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0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岛屿海岸线变短;鱼类生存环境变化不大,舟山渔场的鱼类不会游往其他地区;水温升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吸引更多的鱼类。
答案 18.B 19.C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