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00 KB
- 2021-05-20 发布
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黄梅戏《天仙配》插曲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
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丰衣足食的情景 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2.宋朝时期,政府在商业管理上出现两种模式,一曰“买扑”,一曰“钞引”。“买扑”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包制。在暴利性的盐业出现“钞引”,就是商人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换取凭证,拿凭证到指定机构支取食盐,再到指定地点销售。材料表明宋代( )
A.放弃了传统盐铁专卖政策 B.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C.民间商人已处于主导地位 D.官商勾结现象日益严重
3.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 )
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 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
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
4.有人测算,晚明从漳州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70年代年均约25万两,80年代年均约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 )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1836年2月,英国鸦片贩子马地臣在《不列颠对华贸易史上的若干主要事件》中批评中国说,“这个特别民族的政策是自己以及一切他们所占有的东西隐藏在神秘莫测之中为的是独自享受那块土地上的一切。因此,他们就表现出全面的排外精神。”材料言论批评的是( )
A.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B.中国的鸦片走私泛滥
C.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6.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每年从美洲掠走黄金5千5百公斤,白银24万6千公斤。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掠走了27万6千公斤黄金。15世纪末(1493年)西欧黄金储量约为55万公斤,而在16世纪则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储量从7百万公斤增加2千1百万多公斤。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①使得贵金属大量涌入欧洲 ②引起西欧的“价格革命”
③推动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④加速西班牙工业资本积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7.有学者指出,被认为近代落后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在开发上落后而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遭遇了低开发。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被强制性地让自已原本的社会形式变成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形式。据此可知,近代欧洲殖民者( )
A.对外输出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B.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
C.将亚非拉纳入本国经济发展轨道 D.在落后地区强制推行资本主义
8.“自由放任”一词一般被认为是由17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勒让德尔所创。1747年,魁奈在《动物经济论》第二版中,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这一主张经过早期的亚当·斯密的阐述、补充,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自由放任”学说。下列项中,对“自由放任”学说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让政府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B.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
C.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 D.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贸易
9.下面是英国不同时期就业人口比重示意图。由此可知,英国( )
A.在欧美国家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C.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D.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渐增强
10.
企业
老板
是否与市场联系
甲
外国资本家
是
乙
封建地主
是
丙
民族资本家
是
下列与上表企业乙的标准最相符合的是( )
A.开平矿务局 B.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C.发昌机器厂 D.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11.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表2所示:
表2
年份
茶(担)
丝(担)
豆(吨)
棉花(担)
1871—1873
1022159
37529
57560
8486
1881—1883
1238145
39345
84760
17473
1891—1893
1055064
59946
760522
290417
此表说明当时中国可能( )
A. 经济步入了工业化 B.沦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
C.处于对外贸易顺差 D.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12.表1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江苏
(含上海)
直隶
(含京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
省区
13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表1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工业数量少且规模小
C.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13.“一五”期间的建设项目,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东北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中西部地区35个。由此可见,该布局( )
A.突出了东北工业中心地位 B.照搬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C.兼顾了资源分布与国防要求 D.强调了国防建设的核心作用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在根本上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适应了生产力水平
C.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D.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5.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分经历过上山下乡后返城的年轻人,他们的户口放在街道,一时又找不到工作,被称为“待业青年”。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个体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市场经济成为共识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社会经济活力显像
16.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国营企业的税后利润归企业自由支配,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改变了国营企业的所有权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
17.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C.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18.“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19.“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与列宁这一观点相符的措施是( )
A.实行粮食税 B.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自由贸易 D.实行工业全面国有化
20.有一则关于苏联的小笑话:越战时期,河内物资奇缺,向苏联求救。苏联电:勒紧腰带。河内回电:请给腰带。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战争影响了经济 B.工农业比例失调
C.农产品生产过剩 D.工业化不见成效
2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靠下达大量指令性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表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C.取得了巨大经济成效 D.导致了农业发展缓慢
22.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
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3.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这体现了( )
A.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
C.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D.阶级斗争推动新政进程
24.《农业调整法》实施以后,大农场主在市场价格低落的情况下“将地租给国家”,借此获得政府津贴。据统计,“新政”后大农场主出售自己的农作物收入比“新政”前增加了二分之一多,但农业资本家却大批解雇农业雇佣工人,以减少工资支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业调整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B.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C.“新政”是为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D.“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5.二战后,西欧国家盛行一种“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是指( )
A.马克思主义 B.平均主义 C.混合经济 D.福利制度
26.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 B.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
C.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D.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
27.下图是全球贸易发展阶段的简表。下列项中,每一阶段的特征与之相吻合的是( )
A.①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B.②世界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诞生了一系列区域集团化组织
C.③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并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D.④构筑起了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世界诸多领域的单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
28.有学者写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各国“已无需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尤其如此,戴高乐在各个领域里都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材料主要表明( )
A.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B.欧洲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C.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争取更多自主权
D.美国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无暇顾及欧洲
29.2000年,海尔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元,海尔的品牌价值达到330亿元。近期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借口,采取禁止供应芯片等手段,对华为强力打压。这些现象表明,经济全球化( )
A.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B.本质上是国力竞争
C.就是科技的国际化 D.导致华为举步维艰
3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加剧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二. 材料题(共2大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志》1853年
材料三
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新政期间,罗斯福在向国会递交的咨文中曾承认“我国1/3的人口,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农业和工业中”;“
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损害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罗斯福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心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民身上”。
—— 据邓蜀生《罗斯福新政述评》等整理
材料二
克林顿政府在继承民主党“新政”主要传统的同时,也采用了某些共和党的做法,自称是走在“中间道路”上的新自由主义者和新民主党人。其8年任期中,美国取得了过去30年以来好的经济成绩。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时限超过了60年代,创造了增长时间最长的纪录。在克林顿的第二届任期内,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了4.5%,失业率降到了4%,这种水平是30年前汉弗莱—霍金斯所确定的国家政策的目标。
—— 据杨会军《一口气读完美国史》等整理
材料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供应关系的实际需要,如果没有竞争,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便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容易陷入盲目性,容易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难以限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最终也不可能健康地持续前进。
——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新政期间为改善那些“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指出美国新政所具有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克林顿政府走在“中间道路”的经济政策,简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并归纳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10分)
2022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C
B
C
A
C
A
D
A
B
D
C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A
B
B
D
C
D
D
B
C
C
A
B
二. 材料题(共2大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答案】
(1) 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追求精耕细作;
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任答出三点得6分)
(2) 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逐渐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任答两点可得4分)
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歩形成;
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中外贸易联系加强。(4分)
(3) 趋势:粮食产量不同时期有较大起伏,但整体上不断增长。(2分)
原因:A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
B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32.【答案】
(1)措施: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3分)
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分)
(2)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或既反对完全的放任自由,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2分)
新特点: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和快速发展(或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
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3分)
(3)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1992年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内容(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8分)
相关文档
- 【化学】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182021-05-20 19:20:3215页
- 【物理】新疆阿克苏市阿瓦提四中202021-05-20 19:14:0014页
- 【历史】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1-05-20 19:01:1415页
- 【政治】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19-22021-05-20 18:50:3216页
- 【化学】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2021-05-20 18:47:1313页
- 【数学】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1-05-20 18:41:5115页
- 【物理】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一中202021-05-20 18:34:258页
- 【政治】西藏拉萨中学2019_2020学2021-05-20 18:33:079页
- 【地理】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05-20 18:21:5013页
- 【物理】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20202021-05-20 18:20:49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