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50 KB
- 2021-05-20 发布
《条形统计图》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说教材、(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来整理数据,认识并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方格纸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将提前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学具:直尺,三角板,彩笔等。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去,为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1、创设情境
师生进行关于天气情况的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图形符号。(出示表示天气符号图片)
2、问题导入
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情景图。提出问题: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几天?你能把他们清楚的表示出来吗?
(二)、归纳运用、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因为数据整理的方法、表示数据的方法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所以采用小组交流,以引起知识的再现,使学生运用自如。)
1、整理数据
如何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1)、小组交流统计的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画“正”字法统计,比较简便。)
2、表示数据
如何才能清楚的把统计的数据表示出来呢?
(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2)、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利用投影展示)
3、分析数据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那种表示更清楚?(小组进行讨论)
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说明理由
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
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三是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与统计表中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小结: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搜集的数据,并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5、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特点:(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为以后不在统计方格纸上作图作准备。)
进一步观察,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1)统计方格纸上画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这里应注明统计的项目名称。
(3)在纵轴上,一个代表一个单位表示数量。
(4)条形统计图一般是有标题、制图日起、单位名称、条形、横轴、纵轴等组成的。
(5)、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归纳梳理、系统整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从而发现在已有的知识上自己的心得,获得成就感,促进学习。)
(四)、知识升华:书95页
1、统计本班同学出生月份(正字法)2、试着完成下面统计图。展示评价。(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五)、能力提升:
各小组统计自己组数学期中测试成绩,试着制条形统计图。(为下一节课一个格表示多个单位做准备。)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板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学生一看这节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统计”一词的由来
统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计语源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拉丁语的status,意思是指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由这一语根组成意大利语stato,表示“国家”的概念,也含有国家结构和国情知识的意思。根据这一语根,最早作为学名使用的“统计”,是18世纪德国政治学教授亨瓦尔(G.Achenwall)在1749年所著的《近代欧洲各国国家学纲要》一书绪言中,把国家学定名为“statistika”(统计)这个词,原意是指“国家显著事项的比较和记述”或“国势学”,认为统计是关于国家应注意事项的学问。此后,各国相继沿用“统计”这个词,并把这个词译成各国的文字。1903年(清光绪29年)由钮永建、林卓南等翻译了横山雅南所著的《统计讲义录》一书,把“统计”这个词从日本传到我国。1907年(清光绪33年)彭祖植编写的《统计学》在日本出版,同时在国内发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统计学”书籍。“统计”一词就成了记述国家和社会状况的数量关系的总称。
“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展示仪。
一,导入: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2)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表现数据的方式。
(3)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统计图。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
哪种表示更清楚?
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
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5)引导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知道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一格代表的数量等。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合理选择单位格表示数据
一、教学内容: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P96——P99。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2、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
难点: 动态数据的收集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早餐呢?来看看P96例2中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统计表。今天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学生在书上画出统计图,教师巡视。
2、思考:
(1)书中有两幅条形统计图,每幅图的1个格代表几个人?
(2)最喜欢哪种早餐的人最多?
两种图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反映出同一结果。
(3)你认为哪幅图表示数据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如果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
一个格是2人,那么半个格则是1人。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想一想1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每个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太麻烦,数据太大,怎么办?
(2)出示条形统计图。在书上完成。并回答问题。
(3)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应增大。如(3)可以表示10个单位。
(三)巩固发散
1、P97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2、P99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教师指导:因为周末销售量增加,因此好的建议是,周末进行促销活动,增加销售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二)
1个格表示2个(5个、10个)单位
六、教学反思
趣味小故事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认识条形统计图
课题
认识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统计知识有了简单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统计表示数据的知识。
1.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天气预报导入,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3.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数据,能自己提出并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表示1个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能力。
学习重点
能读懂用1个格表示1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
学习难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
(3分钟)
1.师:同学们都爱听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都有哪些天气?
2.师:在天气预报中也蕴藏着数学问题,这节课咱们将一起来探讨一下天气预报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自由交流。
2.学生带着好奇心与老师共同进入新知的探究。
1.你知道哪些天气情况?
答案:有晴天、阴天、小雨、小雪……
二、整理数据。
(24分钟)
1.收集数据。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例1情境图。
(1)学生观察情境图,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2)这个月每种天气分别有多少天?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2012年8月北京的天气情况。
(4)学生汇报。
(5)教师用课件展示各组不同的表示方法及课本第94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让学生们观察各种方法,重点分析课本上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缺点。
(6)课本第94页两种统计方法分别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
2.绘制条形统计图。
(1)提问:能不能绘制一个既能体现数据多少又能直观形象地比较出各种数据大小的统计图呢?
(2)各组展示绘制作品。
(3)教师用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讲解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1)观察记录表,分别说出都有哪些天气情况。
(2)分组讨论统计各种天气天数的方法。
(3)学生分组统计,教师巡视。
(4)各组派代表汇报。
(5)组内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6)统计表能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竖形图能比较出各种数据的大小,但无法直观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1)学生分组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各组的作品。
(3)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倾听老师的讲解,明确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说说北京8月的天气有几种情况?
答案:有晴天、阴天、多云、阵雨、雷阵雨这5种天气。
3.说一说统计时记录数据的方法?
答案: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还可以用画“√、×”作标记的方法整理数据……
4.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统计表的优点是能详细地记录数据,便于分析和研究问题;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数据的差异、研究数量差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8分钟)
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
1.教师引导学生统计出生月份的数据,并制作统计表。
2.指导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
1.学生汇报自己的出生月份,制成统计表。
2.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制作方法是认识并明确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学生分组绘制时,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发言时,都给予板书肯定和支持,包括日期不能丢,明确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数据和名称要对应好等等。有时我们学生需要展示的机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出色的同学,作业选出来展示和表扬,他们将会更加“灿烂”。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