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 MB
- 2021-05-20 发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考点二
栏目导引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请点击相关
栏目
要点研析
题组精练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2017·
全国
Ⅲ
卷
)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
8
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
A
.递减
B
.先减后增
C
.先增后减
D
.递增
2
.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
.水体营养盐
B
.太阳辐射
C
.水体含沙量
D
.洋流流向
3
.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
A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D
图示海域营养盐根本来源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海交汇处河水与海水搅动,营养盐最丰富。
C
长江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水温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盐丰富,冬季反之,故与夏季相比,图示海域冬季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冬季河流流量小,高峰值向陆地方向移动。
A
(2014·
全国课标
Ⅱ
卷
)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
(
加拉帕戈斯群岛
)
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
2
~
3
题。
2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
A
.地处赤道附近
B
.远离大陆
C
.构造运动强烈
D
.地形复杂
3
.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
A
.气温日较差大
B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
.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B
C
5
.
(2014·
海南地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纬度较高
沿岸受
寒流
影响
温带海洋性
气候,降水丰富
地形以
平原
为主,地势低平
,
排水不畅
温度低,冷
蒸发弱
湿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
(
位于西风带
)
,受海洋
(
寒流
)
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
(
一年中雨日较多,
)
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
(
地形以平原为主
)
,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1
.
(2012·
广东文综
)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
CO2
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
A
.缓解全球变暖
B
.缩小臭氧层空洞
C
.减轻酸雨污染
D
.加快洋流流速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
A
项符合题意。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
B
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
C
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
D
项错误。
A
(2012·
上海高考
)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
乙地位于
刚果盆地
,地势
较低
乙地气温最低月均温大于
20
℃
,各月降水量多
判断为
热带雨林
气候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012·
上海高考
)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马达加斯加暖流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地形雨
增温增湿
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2)
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请点击相关
栏目
要点研析
题组精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黄土高原为例
2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全球变暖为例
3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以青藏高原为例
分 析 角 度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
土壤
以平原
(
或山地、高原、丘陵等
)
地形为主,地势哪高哪低,比较崎岖
(
或起伏较小
)
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
(
或其他气候
)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
或少雨
)
或夏季
……
冬季
……
流量大
(
小
)
;汛期出现在夏季
(
或其他季节
)
,汛期较长
(
或短
)
;含沙量大
(
或小
)
、是否有结冰期;季节变化等
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
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
;植被覆盖率高
(
低
)
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土地退化严重,盐碱化或水土流失严重等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问题的答题模板
1
.
(
广东文综
)
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石灰岩广布地区容易发生岩石溶蚀;该区域溶洞、地下暗河发育,地表水缺乏,导致土地生产力退化;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可能还会加剧这一现象。
C
(2018·
清远一模
)
下图为纳木错位置示意图。近年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
2001
~
2009
年湖面扩张超过
50
平方千米。读图,完成
2
~
3
题。
2
.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
)
A
.降水增多
B
.生产、生活用水减少
C
.全球气候变暖
D
.湖泊下陷
3
.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个要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
①
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强,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纳木错,使湖泊面积变大
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
C
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
羊八井地热来自于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不大
气温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D
4
.
(2013·
全国课标
Ⅱ
卷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3
~
5
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
A
、
B
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
读图
A
,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
读图
B
,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
”
原产地降水丰富,且各月均多雨
“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
该地山坡植被以
“
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
”
为主,山前平缓地带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
山坡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前沼泽
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位下降,原有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原有植被因缺水而退化,沼泽的补给水源减少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答案:
(1)
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
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
)(
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
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
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2013
·
全国课标文综
Ⅱ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3
~
5
年即可成材,统称
“
速生桉
”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
a
、
b
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
读上图
a
,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
读上图
b
,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
(1)
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
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
)(
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
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
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2016·
上海浦东调研
)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
1990
年和
2012
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
2
~
3
题。
2
.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年降水量增加
B
.河流流量增加
C
.植被覆盖率上升
D
.河流含沙量增加
3.
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
①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C
C
与
1990
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4:23:58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0 12:10:4011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1:55:02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0 02:07:187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13 03:09:5943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12 11:01:5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5-12 02:34:558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11 21:03:47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