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00 KB
- 2021-05-20 发布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人类影响环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是( )
A.人口基数过大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还在继续增长 D.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解析:选 D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尽管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人口基数过大,
人口还在继续较快增长。
2.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实行计划生育
B.提高人口素质
C.提高我国科技水平
D.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解析:选 A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
3.下列现象与人口过多不相关的是( )
A.雾霾天气的出现 B.城市交通的严重堵塞
C.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 D.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
解析:选 D 地震与人口过多不相关,而选项 A、B、C 所述均与人口过多相关。
4.下列不属于由于人口增长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 B.土地荒漠化严重
C.酸雨和温室效应 D.太阳黑子活动频繁
解析:选 D 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指在人口剧增的过程中,人类不恰当的活
动引起的人类与环境不协调发展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如水资源紧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土壤荒漠化、大气污染等。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与人口问题无关。
5.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各项中,与环境污染均无关的是
(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水华 ⑤臭氧空洞 ⑥水俣病 ⑦潮汐 ⑧白化病
A.②④ B.⑦⑧
C.③⑥ D.④⑧
解析:选 B 温室效应、酸雨及臭氧空洞都属于大气污染,水华和赤潮属于水体污染,
而水俣 病是由于重金属污染引起的。潮汐和白化病与污染无关,潮汐属于自然现象,而
白化病则属于遗传病。
6.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决定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唯一因素
B.环境污染完全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造成的
C.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越多
D.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纳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
解析:选 D 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
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纳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
定的。
7.近期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发展不可持续。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减少汽车使用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提高绿化面积 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解析:选 B 雾霾天气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火力发电加剧环境污染。
8.右图为“PPE 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它是指
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
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
化”的恶性循环。它表明( )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 B 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
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
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境和人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非选择题
9.每年的 7 月 11 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
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 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 a 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曲线,该曲线与 a 曲线产生差
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口增长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和燃料量增加,造成植被破坏;人口增长还会加剧
对环境的污染。图中 b 曲线与 a 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来自环境阻力;实行计划生育可控制
人口的出生率。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3)减少新生儿个体数(或控制人口出生率)
10.下图为 1982 年某省人口的年龄结构(按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绘制)。图中各横
柱表示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数目,纵轴由下向上表示年龄由小到大。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人类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体上看,人口种群年龄结构基本是________型,因而控制人口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因为从总体趋势来说,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
(3)图中Ⅰ的两个年龄组成的横柱较狭窄,说明此时人口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从社会角度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Ⅲ(35~45 的年龄)减少的历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
此可见,人口动态受各种________因素的影响,将在年龄锥体中反映出来,并保持得相当
持久,影响以后的发展趋势。
(5)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影响人口种群密度
大小,图示可见,________是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信息。
(6)人口政策的制定以________________为科学依据。
解析:通过读图分析其消长的原因,与其他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有相同之处,因为人
类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遵循自然种群消长规律,受自然因素制约;也有不同之处,
人口数量变化还受人口政策及社会因素的制约。人类制定人口政策,应以生态学的发展规
律为科学依据。
答案:(1)男∶女=1∶1 (2)增长 大于 (3)出生率低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 (4)
战争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社会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
构 (6)生态学原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选 B 我国人口由于基数大,还将长期处于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选 A 人口增长要满足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人均耕地减少,需开垦土地,导
致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耕地退化,粮食减产,继续开垦土地,形成恶性循环。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人口数量增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人口数量增多,生活排污量增大,易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C.人口数量增多,工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造成的污染更严重
D.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 D 人口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也会在某种
意义上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容易引起或加重环境问题,但只要人们提高环保意识,
进行科学生产发展,就会消除因人口增多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不能说人口数量的增长
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4.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
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
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 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中的 SO2 等气体过多,而使雨水的
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 N、P 等矿质元素增多。
5.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由好
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选 A 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理想的模式是人口数量不超过环境容纳量,人有足够
的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如图Ⅰ;即使在某一段时期超过环境容纳量,也可以通过控制人
口增长、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增大环境容纳量,如图Ⅱ;如果人口数量得不到有效
控制,造成环境、资源严重破坏而无法承载增长的人口数量,势必会造成人口的数量剧烈
下降,最终形成新的人口与环境平衡关系,如图Ⅲ。
二、非选择题
6.[实验探究]水体污染已是世界性问题。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从 4 个不同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 号)、工业污水(2 号)、混合污水(3 号)、人工池塘水(4
号)。
②分别测定 4 种水样的 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和总氮含
量。
③取等量的上述 4 种水样,分别加入到 4 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等重量的 4
份菖蒲分别放在 4 个容器中水培 15 d,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生长
良好。
④取经过菖蒲处理的 4 种水样,再次测定其 BOD(单位:mg/L)和总氮含量(单位:mg/L),
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4 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4 号在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2)该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菖蒲的________、________等生理指标来比较其在各种水
样中的生长态势。
(3)其他研究发现,水浮莲、水花生、金鱼藻等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与菖蒲相似。
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水浮莲、水花生这类外来物种的应用必须谨慎,以防止它们对当地生
态系统的危害。原因是这些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酸雨是指 pH 小于 5.6 的酸性降水。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设计,探究两种不同
pH 的酸雨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的实验。
①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 3 种即可)
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1 号水样 BOD 最大,所以 1 号水样有机污染最严重。做生物
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由于探究实验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意想不
到的结果),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从促进、抑制、无影响三个方面考虑。
答案:(1)1 号 对照 (2)根数 根长 节长 叶数(写出两项即可) (3)适应性强,繁殖
率高,如当地缺乏天敌和强有力的竞争者,则容易泛滥成灾
(4)①不同 pH 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或相同)
②采用两种 pH<5.6 的“酸雨”进行实验,设置清水对照;在 3 个花盆中播种同样数
量(如 50 粒)的小麦种子;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7 d)后,分别统计 3 个装
置中种子的萌发率
③第一种:三个装置中种子萌发率没有差异,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率无影响
第二种:三个装置中,pH 越小,种子萌发率越低;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抑制
作用,且随着 pH 的减小,抑制作用增大
第三种:三个装置中,pH 越小,种子萌发率越高;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促进
作用,且随着 pH 的减小,促进作用增大
相关文档
- 检测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2021-05-20 11:55:031页
-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周周清2检测2021-05-20 11:53:534页
-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2021-05-20 11:46:326页
- 【化学】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02021-05-20 11:43:4412页
- 人教版语文单元测试3:必修2第2单元2021-05-20 11:41:416页
- 高考备考21物质的分类达标检测练习2021-05-20 11:38:127页
- 一年级上册语文试题-课文二单元检2021-05-20 11:34:314页
- 【物理】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9-22021-05-20 11:33:1914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练2021-05-20 11:30:023页
- 人教版初中二政治上册第一单元检测2021-05-20 11:29: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