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1.50 KB
- 2021-05-20 发布
限时规范训练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江苏六市调研)下图为当今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 C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知,箭头①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近地面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增高。
2.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D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019·山西联考)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
时间(日)
积雪结束
时间(日)
积雪日
数(天)
年最大雪
深(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3.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C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解析: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厚的农田。
4.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B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较晚,为268日,可知消融速度不快;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农田积雪结束(264日)最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
5.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
(2019·清华大学诊断)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的道路景观图。据图回答下面两题。
6.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 D )
A.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
B.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
C.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
D.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
解析: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错误;图中靠近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晚,远离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早,各棵行道树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造成其生长状况略有差异,D正确。
7.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可变性
解析: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此适宜种植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河南百校联盟质检)土壤呼吸年通量是指一年中垂直地面单位面积上土壤与大气之间CO2的交换量。它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释放过程。土壤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是CO2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山地三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直接的自然因素是( B )
A.地形高度与坡向 B.土壤温度与水分
C.日照时间与风速 D.土壤矿物与微生物活性
解析: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湿度、土壤水分、底物供应(枯枝落叶层)、养分供给、土壤pH值和微生物活性等。其中,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最直接影响因子,在土壤温度高、水分充足的区域,土壤呼吸相对较高。
9.近20年来白桦林地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D )
A.地势平坦,光照条件好 B.晴天较多,日照时间长
C.气温较低,冬季风强劲 D.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
解析:
读图可知,白桦林地处西北坡山坳,为阴坡地带,水分条件好,光照弱,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有利于白桦林生长,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而辽东栎林、人工油松林均位于阳坡,坡度大,光照较强,保水性能差,不利于土壤呼吸,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慢。
(2019·湖南省新化县一中高三模拟)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0.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 )
A.海陆位置 B.纬度 C.地形 D. 洋流
解析:根据材料提示,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半岛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 虽然靠近海洋, 但由于受地形阻挡, 处于西风的背风坡, 降雨量小, 所以不能生长高大树木,C项正确。
11.不属于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是( D )
A.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
B.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C.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D.半岛上多盐湖,盐度适宜
解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说明该海域适宜海洋动物生存,生存环境好。读图可知,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材料提到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
。半岛上有盐湖,但海鸟和海洋动物是生存在海洋里,所以D项所述不是其原因,符合题干要求。
二、综合题(46分)
12.(2019·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分)
答案: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6分)
答案: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10分)
答案: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 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 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解析:(1)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 (2)注意是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 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 (3)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13.(2019·广东四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阿塔卡玛沙漠位于智利太平洋沿岸,南北绵延约1 000千米,是纵向狭长的沙漠带。这里年均降水量小于0.1 mm,被称为“世界干极”。但是,每5至7年这里就会出现被称为“沙漠花田”(大雨后大量鲜花盛开)的奇特景象,一般认为是厄尔尼诺现象所致。2015年3月一场相当于往常7年降水总量的大雨及8月份的一场飓风后,出现了历史上都未曾有过的一年两次开花现象,是近年来最值得观赏的花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观赏。图甲为阿塔卡玛沙漠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图乙为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
(1)该地区虽临海却形成纵向狭长的“世界干极”阿塔卡玛沙漠,请说明原因。(6分)
答案:智利沿海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和受离岸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且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沿海的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明显使阿塔卡玛沙漠纵向狭长且特别干旱。
(2)结合材料分析,2015年阿塔卡玛沙漠出现“沙漠花田”奇景且特别显著的原因。(8分)
答案: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位于太平洋东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由下沉气流变为上升气流,降水比常年增加,出现“沙漠花田”奇景。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特别强,给阿塔卡玛沙漠带来暴雨和飓风,降水量大,所以“沙漠花田”奇景特别显著。
(3)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智利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答案:出现“沙漠花田”奇景,旅游业收入增加;冷水性鱼死亡,渔业损失大;陆地出现洪灾,绿洲农业损失大;洪灾导致交通受阻,矿产开采生产和运输受影响,外运出国受阻。
解析:第(1)题,智利沿海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属于离岸风;东部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且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加之沿海的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明显,使阿塔卡玛沙漠纵向狭长且特别干旱。第(2)题,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位于太平洋东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由下沉气流变为上升气流,降水比常年增加,出现“沙漠花田”奇景。第(3)题,对经济的影响可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其旅游业等方面进行考虑。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4:23:58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0 12:10:4011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1:55:02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0 02:07:187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13 03:09:5943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12 11:01:5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5-12 02:34:558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11 21:03:47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