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1-05-20 发布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在广播和电视出现以前,最有效的新闻媒介是( )
A.电影 B.报纸
C.互联网 D.口头传播
解析:在广播和电视出现以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报纸。
答案:B
2.1919 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体现出报纸的功
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体现的是传播时事新
闻,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错在“声像俱备”,C、D 两项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
答案:B
3.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对中
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它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解析:由材料中“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可以判断该作品是《定
军山》。
答案:A
4.1909 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
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从“身历其境,亲眼得见”可以排除 C、D 两项,根据时间
“1909 年”,可以排除 A 项,电视在 1926 年由英国人发明。故选 B 项。
答案:B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 )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幕,成为电
影主题。
答案:A
6.中国中央电视台是国际上知名的电视台,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于( )
A.1949 年
B.1958 年
C.1978 年
D.1988 年
答案:B
7.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题
目,最贴切的是( )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答案:B
8.用微信聊天、用 E-mail 发邮件、用 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
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的深刻
影响。A、B、D 三项均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排除。C 项符合题意,故选 C 项。
答案: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务报》于 1896 年 8 月 9 日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
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
报宗旨,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
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
有”。“百日维新”期间,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于 1898 年 8 月 8 日终刊。
《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1)《时务报》是哪一派别所办的?请再列举一例这一派别所办的报刊。
(2)这一派别所办的报刊有什么特点?
(3)简述这一派别的办报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1)《时务报》是 19 世纪末维新派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中外纪闻》
《强学报》等。(符合题意,任举一列即可)
(2)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政治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
(3)这是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改变了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
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
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
二、能力提升
★1.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类别 总量 创办主体及数量 主要刊行地区及数量
报纸 167 (官办)12 (民办)155 (上海)65 (东京)71
杂志 84 (官办)9 (民办)75 (上海)46 (东京)34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
B.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C.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
D.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传媒事业的发展。材料的标题提供了时间信息——清末“新政”
时期,从材料的数据来看创办主体是民办,刊行地区集中在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结
合时代背景可知,出版地区集中与近代化程度有关,故正确答案为 C 项。材料不能反
映出版自由,也不能反映百姓接受程度,更没有涉及刊物内容,也就不能得出接受日
本近代化模式的结论,故 A、B、D 三项错误。
答案:C
2.据《中国近代报刊史》载,《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 000 份,一年后达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
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
报刊,不是通俗性报刊,A 项错误,C 项正确。1873 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
人办报的先例,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故排除 D 项。
答案:C
3.下图是 20 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图中大标题分别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钦定历代记事年表出书启”“中国江
海险要图志出书”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图片中的信息“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直接反映了婚姻礼俗的变迁,“钦定历代记事年表出书启”“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出书”
直接反映了出版业、广告业的发展进步,题目为逆向选择,故排除 A、B、C 三项;世
界文明的演进是一个过程,不能从一则报纸的信息中直接得出,故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最近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 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
不知道该怎么办”,调查中有 30.5%的人承认自己“沉迷网络,有严重的互联网依赖”。
根据调查,目前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依然是网民主要的
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
A.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B.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C.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没有任何影响
解析:题干中的项目涉及范围较广,更侧重于生活,因此选 C 项。
答案:C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人们突然发现,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传媒
之外又冒出一个“网络媒介”,尤其是有些商业网站在网上发布新闻,吸引着大批的网
民点击阅读,大有后来居上,取传统媒介而代之的趋势。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种意见认为,采访和发布新闻的工作应当由传统的新闻单位来承担,非新闻
单位所办的商业网站无权发布新闻,尤其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新闻。这样,才能
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商业网站在网上采
访和发布新闻,不是坏事情,应该加以保护。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种意见:由于新闻的政治性、政策性强,新闻的发布媒介要有严肃
的政治态度,严谨的审查程序,而网络信息常常具有随意性,这就大大降低了新闻的
可信度,会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同意第二种意见:虽然一部分新闻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新闻,但更多的新
闻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常的新闻,这也是大多数百姓需要了解的。通过网
络发布这些新闻,能够及时地向百姓传递信息,服务生活,非常便捷有效,也受到了百
姓的欢迎。所以,商业网站采访和发布新闻,应该加以保护。
(如提出其他合理性的建议,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练习:素质升2021-05-20 02:21:5311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2021-05-20 02:20:4910页
-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试2021-05-20 02:20:095页
-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2021-05-20 02:12:517页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2021-05-20 02:12:055页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20-2021学年2021-05-20 02:09:4113页
- 六年级语文上册试题 期末检测 (含2021-05-20 02:08:555页
-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17-2018学年2021-05-20 02:08:1716页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第三单元跟踪2021-05-20 02:00:328页
- 江苏省如皋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2021-05-20 01:59:007页