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 KB
- 2021-05-20 发布
(一)
一、【课标解读】——细化课标 预测高考
1.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理解收入分配公平;
3.掌握国家财政的作用
4.理解国家财政政策;
5.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6.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知识网络构建】——纵横联系 融汇贯通
三、【主干知识梳理】——聚焦考点 点点必到
1.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3.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指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管理)
4.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5.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注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6.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一致)。
(2)措施: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好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7.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它收入,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行政管理、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债务等支出。
8.财政的巨大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根本性、基础性的)和国家的分配政策。因此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总财富;其次是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0.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个人所得税是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违反税法的主要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四、【重点问题直击】——点石成金 寻求突破
1.有关“收入分配公平”的命题
(1)主要表现
【提示】城乡+群体+区域+行业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提示】本质、共同富裕+和谐社会+效率+科学发展观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④实现社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怎样缩小收入差距
【提示】经济发展+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科学发展+社会保障
①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制度保证。
③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⑤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⑥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2.宏观把握财政的巨大作用
是什么——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特别提示:巧妙应对财政作用的题目:财政的作用是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通常的命题方式是通过一则反映财政具体支出的材料,考查考生对财政作用的分辨能力。凡是看到社会保障类的材料,都可以确认为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都可以确认为财政的第二个作用;凡是看到增加或较少税收、扩大国债规模等的材料,都可以确认为财政的第三个作用。
为什么——为实现国家职能。
怎么办——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分配政策。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原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要减少单纯性市场调节带来的危害,就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实施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 政 政 策
货 币 政 策
区
别
含 义
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实现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内 容
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国库券的履行、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和银行利率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款利息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制 定
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直接制定,经国务院批准
联 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②都通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实现经济发展
③在一般条件下,两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4.认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现状。
(2)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发展,提高社会化生产水平。
(3)针对服务业进行“营改增”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有利于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5.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公民应该怎么做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劳动者: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成为创新型人才。
(3)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储蓄存款、购买债券。
(4)纳税人:权利与义务,依法纳税。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